1. 尼摩船長是怎樣脫離困境的
1、冰山封路事件
當潛艇駛到南極時,一塊冰山翻倒砸到了潛艇,潛艇一時找不到出路,陷入冰山封路的困境。他們的船封在冰層下面,船員面臨壓死或窒息的危險。尼摩船長一面鼓舞著大家,一面想方設法帶大家脫險。
他們輪流用鐵鎬鑿底部厚10米的冰蓋,又用開水噴射,將潛艇拉到挖好的大坑裡,灌滿儲水艙,增加潛艇的重量,壓碎了底部最後兩米的冰層,終於脫困。
2、擱淺,土著人圍攻
在通過拖雷斯海峽時,潛艇因為觸礁而擱淺,他們在旁邊的小島上逗留了兩天,卻遭到了土著人的圍攻,他們趕緊逃進小艇,可是土著人依然緊追不舍,這時候,尼摩船長很機智得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把鐵欄桿通了電,擊退了土著人。
3、同鯊魚搏鬥
當潛艇行駛到錫蘭島時,阿龍納斯接受了尼摩船長的建議,步行到海底養珠場觀看印度人在海底採珠。忽然,有條巨鯊向採珠人撲來。
尼摩船長手拿短刀,挺身與鯊魚搏鬥,在尼摩船長被鯊魚巨大的身軀所壓倒,危在旦夕時,尼德.蘭迅速投出利叉,擊中鯊魚的心臟,最後救了那個採珠人。尼摩船長還從口袋裡取出一包珍珠送給他。
(1)海底採珠廠印度人如何脫離危機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尼摩船長(Capitaine Nemo,又譯內摩船長、內莫船長)是小說里的主人公,在書中並未說明其國籍。他的真實身份在《神秘島》中才得以揭曉:其為印度的達卡(Dakkar)王子。
尼摩是個有正義感的反抗英雄,他對民族壓迫和殖民主義極端痛恨,嚮往民主與自由。反抗失敗後的尼摩選擇了歸隱大海,他曾經對阿龍納斯說「海上極度太平。海洋不屬於暴君。在海面上暴君們還能行使不公平的權利,他們可以在那裡戰斗廝殺,把陸地上的種種恐怖都帶到海面上來。
2、皮埃爾·阿龍納斯(Pierre Aronnax,又譯阿羅納克斯、阿龍納克斯),法國博物學家,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教授,40歲,博古通今,在法國出版過一本書叫《海底的秘密》(Les Mystères des grands fonds sous-marins)。
他乘潛艇在水下航行,飽覽了海洋里的各種動植物。他和他那位對分類學入了迷的僕人康塞爾,將這些海洋生物向我們做了詳細介紹,界、門、綱、目、科、屬、種,說得井井有條,使讀者認識了許多海洋生物。阿龍納斯還把在海洋中見到的種種奇觀,娓娓道來,令讀者大開眼界。
2. 海底兩萬里中採珠人死了嗎
海底兩萬里中不幸的採珠人被船長救活了,尼摩船長還從衣服口袋中取出一個珍珠囊放在他手中。故事中,尼摩船長眼看採珠人深陷危險,不顧自己安危,與尼德·蘭合力救下採珠人,充分反映出尼摩船長不失善良和對勞苦大眾的同情。
導讀內容:
在尼摩船長的邀請下,「我」曾參觀過神奇的海底世界。這一次,尼摩船長再次發出邀請,帶「我」去觀看採珠場。
我用地圖一對照,發現它是錫蘭島,它是懸在印度半島下端的一顆明珠。
【運用比喻】將錫蘭島比作明珠,突出了錫蘭島地理位置的獨特,島上風景優美,物產富饒。
尼摩船長又告訴我:「在孟加拉灣、印度沿海、中國海和日本海,都可以採到珍珠,但是產自錫蘭的珍珠質量最好。每年3月是採珠季節。300多隻船同時作業,每隻船上有10人劃槳、10人打撈。採珠人又分兩組輪流潛入水中。他們兩腳之間夾著重石,一根長繩系住重石與船相連,然後下潛到12米深的地方採珠。」
【語言描寫】說明船長對珍珠的產地和採珠這項工作十分了解,同時也表現了採珠人工作的辛苦。
想到它們的巨顎,特別是那一排排尖利的牙齒,一下子可以把人咬為兩截,我頓時感到腰部酸疼起來。然而,尼摩船長提出這種令人為難的邀請,口氣卻那麼輕描淡寫,就好像我們准備去某個森林裡捕捉那些不會造成傷害的狐狸一樣。
【語言描寫】作者用極其豐富的想像,幻想「我」被鯊魚咬後的痛苦與尼摩船長輕松、自然的態度相比,表現了「我」內心的擔憂。
我拿起一本書來讀,但總是走神,胡亂翻翻而已。
【細節描寫】「我」無法專心看書,表現出「我」心神不寧,有些擔心的樣子。
「我?」加拿大人說,「一個職業魚叉手?真可笑,這是我的職業的一部分。」
【神態描寫】表現出了尼德·蘭自信、興奮的神情。
「至於我,只要給我一把魚叉!此外,先生,您可能已經知道鯊魚的構造有點兒特別,它們要轉過身累咬住您,而這就給了您時間去……」
【語言描寫】尼德·蘭似乎對捕鯊很有一套。
尼德·蘭和康塞爾早在那裡了。
【敘述】尼德·蘭是因為興奮,想要快點去捕捉鯊魚,所以早等在那裡,而康塞爾是因為忠心,提前在那等「我」。
海灣的地位優良,適合於這類採珠工作。它躲避了最強烈的風,海面也從沒有很洶涌的波浪;對於採珠人,這些都是很有利的條件。
【語言描寫】交代馬納爾島適合採珠的原因。
我們拿著短刀,此外,尼德·蘭用手揮動一把魚叉,這叉是他離開「鸚鵡螺號」之前放在小艇中的。
【敘述說明】尼德·蘭興致很高,表現出他對捕殺鯊魚的期待。
我們跟著船長走,不久,我們面前出現了一個寬大的石洞,洞口四周的岩石上鋪滿各種海底花草。起初,我覺得這洞中很黑暗。我們跟著尼摩船長進入洞中,我的眼睛不久就習慣了這種黑暗。
【細節描寫】海底的神奇與繽紛多彩展現在讀者眼前。而船長對路徑如此熟悉,說明他並不是頭一次到這個地方,他對海底的很多地方都了如指掌。
我估計這只貝的重量有300千克。而這樣一隻貝可以有15千克的凈肉。貝中有一顆珍珠,跟椰子一般大。
【數據說明】通過數字來直觀地表現出這只貝的大小,用類比的方法更加清晰地表現出珍珠的碩大。
一塊像麵包一般的石頭夾在兩腳中間,繩索一頭縛著石頭,一頭系在他的艇上,使他可以很快地潛到海底。以上就是他所有的採珠工具。
【細節描寫】詳細交代了採珠人簡陋的採珠工具,突出了採珠人的艱辛與採珠工作的危險,表現了作者對採珠人的同情與憐憫。
忽然間,在這個印度人准備跪在水底下採珠的時候,我看見他做了一個驚駭的手勢,立即站起,使勁往上一跳,拚命想浮上海面去。
【動作描寫】印度人看起來有些慌張,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鯊魚轉過身來,眼看就要把印度人撕成兩半。這時候,蹲在我旁邊的尼摩船長突然站起來,他手拿短刀,直向鯊魚沖去。
【動作描寫】可見尼摩船長身手敏捷、反應迅速,而且勇敢。
不幸的採珠人被救活了,尼摩船長還從衣服口袋中取出一個珍珠囊放在他手中。
【細節描寫】尼摩船長送給採珠人珍珠,表現出他慷慨、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當我把這一點想法向他提出來的時候,他口氣稍微有些激動地回答我:「教授,這個印度人是一個被壓迫國家的人民。我的心還在這個國家,直到我最後一口氣,我的心也是在這個國家!」
【語言描寫】反映了尼摩船長心系這個國家,也看出他尊敬、愛戴這個國家的人民。
精華賞析
本章對採珠場及採珠作業進行了詳細地介紹,讓人了解到採珠人的辛苦和不易。珍珠雖然美麗,但在這美麗背後卻隱藏著採珠人的艱辛,讓人心生憐憫。
《海底兩萬里》作者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和探險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他的代表作是海洋三部曲,分別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凡爾納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和「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首先,我簡述下本書的大概內容:故事開始在1866年,人們在海上發現了一頭「大怪物」,引起了社會的恐慌,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教授,應美國海軍部長邀請,參與了「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的海上追捕活動。驅逐艦林肯號在海上航行了半年,依然一無所獲,正當他們返航時,捕鯨手尼德·蘭發現了「海怪」,一番對峙後「怪物」未被清除,驅逐艦反被「怪物」重創。教授、僕人康賽爾,以及捕鯨手尼德·蘭不幸落入海中,意外游到了這只「怪物」的脊背上,成了「怪物」的俘虜!原來,所謂的「怪物」竟是一艘潛水艇,名為「諾第留斯」號(又名「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從此永遠不許他們離開。阿龍納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遊各大洋。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許多罕見的動植物和奇異景象。途中經歷了擱淺、土著圍攻、同鯊魚搏鬥、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最後,當潛艇到達挪威海岸時,三人不辭而別,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脫,最後,才得以把這件海底秘密公諸於世。
3. 尼摩船長和阿龍納斯在海底環球探險旅行時,經歷了許多險情,請概括出三次險情
1、海底森林
克利斯波島。船長派人送來紙條,邀請他們三人到海底森林打獵。他們穿上潛水服,背上氧氣瓶,手持特別獵槍,穿過換壓艙,走入海底平原。船長舉槍射殺了一隻海獺,然後又射殺了兩條海豚似的動物,滿載而歸。
2、遭遇土著襲擊
在通過拖雷斯海峽時,潛艇因為觸礁而擱淺,他們在旁邊的小島上逗留了兩天。阿龍納斯三人上岸尋找蔬菜和野味。他們打死了幾頭野豬,採摘了不少水果,當他們在沙灘架起篝火准備燒烤時,忽然受到當地土著的襲擊。
他們慌忙逃回停泊在海中的潛艇,可是土著人乘上木筏,緊追不舍。即使阿龍納斯他們爬上潛艇,下了底艙,土著人依舊圍著潛艇,不肯散去。第二天一早,潛艇開艙換氣時,土著人又爬上來船來進攻。可是他們的手一碰到欄桿,就驚叫著縮了回去,原來金屬欄桿全部通了電。
3、海底採珠場
在斯里蘭卡附近,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他們到海底參觀採珠場。這里盛產珍珠,最大的價值可高達二百萬美元。他們正興趣盎然地觀看印度人在海底採珠。忽然,一條鯊魚張著血盆大口向印度人襲去。船長當即手持短刀,向前同鯊魚搏鬥。
危機時刻,魚叉手尼·德蘭擲出魚叉,正中鯊魚心臟。船長當即把採珠人托出水面,並贈送了一袋珍珠給他。由此尼摩船長的人物形象更為豐滿,他實際上並沒有斷絕與人類的交往。
(3)海底採珠廠印度人如何脫離危機擴展閱讀
賞析
《海底兩萬里》 是凡爾納的代表作品之一,最能代表他豐富多彩的想像和慎密細膩的行文特色。小說中情節設置古怪離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語言生動有趣,即是藝術的語言,也是科學的語言,對各種海底事物的說明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特別是那艘「鸚鵡螺」號潛艇,它誕生在真正的潛艇誕生之前,不僅讓讀者如痴如迷,事實上也給後來的工程師們在製造真正的實用潛艇時以有益的啟發。
4. 在採珠場他們是怎麼脫險的
具體脫險方法如下
潛艇駛入印度洋,在斯里蘭卡附近,尼摩邀請教授他們到海底參觀採珠場。這里盛產珍珠,最大的價值可達二百萬美元。教授興趣盎然地觀看印度人在海底採珠。突然,一條巨鯊張著血盆大口向印度人襲去,尼摩當即手執短刀,挺身上前與鯊魚展開搏鬥,尼德·蘭舉叉相助,正中鯊魚心臟。尼摩隨即把採珠人托出水面,還從自己口袋裡取出幾顆珍珠送他。教授從心底敬佩尼摩捨己救人的精神,並由此知道尼摩事實上沒有斷絕與人類的交往。
《海底兩萬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凡爾納三部曲」(另兩部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的第二部。全書共2卷47章。該小說主要講述了博物學家和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其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一起隨鸚鵡螺號潛艇船長尼摩周遊海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