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磚的生產
各個地方各企業生產紅磚的工藝流程大同小異,一般都要經過以下的工序:
工藝流程圖如下
原料開采
↓
露天堆放風化→ 料庫貯存雨天備用
↓
內燃粉煤渣
↓
配煤機
↓
破碎機
↓
滾筒篩篩分
↓
陳化倉陳化
↓
高速細碎對輥機
↓
攪拌機 ←加水
↓
真空擠出機
↓
切條機切條
↓
切坯機
↓
全自動液壓碼磚機碼窯(或人工碼磚)
↓
乾燥燒成
↓
成品出窯碼垛 工業化生產的紅磚,基本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廠家,其工藝流程通常如下:
⒈原料的供應及加工:
開採好的原料堆放陳化,再以鏟車加入鏈板式供料機,以皮帶輸送機送入對輥機破碎,內燃粉煤渣用配煤機通過皮帶也與泥料一起送入輥機混合破碎,破碎後經滾筒篩過篩,篩上粗料由皮帶機反送回頭重復破碎,過篩後的原料再通過皮帶運輸機送入貯料庫備用。
⒉成型及燒成:
將加工好的原料通過皮帶輸送機送入真空擠出機(該機擠出壓力達到了3.5Mpa,能夠保證原料在較高的壓力下被擠出成型,使坯體的含水率較低,利於保證坯體的尺寸准確性和濕坯的強度,不至於在機械碼坯時使坯體變形) 的上級,再次對原料進行絞練、擠壓、切割,使原料顆粒更加密集,水分更加均勻。並在真空室內用真空泵將原料顆粒與顆粒之間的空間中的空氣抽掉,增加了擠出密度,提高了產品的抗壓、抗折能力,使產品表面更加光潔,提高了成品率。再通過真空機的下級將原料再次通過螺旋絞刀擠壓成型,成型的坯條通過自動切條切坯系統切成所需各種型號的坯體,再由液壓自動碼坯系統碼到窯車上,然後通過電動托車過渡到焙燒窯,再由頂車機按規定工藝時間頂入窯內乾燥燒成一次完成。
⑵ 誰知道磚頭是怎麼做成的
磚頭是用黏土燒制而成的。
磚是一種用於建築牆壁的長方形石頭。它是粘土做的。它多為紅色,俗稱紅磚,也有青磚。中國標准粘土磚尺寸為240×115×53mm。
此尺寸的目的是確保磚的長寬高比為4:2:1。磚牆的厚度主要由磚的倍數來決定。由於磚的長度是240mm,一磚厚的牆也叫兩四壁,一磚半厚的牆也叫三七壁,半磚厚的牆也叫一二壁。
(2)印度的磚是怎麼生產的擴展閱讀:
磚瓦作為建築材料,在中國歷史悠久。提起磚瓦的歷史,人們總會想到秦磚漢瓦。在鳳凰山下的周公廟遺址西周貴族大墓群考古現場發現的先周時期的空心磚、條磚和板瓦。
說明這里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先周西周)文化疊壓的大型周代聚落。據介紹,在周公廟遺址發現的大量空心磚、條磚、板瓦是在一處包括3組建築、佔地500餘平方米的大型建築基址周圍發現的。
這些體量形制非同一般的建築材料,過去在周人都邑遺址從未發現過,顯示出周公廟遺址曾經有類似宮殿、宗廟性質的高等級大型建築存在。
⑶ 磚頭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磚頭是用黏土燒制而成的。磚是一種用於建築牆壁的長方形石頭。它是粘土做的。它多為紅色,俗稱紅磚,也有青磚。
製作磚頭的過程如下:把黏土塊打散,將這些黏土粉末在一個土倉中放置3天。用一個螺旋攪拌機把黏土攪拌均勻,同時使黏土裡面的小氣泡都排出來。下一步是把黏土軟化,然後放進一個模子里,就製作成了長條形的磚,我們再按照想要的尺寸把磚條切成磚塊。把磚坯放在約150℃的環境下進行乾燥,蒸發掉黏土中的水分;然後放進爐子中,在約950℃高溫下燒制。
經過十數天的燒制後,坯體被燒結。若此時慢慢熄火,外界空氣進入窯內,出來的是我們常見的紅磚。若是想要青磚需要在高溫燒結磚坯時,需要泥封窯頂透氣孔,減少空氣進入,使窯內溫度有利於磚體成分的還原,坯體的紅色高階鐵氧化物被還原為青灰色的低價鐵氧化物,為防坯體內的低價鐵重新被氧化,在用土密封的窯頂上鐵飲水,已達到降溫的目的,直到完全冷卻後出窯。
標准粘土磚尺寸為240×115×53mm。此尺寸的目的是確保磚的長寬高比為4:2:1。磚牆的厚度主要由磚的倍數來決定。由於磚的長度是240mm,一磚厚的牆也叫兩四壁,一磚半厚的牆也叫三七壁,半磚厚的牆也叫一二壁。
⑷ 瓷磚是怎麼做出來的
瓷磚,是以耐火的金屬氧化物及半金屬氧化物,經由研磨、混合、壓制、施釉、燒結之過程,而形成之一種耐酸鹼的瓷質或石質等之建築或裝飾之材料,總稱之為瓷磚。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沙等等混合而成。
⑸ 瓷磚是怎麼做成的
一、做成過程主要是:
原料(粘土添加劑)—— 球磨——均漿——噴霧乾燥——粉料倉(陳腐)——壓制(成型)——乾燥窯(蒸發水分.100℃左右)——施釉線(噴霧機與印花機)——燒成窯——輥道窯——拋光、打臘——完工
二、瓷磚是以耐火的金屬氧化物及半金屬氧化物,經由研磨、混合、壓制、施釉、燒結之過程,而形成的一種耐酸鹼的瓷質或石質等,建築或裝飾材料,稱之為瓷磚。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等等混合而成。
三、在古代,都是手工製作。也就是說,每一塊瓷磚都是手工成型、手工著色,因此每一塊瓷磚都是一件獨特的藝術品。
四、在現代中,通體磚是一種耐磨磚,雖然還有滲花通體磚等品種,但相對來說,通體磚花色比不上釉面磚。由於的室內設計越來越傾向於素色設計,所以通體磚也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通體磚被廣泛使用於廳堂、過道和室外走道等裝修項目的地面。
五、好的瓷磚尺寸偏差較小,將一批產品垂直放在一個平面上,看看有沒有參差不齊的現象。再看平整程度,可將兩塊磚的邊緊靠在一起,看看有沒有縫隙。好的產品變形小,鋪貼後磚面平整美觀。
(5)印度的磚是怎麼生產的擴展閱讀:
1、瓷磚產品的原材料來源於石粉、石英粉、長石粉、鋯石粉等礦土,而這些原材料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在衰變過程中放出一種一種射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放射性強度超過一定量,勢必給人造成傷害,這里關鍵的是一個量的問題,當量少於一定標准,產品就是安全的。
2、瓷磚的歷史應該追溯到公元前,當時,埃及人已開始用瓷磚來裝飾各種類型的房屋。人們將粘土磚在陽光下曬干或者通過烘焙的方法將其烘乾,然後用從銅中提取出的藍釉進行上色。
3、陶瓷牆地磚國家標准規定了干壓陶瓷磚的定義、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標志、產品使用說明書、包裝、運輸、貯存和訂貨。瓷質磚執行gb/t4100‐6附錄g(吸水率e≤0.5%);陶質磚執行gb/t4100‐6附錄l(吸水率e>10%)。
⑹ 瓷磚的生產工藝流程 亞細亞瓷磚時怎樣煉成的
好瓷磚是怎樣煉成的
瓷磚的生產工藝
1、瓷質磚系列(包括拋光磚、耐磨磚等):
2、工藝流程:選料→配料→球磨製漿→噴霧造粉→壓製成型→乾燥→印花(滲花)→化工料→配料→球磨→燒成→拋光、磨邊→分級→打蠟→包裝→入庫
第一環節——選料
原材料進倉要經過檢驗,主要包括取樣、打餅試燒、物理性能檢測、化學分析等步驟。原料驗收員首先對新進倉的原材料取樣,並檢測樣品水分;然後檢測員將樣品按程序進行制粉、打餅、試燒,並對試燒後樣餅的白度、強度、吸水率等物理性能進行檢測,同時,化驗員從制粉環節中抽取部分粉料進行化學分析,檢測原料中各種化學成分含量是否符合工廠的工藝技術要求,原料的檢查是非常嚴格的,俗話說:『生在原料』嘛。
第二環節——粉料制備粉料制備包括配料——球磨——過篩除鐵——泥漿均化——噴霧乾燥制粉——料倉陳腐等過程。
首先是根據工藝配方單(包括加水量)對相應的原料進行稱重配料(是按一定的比例);
然後將配好的原料加進球磨機進行研磨成漿,球磨機內按照工藝要求配好研磨介質——球石,目的是使各種塊狀、粗細不等的原料經研磨破碎後充分均勻混合,一方面能促進坯料在燒成過程中的物化反應,降低燒成溫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原料中雜質的分離;
球磨後的泥漿經檢測符合工藝質量要求放入漿池中,途中要進行過篩除鐵。過篩是為了除去球磨時沒有磨細的粗顆粒和一些雜質;除鐵是因為鐵影響瓷磚的白度,而且會在瓷磚表面形成黑點、熔洞、雜質等缺陷,所以必須經過多道嚴格除鐵;
泥漿經過過篩除鐵後,要不斷的攪拌均化,是使泥漿組成更均勻,改善泥漿流動性能,增加後期製成的泥料的可塑性,提高坯體強度,減少成型、燒成時的開裂等。
均化後的泥漿經檢測符合質量要求後,經高壓霧化輸送到噴霧塔,通過熱風爐提供的熱風乾燥製成粉料顆粒。在噴霧造粒過程中,對粉料含水率的控制非常重要,粉料含水率的高低以及水分在粉料中分布的均勻程度,都將對壓製成型操作和磚坯質量產生直接影響。
從噴霧塔出來的粉料,由於顆粒內外水分的差異,以及各部分粉料水分不均勻,還需輸送到料倉進行陳腐,以促使粉料的水分更加均勻。粉料在料倉陳腐24小時,可以說就完成了瓷磚生產的坯料制備環節,制備好的粉料將通過輸送皮帶送往下一環節工序。
第三環節——壓製成型
制備好的粉料將送入壓機工序,通過模具布料後,再對其粉料施加一定壓力,這樣粉料就被壓製成磚坯。需要注意的是,壓製成磚坯過程中,一定要保證粉料質量要求及壓機的正確操作過程,否則會直接影響磚坯的質量。
第四環節——乾燥和印花(印花是對滲花拋光磚有的過程)壓製成型後,磚坯的強度很差,由於磚坯的水分含量很多,要經過乾燥是把磚坯中的自由水蒸發掉,一方面可以提高坯體強度,減少坯體損壞,可避免廢品進入印花和燒成工序,造成不必要損失;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含水率較高的磚坯入窯燒成時,由於水分劇烈蒸發導致坯體開裂。
第五環節——燒成磚坯乾燥後入窯爐燒成。磚坯在進入窯爐前要先上底漿,主要是為了防止磚坯在窯爐煅燒的高溫段處於軟化狀態時與輥棒的粘粘。進入窯爐高溫煅燒,,一般最高燒成溫度不超過1250度。目前,集團擁有同行業內最長的300餘米窯爐生產線,能使瓷磚的燒成時間更加充分,燒成後的產品吸水率更低、磚面更光亮平整、細膩無針孔,而且坯體白度大大提升,即使經磨邊後,坯層側邊也不會產生黑邊現象,產品質量得到充分保證。
第六環節——磨邊、拋光燒成後的瓷磚半成品要經過磨邊——刮平——拋光——後磨邊——風乾等步驟,才能成為我們在展廳看到的一塊塊光亮平整的精美瓷磚。
在磨邊工序中,嚴格規定瓷磚的尺碼和對角線必須符合公司的內控標准,要求精度非常高,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也很高。
進入拋光工序。拋光又分為粗拋、中拋、精拋三個步驟,也就是將用於拋光的磨塊由粗到細排列,將經過銑平的瓷磚表面逐步研磨成具有光澤度並呈現出磚坯原有的紋理。
第七環節——分級、打蠟
分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他是控制產品質量的關鍵部分,我公司對產品質量的把關非常嚴格,而且在每個分廠都設有品質監理組,控制出廠前的產品質量。
最後對瓷磚表面和磚底的水分進行風干,以便於成品上蠟和成品分級檢選、包裝入庫。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縮率。景德鎮瓷土總收縮率大致為 18—20%,根據大小品種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軟硬程度予以放尺。由於景德鎮瓷泥的柔軟性,拉制的坯體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僅要注意到收縮率,而且還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較大尺寸的製品,則要分段拉制,從各個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師傅的技藝好壞和水平高低。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後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節,並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
曬坯: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關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鎮陶瓷裝飾大致可分為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兩種基本類型。釉下裝飾是指直接在泥坯上進行藝術裝飾加工,並上釉燒成的瓷器,因其裝飾圖案位於瓷器釉層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進行裝飾加工的工藝,則稱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還有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裝飾。實際上自元代以後,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歷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鎮瓷器發展史為主要脈絡的。釉里發出紅色是景德鎮具較高聲譽和影響的名貴品種。
燒窯:首先把陶瓷製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製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製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
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後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驗和想像力了。
為什麼今天要介紹好瓷磚是怎樣煉成的?瓷磚的生產工藝?這方面的知識,就是要告訴您:瓷磚的質量是靠好的生產工藝來完成的。
⑺ 世界上第一塊瓷磚在哪個國家被誰發明
埃及、印度和中國在大約3500年以前就以壁畫和馬賽克的形式製造出第一批陶瓷的牆壁覆蓋材料。 |
⑻ 印度人原來是這樣制磚的,這效率不會失業嗎
操那個心做什麼?人家有人家的活法,不必多說。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活得這么累,就是沒有民主!他們民主國家,才能這樣工作,才能過得這樣自在。
⑼ 棉花,麻和磚的起源和發展史
棉花Cotton
科屬 屬錦葵目錦葵科木槿亞科棉屬。
原產地印度.
棉花是離瓣雙子葉植物,喜熱、好光、耐旱、忌漬,適宜於在疏鬆深厚土壤中種植。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錦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至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含纖維素約87-90%。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棉花主要有如下幾種:
粗絨棉--也叫亞洲棉,原產印度。由於產量低、纖維粗短,不適合 機器紡織,目前已被淘汰。
長絨棉--也叫海島棉,原產南美洲。纖維長、強度高是其特點,適合於紡高支紗。目前我國只有新疆生產。
細絨棉--也叫陸地棉,原產中美洲,所以又稱美棉。適應性廣、產量高、纖維較長、品質較好是其特點,可紡中支紗。
棉花的分類及用途:
根據纖維的長度和外觀,棉花可分成3大類:第一類纖維細長(長度在2.5至6.5厘米范圍內),有光澤,包括品質極佳的海島棉、埃及棉和皮馬棉等;長絨棉產量低,費工多,價格昂貴,主要用於高級布料、棉紗和針織品。第二類包括一般中等長度的棉花(長度約1.3至3.3厘米);第三類為纖維粗短的棉花(長度約1至2.5厘米)用來製造地毯、棉毯和價格低廉的織物,或與其他纖維混紡。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產量高,生產成本低。
棉花能製成各種規格的織物。棉織物堅牢耐磨,能洗滌並在高溫下熨燙。棉布吸濕和脫濕快速而使穿著舒適。
棉花的主副產品都有較高的利用價值,正如前人所說「棉花全身都是寶」。它既是最重要的纖維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糧食作物,還是紡織、精細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必須努力使棉花增產,搞好綜合利用,增產增值,以增加棉農收入和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多方面的需要。
麻纖維的定義:(bast fibre and leaf fibre)
從各種麻類植物取得的纖維,包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皮層的韌皮纖維和單子葉植物的葉纖維。韌皮纖維作物主要有薴麻、黃麻、青麻、大麻、亞麻、羅布麻和槿麻等。其中麻、亞麻、羅布麻等胞壁不木質化,纖維的粗細長短同棉相近,可作紡織原料,織成各種涼爽的細麻布、夏布,也可與棉、毛、絲或化纖混紡;黃麻、槿麻等韌皮纖維胞壁木質化,纖維短,只適宜紡制繩索和包裝用麻袋等。葉纖維比韌皮纖維粗硬,只能製做繩索等。麻類作物還可製取化工、葯物和造紙的原料。
麻纖維的特點
麻纖維有其他纖維難以比擬的優勢:具有良好的吸濕散濕與透氣的功能,傳熱導熱快、涼爽挺括、出汗不貼身、質地輕、強力大、防蟲防霉、靜電少、織物不易污染、色調柔和大方、粗獷、適宜人體皮膚的排泄和分泌。它的屏蔽紫外線功能和抑菌功能均為我國權威機構所測試鑒定。但由於其彈性差,抗皺性及耐磨性差,有刺癢感等,使麻類纖維的品種開發一直受到局限。但隨著各種前處理和後加工技術的發展,它的一些天然缺陷得到了極大的完善。經研究表明,在眾多的紡織纖維中,麻纖維是最具潛在功能的天然纖維,麻纖維歷來是我國重要的紡織纖維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麻型織物的定義
麻型織物是指麻纖維(包括薴麻和亞麻)純紡織物及其混紡或交織物。
麻型織物的特點
麻纖維屬纖維素纖維,其織物擁有與棉相似的性能。
麻織物具有強度高、吸濕性好、導熱強的特性,尤其強度居天然纖維之首。
麻布染色性能好,色澤鮮艷,不易褪色。
對鹼、酸都不太敏感,在燒鹼中可發生絲光作用,使強度、光澤增強;在稀酸中短時間作用(1~2分鍾)後,基本上不發生變化。當然,強酸仍對其構成傷害。
抗黴菌性好,不易受潮發霉。
麻型織物的品種
麻型織物的品種比棉布和呢絨少得多,但因有其獨特的粗獷風格和涼爽透濕性能,加之近年來的回歸自然潮,使其品種日趨豐富起來。
1. 純麻織物
⑴薴麻織物 薴麻織物是由薴麻纖維紡織而成的面料,分手工與機織兩類。手工薴麻布俗稱夏布,因其質量好壞不均一,故多用作蚊帳、麻襯、襯布用料;而機織薴麻布品質與外觀均優於手工制夏布,布面緊密平整,勻凈光潔,經漂白或染色後可製做各種服裝。薴麻服裝穿著挺爽、透氣出汗,實屬理想的夏季面料。
⑵亞麻織物 亞麻織物是由亞麻纖維加工而成,分原色和漂白兩種。原色亞麻布不經漂白、染色,具亞麻纖維的天然色澤。漂白亞麻布經過漂煉、絲光,比原色布柔軟光滑、潔白有彈性。亞麻布因布面細潔平整、手感柔軟有彈性,穿著涼爽舒適、出汗不貼身等優點而成為各式夏令服裝之面料,如外衣、襯衣、窗簾、沙發布等。
⑶其他麻織物 除薴麻布、亞麻布外,還有許多其它麻纖維織物,如黃麻布、劍麻布、蕉麻布等,這些麻織物在服裝上很少使用,多用於包裝袋、漁船繩索等。另外,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羅布麻服裝作為一種保健服飾,也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2. 麻混紡、交織織物
薴麻、亞麻纖維均可與其它纖維混紡或交織,大多為低比例麻纖維與化纖、天然纖維混紡或交織,目的是集各類纖維之長,補其所短,使面料性能更加優良,同時也可降低成本價格,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⑴麻棉混紡交織織物 麻棉混紡布一般採用55%麻與45%棉或麻、棉各50%比例進行混紡。外觀上保持了麻織物獨特的粗獷挺括風格,又具有棉織物柔軟的特性,改善了麻織物不夠細潔、易起毛的缺點。棉麻交織布多為棉作經、麻作緯的交織物,質地堅牢爽滑,手感軟於純麻布。麻棉混紡交織織物多為輕薄型,適合夏季服裝。
⑵毛麻混紡織物 採用不同毛麻混紡比例紗織成的各種織物,其中包括毛麻人字呢和各種毛麻花呢。毛麻混紡布具有手感滑爽、挺括、彈性好的特點,適合製作男女青年服裝、套裝、套裙、馬夾等。
⑶絲麻混紡織物 絲麻砂洗織物是近年來利用砂洗工藝開發出的新產品。它兼有真絲織物和麻織物的優良特性,同時還克服了真絲砂洗織物強度下降的弱點,產生了爽而有彈性的手感。此面料適合製作夏令服裝。
⑷麻與化纖混紡織物 包括麻與一種化纖混紡的織物、麻與兩種以上化纖混紡的織物。如:滌麻、維麻、粘麻等織物、「三合一」織物。
a. 滌麻布:指滌綸與麻纖維混紡紗織成的織物或經、緯紗中有一種採用滌麻混紡紗的織物。包括滌麻花呢、滌麻色織布、麻滌帆布及滌麻細紡、滌麻高爾夫呢等品種。滌麻布兼有滌綸與麻纖維性能,挺括透氣,毛型感強。適合製作西服、時裝、套裙、茄克衫等。
b.「三合一」混紡織物:指麻與兩種纖維混紡的織物,如滌毛麻、滌麻棉、滌腈麻等。這種織物既具有麻織物的涼爽、舒適、挺括透氣的特點,又具有其它兩種纖維的優良特性,如滌毛麻既有麻的風格、又有毛滌花呢彈性好、不易起皺、易洗免燙的特點,可滿足各種用途需要,非常適合製作男女各式時裝、外套、裙料、褲料等。
名稱:磚
英文:brick
磚介紹:
建築用的人造小型塊材,分燒結磚(主要指粘土磚)和非燒結磚(灰砂磚、粉煤灰磚等)。粘土磚以粘土(包括頁岩、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乾燥和焙燒而成。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陸續創制了方形和長形磚,秦漢時期制磚的技術和生產規模、質量和花式品種都有顯著發展,世稱「秦磚漢瓦」。普通磚的尺寸為240毫米×115毫米×53毫米,按抗壓強度(牛頓/平方毫米,N/mm2)的大小分為MU30、MU25、MU20、MU15、MU10、MU7.5 這6個強度等級 。粘土磚就地取材 ,價格便宜 ,經久耐用 ,還有防火、隔熱、隔聲、吸潮等優點,在土木建築工程中使用廣泛。廢碎磚塊還可作混凝土的集料。為改進普通粘土磚塊小、自重大、耗土多的缺點,正向輕質、高強度、空心、大塊的方向發展。灰砂磚以適當比例的石灰和石英砂、砂或細砂岩,經磨細、加水拌和、半干法壓製成型並經蒸壓養護而成。粉煤灰磚以粉煤灰為主要原料,摻入煤矸石粉或粘土等膠結材料,經配料、成型、乾燥和焙燒而成,可充分利用工業廢渣,節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