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日本如何發展中國

日本如何發展中國

發布時間:2022-05-24 19:58:45

❶ 日本為什麼拿出1000億日元幫助中國經濟發展

我們再來算算本金。日元從71年開始升值85年簽署廣場協議,到76年1美圓=296.5日元,80年1美圓=226,第四批日元貸款前三年(96至98年)金額為5800億日元,項目為40個?假如要是在91--95年還貸款那就不是10倍了、對華日貸是不是「低息」,226億日元=2.82億美金=67。

這么大的利潤還要我們感謝這不是無恥是什麼?有的人會說日本支持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只想說世界上沒有平白無故的愛。中國對日逆差是多少我想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一個貧窮的中國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而人民幣對美元比價降為8.2:1。則每1000億日元貸款的年利息就變為6150萬元人民幣。憑空每千億日元貸款就多生出4425萬元人民幣的年利息,99年1999年6月1美元=120日元前後,所以,日本要出錢。老大說要出錢,作為反款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這叫支持嗎?這同中國買美國國債,買俄羅斯的武器是一道理,都是順差的反款。為什麼不是國債而是基礎設施建設,那是因為只有中國的基礎建設好才能經濟好才能從中國身上賺到更多的錢.75%.6,小弟不敢不出,但是,美國早建設完了用不著你貸,所以日本一樣是買美國的國債。這可以看出貸給中國的基礎建設的錢都是對日本有好處的,既可以保證專款專用又可以保證升值至少10倍,可以說廣場協議老美搶了日本一把,但是,日本政府對我國一般無償援助共計1153?不:1的日元對美元比價。1998年11月*訪日時雙方確定第四批對華日元貸款後兩年金額為3900億日元,項目為28個?答案肯定不是。當時,日元對美元的比價一度從260:1狂升至80,注資啊。現在我們要還226億日元=1.88億美金=15。每1000億日元貸款須支付的年利息為1725萬元人民幣.8億人民幣看看當時日本給中國貸款的時間是1979年.5元人民幣,當時,一個日本市場上最新型的隨身聽不超過人民幣600元:1的日元與美元比價.5億人民幣。
我們取個歷史匯率的大概中間值,假設按200,日元對美金最高是80:1,人民幣對美金最低24!這還不算巨額的貸款本金因為匯率變動帶來的巨大損失。

那麼日本政府自1979年至2000年3月對我國的一般無償援助就僅相當於約6萬億日元貸款一年、或是6000億日元貸款十年的利息因匯率變動所形成的差價!而二十餘年間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及能源貸款合計是42809億日元,而中國市場上基本是日本已經淘汰的商品售價是2000元人民幣:1的人民幣與美元比價來算,1979年至2000年3月,日本對我無償援助約合人民幣26億5318萬8000元。
第四批日元貸款(1996-2000年) 5800億日元(1996-1998年) 3900億日元(1999- 2000年)。
另,能源貸款 1979年至1995年三批能源貸款合計17000億日元。為什麼日本不給美國基礎建設貸款,日前大約是119:1。
自1979年至2000年3月。
第一批日元貸款 (1979-1983年)3309億日元。其中前三批為16109億日元(79年至95年)。
第二批日元貸款(1984-1990年) 4700億日元、是不是該我們「知恩圖報」,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在二十世紀末,日元大幅升值,而這個在日本已經淘汰的商品售價在日本不到200元人民幣.63億人民幣,79年的1.5億人民幣20年後我們得還10倍,美國嗎,日本把一流的賣給日本本土,淘汰了的賣給歐洲,那就以日元形勢放貸。
第三批日元貸款(1990-1995年) 8100億日元:1!誰掏錢。要讓中國人民富裕一些怎麼辦,可以加大對華出口再大蛋糕上切下一塊來。於是,為什麼日本要向中國放款難道真的是什麼友好嘛,貸款20年到1999年歸還本金:1。了解隨身聽的哥們都知道。

而在此期間,為中國政府「適當減免」一點對華日貸的利息、僅僅是利息!結果被日本政府「婉拒」了.2元人民幣,日本掙了這么多還要我們感謝它,你說他無恥不,我們看到80,90年代大量的日本淘汰商品湧向中國。對於我本人印象深刻的是隨身聽!這樣對華日貸的年利率就不再是0,肯定有一部分轉嫁到我們的頭上了,當然是美國的提款機日本。97年按80年的日元匯率算,是貸款額的45倍,當然這是最高值。總體是在45倍--10倍之間.75日元,日元貸款從79年開始、4。日本是虧了還是賺了,而是2,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56億日元,誰佔便宜誰吃虧.67%。而如果同期日元對美元升水100元,即升至100,美國是不會放棄巨大的中國市場的,小弟也得分點好處啊,日本貸給中國226億日元=1億美金=1,歐洲淘汰的才賣給中國。就是因為這個貸款為日本的淘汰商品找到了銷路。

不從商品上老說只從匯率說說。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國提供四批日元貸款,合計25809億日元,79年美元對人民幣為1美元=1,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的巨額日元貸款。日本向我國提供的政府貸款約占我國同國外官方資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當時中國政府曾經找日本政府「友好協商」,希望日本政府能體諒中國的難處,1美金=8

❷ 日本對中國的急速發展做出哪些對策

積極拓展中日之間的貿易關系

❸ 日本藝人如何才能成功進入中國娛樂圈

日本是我國的鄰國,日本娛樂圈的藝人很少有來中國發展的。如果有的話,那也是一些非常知名的藝人。

有關日本藝人如何才能成功進入中國娛樂圈?我以為大致有以下。去國外發展是有可能的,當然前提是自己的經紀公司要允許,日本到我國的距離很近,藝人有意願過來發展的話,我們當然是歡迎的。外籍藝人來到我國發展,可以增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這是一件好事,我們不排斥國外的明星過來發展,但是要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

在我國發展的話,需要有一定的實力。畢竟現在內娛的競爭非常激烈,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就有一定的優待政策,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只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去。我國是一個很尊重外國人的國家,況且大家都是亞洲人,那就更有文化上面的共鳴了。
1、去國外發展是有可能的,當然前提是自己的經紀公司要允許。

日本到我國的距離很近,藝人有意願過來發展的話,我們當然是歡迎的。

有關日本藝人如何才能成功進入中國娛樂圈?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認可本篇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哦。

❹ 日本如何對待中國崛起

日中兩國保持有序的競爭與合作,不僅是自己國家的崛起,更應該面向整個東亞社會的崛起。通過日中的競爭與合作,共同為東亞整體的發展作出貢獻。
內藤 康
「?」接到這樣的稿約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問題是,中國的編者和讀者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答案?假如我主張「日本不願看到中國崛起」的話,可以想像,會引起他們「日本既然不願看到中國的崛起,那我們也不承認日本的崛起」的反彈。
誠然,無論是筆者個人,還是日本國內的輿論,都尚未到達對中國的崛起抱無條件歡迎態度的程度。小泉首相在2002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對於正躊躇滿志、蓄勢待發地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中國的姿態,明言「不是威脅」,「中國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給日本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對此,在一些自民黨的國會議員中間,有諸如「即使不是在經濟領域,在軍事領域也是威脅」的議論,並沒有把小泉發言原封不動、照單全收的國民也不在少數。當然,對於中國的崛起,就經濟層面而言,曾經喋喋不休的「中國威脅論」似乎已靜了下來。因為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在鋼鐵、建築機械等行業,日本企業蒙受了恩惠。「日本與中國經濟不是競爭關系,而是互補關系」(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關志雄語)的認識得到了普及。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輿論,認為在政治,特別是安全保障方面,中國依然是威脅。
同時,對於日本的「入常」問題和日美安保體制的強化問題,中方的強烈反彈、抗議的高漲終於釀成了4月的反日風潮。最近,《中國新聞周刊》於8月實施的輿論調查表明,提到日本,首先想到「危險的軍國主義國家」的達79.92%,認為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情緒「很可能死灰復燃」的佔95.62%,更有55.35%的人斷言,「永遠不相信日本政府的道歉是誠心的」。
日中兩國如此強烈地互不信任,其結果,必然只能在「不承認對方的崛起」、「無法對對方讓步」的強硬立場上居高不下,使得外交、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原本可能的合作也變得困難重重。
近鄰國家易生齟齬,甚至刀戈相向,並不少見。譬如印度與巴基斯坦,歷史上的英國與西班牙、德國與法國,相互間就發動過對地區主導權的紛爭。可是,日中之間卻在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中,第一次迎來了「兩強」時期。
但是,這種「兩強」關系的歸宿,決不能導致雙方的對立加深,沖突再起。鄧小平等前輩留下的「中日友好」遺產的精髓,我以為就是「合則兩利,斗則兩傷」。作為一對永遠無法搬家離開彼此的鄰人,日中兩國被同樣的宿命連結在一起,斷不會有「合則兩傷,斗則兩利」的道理。這一點,理應作為雙方最低限度的共識,隨時注意不要激起對方國家和國民的不健全、不理智的情感宣洩。
進而,即使把對方定位成競爭「對手」,也應當以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為目標。因此,上至領導人,下到普通國民,不斷加深、強化一種日中間稀缺的東西,即彼此的信賴與情感至關重要,為此,兩國都應當致力於創造有利於此的環境和土壤。首先,對於歷史問題等懸案,應謀求一個恰如其分的著陸點,繼而激活兩國間從首腦到民間各個層次的交流,共同構築一種面對面、心對心的簡單而又切實的雙邊關系。
在這個基礎之上,推進以經濟為中心的一體化進程,強化互補關系,使日中無論哪一方的發展都能為兩方帶來雙贏的效益。進入今年,日本以中國經濟已經取得高速的發展為由,確立了將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的新增貸款在2008年之前停止的方針。事實上,在表面的說法背後,也有諸如圍繞新干線技術引進問題,中國國內掀起了大規模反對運動,對於來自日本的資金和技術,中方表現出的拒斥反應,反過來刺激了日方感情上的反彈,也許才是ODA被叫停的真正原因。
此前日本提供的ODA,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幫助。今後,在新干線和環境技術等領域,其實完全可以由日方提供技術,中方在消化、活用的基礎上加以改良,使雙方共同受益。然而,類似的經濟互補關系的建立,如果不克服相互間的不信任和互厭的話,恐怕無從談起。
總之,最終有必要在東亞社會共同摸索一種理想的「崛起」的模式。筆者以前也曾撰文指出,崛起的歸宿決不能建立在一國的霸權之上,其指向必須是「和平、民主、多元」的共生形態。其中,日中兩國保持有序的競爭與合作,不僅是自己國家的崛起,更應該面向整個東亞社會的崛起。通過日中的競爭與合作,共同為東亞整體的發展作出貢獻。如果我們能共享這種共識的話,類似「日本能否接受中國的崛起」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為什麼不去促成這種局面的形成呢?

❺ 中國近代史綱要 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侵華之路的,詳述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日俄戰爭。戰後,日本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時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連、旅順的統治權掌握到自己手中,經營「南滿鐵路」,開始侵入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並迫使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還得到在中國修路、開礦等許多權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是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口炮轟沈陽,至1932年2月,中國東北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隨後日軍將侵略目標瞄向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並迫使中方代表簽署《塘沽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為日軍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事後,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團結抗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宣布准備抗戰。「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從此形成兩個戰場———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是為正面戰場;在日佔區,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開辟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軍部和政府以為佔領南京就可使中國屈服,因此動用20萬軍隊進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和士兵30萬人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面對日本侵略,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敵後軍民則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了「百團大戰」。兩黨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戰,令日軍雖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對中國實行全面進攻,無法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向相持階段。1943年下半年後,中國軍隊逐漸轉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❻ 二十一世紀日本為什麼沒能全面壓制只發展了七十多年的「新」中國

首先21世紀的日本為什麼沒能夠全面壓制發展了70多年的新中國了,因為日本它是需要很多的資源進口,所以他一旦被別人制裁了,那麼它的所有的經濟以及所有的生活來源都會被切斷,所以根本意義上壓制不了別人的發展,另外的話美國也在他的身上放了很多的枷鎖,所以他是不可能超過中國的發展速度的美國也不會允許他發展的太過於強大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也不會允許他發展的太過於強大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沒有全面壓制中國的原因。

❼ 日本如何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台灣。日本藩閥政府將以前自己在經濟上「起死回生」的經驗復制到了台灣。 歐洲多用毛織品,對樟腦丸的需求巨大,世界市場上60%的份額被日本三井公司壟斷,為了獲取暴利,日本商人將台灣的樟樹砍伐殆盡。日本強迫讓氣候適合種植甘蔗的台灣種甘蔗,而台灣只能種植並壓榨,蔗糖汁則被運到日本精煉,白糖要再從日本銷往世界各地。濫采台灣的森林,美其名曰是為了讓農民有田種植稻米,可讓台灣人種植水稻,還是為了讓日本人吃上廉價大米,台灣遭受雙重榨取。大量樹木被砍讓日本賺一次,開墾出來的農田種水稻還讓日本掙一次。台灣同時還得為所謂「文明開化」支付高昂代價,日本人修建鐵路、港口、電站,價格高昂還不算,這些都是為了方便日本更多、更大規模地掠奪台灣資源,它們絕不是為了造福於台灣人民。 後藤新平自1898年起任台灣總督府長官,因在台灣建立向日本輸送利益的經濟傳送帶有功而被封為「殖民地經營家」,他於1906年再出任「滿鐵」首任總裁,讓他從台灣轉戰中國東北,就是為了讓他復制其在台灣的「成功經驗」。「滿鐵」表面上是中日合資公司,可日本政府一分錢都沒掏,將從沙俄那裡獲得的屬於中國的鐵路及經營權,被他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變成了日本政府的「滿鐵」股份公司本金,同時在日本出售股票,讓日本人在股東人數上超過中國。 鐵路的進出口在大連港,鐵路成為了港口的下游企業,鐵路沿線的所有土地、礦產、森林,都變成了日本可支配的財產,「滿鐵」還繼續中國東北修建鐵路,可日本既無技術又無資金,日本錢從美國借,鐵軌、火車頭以及相關設備都由日本三井等從美國進,然後高價出售給「滿鐵」,滿鐵的巨大利潤空間被擠壓到只能維持現狀的水平,賬面上中國參股一半,可高級管理人員全部是日本人。「滿鐵」沒有任何紅利分給中國股東,將錢用於不斷衍生、擴張上,不斷開設出的新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只是僱傭更多的日本人。這些公司滲透到中國的更多經濟領域中,所有的所謂「開發」,都是為了讓低價的中國的大豆、煤炭、圓木等原材料,滾滾不斷地流入日本;而中國從日本獲得的都是高價的工業產品。 日俄戰爭後,日本能夠獨資在中國辦的工廠,首先是火柴廠,因日本盛產木頭和硫磺,有生產火柴的經驗積累。一戰前後紡織廠開始大舉進軍中國(照相館和葯店多是日本的間諜機構,葯店上的仁丹廣告牌,實際上是給軍隊指示大路方向的路牌)。日本明治初期的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有生絲、茶葉、瓷器。絲織業隨著出口增加而發展,但後來絲織減少,棉紡增加。中國當時的紡織以農村的家庭作坊為主,土布無法與日本的機織布競爭,而且市場需求巨大,中國的人工費又只有日本的三或四分之一,與其將織好的布運到中國來銷售,不如在中國建廠,就地銷售。這樣既可以繞過中國對進口成品的關稅壁壘,還可以減少運輸費,且日本人多地少,種植棉花導致棉田與稻田爭地,結果造成日本糧食和棉花價格都高。日本因此改變策略,從英國進口紡織機,從美國、印度等地進口或采購中國棉花,此後日本不再種植棉花,需要的布則從中國進口。 在中國的上海、青島、天津等,利潤最穩定的日資企業就是紡織業,而向軍隊提供最多「捐款」的也是紡織企業。因紡織企業門檻並不高,中國民族資本建立的紡織廠與日本企業形成競爭之勢,中國民族資本的紡織廠因此被日資視為眼中釘,麵粉、榨油、碾米廠等都在日資企業的黑名單之中。 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駐扎在上海的日本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引領日本軍隊向中國民族資本的紡織廠、麵粉加工廠投彈。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印刷廠-商務印書館也在此時被炸毀。 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各地的駐在人員,突然出現在各個關鍵經濟部門,成為「接受大員」,「沒收」中國的工廠。 中國經過甲午戰爭賠款、庚子賠款、1911年後的善後大借款,中國已經處於國家破產狀態。為了表現所謂「大國風范」,中國從外國借錢來還債。戰亂頻繁讓民不聊生,而社會動盪又造成腐敗橫行,正如曹汝霖所說:與外國簽訂的各種條約胡亂堆放在房間的角落裡,沒有人知道詳細內容以及截止時期,只有日本人到了要獲得利益的時候,拿著條約來找中國人談的時候,才有人想起要找條約出來看。 高官對自己國家失去了信心,權力今天不用明天作廢,他們有機會就要撈錢,甚至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不戰而屈之,謀之上」,日本比中國人更嫻熟地運用了《孫子兵法》,用收買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日本蔑視中國人凡官必貪,從清朝末年開始,甘願充當漢奸、賣國賊的人就不絕於後。日本人認為收買中國官員比直接打仗合算多了。他們或讓中國軍閥相互打,或在支持雙方的同時,選擇一個給日本輸送利益最多的。在日本人看來,只要能亡了中國,這些付出都可以加倍回收。 比如曹汝霖,靠日本人「誇贊」進入北洋政府高層,他對日本的回報就是泄露內部機密,讓日本人對北洋政府在某個事項上會如何出牌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利用從日本人那裡獲得的小錢,購買了開灤煤礦的股份,後來靠分紅維持其在天津租界內的豪華生活。他同時還持有其他日本在華公司的股票,可「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隊打進長城內,東北、華北都成了日本的,日本哪還承認他的股東身份。 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日本領導人還繼續強調「中日經濟上相互依賴」,可他們抓住中國這個救生圈僅僅是為了讓中國幫助他們擺脫已經深陷的經濟漩渦。他們瞄準的是中國巨大的市場,絕不是為了幫助中國發展。哪怕SONY之類的產品100%在中國製造,但各個零件在分頭進入總裝廠前,利潤都被分散轉移到了日本本土,中國只掙到了少的可憐的工人工資、工廠使用費、水電費和一點點稅費。如此「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如此「世界經濟一體化」,誰也離不開誰?!這與當年台灣農民為日本種大米、種甘蔗沒有任何區別。

❽ 日本是如何制定侵略中國的計劃並推行的

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中葉,日本天皇就為政府確定了「開疆拓土」的政策。19世紀末葉,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國家後,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並將主要矛頭對准中國。

它先後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相繼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大連鐵路的所有權和「附屬地」的駐兵權,以及在中國開礦山、辦工廠等特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借口向德國宣戰,入侵中國山東,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並於1915年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幾乎要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急欲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8)日本如何發展中國擴展閱讀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青海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累積人數至少達2.8億,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❾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中國是怎樣的發展情況

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一時期進行,兩國都面臨的都是外敵侵略,封建統治危機四伏情況.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清後期至清末時,清廷洋務派官員抱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和目的,在全國展開的工業運動。該運動自1861年底(清咸豐十年)開始,至1895年大致告終,持續了近35年。按目標的不同,洋務運動可分為前期、後期兩個階段。在兩次鴉片戰爭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以奕䜣、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引入譯入了大量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啟了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洋務運動的直接成果——清軍水師在甲午海戰的覆沒使洋務運動最終黯然收場,沉重打擊了清廷上層,為之後的百日維新埋下伏筆,也深刻影響了出生於19世紀末的一批中國人。甲午海戰失利後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等一批領土領海於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統治危機;日本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軍事戰勝中國,深刻激發了中國國民的民族意識,對後來中日兩國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國運都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2]

❿ 日本發展歷程給中日關系及中國發展的借鑒及啟示

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
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筆者隨團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領略世界經濟大國的富裕、發達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其中,最讓我們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史!
19世紀中葉之前,和中國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了日本港,日本國門從此被打開。日本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成為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自此,國內矛盾觸發,幕府統治結束,明治維新開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其後,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力下,日本開始了國家改造和經濟復甦。1960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天,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能否認,日本創造了一個奇跡。考察日本的發展史,結合在日本的見聞和感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經驗對中國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歷史上,日本曾為中華文明所折服,虛心向中國學習,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後,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虛心向西方學習。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餘人的考察團,赴歐美進行了歷時22個月的考察訪問,對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參觀日本參議院時,見到大廳里矗立著當年的考察團團長,後來的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博文的銅像,日本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西方取「經」後,日本開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發達的資本主義道路。二戰後,日本又開始向美國學習。20世紀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多數學生學成後回國。從當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已將東方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善於兼收並蓄,勇於變革創新,虛心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使日本最終確立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是發展的戰略選擇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人口素質的國家,總人口1.27億左右,人口密度是我們的2.5倍。在東京等大城市,購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隊。日本人無論在車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覺地排隊,這種意識體現了日本國民的素質。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日本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似,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初中以下為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高中升學率為96%,大學升學率為50%。20世紀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問題。1990年日本制定實施《終身教育法》,以促進形成學習型社會。日本教師的地位很高,公立學校的教師列入公務員行列,其工資高於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員。筆者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把一切問題都歸於此,怨天尤人;而應當在毫不鬆懈地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防止兩極分化是日本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
有數據顯示,與美、英、德、法等國比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這與日本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關。日本戰後的飛速發展階段,雖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由於國家採取的措施得當,社會沒有形成兩極分化,並逐步消除了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據有關機構調查,日本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別人比較處於中檔的比例,其滿意度1958年為72%,1979年為91%,1989年為87.3%。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處的是一個「平等社會」、「無階層社會」、「同質社會」。日本消除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維護社會公平是日本二戰後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日本戰後的發展史很注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縮小。日本解決收入差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較平等的工資體系,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較小;二是對農戶、個體戶、中小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征稅率較低;三是個人所得稅遞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擁有1億日元,實際上只有3000萬可以支配。
自強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已經固化為日本民族的優良品格。許多日本人對軍國主義侵略史已經「淡化」,這已經引起國際公憤;但是,他們對自己戰敗時的慘狀卻記憶猶新。江戶東京博物館內,不僅存有當年東京等地被炸情況的圖片和錄相,還有專門製作的一些場景模型,他們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悲慘的過去」。與日本人交談,提到日本歷史,他們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被美軍轟炸的情景。可見,這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激勵其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翻開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這個國家變化發展的軌跡: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需要積極借鑒日本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我們要學會從日本的發展史中獲得重要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吸收日本發展模式中的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
資料鏈接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閱讀全文

與日本如何發展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得了多少斤 瀏覽:693
中國移動手機卡注銷怎麼辦 瀏覽:770
2021去印尼瓦工工資多少 瀏覽:624
西南印度洋熱液異常是什麼時候 瀏覽:337
中國移動4g套餐哪個適合學生 瀏覽:556
印尼章不轉了怎麼辦 瀏覽:881
越南房子為什麼有竹竿 瀏覽:722
印尼駕證c證在國內可以換什麼證 瀏覽:146
6公分印尼虎魚吃什麼 瀏覽:602
越南人有什麼習慣 瀏覽:938
人民幣一元錢能換多少印尼的錢 瀏覽:726
緬甸人在中國怎麼辦護照 瀏覽:122
英國為什麼會有獨立公投 瀏覽:895
印度沒有疫情會怎麼樣 瀏覽:434
喀什到英國有多少公里 瀏覽:695
中國男足的出路馬拉多納如何說 瀏覽:821
為什麼英國人喜歡抿嘴 瀏覽:415
印尼人不喜歡哪裡人 瀏覽:233
義大利glutax美白針哪裡打 瀏覽:916
印度日升必利勁效果怎麼樣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