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到中國會怎樣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始於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44年到達印度洋附近的最遠點,此時的中國處於戰國晚期,七雄爭霸正如火如荼,,他即使率領大軍來到中國,也許會有一兩次勝利,但絕對沒法征服整個中國。
首先,他的軍隊離開故土,行軍萬里已有十幾年,軍中上下都已思鄉厭戰,加上將領們掠奪了大量財富,對勝利的渴望已經淡化,所以要強行進軍中國,從軍隊鬥志和士氣看,不容樂觀。
其次,當時中原最強的是魏國魏武卒,他們和其他諸侯的強弓勁弩會讓希臘人的長矛方陣吃大虧。當時諸夏軍隊都處於長期戰爭鍛煉出來的高峰期,作戰經驗豐富,不輸給西方軍隊。
㈡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打到中國會怎麼樣
首先,不會遇到秦始皇。
因為大帝嗝屁的時候(BC 323.6.23th),始皇帝他爺爺,也就是昭襄王,才2歲。
昭襄王因為嫡兄,秦武王舉鼎作死而倉皇登基,那是大帝病死20年後的事情。
大帝用十年時間橫掃歐亞,假設他長命百歲,且從印度打到中國再花上二十年,那昭襄王也才剛剛登基,孝文王,也就是秦始王他爹子楚異人,還是個小蝌蚪,連他的著床卵都還沒找到。
接著我們說說如果大帝來了中國會怎樣。
先談當時中國的形勢。
秦:惠文王在位,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商鞅之法效果初現,正走在強國崛起的起跑線上,但是實力和齊楚尚有差距,只能利用張儀的無賴外交搞搞事情,伺機四處撿便宜。
魏:馬陵之役被齊國打得元氣大傷,背後還被秦楚捅了刀子,牆倒眾人推,中原第一強國一去不返。
趙:武靈王剛剛即位,之前年年得給魏國上供交保護費,還時不時得遭受周圍北方游牧民族的洗劫,正逢魏國衰落,日子才剛剛看到一點盼頭。
韓:本身家底就不厚,哀侯滅鄭,實力也遠比不上周邊的秦魏楚三強。不是齊軍發動馬陵之戰,恐怕已經被魏國滅了。雖然後期還有變法強國,但從這個時期起,就已經開始一直在列強中掙扎的命運了。
燕:還是齊國屬臣,在宣王亂政齊國衰敗前還沒他什麼事。
齊:威王中興,文武用賢,著名的稷下學宮就是這時候修建的。齊魏兩國在當時是中原經濟文化的絕對中心,而齊軍在馬陵大敗魏軍,讓齊國一躍成為天下霸主。
楚:東吞吳越,北侵魏韓,幾乎成了當時全東亞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懷王在位,經濟文化都趨於鼎盛——然而對楚國來說,這段時期也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期,懷王誤信張儀,破齊楚之盟,最後被五國連橫之軍打得連國都都沒了,楚國從自衰敗。
由此可見,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這二十年,正是中原政治勢力最動盪的二十年。天下霸權4度易手,從魏國到齊國,從楚國到秦國。
如果馬其頓這時候從印度侵入,他是不會遇到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的——但這也絕非說明他的進軍會一帆風順:
華夏民族雖未統一,卻早已一氣相連,斥強並弱,已成傳統。
合縱攻齊,連橫破楚,這些霸權強國被諸國聯軍虐殺至渣的例子戰國時期真的不要太多,外族的馬其頓想逐鹿中原,屍骨未寒的中山鮮虞族就是例子。
再說技術。
中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常年的戰爭需求,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為科技與學術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首先是冶金之術。
戰國時期鐵器在中國已經大量使用,作為耕戰之備已不可缺。加上水利灌溉的技術,農業生產力空前發展,成為戰國戰爭沙盒堅實的底盤。
這即是說,在當時的中原,列強無論哪個國家,都有數年甚至十年作戰的機制和准備。論長期戰,在公元前三百年,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區域,可以和長江黃河流域的諸國相提並論。
其次是磚木混合的立體式戰術防禦建設,和中國獨有的山地戰爭理論。
在特殊地形下的臨時城寨,在山地戰中常常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奇效。結合各種騷擾牽制與伏擊,是任何外來侵略者都難以適應的——雖說當時最著名的殺神煞將(像樂毅白起王翦李牧)都還沒登場,但是由吳起孫武發展,在當時的孫臏公孫衍等兵家手中完善的軍事理論成就,已經不可小覷。
這即是說,就算不考慮補給和自身的民族融合問題,當時的馬其頓光要在正面戰場上對付中土諸強,就已經是非常困難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封建政治體制的形成。
就算短期內技術可以偷師,機巧可以復制,但要舉國上下推行一套穩固的政體,卻需要數十年的經營和培養。這也是為什麼秦以徹底的變法強國,而終於統一天下的關鍵。
馬其頓帝國,乃至後來的羅馬帝國,都是奴隸制國家。雖然有嚴明的法典為立國之本,但是中央集權不穩,地方民族問題嚴重,官僚管理混亂,行政效率不高。這些體制上的弊端在大國戰爭對抗時會暴露地十分明顯,一環失敗,全局就會化為散沙,不攻自潰。
戰國時期,中原列強通過變法都紛紛加強了中央集權,封建體制初步形成,君主直轄的范圍空前擴大,國君一言可直至鄉隴,遠不是分封分治時期可比。而在長期的大國角力中,諸國也建立了穩定的傳承機制——縱使禮崩樂壞,人們也依然尊崇嫡長相傳,看重民心向背,而只要血脈流淌,國家就不會輕易滅亡。
這種專制體系下的高效執行力和頑強生命力,是早期的共和聯邦所無法達到的。
這也是為什麼,亞歷山大的龐大帝國只存在了短短十年,就隨著他的病逝而土崩瓦解。當時的馬其頓就算在文化上領先世界,其體制在穩定性上也是遠遠不如中華戰國諸強的。
最後就是總結了。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亞歷山大在公元前三世紀打下印度,而此時的中華大地還在群雄割據,毫無疑問,入主中原的天時,大帝是具備的。
但是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復雜的戰爭地形,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機巧建設,任馬其頓士兵南征北戰地跨歐亞,歷練絕倫,地利這一項也絕討不到什麼便宜。
最後是人和,馬其頓內部不穩,擴張和不斷樹立外敵是這個國家的維穩之道,但是忽視問題並不代表解決了問題,體制上的劣勢決定了它,一旦陷入長期的持久戰,缺少持續勝利的催眠和麻醉,疲憊和焦慮就會把人民心中的怨憤一股腦全拉上來,而這樣一個難以融合的多民族國家,屆時勢必面臨全面的崩潰。
相反,中華諸國,乃至其後千百年的華夏歷朝歷代,都是極度追求內部穩定的政治體。相對高效集權的行政機制和厚實強大的經濟基礎都是西方古國所無法企及的。
因此,就算再給大帝二十年陽壽,他入主中華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馬其頓至少要再維持帝國狀態十年以上——而無論如何,它的崩潰都是註定的,即便贏下逐鹿之爭,它也無力經營,華夏馬上又會在它的覆滅之後重返紛爭——就像歐亞諸國一樣。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反攻歐洲——至少在內部矛盾平和之前,而在這點上,我們已經努力了五千年了(手動滑稽)。
㈢ 亞歷山大東征若沒走錯路,直接率軍打到中國會怎樣
在歐洲的歷史上有4位公認的軍事天才,其中古迦太基的漢拔尼被譽為戰略之父,羅馬共和國的凱撒大帝雖未登上帝位卻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一生參與60多場戰役的拿破崙在歐洲戰場上叱吒風雲,而我們今天要談到的亞歷山大國王建立了橫跨大洲的龐大帝國。
所以即便當時亞歷山大沒有看錯地圖,真的打到了中國,也只有一種結局就是啥也得不到,只能空手而歸。不過話說回來,亞歷山大建立了自己的偉大帝國後,回到都城的第二年就高燒不退,最後真的兩手空空地離開人世,而他的帝國也隨之土崩瓦解,實在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