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軍「海神之子」艦聲稱自由航行,被驅離
南海局勢大體上維持著一個穩中向好的態勢,但就在2018年,英國「海神之子」號船塢登陸艦未經我國政府允許,擅自進入了我國西沙群島的領海,我國海軍依法對英國這艘軍艦實施了查證識別,並且予以警告驅離。這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是當時英國海軍的頂樑柱之一、排水量高達近兩萬噸的「阿爾比恩」級船塢登陸艦首艦海神之子號。
此番進入西沙群島海域無非是在配合美國在南海進行的所謂「自由航行」行動。英國脫歐以後,英美同盟的重要性會更加凸顯,在這個時候派航母巡航南海,有利於鞏固英美同盟關系,撈取更多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利益。
不過其並未能如願,很快便遭到了我國一艘護衛艦和兩架軍用直升機的跟蹤航行,隨後,我國軍艦對其進行了強制驅離,海神之子號最終成功抵達越南胡志明市。
英國政府此前就多次揚言加強亞太巡航,還宣稱派出最新服役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前往南海。早在2017年7月,英國前國防大臣邁克爾.法倫聲稱,英國計劃今年向南海地區派遣航母進行「巡航」,以增強英國的海上地位。邁克爾法倫還以所謂的「航行自由」作為借口,揚言「不會受到中國的限制」。
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也在澳大利亞透露,英國兩艘航母將到亞太地區「巡航」。在2018年6月舉行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峰會上,英國政府再次重申「巡航南海」的重要性。
英國國防大臣威廉姆森當時在新加坡表示,英國2018年將向亞太地區派出3艘軍艦,向該地區「航行自由」的重要性發出「最強烈信號」。從這種種跡象可以看出此番「海神之子」號進入西沙群島海域之舉並非「空穴來巢」。
「海神之子」級船塢登陸艦作為一艘萬噸「大物」,是繼「無恐」級兩棲船塢運輸艦之後發展的一級船塢運輸艦,翻開了英國提升兩棲作戰能力的新紀元。該艦全長176米,寬28.9米,滿載排水量約2.2萬噸,15節航速時航程可達8000英里,可容納353名人員,該艦設有塢艙、直升機甲板和車輛甲板,主要用於兩棲登陸作戰。
武器裝備以滿足基本自衛要求為標准進行配置,主要有2座「守門員」近程武器系統、2座雙聯裝厄利空/BMARCGAM一B02型雙聯2O毫米艦炮。
此外,艦上還預留有4座槍炮平台,可根據需要加裝7.62毫米,12.7毫米機槍或GAM-A03型雙聯30毫米艦炮,以進一步增強近防火力。雖說英國做出了積極介入亞太地區事務的姿態,但英國海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由此可見,其捉襟見時的海軍力量難以長久支撐其野心。
2. 香港回歸前夕,英國派出航母艦隊到中國近海示威,結果灰溜溜離開
1997年7月1日,闊別中國多年的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在香港上空飄揚了一個半世紀的米字旗落下,代之升起的是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遊艇,離開了中國香港。
不僅如此,在香港回歸前夕,英國還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阻撓香港回歸。就在1997年1月,英國還派出一支龐大艦隊遠征南海,與我海空軍激烈對峙,妄圖給香港回歸製造阻礙。
一、不可阻擾的香港回歸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由於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英國殖民者用船堅炮利敲開了中國大門,並將香港割去。1944年,英國駐港官員史密斯卻顛倒黑白地說,是英國人使香港從1841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變成了1937年人口多達六十萬的繁華城市。這種強盜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是為英國長期霸佔香港製造話題。
早在1931年,當時的英國駐港總督就向英政府建議說:「不僅九龍城,整個新界,從經濟和戰略上來說,對香港都是絕對需要的,所以不能將其還給中國」。從一開始,英國人就沒想過歸還香港一事,國與國之間的紛爭看得是實力,只要英國仍然強大,就不可能輕易將香港歸還。
1942年,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也與英國討論過歸還香港之事,但英國人將香港看做「王冠殖民地」,根本瞧不上需要依靠西方國家輸血和支持的中華民國,斷然拒絕。
在英國人眼中,只要能用武力維持香港,就一定不會輕易還給中國。英國外交部在1943年還明確指出:「最重要的問題是武力收復香港,要用武力維系大英帝國的統一,英國國旗必須在不受阻礙、不受歧視的情況下在香港重新升起」。
那時候的英國人就已經決定用武力來「捍衛」他們在香港的立場,態度十分強硬,也很有底氣。畢竟英國人得到了美國支持,而他們面對的又是一個軟弱無能的蔣介石政權。當年7月,美國國務院遠東司司長霍貝克就表示:「盡管美國人民同情中國,希望香港回歸中國,但美國政府是站在英國一邊的」,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躍然紙上。
美國人也用實際行動支持英國,在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麥克阿瑟發表的戰後第一號命令,竟然是讓英國軍隊到香港和九龍接受日軍投降,在香港問題上公然與英軍合作,阻撓中國收回香港。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收回香港的時機也已成熟。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卻仍然沉浸在「日不落帝國」的美夢中,對中國提出的收回香港主權一事,態度強硬。特別是英國在馬島戰爭中打敗阿根廷,取得勝利後,撒切爾夫人更是得意洋洋,並以此為資本與中國討價還價。
但彼時的英國已經衰落,大英帝國的余暉再也無法照亮香港的前程。鄧老在與撒切爾談判時,明確提出:主權問題沒有迴旋餘地,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1997年不將香港收回 , 就意味著我們是晚清政府,我們是李鴻章!
英國上院議員鮑威爾勛爵就曾回憶說:「鄧小平在談判中直言,中國一定會在1997年收回香港,也不能接受英國繼續管治香港的主張,那情景簡直就是告訴英方,中國主意已定,英國沒有半點討價還價的可能」但是,英國非常不甘這塊殖民地的失去,所以在暗地裡搞了不少小動作。
二、中英圍繞香港回歸的「暗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香港不僅是英國工業產品的傾銷地,還成為英國與亞洲各國之間經濟往來的橋梁,英國許多大型公司也紛紛在香港落戶。
對於這樣一塊寶地,英國交還中國顯得十分不舍。1959年7月,英國內閣大臣布魯克在寫給首相麥克米倫的信中就強調:「香港對於英國的象徵意義和政治意義要遠遠大於經濟意義」。
英國人十分擔心中國會採取突然襲擊,用武力奪回香港。為了達到霸佔香港的目的,喪心病狂的英國甚至提出了用核彈阻止香港回歸的計劃。1952年,英國試驗核彈成功。1956年,英國人在一份絕密作戰計劃中寫道,如果東盟與中國開戰,中國軍隊進入緬甸,英國將毫不猶豫地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到了1961年2月,英國外交大臣赫姆向首相提議,如果中國試圖用武力收回香港,只有動用核武器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個建議也得到了首相的贊同,為此英國還特意將核彈運至新加坡保存,預備隨時啟用。
在英國人眼中,核武器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甚至也有計劃付諸行動。但隨著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英國人徹底打消了這個瘋狂的計劃。
1997年1月,對香港回歸已經阻攔不住,但又心有不甘且賊心不死的英國特地派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特混艦隊,這就是代號為「Ocean Wave 97」(海浪97)的特混編隊,艦隊包括航母、核潛艇在內共計16艘。在香港回歸已經開始倒計時的時候,這支從馬六甲海峽闖進中國南海耀武揚威的艦隊,究竟想要在全世界面前表達什麼意思,可謂路人皆知。
面對這支來勢洶洶的艦隊,中國海軍沒有掉以輕心,南海艦隊和廣州軍區迅速提升戰備等級,嚴陣以待提防可能發生的任何變故。 6月25日,一艘大力級英國護衛艦和一艘綜合補給船出現在中國軍港30海里處的地方,我軍艦艇當即拉響緊急哨,官兵迅速進入到戰斗崗位,隨時准備迎戰。
期間,面對我軍的驅逐,英國艦艇毫不退讓,甚至還妄圖用撞擊逼迫我軍撤離,結果卻是在解放軍官兵大無畏犧牲精神的奮力拚搏下,成功將英國軍艦逼退,盡管當時的中國海軍相對英國皇家海軍多有不如,但我們為維護領海領土主權的決心毫不動搖,最終也使得英國「碰瓷」的想法落空,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去。最終1997年7月1日,在中國萬眾期盼下,香港正式回歸祖國,英國落寞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