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是國內教育好,還是國外教育好
你好,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中國的教育雖然很嚴格,總是和別的孩子比,無數個補習班,但是就這樣,還是很多人喜歡國內教育的。國外教育也不錯,馬年快樂。
⑵ 義大利教育和中國教育相比怎麼樣
在義大利關於美學的東西是世界知名的,例如:雕塑、建築、服裝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城市規劃等。其實義大利的工業相其他國家對也是比較發達的,所以一些理工科的專業如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汽車工程或是信息工程都是不錯的,旅遊管理及經濟貿易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義大利院校教育情況來說,教育資源是非常均勻的。每個人都可以選自己想選的大學,不像國內資源不足,通過選拔來淘汰。所以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學好專業課要訣很簡單,認真聽講,認真學習,認真復習,如此而以。把語言學好,專業課的學習一定順風順水。在義大利上學,沒有人會因你是外國人另眼相待,義大利同學只是將你看成他們中的一員。
⑶ 為什麼選擇去義大利留學
義大利,是全世界首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先河的國家,高等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專業廣泛,可自主選擇。
博洛尼亞大學: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是「世界大學之母」,與牛津大學(英)、巴黎大學(法)、薩拉曼卡大學(西)並稱歐洲四大名校;
米蘭大學:歐洲名校,人文、法學、農業方面成績卓著;
佛羅倫薩大學:以建築、醫學、農學專業聞名於世;
羅馬第一大學:綜合性極強的、擁有幾百年歷史的老牌世界名校;
米蘭理工大學:世界排名前列的理工大學,義大利第一,其設計和工程類專業享譽世界;
都靈理工大學:義大利最好的理工大學之一,歐洲理工大學排名第五;
SDA博科尼商學院:商科全球排名前50;
除去文理綜合類大學,義大利的藝術類大學(包括美院和音樂學院),整體水平更是世界排名第一。
公立大學免學費,繳納約5000~20000人民幣的注冊費
和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不同,中國留學生在義大利就讀公立大學可以和本土學生一樣免交學費,每年只需要交少量的注冊費(500-2500歐元)就可以就讀義大利公立大學
本科三年,碩士兩年,畢業文憑耗時短、含金量高。
如果你需要更詳細的資料或者有任何疑問,可以點擊左上角關注我也可以直接點擊頭像向我提問
⑷ 西方教育跟中國教育本質上的不同是什麼哪個更好
西方教育是以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素質為基礎的,以客觀為主,中國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習為重。在我們的大環境下中國教育更好,能使我們有堅牢的知識基礎。
⑸ 小孩子在國內接受教育好還是在義大利讀書好
1、中國是應試教育,學生們和家長苦不堪言。(學生黨很有體會)
2、國外發達國家的教育十分開放(教育資源也比我們好。)
3、還有在學習小學初中階段時應試教育在考試上占上風,但是一旦到了高中大學,呵呵。美帝和西洋的教育就有優勢了。因為中國人培養的是書獃子,國外培養的是人才。(教育資源也很重要,你說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能比嗎?)
望採納,謝謝~
⑹ 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到底哪個會讓孩子更優秀
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沒有哪一個會讓孩子更優秀,兩種教育方式,各有優勢,培養的孩子個性也有所不同,這都是一是觀念造成的,沒有高低之分。
⑺ 去義大利留學好還是在國內上個大學好
你國內大學畢業後能怎麼樣?保證就能找個好工作,搶只好飯碗?去義大利畢業後回來也許也是一樣。起碼還有一種選擇:你可以留在義大利不回來。那你自己包括你的後代也就是另一種人生道路了。當然經濟能否承受也要考慮
⑻ 中國學前教育師資培養與義大利的對比
哎呀,我們國家的這個還這個教育啊,這個人就走了彎路了,需要慢慢找回來
⑼ 義大利和中國相比哪國教育水平高
個人感覺應該是義大利吧。因為義大利的國土面積比中國小很多。它的人口也不多。普及起來高等教育要比中國容易得很多。
⑽ 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哪種好,哪種正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先申明,回答僅代表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內教育資源密集區的情況。
1. 小學至高二,教育=學習新知識新概念,操練技巧,培養解題能力。總的來說,每階段習得的知識還是和學生在該階段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系的。課程內容和強度的設置都較為合理。學校教育也會適度增加趣味性,並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搞競賽。升學壓力一直有,但尚可應付。所謂的「填鴨」式並不完全成立。
2. 高三,教育=做題,做卷子,做教輔,各種大小考排名,還有個別大學的自主招生考。這一年完全沒有新知識的吸收,完全是舊知識炒冷飯,學生始終被置於一種麻木的被動狀態,求知慾在過多的壓力因素影響下最終被扼殺。
那麼美國的高中生幹些什麼呢?他們從高一開始,准備SAT考試(即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學習不同領域的AP課程(可抵大學學分),課外活動也不能落下(比如志願者活動,體育活動)。他們始終在學習新的知識,創造新的個人價值。而這一切都對他們能進入什麼級別的美國大學起著決定性作用。
可見,中美在大學前的教育之差在於:1 新知識的暫停接收VS新知識呈增長性的接收 2 個人價值的忽略VS個人價值的重視 3 和社會的脫節VS和社會的接軌
那麼不可避免的,我們要談到高考制度。除了極個別學校的自主招生和加分制度,高考分數是決定99%考生出路的唯一標准。而在美國,只要高中三年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最後的結果只是好和更好的差別。
高考制度當然是中國國情的產物,但是其不合理之處,一在於並沒有盡全力彌合背景差異把所有學生放在同一起跑線上(比如某省作文題「XX時尚」你讓農村學生怎麼寫?),二在於過分注重技巧和對有限概念的運用,出題和評分上都不鼓勵創新,也不注重價值觀多樣化(看看那些辭藻華麗但言之無物的高考作文)。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3. 高校教育。我們的高校教育不鼓勵交流和深度思考。交流是激發思維最有效的方式,但由於教育資源的稀缺,小班化討論的機會不多,而學生組建的社團又過分寬泛,缺乏足夠好的環境讓學生交換意見,探討真知。並不是說有求知慾的大學生少,而是我們的環境不促進這種求知慾的交換和再創造。另一方面,社會競爭白熱化,高校生普遍大二開始找實習找工作,很多人把大學當做通往社會的跳板而不是橋梁。社會價值觀的單一化又導致高校生對學習的忽視甚至徹底遺棄。毫不誇張地說,許多人的學習之路在進入大學的那一刻就終結了。
那美國的高校有什麼不同?多數美國大學生在校四年期間,要修滿自然科學,人文學,社會科學三大領域一定數量的學分(我母校的規定還包括修一門新語言至少一年,非西方視角的課程至少一門),以此保證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完善不偏頗。美國的教育體系以科學為第一準則,即使是文科課程也不例外。一般的社會科學(如心理學,政治學)都需要扎實的統計基礎來支持研究,人文類論文更需要一遍遍修改邏輯。整個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以追求真知為目的,這一點永遠不會被學生的就業壓力等社會因素所左右。
就我在美國的本科經歷來說,我在這四年中慢慢領會到潛心鑽研某一領域的意義,哪怕只是一個學期,哪怕三個月後你不再記得這門課的任何知識點,卻從此可以用這一領域的視角來剖析很多事實,獲得很多前所未有的觀點,並以此達到思想的開拓。你習得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也即是如此,你只是在盡一切方式更了解這個世界。
就像楊豐在評論里說的那樣,「因為當我們把所有學過的都忘記後,才是真的教育,而那時剩下的就是方法和邏輯。」
現代教育的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國人往往願意誇大中國教育的缺點,無視美國教育的問題和現代教育的本質矛盾,而把自己的種種和中國社會發展某些方面的問題歸咎於中國的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