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慕尼黑協定名詞解釋
慕尼黑協定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的條約。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台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
《慕尼黑協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聲明。
主要內容是:
1. 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德軍於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階段完成對上述地區及其他德意志族占居民多數地區的佔領,這些地區存在的任何設備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
2. 對尚不能確定德意志族是否占居民多數的捷其他地區,應暫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佔領,於11月底前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其歸屬,並劃定最後邊界;
3. 捷政府應在4周內釋放正在服刑的蘇台德政治犯;
4. 有關政府須在3個月內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問題,否則,德、英、法、意首腦將再次開會討論;
5. 英、法保證捷新邊界不受侵略;
6. 當捷境內少數民族問題已告解決時,德國也將對捷提供保證。
⑵ 什麼叫慕尼黑協定
協定內容
《慕尼黑協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聲明。
主要內容是:
1. 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德軍於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階段完成對上述地區及其他德意志族占居民多數地區的佔領,這些地區存在的任何設備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
2. 對尚不能確定德意志族是否占居民多數的捷其他地區,應暫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佔領,於11月底前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其歸屬,並劃定最後邊界;
3. 捷政府應在4周內釋放正在服刑的蘇台德政治犯;
4. 有關政府須在3個月內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問題,否則,德、英、法、意首腦將再次開會討論;
5. 英、法保證捷新邊界不受侵略;
6. 當捷境內少數民族問題已告解決時,德國也將對捷提供保證。
條約正文
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考慮到蘇台德領土割讓給德國在原則上已達成協議,同意於有關上述割讓的下列條款和條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措施,並且通過本協定它們對保證履行本協定所必要的步驟各應負其責任:
一、撤退將在1938年10月1日開始。
二、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同意從領土上撤退應於1938年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壞存在的任何設備,並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被責成履行撤退,不得損害上述設備。
三、關於撤退的條件,應由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制定細節。
四、自1938年10月1日起,德國軍隊將分階段佔領德意志人(在數量上)占優勢的領土。在附圖所標出的四塊領土,將由德國軍隊按照下列次序加以佔領。
其餘德意志特徵最突出的領土將由上述國際委員會迅速確定,並由德國軍隊在1938年10月10日佔領。
五、第三款所指國際委員會將決定應舉行公民投票的領土,該項領土在公民投票未完成前,應由國際機構佔領。同一國際委員會將確定舉行公民投票的條件,以薩爾地區公民投票的條件為基礎。國際委員會並應指定舉行公民投票的日期,這一日期將不遲於十一月底。
六、邊界的最後確定將由國際委員會完成。該委員會也將有權在某些例外情況下,嚴格地從人種學來確定有些地區可不必舉行公民投票予以移交,向四國即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建議作出非主要的變動。
七、應有自由選擇遷入或遷出被移交領土的權利,選擇權應在本協定簽訂日起六個月內行使。
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條約簽字之日起四個星期內將從其軍隊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蘇台德地區德意志族人的職務,並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在同時期內釋放因政治罪行而在服徒刑的犯人。
1938年9月29日訂於慕尼黑。
阿道夫·希特勒 愛德華·達拉第
內維爾·張伯倫 貝尼托·墨索里尼[2]
條約後續
《慕尼黑協定》簽訂後,自慕尼黑返回倫敦的張伯倫,在機場上揮舞著協定得意地宣稱:「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簽署完《慕尼黑協定》返回倫敦的張伯倫
1939年3月,希特勒踐踏在《慕尼黑協定》中承諾的國際保證,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卻拒不履行保證捷新疆界的義務。該協定的簽訂不但沒有換來張伯倫所宣揚的「一代人的和平」,反而加速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大舉進攻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73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和聯邦德國簽定相互關系條約,宣布:鑒於根據本條約建立的相互關系,《慕尼黑協定》已經無效。[3]
條約影響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志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協定使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1.1萬平方英里的領土、360萬居民和1/2以上的經濟資源,喪失了捷作為邊境地區安全屏障的防禦要塞,破壞了英、法在東歐的同盟體系,加強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助長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說過:「《慕尼黑協定》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是英國未經戰爭而遭到的一次可恥的失敗」。[3]
簽訂紀實
四國領導人在慕尼黑的談判幾乎沒有什麼好談的,協定是完全按照希特勒的要求作出的。
當年慕尼黑協議簽訂的地點
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召到了慕尼黑,但是,卻一直被排斥在會議之外。
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之一馬薩里克博士就當時的情況寫道:「晚上十點〔九月二十九日〕,英國代表霍拉斯爵士把新計劃的要點告訴了我們,並交給我們一張地圖,上面標明了將要立即被佔領的地區。我提出了反對意見,對此他兩次斬釘截鐵地說,他對於他所講的話,沒有什麼可補充了。我們就對於我們來說極為重要的那些地方和地區發表了意見,他對這些意見毫不注意。最後,他回去開會了。」
會議結束後,在三十日凌晨大約兩點一刻,在攝政宮飯店張伯倫房間里,張伯倫和達拉第向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宣布了他們同希特勒達成的協定。
⑶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為什麼被後世史學家稱為「慕尼黑陰謀」請問「陰謀」該作何解釋
慕尼黑協定,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同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會議時簽訂。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以後,積極策劃發動新的世界大戰。1938年,他把侵略矛頭指向德國東邊的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德國力量並不大,如果英、法等國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
但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非常害怕戰火燒到自己身上,決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當作犧牲品,用來換取德國不侵略自己的保證。
為了拍賣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從1938年9月15日到22日,僅一星期內,兩次飛往德國和希特勒會談,將捷克斯洛伐克作為禮物送給德國,慫恿希特勒進攻蘇聯。1938年9月20日張伯倫第二次飛往德國,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宮」里開始會談。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帶到了會議大樓,但只能呆在會議廳隔壁的房間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後的判決。第二天凌晨1時,4國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移交德國的協定上簽了字。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出「元首宮」後,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幾小時後,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協定。
英、法用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換來了有希特勒共同簽字的四國所謂「再也不想彼此交戰」的宣言書。在張伯倫和達拉第看來,讓德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為德國打開了東進的大門,把禍水潑向蘇聯的勾當告成了。所以,當9月30日張伯倫回到倫敦時,竟得意忘形地揮舞著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紙片,對那些歡迎他的政府要員和社會名流們說道:「我的好朋友,這是我們的時代的和平!」其實,這是希特勒使用的「聲東擊西」的手法。就是在慕尼黑會議時,希特勒對墨索里尼說:「終有一天我們將並肩對英國和法國作戰。」1930年3月,德國就侵佔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9月1日,德國就以突然襲擊波蘭掀起了對英、法的全面帝國主義戰爭。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
後「慕尼黑」成了為了自私目的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的行為的代名詞
⑷ 慕尼黑協定規定了哪些內容
《慕尼黑協定》規定,蘇台德地區全部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月1日至10月10日從蘇台德撤出,並且不得帶走任何軍事設施和民用經濟設施;德軍分階段佔領主要的日耳曼人居住地區,成立國際委員會來確定其他爭議地區的歸屬。英法表示,將保障剩餘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
當慕尼黑會議舉行之時,兩名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一直在會議廳隔壁的一間房內等待。協定簽訂後,張伯倫將他們喊進會議廳,告訴他們協定內容,並交給他們一份地圖,標明了捷克斯洛伐克需交出的地區,命令他們立即執行。
9月30日中午12時50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宣布接受《慕尼黑協定》,全國為此感到震驚和悲痛。英法公使拜會捷外長,試圖表示慰問,這位外長打斷他們的話,直率地說:我們是被迫落到這種地步的,現在一切都完了,今天輪到的是我們,明天輪到的就是別人了。
1938年10月1日,德國吞並蘇台德,但它並不以此為滿足。1939年3月14日,它鼓動斯洛伐克獨立,隨後派德軍開進斯洛伐克。3月15日,德軍悍然佔領捷克,宣布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捷克斯洛伐克不復存在。英法再次違背諾言,它們聲稱捷克斯洛伐克因內部分裂而解體,因此它們沒有義務來保護它。捷克斯洛伐克在滅亡後,希特勒的眼睛盯上了波蘭,將它作為下一個侵略目標,並為此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包括英法在內的整個歐洲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英法最終成為自己綏靖政策的受害者。
⑸ 《慕尼黑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為何說《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1938年9月29-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的領導人在慕尼黑會議上簽署的條約。英國和法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以避免戰爭的爆發。蘇聯曾希望聯合英國和法國共同對抗納粹德國。但愚蠢而傲慢的英法兩國卻縱容納粹德國在東歐的擴張,試圖誘使納粹德國首先入侵蘇聯,這就是臭名昭著的 "綏靖政策"。
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它開始接近德國,簽訂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更有利於德國的戰爭。因此,《慕尼黑協定》的最大影響應該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法和納粹德國都是敵視蘇聯的帝國主義國家,但英法和納粹德國之間的矛盾使蘇聯可以與任何一方聯合起來對付另一方。所以,蘇聯的外交戰略取決於英法和納粹德國之間的關系。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⑹ 慕尼黑會議的背景內容及影響
背景:
慕尼黑會議召開前,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居住著300多萬德意志族,大部分居住在該國的蘇台德地區。德國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之間問題挑起事端,為侵略製造借口。
內容:
《慕尼黑協定》全稱為《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地區領土給德國的協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聲明。主要內容包括:捷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德軍於1938年10月完成對上述地區和其他德意志族佔多數地區的佔領,這些地區存在的任何設備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
影響:
1938年10~11月德軍佔領蘇台德區。
會議經過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戰略地。早在1937年6月,納粹德國就擬訂出侵捷計劃。1938年3月,德國在吞並奧地利後,即把侵略矛頭轉向捷,企圖以支持「民族自決」為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德意志族集中居住的蘇台德地區。
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國、法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家利益而將德國侵略矛頭引向東方,以緩和與德國的矛盾,維護自身安全。為達此目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與希特勒會談後同意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法國總理達拉第則與英國保持一致。
⑺ 慕尼黑會議參加的有哪幾個國家
慕尼黑會議參加的有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
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同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會議時簽訂。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謀求相互妥協的國際會議。
⑻ 慕尼黑協定與二戰有什麼關系
慕尼黑協定即《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主要內容是:捷政府必須在10月1日起的10天內,把蘇台德區和德意志人佔多數的其他邊境地區割讓給德國;割讓區內的軍事設施、工礦企業、鐵路及一切建築,無償交付給德國;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來確定其他地區的歸屬並最後劃定國界,等等。慕尼黑協定是英、法「禍水東引」政策的頂點。丘吉爾在英國議會對協定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認為英國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十足的失敗,英法「正處在一等大禍之中」。後來把為苟安一時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的政策稱為「慕尼黑政策」。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1939年9月)及影響
為了解決德、捷邊界問題,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了會議。在沒有捷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內把蘇台德等地區交給德國。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本無利害沖突,況且法國還是捷的同盟國,它們為什麼與義大利一起支持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學生思考、討論)其原因:第一,英、法國內普遍存在著畏戰情緒,千方百計想避免戰爭;第二,英、法企圖將禍水東引,驅使德國進攻蘇聯。為此,他們便以犧牲小國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軟弱,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氣焰。第二年3月,德軍開進布拉格,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其軍事、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戰略上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志著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此後,凡是這種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出賣他國的行徑,都被稱為「慕尼黑陰謀」。
慕尼黑協定(節錄)
1938年9月29日
德國、聯合王國、法國和義大利考慮到蘇台德領土割讓給德國在原則上已達成協議,同意於有關上述割讓的下列條款和條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措施,並且通過本協定它們對保證履行本協定所必要的步驟各應負其責任:
一、撤退將在10月1日開始。
二、聯合王國、法國和義大利同意從領土上撤退應於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壞目前存在的任何設備,並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被責成履行撤退,不得損害上述設備。
三、關於撤退的條件,應由德國、聯合王國、法國、義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制定細節。
四、自10月1日起,德國軍隊將分階段佔領德意志人〔在數量上〕占優勢的領土。在附圖所標出的四塊領土,將由德國軍隊按照下列次序加以佔領……
其餘德意志特徵最突出的領土將由上述國際委員會迅速確定,並由德國軍隊在10月10日佔領。
五、第三款所指國際委員會將決定應舉行公民投票的領土,該項領土在公民投票未完成前,應由國際機構佔領。同一國際委員會將確定舉行公民投票的條件,以薩爾公民投票的條件為基礎。國際委員會並應指定舉行公民投票的日期,這一日期將不遲於十一月底。
六、邊界的最後確定將由國際委員會完成。該委員會也將有權在某些例外情況下,嚴格地從人種學來確定有些地區可不必舉行公民投票予以移交,向四國即德國、聯合王國、法國和義大利建議作出非主要的變動。
七、應有自由選擇遷入或遷出被移交領土的權利,選擇權應在本協定簽訂日起六個月內行使。……
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條約簽字之日起四個星期內將從其軍隊和公安部隊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蘇台德德國人的職務,並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在同時期內釋放因政治罪行而在服徒刑的犯人。
1938年9月29日訂於慕尼黑。
阿道夫·希特勒 愛德華·達拉第
內維爾·張伯倫 本尼多·墨索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