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皇是如何選舉產生的啊
教宗選舉是羅馬天主教會產生羅馬主教的方法,羅馬主教的職務被稱為教宗. 根據歷史悠久的傳統,由高級神職人員參加的秘密選舉會議被叫做「秘密會議」(conclave)。該詞來自拉丁語cum clavi (「拿著鑰匙」)暗指選舉進行期間所有的參選人都要被「關起來」。該隔離會議制度始於1274年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發布的政令。現在該選舉在梵蒂岡宮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西斯廷小教堂進行。
自從1059年,樞機團就已開始作為惟一的個體參與選舉教宗。早先,神職人員以及羅馬人民是都有權參與的,更早的時代,世俗社會可以決定選擇誰作為天主教教會的主教。教宗可以對選舉規程做出規定;他們可以決定選舉人組成,如果願意也可以替換掉整個樞機團成員。但教宗是不允許直接指定他們的繼承人的。
選舉新教宗的1996條規則的大致過程
超過1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們在教宗過逝兩周內要到梵蒂岡開會。一般在他們商議很多天後,這組選舉人中的一位主教將成為新教宗。新教宗是經由封閉選票民主選舉產生(即所謂的三分之二多數+1票)。如果在30次投票之後沒有主教得到三分之二多數,那麼絕對多數當選。
歷史
選舉新教宗的程序已經持續了兩千年了. 類似近代的系統是在1274年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後確立的.
選舉人
最早的主教們似乎是由他們社團的創建者選擇出的. 後來, 無論如何, 該方法在羅馬和其他地方被以本地教區神職人員和世俗社會以及附近教區的主教選舉所取代. 真正的選舉人是神職人員, 但當時他們並不投票, 而是根據公眾輿論和大眾擁護程度來選教宗(主教監督整個過程). 參選人會被提交在人民前以獲得官方批准; 羅馬人可以同意(或不同意)決定. 選舉過程透明度的缺乏經常導致教宗競爭或偽教宗的產生.
769年在舉行的拉特蘭宮宗教大會理論上廢止了羅馬人民的投票權, 到862年, 在羅馬的一次宗教大會恢復了羅馬貴族的選舉權. 1059年規則又發生了改變, 教宗尼各老二世下詔宣布由樞機選舉新教宗, 樞機們在神職人員和世俗社會同意後才能行使職權. 最高的樞機們 樞機主教會在召集樞機司鐸和樞機助祭真正選舉前進行第一次會議並討論候選人. 在1139年舉行的拉特蘭宮宗教大會取消了要求獲得低級神職人員和世俗社會贊同的要求.
13世紀主教團降到只有7人, 直到1587年, 教宗西斯都五世限制了樞機主教團為70人(6名樞機主教, 50名樞機司鐸以及14名樞機助祭). 但從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來並未執行此限. 1970年, 教宗保祿六世下詔規定超過80歲的樞機不能進行投票並且增加了樞機團的人數上限為120人. 但即使是這個限制也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超越. 117個教堂現在共有183名樞機年齡在80歲以下, 他們也因此擁有選舉權.
接受和宣布
教宗的助手和三名選出的樞機主教必須損毀教宗的'所羅門之戒'和他的鉛圖章,以確保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它們。
80歲以下的120名樞機主教有資格投票。他們需要至少三分之二和外加一票的票數通過新的教皇的當選。
最後,當一名官員用一種特殊的化學燃料燃燒選票,從而使一股白色煙霧從教堂的煙囪冒出的時候,全世界就會知道梵蒂岡產生了一位新的教皇。如果梵蒂岡的官員使用其它的化學燃料製造黑色煙霧,則表明表決無效。
B. 教宗的宗座出缺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他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宗,也是自亞德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宗的非義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於 2005年4月2日19:37GMT 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conclave)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為新教宗,是為本篤十六世。
C. 教皇是怎麼選出來的
教皇亦稱「教宗」,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
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義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
20世紀初,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當選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D. 教宗選舉的選舉過程
超過1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們在教宗過逝兩周內要到梵蒂岡開會。一般在他們商議很多天後,這組選舉人中的一位主教將成為新教宗。新教宗是經由封閉選票民主選舉產生(即所謂的三分之二多數+1票)。如果在30次投票之後沒有主教得到三分之二多數,那麼絕對多數當選。
E. 教宗就是教皇嗎還有,宗主教是怎麼回事
教宗(拉丁語:Papa,本意為爸爸、父親),在中國大陸通常譯為教皇或羅馬教皇,但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內部依然稱為教宗。基督宗教中天主教會的領袖,當中包括羅馬天主教會(拉丁禮)和東儀天主教會。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眾門徒之主之後繼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義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及天主之眾僕人之僕人」。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鑒》刪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稱呼,對上一次修訂為1969年。當時教宗保祿六世把「天主眾仆之仆」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光榮在位」的句子)。
除了他的宗教職務之外,教宗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的國家元首。該國又被稱為「聖座」(Sancta Sedes)。梵蒂岡整個被羅馬城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宗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廷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盡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宗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條約才得以實現。 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他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宗,也是自亞德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宗的非義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於GMT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conclave)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為新教宗,是為本篤十六世。
辭源
早在三世紀,亞歷山大港主教對埃及的各主教實行了集權控制,有意識地仿效羅馬主教的管轄方式。在尼吉亞大公會議後,羅馬主教立即授予亞歷山大港大主教以管轄的優先權,並使用了「亞歷山大港教宗」的稱號,該稱號現在演變成為希臘正教的「亞歷山大港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科普特教會的「亞歷山大港及宗徒聖馬可之座的教宗」
拉丁文的「教宗」(papa)源自希臘文的「πάππας」,原意為「父親」,起初用於對任何司鐸或主教親昵的稱呼。
在四世紀或五世紀的時候,「πάππας」在西羅馬帝國仍頻繁地用於稱呼主教,盡管它已經開始逐漸轉變成現代的用途,即局限於稱呼羅馬主教,而在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在希臘和俄羅斯,司鐸仍然被成為「πάππας」。天主教會內一直沿用「教宗」的名稱,教會外也有翻譯為「教皇」、「眾仆之僕人」等。
宗主教(希臘語:∏ατριάρχης,拉丁語:Patriarcha)(東正教中文傳統上習慣翻譯為牧首)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為家父(pater familias)對某個擴展家庭行使專制的權力的男人。該種由年長男性對家庭進行支配的體系被稱為父權(patriarchy)(∏ατριάρχης)。這是一個希臘文詞彙,由πατήρ (pater,意為「父親」)和ἄρχων (archon,意為領導leader,首領chief,統治者ruler,國王king,等等)
亞巴郎Abraham,依撒格Isaac,以及雅格Jacob 被提及為三位以色列人的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譯為「族長」,或「聖祖」),而他們生活的時期即被稱為「族長時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聖經的七十士譯本中獲得了其宗教上的含義。
該詞主要具有特殊的教會的多種含義。特別是,東方正教會、羅馬天主教會(高於大總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東方亞述教會中最高等級的主教均稱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辦公地以及教會的征役(由一個或更多的教省組成,盡管在他自己的(總)教區之外他經常沒有可實施之司法權)被稱為「宗主教區」(patriarchate)。從歷史上說,宗主教可能經常是一個充當行政長官(Ethnarch)的合理人選,後者可在一個信奉其他教義的國家或帝國內代表由其宗教團體所形成的社區(如在奧斯曼帝國內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如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和安條克的主教的稱號。他們的威望和權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當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方正教會分裂時,羅馬的宗主教成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為東正教名義上的首腦。現今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可以發現一至數名宗主教/牧首,特別是在歷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亞歷山大宗主教。
東方正教會的牧首
並非全部15個東正教自主教會的領袖的稱號都是牧首。實際上使用這一稱號的自主教會領袖有9個,其他自主教會領袖的稱號是都主教或大主教。
使用牧首稱號的東正教自主教會領袖實際上都是獨立、平權的,然而按照「歷史榮譽」排序如下(名稱為當前正教中文全稱):
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亞歷山大和全非洲牧首
大安提阿和全東方希臘教會牧首
耶路撒冷聖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
莫斯科和全俄羅斯牧首
全喬治亞大公牧首
塞爾維亞牧首
卡帕多細亞—愷撒城的繼承者,翁格羅—弗拉克人的都主教,布加勒斯特的大主教,全羅馬尼亞牧首
全保加利亞牧首
這9個牧首中,有4個是古代傳流下來,而另外5個是晚近才確認的:
古代宗主教區(最初也包括羅馬宗主教區):
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東正教中文譯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領導君士坦丁堡正教會Orthodox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並且是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精神領袖)
亞歷山大和全非洲宗主教(Patriarch of Alexandria and All Africa)(東正教中文譯名:亞歷山大和全非洲牧首)(領導亞歷山大希臘正教會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
安提阿宗主教(Patriarch of Antioch)(東正教中文譯名:安提阿牧首)(領導在近東的安提阿和全東方希臘正教會)
耶路撒冷宗主教(Patriarch of Jerusalem)(東正教中文譯名:耶路撒冷牧首)(領導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和全阿拉伯的耶路撒冷和聖錫安希臘正教會)
在五大宗主教區建立之後的五個晚出的牧首區,根據其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確認為宗主教區的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全保加利亞牧首(Patriarch of All Bulgaria)(領導保加利亞的保加利亞正教會Bulgarian Orthodox Church),927年被確認為牧首區。
全喬治亞大公牧首(Catholicos-Patriarch of All Georgia)(領導喬治亞的喬治亞正教會),1008年被確認為Catholicosate(即Patriarchate,牧首區)
塞爾維亞牧首(Patriarch of Serbia)(領導塞爾維亞(以及原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正教會Serbian Orthodox Church),1375年被確認為牧首區
莫斯科和全俄羅斯牧首(Patriarch of Moscow and All Russia)(領導俄羅斯的俄羅斯正教會),1589年被確認為牧首區
全羅馬尼亞牧首(Patriarch of All Romania)(領導羅馬尼亞的羅馬尼亞正教會),1925年被確認為牧首區
正教教團之外的東方牧首
莫斯科和全俄羅斯牧首(Patriarch of Moscow and All Russia)(領導俄羅斯古正教會Russian Old-Orthodox Church)
基輔牧首(Patriarch of Kiev)(領導烏克蘭正教會·基輔牧首區Ukrainian Orthodox Church - Kiev Patriarchate)
教會法定烏克蘭獨立正教會基輔和全羅斯-烏克蘭牧首(Patriarch of Kyiv and All Rus-Ukraine of the Ukrainian Autocephalous Orthodox Church Canonical)
安提阿天主教宗徒教會牧首(Patriarch of the Catholic Apostolic Church of Antioch)
美國正統天主教會牧首(Patriarch of the American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耶路撒冷會牧首(Patriarch of the Assembly of Jerusalem)
東方正統教會宗主教
亞歷山大教宗和全非洲牧首(Pope of Alexandria and Patriarch of All Africa)(領導在埃及、全非洲的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也是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y的精神領袖)
安提阿和全東方牧首(Patriarch of Antioch and All the East)(近東的安提阿敘利亞正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 of Antioch的領袖,以及普世敘利亞正教會至高領袖Supreme Leader of the Universal Syriac Orthodox Churc)
印度大公(Catholicos of India)(領導印度的瑪蘭卡雅格派敘利亞正教會Malankara Jacobite Syriac Orthodox Church)
埃奇米亞金,亞美尼亞和全亞美尼亞人大公(Catholicos of Etchmiadzin, Armenia and of All Armenians)和亞美尼亞宗徒教會至高牧首(Supreme Patriarch of the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領導亞美尼亞宗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
西利西亞大公(Catholicos of Cilicia)(領導山省Antelias,黎巴嫩以及中東的西利西亞家族亞美尼亞宗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 of the House of Cilicia)
亞美尼亞人的君士坦丁堡牧首(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 for the Armenians)(在土耳其)
亞美尼亞人的耶路撒冷和聖錫安牧首(Patriarch of Jerusalem and of Holy Zion for the Armenian)(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和波斯灣)
東方大公(Catholicos of the East)(領導印度的印度正教會Indian Orthodox Church)
阿克蘇姆總主教和全埃塞額比亞大公牧首(Archbishop of Axum and Patriarch Catholicos of All Ethiopia)(領導衣索比亞的衣索比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
阿斯馬拉總主教和全厄利垂亞牧首(Archbishop of Asmara and Patriarch of All Eritrea)(領導厄利垂亞的厄利垂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Eritre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
東方教會的牧首
東方亞述教會
塞琉西亞-泰西封大公牧首(Catholicos-Patriarch of Seleucia-Ctesiphon)(近東地區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的領袖)
東方古代教會的牧首
東方古代教會
大公牧首(Catholicos-Patriarch)(近東地區東方古代教會Ancient Church of the East的領袖。該教會於1964年由東方亞述教會分出)
羅馬天主教會的宗主教
作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之一部分,教宗的羅馬宗主教區是唯一一個西羅馬帝國內的宗主教區。粗略地說,它與如今拉丁禮領土之界限相同。在過去,教宗使用「西方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West)這一稱號。但是,該頭銜於2006年被從教廷頒布的有關出版物中去掉了。
拉丁禮宗主教
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Jerusalem
威尼斯宗主教Patriarch of Venice
里斯本宗主教Patriarch of Lisbon
東印度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East Indies(是一個領銜宗主教位,兼果阿和達曼總主教(Archbishop of Goa and Daman))
東方禮天主教會宗主教
東儀天主教會(或稱東方禮天主教會)的宗主教承認教宗在教會中的最高地位,但擁有遠比一般天主教主教大的自治權。他們的地位大致相當於樞機。在21世紀,東儀天主教會在東方管理著天主教東方宗主教轄區。這些宗主教分別是:
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Coptic Catholic Patriarch of Alexandria)(領導科普特禮天主教會Coptic Catholic Church)
敘利亞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Syrian Catholic Patriarch of Antioch)(領導敘利亞禮天主教會Syrian Catholic Church)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Melkite Greek Catholic Patriarch of Antioch)(領導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Melkite Greek Catholic Church)[10]該職兼兩個領銜宗主教位,它們都在五大宗主教區中東部(Middle Eastern Pentarchy):
默基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Melkite Catholic Patriarch of Alexandria)(在埃及)
默基特禮天主教耶路撒冷宗主教(Melkite Catholic Patriarchs of Jerusalem)(在巴勒斯坦/以色列)
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Maronite Patriarch of Antioch)(領導馬龍尼禮教會Maronite Church)
加色丁禮天主教巴比倫宗主教(Chaldean Catholic Patriarch of Babylonia)(領導加色丁禮天主教會Chaldean Catholic Church)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西利西亞宗主教(Armenian Catholic Patriarch of Cilicia)(領導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Armenian Catholic Church)
歷史上羅馬天主教會的宗主教
西方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West (傳統上稱羅馬主教(教宗)為西方宗主教,但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6年廢除此稱號)
西印度宗主教Patriarch of the West Indies(一個領銜宗主教位,自1963年起懸空)
拉丁禮安提阿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Antioch(1964年廢除)
拉丁禮亞歷山大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Alexandria(1964年廢除)
阿奎萊亞宗主教Patriarch of Aquileia(1752年解除)
拉丁禮迦太基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Carthage(7世紀後主要是領銜)
拉丁禮君士坦丁堡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1964年廢除)
格雷多宗主教Patriarch of Grado(1451年與「卡斯泰洛和威尼斯主教轄區」(Bishopric of Castello and Venice)合並組成天主教威尼斯總教區)
羅馬天主教會之外的天主教宗主教
巴西宗徒國家教會宗主教(The Patriarch of the Catholic Apostolic National Church of Brazil)
國際神恩主教教會團宗主教(The Patriar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on of the Charismatic Episcopal Church)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LDS Church)
據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稱,patriarch(教長)是在麥基洗德祭司(Melchizedek Priesthood)中已被任命為教長職者。該詞被視為與evangelist(佈道員)為同義詞。教長的一個基本責任是給予教長祝福(Patriarchal blessing),一如舊約中雅各(Jacob)為其十二個兒子所做的一樣。教長通常被分配到每個教區(stake)並終身保有該頭銜。
F. 教皇、 紅衣主教區別
1、定義
教皇:原指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多神教最高祭司,現為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城國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稱號。
紅衣主教:為樞機主教,是天主教教宗治理普世教會的職務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顧問。
2、職能
教皇:教皇在神權上,與其他祭司一致。宗教事務上,教皇與主教的提案需要經過主教會議的討論及投票,最後根據結果由教皇以耶穌首席宗座使徒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者名義代表整個教會頒布。
紅衣主教:依法享有選舉教宗即教皇的權利,以集體或個別的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且有權另立反對派教皇,或以監禁、放逐等形式對教皇架空。
3、穿著服飾
教皇: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工縫制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
紅衣主教:樞機的禮服(長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鮮紅」色的,因此樞機們也俗稱「紅衣主教」。表示身為樞機者在有必要時,為信仰作證,「流血」捨生亦在所不辭。
(6)伊朗教宗怎麼選擴展閱讀:
教皇名稱的由來:
1、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ope,源於希臘文,意指「父親」、「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
2、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
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
4、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G. 教宗是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所有樞機主教都有資格。
教宗是終身制,因此教宗在世時,一般都忌諱提起選舉教宗的事。不過,一旦教宗過世,他的左右手、暨信理部的樞機主教拉辛爾將向全世界正式宣布教宗辭世消息,並召集有選舉權的樞機主教前往梵諦岡,推選新任教宗。
全球樞機主教約185人,只有在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才具有選舉教宗與被選舉的資格約135人。
為求公正、不受任何外界干擾,所有樞機主教報到後,都將被請入個別的小房間內,沒有電話、手機或電腦,對外的聯絡全部斷絕。投票采無記名、一人一票制,得票過三分之二者當選。
投票後若無法產生新教宗,教廷的煙囪會冒出黑煙,表示必須進行下一輪的投票,一直到產生三分之二支持者為止。這時教廷煙囪會冒出白煙,且拉辛爾此時也會走上陽台,向全世界宣布新任教宗人選。
不過,在歷次教宗選舉中,有時由於各派系各推代表角逐,互不相讓,使投票過程拉得很長,甚至曾有一次長達近一年,最後教廷被迫採取停止供食的方式,催促主教們趕快做抉擇。另外,在一再難產時,也有可能是把當選標准降為得票過半即可。
天主教在全球擁有10億人口,一半在美洲,歐洲約佔26%,但樞機主教人數還是歐洲地區的逾百位最多,美洲地區約50多人。
H. 目前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是政教合一的
嚴格意義上說,如今還存在政教合一的國家只有梵蒂岡與伊朗,廣義上沙特也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權和教權合二為一的政治制度。嚴格意義上的政教合一神權國度要求: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同為一人,政權和教權由一人執掌;國家法律以宗教教義為依據,宗教教義是處理一切民間事務的准則。
但歷史上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度很少,因此將政權掌握並充分運用神權的政治制度也稱為政教合一制度。
(8)伊朗教宗怎麼選擴展閱讀:
政教合一的積極作用:
1、宗教對軍事(暴力)組織上的好處顯而易見,快速堅定的同化意志,戰鬥力和紀律不會差,宗教信仰的感召力不亞於民族主義感情。淺顯易懂的教義,在信眾心中偉大正確的首領,解除你疾苦的教眾這些東西都會讓教眾組織快速的發展起來。宗教是一種群體組織形式,而價值觀世界觀在組織教義的指導下幾乎達成一致,認同感極強。
越發達的宗教,在教義理論上越不可證偽,越能夠自圓其說,宗教教義越來越務虛,追求精神和道德上的感受,這是一種極其高級的手段,短期內難以顛覆。而對信眾追隨者來說,無疑給予了極大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2、將世俗政權與宗教合一,表現形式為皇帝(國王或哈里發或教皇等)既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也是宗教的教主,轄治里的人既是你的臣民也是你的信眾。臣民受制於君權,信眾受制於神權和教主,可謂是雙重保險,既掌握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掌握了社會生活領域,極大得促進政體的穩定。
I. 教宗的名字是按什麼邏輯來取的比如現在的"本篤十六世"
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教宗是在教會歷史上取名本篤的第十六位教宗,他選擇這個名字是繼承了全世界最愛戴的一位聖人的遺產。「Ora et labora」祈禱和工作是震撼了世界的語句的至理名言。第六世紀中葉,正值蠻人入侵時期,聖本篤從義大利中部的諾奇亞將隱修生活告訴了西方。從此以後,世界將他視為和平和工作的聖人。歐洲先照庇護十二世教宗的心願把聖本篤當作父親,然後又將他作為主保。新教宗取號本篤十六世。本篤(Benedict)源自拉丁文 Benedicere 意思為祝福(to bless)、篤信(consecrate)及凈化(hallow),並帶有和平使者以及協調者的意味。「取名的習俗可以追溯到聖經里的創世紀章,當年亞伯拉罕曾經改名亞巴郎,」西滿改名為伯多祿,意思是盤石,因為耶穌說伯多祿是他建立教會的基礎。」
新任教宗號本篤十六世,帶有繼承本篤第十五世的意義,本篤第十五世在1914年當選教宗,除了拉近東西方教會的距離之外,還帶領全世界天主教徒,度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紛亂,迎接和平的降臨。
第一位取名本篤的教宗是在西元575年,當時,這位聖人去世還不到30年。這位本篤教宗是羅馬的貴族,正好趕上日爾曼人入侵年代,他以受欺壓的人民的安慰者留下了芳名。最後取名本篤的教宗是熱那亞人,在他任職期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稱這場戰爭是「毫無價值的殺戮」,並為停止戰爭積極出力,無奈,他的企圖徒勞。
取本篤名的教宗共有15位,其中一位聖人是生活在第七世紀末期的羅馬人本篤二世;還有一位真福教宗,是維內託人本篤十一世,多明我會會士,與但丁是同時代的人。在十五位本篤教宗當中也不乏受磨難者,如本篤九世,他曾兩次離開伯多祿的御座。此外,還有兩位偽教宗去了本篤名字,其中一個是西班牙人。在這些取名本篤的教宗當中,除了本篤十二世是法國人外,其餘全是義大利人。拉青格教宗取名本篤十六世,願意繼承歐洲心臟諾奇亞的隱修士的訓導。維也納的總主教順博恩樞機幾天前向我們透露了新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樞機主教團面前提到他對本篤的選擇:「他詼諧地提到本篤十五世教宗,說他使個任期短的教宗。本篤十五世是在戰爭艱困時期促進和平的教宗。然後,約瑟夫·拉青格又提到聖本篤,說他是隱修生活的父親,歐洲的主保和有大信德的人。他引證了聖本篤的會規:將基督放在一切的中心,這句名言為新教宗也是行為准則。」
當選為伯多祿在世代表那天所選用的名號本篤,就是個人願致力於世界和平的表記。選用本篤為名號,是希望喚起人們對這位歐洲主保聖人以及對教宗本篤十五世的回憶。歐洲主保聖本篤啟發了全歐洲大陸的「和平的文明」;教宗本篤十五世則譴責第一次世界大戰,說那是一場「毫無益處的大屠殺」,並竭力使全世界承認,和平是人類至高無上的需求。先教宗本篤十五世(1914-1922)為中國教會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從而才確保在比約十一世繼位後,於一九二六年祝聖了六位國籍主教。
J. 梵蒂岡的教皇是世襲制還是禪讓制還是民主選舉
教宗(即教皇)是由主教們投票選舉的。
從教宗選舉看基督教之虛妄
首先,我並不去區分天主教和基督教,因為他們都「口稱耶穌為主心裡相
信神讓他復活」,而且信仰所依據的也是同一本「聖經」。
新教宗本篤十六世由一百一十五位樞機主教歷經三十六小時在第五回合投票中
才選出。而上世紀羅馬教廷共舉行了8次閉門教宗選舉,最快的選舉只花兩天,
最長的花了5天,投票次數由3至14次不等,平均數要8次投票才能選出新教宗。
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呢,這些個主教們「口稱耶穌為主心裡相信神讓他復活」,
都是由「聖靈內駐」的。而且他們獻身「主」的事業多年,混到了「樞機主教」
的地位,他們的「靈命」肯定是不低的了。大家想想看,在他們都有那號稱是
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聖靈」的指引下,選個教宗怎麼還那麼費勁呢?
居然平均要8次投票才能選出。那號稱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聖靈」
幹啥去了呢?打瞌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