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7月26日伊朗發生了什麼

7月26日伊朗發生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8 06:48:03

1. 伊朗民航客機慘案是意外嗎

時間:1988年7月3日

地點:霍爾木茲海峽附近

難情:274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民航客機被偵察機擊落造成空難已經不是一兩起了,只是我們都不明白,他們的犧牲到底是政治軍事的必然結果,還是只是一場簡單的意外?

1988年一架由伊朗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港的A-300型伊朗客機飛至霍爾木茲海峽附近時,被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巡洋艦擊中,機上274名乘客和16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1988年7月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當地時間上午10時47分,伊朗民航公司的655次航班從阿巴斯港機場起飛,准備飛往阿聯酋的迪拜機場。這架民航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的A-300,飛機上除了16名機組人員外,還有274名乘客。當地時間上午10時55分,A-300正飛行在海灣南部地區上空,其航線正好與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導彈巡彈艦的航線相交叉。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在伊朗客機距「文森斯」號約14公里時,「文森斯」號突然發射兩枚「標准」防空導彈,其中一枚直接命中A-300,客機隨即起火,墜落於大海之中,機上290人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其中還包括六十幾名12歲以下的兒童。消息一經傳開,舉世皆驚。

A-300客機是由法國製造的大型客機,它是要進行伊朗655次班機航行,於伊朗時間上午10點10分離開阿巴斯港,到達阿聯酋海港城市迪拜只需20分鍾。10點17分,飛機飛臨亨加姆島上空時,機體忽然嚴重地抖動了一下,還沒等機上的人員反應過來,只聽一聲巨響,飛機隨著爆炸聲直墜大海。飛機墜毀後,在霍爾木茲海峽,伊朗普什姆島東南海域,漂浮的屍體、行李以及飛機殘骸碎片足有三四英里長。經過艱辛的打撈,救援人員共從大海中撈出150具屍體,包括38名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人。面對這一慘案,伊朗通訊社第一個向全世界播發了這條信息。面對這樣的事實,華盛頓起初不承認,白宮發言人稱這種說法「不真實」、「美國不會捲入這樣的事情」,然而隨著事態的發展,華盛頓終於承認擊落伊朗飛機。

7月4日美國軍界首腦人物稱7月3日,美國巡洋艦「文森斯」號和護衛艦「蒙哥馬利」號在霍爾木茲海峽巡邏。當地時間10點10分,「文森斯」號軍艦上的一架直升機起飛後不久,突然遭到炮擊。正在這時,「文森斯」號發現頭頂不遠處,還有一飛機正向它飛來。「文森斯」號不敢怠慢,連續幾次發出警告,讓它離開。但這架飛機並沒有作出反應,也不改變航向,眼看對美艦已構成威脅,於是「文森斯」號發射兩枚導彈,其中一枚擊中目標,釀成大禍。但是對於此說法,有人表示異議。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使用的「宙斯盾」的對空導彈系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上作戰系統。這一系統能在400公里的范圍內跟蹤200個以上的目標,並能同時襲擊15到20個目標。因此,對於擁有最先進的雷達和電子探測設備的美國現代化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來說,「誤認為」的說法顯然不能令人信服。伊朗駐聯合國代表也對此予以反駁:655號班機根本未離開正常航道。

另外,這架巨型飛機上配備一個自動詢問器,它會向「文森斯」號發出信號,說明自己是民航機,而不是戰斗機。眾所周知,當時正處於兩伊戰爭期間,海外的局勢異常緊張。美軍於1987年7月決定派軍艦去海灣護航後,多次與伊朗發生軍事沖突,軍事緊張局勢不斷升級。襲擊客機事發生前,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另有消息說,在客機被擊落前,美海灣部隊曾得到情報稱,伊空軍F-14戰斗機正在海灣地區加強活動,可能要對美軍採取行動。由此看來,美國雖然不是存心故意,但也不能說是完全無意。然而,不管事實真相如何,有意還是誤傷,美國擊落民航客機,造成290名無辜者喪命的責任是推脫不了的,理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譴責。

空中的客機

2. 兩伊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3. 「7·」新疆阿克陶縣布倫口鄉國道線泥石流

1 引言

2013年7月27日18時30分,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阿克陶縣境內布倫口鄉國道314線1616km處(東經75°06′51″,北緯38°45′03″)因融雪性洪水引發小型泥石流災害,泥石流堆積體近2000m3,覆蓋路面25m,致使國道314線道路阻斷,190多輛車、500多人被困。

由於災害發生前已進行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相關部門做了相應的應急部署,因監測預警及時准確、應急救援行動迅速,避免了至少10人傷亡和多輛車輛可能受損的重大地質災害發生。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泥石流災害所在地位於阿克陶縣南部山區,河流切割強烈,沖溝發育,基岩風化剝蝕嚴重,鬆散堆積物豐富,植被只發育在河谷兩岸,山體表面植被稀少,山體坡度一般在35°以上,溝谷縱坡降在15°以上。山體基岩出露,溝谷中覆蓋有卵礫石、中細砂、粉細砂等。該地段地貌類型為典型的高山河谷地貌(圖1)。

(2)地層岩性。阿克陶縣地層新生界最為發育,古生界次之,前古生界偶有出露。泥石流發生區主要發育有志留—泥盆系(S—D)、泥盆系(D)和石炭系(C)等,岩性復雜,主要由砂岩、片岩、千枚岩、雲母片岩、大理岩灰岩、砂岩、泥岩、礫岩、頁岩、泥岩等組成。

(3)氣象水文。災害發生地位於東帕米爾高原,屬高山寒冷型氣候,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僅有暖寒兩季之別,海拔多在3000m以上,寒冷多雪,氣溫常年在0℃以下。山區積雪面積790km2,冰川面積600km2。常年積雪,冰川融化形成眾多河流、湖泊,並有眾多泉水溢出,因此地表水較為豐富。泥石流災害所在蓋孜河水系是阿克陶縣第一大水系,發源於公格爾—慕士塔格冰川西南坡,薩雷闊勒嶺北坡,支流多,流量大,流程長,流域面積9560km2,年徑流量達9.85億m3

圖3 泥石流發生地段為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中重點防治地段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災害發生前,阿克陶縣國土資源局及時通知各鄉鎮(場)政府負責人、各礦山企業負責人及國土資源所幹部,做好地質災害防災、避災各項准備工作;加強群測群防巡查監測工作,提醒受威脅對象注意洪水和泥石流的防範工作。災害發生後,奧依塔克交警中隊交通警察和國土資源幹部及布倫口鄉政府幹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安扶被困群眾、調動車輛、清理泥沙、疏通道路,疏導被困車輛,使得被困車輛及被困人員及時安全通過災害點。

5 經驗與啟示

從此次克州阿克陶縣境內布倫口鄉國道314線1616km處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成功避讓案例來看,及時的預報和布置落實防災工作是關鍵。

(1)特殊天氣重視預警預報工作。此次成功避險的關鍵是國土和氣象部門長期定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克州、阿克陶縣氣象、國土等部門提前根據天氣條件預判地質災害的發生,並召開了專題會商會,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

(2)防災避險重在落實。會商會議後,各單位工作組織到位,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認真落實防災措施。阿克陶縣國土資源局及時通知各單位,各基層國土所、邊防檢查站等部門積極配合,交警、路政等部門及時處置疏導交通等有效措施,最終保證了此次避險成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過往車輛和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這次泥石流災害的成功避讓,不僅提高了當地相關部門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也增強了過往車輛人員和農牧民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變能力、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措施得力,處理恰當,早預報,早預防,成功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是完全可能的。

4. 美國歷史上的「水門事件」「伊朗事件」是什麼

水門事件或者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事件之一,是關於總統競選的政治丑聞。

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門事件。

水門事件: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伊朗門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裝扮成機組人員,手持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乘一架裝有武器零件的飛機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帶來了里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親筆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關系,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此外,他還帶來了幾件禮物,其中有一本里根親筆簽名的聖經,一塊象徵美伊打開良好關系的鑰匙形蛋糕和准備贈給伊朗官員的象徵美國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幾把科特式手槍。拉夫桑賈尼聲稱,他下令將麥克法蘭及其隨從軟禁在旅館達5天,此後,他們被驅逐出境。
猶如平地里颳起了一陣狂風,整個世界都被震驚了。 目瞪口呆,興高采烈,驚慌失措……這就是各種人聽到這兩條消息後的最初表情。當然,反應最靈敏,行動最快的要數那些「唯恐天下不熱鬧」的西方記者了,他們立即施出渾身解數,連篇累犢地追蹤采訪報道。多次的新聞大曝光,使這股狂風越吹越大,終成暴風驟雨之勢。
阿拉伯國家對此的反應有的強烈,有的溫和,有的沉默。最感惱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賣了」,但是,一貫強硬的薩達姆·海珊總統又不準備「同美國斷交」,認為這是以色列「不惜採取任何手段破壞美國同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陰謀。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約旦國王海珊·伊本·塔拉勒則表示震驚和失望,批評美國的作法「使華盛頓喪失了在這個地區的信譽。」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則默不作聲,各懷心思。
美國的西歐盟國也在埋怨,一些官員認為:「我們有種受到愚弄的感覺。」他們批評美國違背了它曾經要求它國恪守的信條,表面上振振有詞地宣稱決不向恐怖主義分子妥協,並不遺餘力地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裡卻另行其是,這損害了美國在其盟國中的信譽。
美國國內的反應,猶如一場強烈的政治地震。 美國雖然是世界頭號軍事和經濟強國,但是越南戰爭的失敗,經濟實力的削弱,水門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使美國人感到國家實力的衰落,對國家的信心也隨之動搖。前總統卡特的私人民意調查專家卡特爾寫道:「美國正處在深刻的危機中,這場近乎無形的危機不同於南北戰爭或大蕭條。它與其說是物質危機,毋寧說是心理危機,信任危機,它表現為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但是,進入80年代以來,雄心勃勃的里根總統似乎給美國注入了活力,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恢復,外交較為活躍,美國的對手蘇聯則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從世界各地收縮。這些「重振美國」的努力,重塑了公眾對國家力量的自信,恢復了「美國第一」的優越感。美國人的心理「越來越平衡」了。里根的聲望在執政6年來也達到了高峰。
然而,此時此刻,從黎巴嫩和伊朗傳來的消息又使美國人的心理難以平衡了。新聞界和國會就象炸了窩似的,鬧得滿城風雨,批評和指責如同狂潮般席捲而來:政府同關押人質者談判,違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貫政策,即決不同恐怖主義組織做交易,決不同伊朗,利比亞之類的「邪惡國家」談判;向伊朗運送武器破壞了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向伊朗運送武器的法律和在兩伊戰爭中嚴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動背著國會進行,違反了行政當局應定期向國會通報秘密活動的法律。激動的批評者們最後集中於一個聲音:「里根總統必須出來向美國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5. 兩伊戰爭期間的導彈襲城事件的來龍去脈

兩伊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爆發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雖都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卻難以使其發揮作用。在戰爭的第八個年頭,伊拉克經過精心准備,使用大量的地地導彈襲擊伊朗的主要大城市,發動了一場以導彈部隊為主要突擊力量的襲城戰,結果伊朗被迫接受了聯合國關於兩伊戰爭停火的598號決議。
一、作戰企圖
伊拉克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飛機損失,並能對伊朗首都德黑蘭及其縱深地區重要目標實施有效打擊,於1986年5月再次與蘇聯簽訂了一項價值18億美元的軍火供應合同,依據這一合同,伊拉克從蘇聯得到了大批軍用裝備和物資,其中,就有地導彈,主要是「飛毛腿B」和部分「蛙?7』火箭。鑒於伊朗首都德黑蘭離伊拉克邊界有520千米之遠,而「飛毛腿B」導彈只有300千米的射程,因此,伊拉克在蘇制「飛毛腿」到貨後,便在德國專家幫助下著手對一部分「飛毛腿」進行改裝,使其射程增加到700千米,可以直接對德黑蘭進行突擊。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企圖通過對伊朗主要大城市的導彈突擊,打擊伊朗的民心和土氣,動搖伊朗軍隊的抵抗意志,力求盡可能按有利於伊拉克的條件結束戰爭。伊拉克認為,雙方軍隊經過長達8年的戰爭,目前已經被拖得疲憊不堪,繼續打下去對誰都不利,盡快體面地結束戰爭,不失為一種十分明智的選擇。據美國估計,伊拉克軍隊經過改裝後有地地導彈約300枚。

請點擊http://www.cgw.cn/jywh/jscs/200602/14/7029.shtml

6. 伊朗國家誓言要和科學家遇害事件進行報復,發生了什麼

根據環球網的新聞,我們看到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布的消息,伊朗方面宣布要對自己國家的科學家法赫里扎德,遇害身亡的事件,進行報復行為。另外,伊朗最高領袖也進行過態度表示,將堅決鏟除殺害首席核科學家穆森法赫里扎德的背後兇手。伊朗方面表示,這件事絕不罷休。在得知伊朗方面的表態之後,以色列各駐外使館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立即進入了高強度的防範模式。另外根據其他新聞的消息,以色列外交部發言人,將不會對自己國家外面的使館方面的安全問題發表任何的觀念。

此次的事情發生之後,目前還沒有任何的組織或個人宣布,負責此次的襲擊事件,另外對於伊朗方面,全球衛星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也在播放有關以色列情報特務局謀殺了伊朗的科學家。在此次事情發生之後,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也在網路社交平台上稱伊朗將會對此事件發起一系列的報復行為,請各個方面高度注意,我們將會對這一事件追究到底。

7.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8. 七月份發生了那些國際大事。請列舉十件國際大事。

1朝鮮發射多枚導彈 2日,朝鮮在東海岸地區發射4枚地對艦短程導彈。4日,朝鮮再次連續發射7枚導彈。美國、韓國和日本隨即作出反應,稱朝鮮的行為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多項決議,呼籲朝方不要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2 美俄首腦舉行會晤 6日至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俄羅斯進行首次訪問,並與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舉行會晤,雙方就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阿富汗反恐、核不擴散等問題達成廣泛共識,簽署了多份文件。 3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8日至10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義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舉行。八國領導人就世界經濟、核不擴散、反恐以及阿富汗、伊朗和中東問題等議題進行廣泛磋商,並邀請了30餘名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就不同主題舉行對話會議,涉及的議題包括全球經濟治理、氣候變化、貿易問題、非洲發展和糧食安全等。 4 日本眾議院解散 12日,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在東京都議會選舉中慘敗。選舉結果揭曉後,面對黨內再次掀起的「倒麻生」運動,首相麻生太郎決定於21日解散眾議院,並於8月30日舉行大選。 5 伊朗發生空難 15日,伊朗裏海航空公司一架俄制圖-154客機在伊朗西北部城市加茲溫附近墜毀,機上153名乘客和15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6 印尼發生酒店連環爆炸事件 17日,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萬豪酒店和麗思卡爾頓酒店相繼發生爆炸,共造成9人死亡、61人受傷。國際社會對這一恐怖事件予以強烈譴責,並呼籲世界各國加大合作力度,應對恐怖主義威脅。 7 人類登月40周年 20日是人類成功登陸月球40周年紀念日。為紀念這一太空壯舉,美國航天局此前公布了部分經過修復、清晰程度更高的人類首次登月視頻。此外,阿波羅11號的3名宇航員19日聚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發表演講展望太空技術發展的未來。

9.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9)7月26日伊朗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10. 伊朗最近發生了什麼具體原因是什麼

在伊拉克倒下之後,伊朗很快就成長為中東最強大的國家,這對美國來說並不是好事。因此現在伊朗成為了美國在中東最大的對手,去年美國就以伊朗不願意修改核協議為理由,單方面撕毀了條約。前段時間,美國更是聲稱自己已經截獲了伊朗的軍事計劃,為了應對伊朗的舉動,他們派遣了轟炸機機群跟航母編隊前往波斯灣,對伊朗進行圍堵。


如今伊朗周邊已經被美國的軍事力量圍得跟水桶一樣。美國官員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們不會對伊朗開戰,也不希望跟伊朗發生戰爭。然而伊朗官員卻在近日表示,美國根本就是一個騙子。伊朗一名官員在5月22日聲稱,美國口口聲聲稱他們沒有跟伊朗發生戰爭,但事實上他早就單方面發動了全方位的「戰爭」。


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戰爭,甚至這場戰爭是美國單方面引起的,伊朗只能夠被迫迎戰。美國從去年開始就對伊朗進行制裁,今年的5月初更是開始了全面制裁。石油一直都是伊朗的經濟命脈,整個國家幾乎就依靠這個生活。可是現在美國卻禁止任何國家進口伊朗石油,這比戰爭更加可惡。


伊朗官員稱,美國正在對伊朗進行嚴厲制裁,施加如此大的壓力,這難道還不能算是戰爭嗎?美國雖然說他們不會跟伊朗開戰,但是他們現在正在「以壓促談」。


大量的美國軍艦部署在伊朗周邊,其實他們就是想要藉此逼迫伊朗跟他們進行談判,簽署新的核協議,而這個協議自然是對美國更有利的。

閱讀全文

與7月26日伊朗發生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雅各布工廠在哪裡 瀏覽:935
印度國家的男人怎麼樣 瀏覽:307
印度的玉米怎麼做好吃 瀏覽:981
從美國航海到中國要多久 瀏覽:219
俄國為什麼援助義大利 瀏覽:705
義大利面怎麼做西蘭花 瀏覽:424
印度肥胖男孩怎麼樣了 瀏覽:930
印度橙汁有什麼好處 瀏覽:37
怎麼寫義大利語發言 瀏覽:23
10萬在越南買什麼車 瀏覽:167
印尼虎怎麼才能長明 瀏覽:85
伊朗轟炸美軍基地多少人 瀏覽:893
伊朗香煙什麼牌子好 瀏覽:61
伊朗和西班牙哪個隊會贏 瀏覽:87
中國出口美國的口罩有哪些 瀏覽:141
英國留學期間上課聽不懂怎麼辦 瀏覽:910
印尼無線網怎麼改密碼 瀏覽:118
中國哪些作家出名 瀏覽:702
英國為什麼沒有房產稅 瀏覽:911
二戰時期英國實力如何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