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人質危機起因
1979年11月1日,伊朗新的領導人阿亞圖拉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在公開場合強烈譴責美國和以色列,將其視為「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這一激進的言論引發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數千名民眾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周圍抗議。大使館在此前的伊斯蘭革命中曾被佔領,周邊的抗議活動已常見。面對不斷壯大的抗議人群,伊朗警方顯得無能為力。
11月4日,大約300至2000名自稱「伊瑪目的門徒」的伊朗學生在騷亂中佔領了大使館主體建築。美國陸戰隊守衛象徵性抵抗後,使館人員被迫破壞通訊設備和銷毀敏感文件。在近90名使館人員中,有66人被扣留,其中3人是在伊朗外交部被捕。革命者表示,扣留美國人是對美國過去支持前國王的極權統治以及允許巴列維國王赴美治療的報復,並要求美國送回巴列維接受審判。
這一事件被視為新政權對美國實力的挑戰,不僅僅是針對特定事件的回應,而是伊朗展示其抵抗美國能力的信號。革命者還公開了從大使館獲取的機密文件,盡管有些已被美國破壞,但革命者得以重新拼湊。人質被頻繁帶到當地人和電視鏡頭前,引起持續的新聞追蹤報道,其中《美國被俘人質》節目也因此轉型為《夜間新聞》。
面對人質危機,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採取了強硬措施,包括11月12日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驅逐一些與危機和新政權無關的伊朗人,並凍結價值80億美元的伊朗在美國的資產,以此顯示美國的應對策略。
伊朗人質危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認為,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連選失敗。
② 為什麼米國當年在伊 朗人質危機的時候沒有直接對伊宣戰,而是在人質解救行動失敗後同意了伊 朗的條件
伊朗人質危機是1979年
首先一個認識錯誤:米國當時還是一極稱霸
其實英國早就衰落 從二戰開始就已經衰落 淪為2流國家 可以說二戰後整個歐洲都淪為2流國家 從三年後的1982年的馬島戰爭就能看出來一個曾經世界的霸主已經內外交困 經濟上陷入「滯脹」被迫大幅削減軍費 裁撤軍艦
另外:英國從未作為一極在政治多極化的世界中存在過。首先 政治多極化是在冷戰結束之後才出現的 1979年冷戰沒有結束 世界政治格局還是「兩極世界」只有美國和蘇聯稱得上是「一極稱霸」
還有 西方民主國家對戰爭和人員的傷亡 尤其是平民的傷亡是非常敏感的 政府的權力由人民授予 除非當時英國的執政黨想直接放棄下一屆競選。另外:宣戰有用么?你去打誰?怎麼打?作為英國,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第一目的是營救人質。我宣戰就是把人質至於危險之中 我與我的目的相違背啊!!政治上 邏輯上完全講不通
記住:人質是人命!!是平民的人命!!!你懂么?生命的價值你懂么?學歷史 不要老是想著打打打。打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戰爭的話費是最高的 產生的後果是最深遠和持久的 是最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 從1979年美伊人質危機事件出發分析分析危機決策的特點
伊朗人質事件起與1979年11月4日,美國隨即在11月14日凍結了80億伊朗在美資產。解救人質為
1980年11月,1981年1月結束。
要看此事的處置對策,首先先看看當時國際環境:
1978年,越南與蘇聯簽訂《越蘇友好合作條約》,而中國中斷對越南的援助。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埃及與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但遭阿盟逐出。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月17日中越開戰。12月27日,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租借越南金蘭灣基地,租期25年。北約部長理事會宣布於1983年在西歐部署572枚中程導彈。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簡單地說就是中美靠近。在中東,埃以緩和,阿盟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引起伊斯蘭世界反蘇。而伊朗此時反美情緒高漲。伊斯蘭世界因兩伊戰爭分裂。
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大局下,美國首先會考慮蘇聯對美伊關系變化後的反應:
1)蘇聯應該是最喜歡伊朗自動加入自己一派,如果伊朗選擇投入蘇聯一方,則蘇聯勢力可以直達波斯灣,直接掐斷美國的中東油路。由於蘇聯和伊朗在陸地上是緊鄰的,所以蘇聯要對伊朗實施支援非常容易。
2)中間的可能是伊朗在美蘇間保持中立。伊朗選擇的以伊斯蘭革命的大旗自立門戶,和蘇聯的共產主義不是一個陣營,兩者並無非聯手不可的因素。如果這樣,則蘇聯就算控制了阿富汗也無法直接走進印度,除非再攻下巴基斯坦或者伊朗。
3)如果伊朗與蘇聯敵對,那蘇聯是最不喜歡的,但當時伊朗與蘇聯並無大的外交問題。從當時情況看,蘇聯控制阿富汗後,最大的可能是聯手它早已培養的印度朋友,攻入巴基斯坦,而非取道伊朗來進入印度洋。
4)另外,伊朗離蘇聯實在太近了,以至於蘇聯不能允許美國再控制伊朗,所以蘇聯干涉美國入侵伊朗是完全可能的。
由於歷史上俄國對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應地伊朗對蘇聯也有防範之心,只要不逼得伊朗太急,伊朗應該不會徹底投入蘇聯。如果美國親自對伊朗動手,伊朗沒有別的選擇,就會被逼入蘇聯一派,蘇聯這樣進入伊朗,將不但能控制伊朗,還能獲得大義上的支持。而美國也不希望冒與蘇聯直接開戰的風險,所以美國對伊朗並沒有急切地去親自下手,他採取的是打代理人戰爭的方法,讓伊拉克去打伊朗。而自己的行動僅僅限於對伊拉克的幕後支持。
但是事情也並不順利,新生的伊斯蘭伊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反倒是使用當年美國支援給伊朗的武器頂住了伊拉克的進攻,兩伊陷入僵持,速勝的可能沒有了。這樣要撈回人質,就只能靠自己了。美國之後選擇了自己用特種作戰去營救,可是也失敗了。但最後還是因為伊朗急於結束實際上由美國挑動的兩伊戰爭,使美國得以通過談判以解凍凍結的80億在美伊朗資產為條件結束了人質危機。
由於美國對伊朗沒有過度逼迫,伊朗最後也沒有徹底投入蘇聯一方。應該說,從戰略角度,美國這樣的處置還是不錯的。在全球博弈中,為保障大目標的實現,並非什麼事都該用蠻力解決。
④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4)美國有多少伊朗資產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⑤ 怎麼還有100萬伊朗人住在美國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1、伊朗裔在美國可能有100萬,還差不多。
2、伊朗人在美國,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多。
把伊朗裔、伊朗人搞錯概念了。
⑥ 美國50個州排名
美國50個州的實力排名如下:
1、加利福尼亞——如果它獨立,將會是世界的第七大經濟體,相當於義大利(世界第6,20500億美元)
2、得克薩斯——它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加拿大相當(世界第10,10800億美元)
3、佛羅里達——韓國(世界第13,7860億美元)
4、伊利諾伊——俄羅斯(世界第14,7410億美元)
5、紐約——墨西哥(世界第15,7330億美元)
6、俄亥俄——巴西(世界第16,6450億美元)
7、新澤西——澳大利亞(世界第17,6210億美元)
8、賓夕法尼亞——荷蘭(世界埋判第18,6130億美元)
9、喬治亞——瑞士(世界第19,3870億美元)
10、北卡羅來納——瑞典(世界第20,3710億美元)
11、馬薩諸塞——比利時(世界第21,3680億美元)
12、華盛頓——土耳其(世界第22,3580億美元)
13、弗吉尼亞——奧地利(世界第24,3090億美元)
14、田納西——沙烏地阿拉伯(世界第25,2860億美元)
15、密蘇里——波蘭(世界第26,2650億美元)
16、路易斯安那——印度尼西亞(世界第27,2640億美元)
17、明尼蘇達——挪威(世界第28,2620億美元)
18、印第安納——丹麥(世界第29,2560億美元)
19、康涅狄格——希臘(世界第30,2220億美元)
20、密執安——阿根廷(世界第31,2100億美元)
21、內華達——愛爾蘭(世界第32,2030億美元)
22、威斯康辛——南非(世界第33,2000億美元)
23、亞利桑那——泰國(世界第34,1970億美元)
24、科羅拉多——芬蘭(世界第35,1960億美元)
25、阿拉巴馬——伊朗(世界第36,1950億美元)
26、馬里蘭——香港(世界第37,1920億美元)
27、肯塔基——葡萄牙(世界第38,1770億美元)
28、衣阿華——委內瑞拉(世界第39,1480億美元)
29、堪薩斯——馬來西亞(世界第40,1320億美元)
30、阿肯色——巴基斯坦(世界第41,1240億美元)
31、俄勒岡——以色列(世界第42,1220億美元)
32、南卡羅林納——新加坡(世界第43,1210億美元)
33、內布拉斯加——捷克(世界第44,1190億美元)
34、新墨西哥——匈牙利(世界第45,1130億美元)
35、密西西比——智利(世界第48,1000億美元)
36、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紐西蘭(世界第49,990億美元)
37、俄克拉何馬——菲律賓(世界第50,980億美元)
38、西維吉尼亞——阿爾及利亞(世界第51,920億美元)
39、夏威夷——奈及利亞(世界第53,830億美元)
40、愛達荷——烏克蘭(世界第54,810億美元)
41、特拉華——羅馬尼亞(世界第55,790億美元)
42、猶他——秘魯(世界第56,760億美元)
43、新罕布希爾——孟加拉國(世界第57,690億美元)
44、緬因——摩洛哥(世界第59,570億美元)
45、羅德島——越南(世界第61,480億美元)
46、南達克達——克羅埃西亞(世界第66,370億美元)
47、蒙大拿——突尼西亞(世界第69,330億美元)
48、北達灶侍科他——厄瓜多(世界第70,320億美元)
49、阿拉斯加——安哥拉(世界第73,290億美元)
50、佛蒙特——多明尼加(世界第81,200億美元)
美國屬於什麼主義國家
美國屬於資本主義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取得勝利,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濟、文化、工業等領域都處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
資本主義國家是指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實行僱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彎辯改。資本主義國家以機器大生產代替個體生產,生產力比封建社會有極大提高。
⑦ 伊朗人去美國容易嗎
伊朗人去美國並不容易!自從伊朗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以來,伊朗和美國的關系一直緊張。1979年,伊朗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並扣留了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然而,在美國有大量的伊朗人居住,他們可能是第一代移民,也可能是幾代世居美國的伊朗人。如今,至少有150萬伊朗人定居在美國,這個數字可能還更多。
美國對伊朗人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在20世紀,伊朗處於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與美國關系友好。許多伊朗學生選擇去美國留學,接受高等教育。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許多不願意回到伊朗的學生和知識分子申請以難民身份留在美國。此外,一些伊朗富豪和上層貴族也選擇移民美國。
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也導致許多伊朗人移民美國,他們主要是中產階級,為了躲避戰爭和保護財產而離開伊朗。美國政府對這些移民持歡迎態度,因為他們可以與留在伊朗的反對派合作,對抗現政權。這些伊朗移民也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美國,為美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總之,伊朗社會的變革和美國對伊朗移民的優厚待遇是許多伊朗人選擇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