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天然氣儲量排行榜
世界天然氣儲量排行榜如下:
1、俄羅斯。
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達478,050億立方米 (bcm)。俄羅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估計每年輸送19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俄羅斯大力鼓勵汽車用天然氣。到2020年底,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國有控股的自然公司,將擁有500個加氣站。
2、伊朗。
伊朗擁有約 337,210 億立方米 (bcm)的天然氣儲量。伊朗是世界上碳氫化合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伊朗已發現約145個油氣田和297個油氣藏,該國具有發現更多油氣田和油氣藏的潛力。
由於伊朗目前在其天然氣儲量中生產的份額如此之小,因此它是未來能夠供應大量天然氣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3、卡達。
卡達擁有約 240,720 億立方米 (bcm) 的第三大天然氣儲量。卡達擁有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近 14%。該國的大部分儲量位於離岸的北部油田。為擴大天然氣出口,重新奪回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的地位,卡達開始在北部油田進行鑽探擴建,並計劃將產量提高60%。
4、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世界第五大天然氣儲量,總量約為 92000 億立方米(bcm)。沙烏地阿拉伯的大部分天然氣都在波斯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也計劃開始出口天然氣。雖然該王國主要依靠石油來發電,但它正計劃轉變為 70% 的電力來自天然氣。
5、土庫曼。
土庫曼天然氣儲量75040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六位。土庫曼擁有多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田,主要位於該國東南部的阿姆河盆地、南部的穆爾加布盆地和該國西部的南裏海盆地。2015年,70%以上的天然氣出口到中國,土庫曼與中國簽訂了天然氣合同。
② 天然氣的各國儲量排名
2005年,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氣總儲量為179.53兆立方米。 21世紀初世界主要天然氣生國(單位:億立方米)國家儲量年產量俄羅斯48.14萬6328伊朗27.50萬約896.63卡達25.78萬378沙烏地阿拉伯6.75萬656.8阿聯酋6.06萬458美國5.60萬5532.77阿爾及利亞4.52萬820挪威4.46萬880委內瑞拉4.19萬284奈及利亞3.40萬223.88
③ 天然氣只有俄羅斯有嗎
天然氣並非只有俄羅斯有,但是俄羅斯的天然氣占據全球天然氣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天然氣在伊朗、卡達、土庫曼、美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奈及利亞等國家都是存在的,而且儲量都不少,其中卡達擁有相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天然氣的總儲量為全世界第三名,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國。
一些國家的天然氣儲量介紹
伊朗天然氣探明儲量:34萬億立方米,約合原油當量2244億桶。
卡達天然氣探明儲量:24.5萬億立方米,約合油當量1617億桶。
土庫曼天然氣探明儲量:17.5萬億立方米,約合油當量1155億桶。
美國天然氣探明儲量:10.4萬億立方米,約合油當量686億桶。
沙特天然氣探明儲量:8.3萬億立方米,約合油當量548億桶。
④ 年天然氣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天然氣資源狀況
截至2009年底,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為187.49萬億立方米(表1),比上年增長1.0%。按當前開采水平,世界天然氣剩餘儲量可供開采年限為62.8年。資源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和中東地區。按地區來說,中東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擁有76.2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的40.6%。從國度來看,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為44.3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23.7%,居世界第一位;伊朗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9.6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儲量的15.8%,居第二位;卡達的天然氣儲量為25.37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13.5%,排名第三位。以上三國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53.0%(圖1)。同時,根據2009年度各國生產量計算,俄羅斯的剩餘可采年限為84.1年,是主要天然氣資源國中剩餘可采年限最長的。已有數據顯示,目前世界天然氣儲量基本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不大,近10年的平均年增幅不超過3.0%。
圖1 2009年世界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分布
圖5 1984~2009年日本LNG到岸價格
2009年,管道天然氣價格也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全球四大天然氣交易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其交易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加拿大的亞伯達和美國的亨利中心價格下降幅度最大,基本回到2003年的水平。相比之下,歐盟的到岸價格下降幅度稍小些,主要是因為歐盟地區是天然氣進口大戶,缺口較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價格基本面(圖6)。
圖6 1984~2009年世界天然氣價格
我國天然氣行業現行的定價政策以成本加成法為基礎。隨著天然氣行業的不斷發展,根據天然氣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和市場結構的變化,天然氣定價政策幾經調整,基本呈現出在政府監管下市場定價的基本特徵,從考慮天然氣生產企業成本水平,又適當考慮市場用戶承受能力的角度出發,我國天然氣行業現行定價政策被概括表述為:以成本加成法為基礎,適當考慮市場需求的定價方法,出廠價為政府定價,天然氣管道輸送價格為政府指導價並採取老線老價、新線新價的定價政策。為了改變現有價格體系,政府已著手開展天然氣定價改革,改革方向是與國際接軌。
六、結論
(一)世界天然氣供需趨勢
世界天然氣的供應,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基本保持較為平穩的增長趨勢。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不斷增加,又給天然氣供應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1990年,世界天然氣供應量只有19918億立方米,到2008年供應量已達到30607億立方米,增長53.7%,雖然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供應量有所下滑,但未來仍呈增長態勢。同時,在當前石油能源供應緊張的形勢下,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進一步促使天然氣在21世紀充當重要能源角色,使其供應量持續增長。
在需求方面,隨著全球能源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天然氣因其具有潔凈、環保等優勢,需求量一直保持穩步增長,成為能源消費結構中的重要角色。1990年,世界天然氣需求量只有19817億立方米,到2009年已達到29403億立方米。
在供需平衡上,天然氣一直較為平衡,例如,2009年世界天然氣有466億立方米富餘量。預計未來幾年內,天然氣的供需依然能保持平衡。
(二)我國天然氣供需趨勢
近幾年,我國天然氣的供應能力有所加強,天然氣的生產量和進口量都在不斷增加,2001~2009年,供應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3.34%,增長勢頭較好。在需求方面,我國天然氣近幾年保持不斷增長的態勢,2001~2009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5.24%,2009年達到880億立方米。
從近10年的進出口情況看,我國的天然氣凈進口量在不斷擴大,進口方式有了擴充,特別是LNG進口有了較快的發展,2006年,LNG進口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與境外合作進入新的階段,2009年度我國LNG進口553萬噸,同比增長65.8%。管道天然氣進口也取得了突破,2009年12月14日,我國首條跨國天然氣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投產,引自土庫曼等國的天然氣將達300億立方米/年。
天然氣消費區域繼續擴大。截至2009年底,我國已建成的天然氣管道長度達3.8萬千米,初步形成了以西氣東輸、川氣東送、西氣東輸二線(西段)以及陝京線、忠武線等管道為骨幹,蘭銀線、淮武線、冀寧線為聯絡線的國家級基幹輸氣管網;同時,江蘇LNG和大連LNG項目進展順利,浙江LNG項目獲國家核准,進口LNG資源不斷落實,形成了天然氣資源供應的新格局,天然氣消費市場擴展到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從未來的能源消費結構及發展趨勢看,我國天然氣依靠本國生產供應的壓力較大,必須結合進口及境外開采等方式,來保障我國天然氣的供應平衡與市場穩定。從進口的源頭與方式上看,我國在近幾年有了新的突破,管道進口方面,與俄羅斯和中亞等國有了新的協議與合作,LNG進口方面,沿海地區接收站點建設步伐較快,發展勢頭良好,相信在未來的能源供應格局上可以起到促進全局合理化的作用,一方面拓寬沿海城市的資源供應方式,另一方面緩解遠途管道供應的壓力。
(余良暉)
⑤ 世界天然氣儲量多少
世界天然氣資源量估算值呈現出增長態勢,大致在140萬億~450萬億立方米。國際上,對天然氣資源量的估算,一般指對最終可采資源量的估算。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應包括以下幾部分:一是已經產出的天然氣量;二是已探明氣藏的剩餘可采儲量;三是已經探明但技術經濟不可採的儲量;四是未探明的天然氣儲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孚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理事會、美國地質調查局等多家機構,對世界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做了估算,大致在140萬億~450萬億立方米,呈現了隨時間推移估算量不斷增加的態勢。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對全球天然氣資源進行評價時,主要考慮了世界大型含氣區,對於受技術、經濟等條件限制尚不能勘探開發的地區和領域,包括許多資源豐富的中小型盆地和地區以及沿海大陸架盆地、非洲東部及其海上地區、極地高寒地區及深水海域等,並未進行評估。因而,其評價結果在客觀上偏於保守,估計未來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仍會適度增加,可能突破500萬億立方米。
1981—2007年,世界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年均增長2.9%,平均年新增探明儲量5.6萬億立方米(圖1-6)。
圖1-8世界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
圖1-9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
天然氣年新增探明儲量有望較長期保持在4萬億立方米以上,探明可采儲量將持續較快增長。預計全球還有超過170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尚未探明,儲量快速增長具備資源基礎。天然氣作為清潔優質能源,廣闊的市場需求和日益上升的天然氣價格,必將刺激天然氣投資的快速增長,從而帶動天然氣探明儲量的快速增加。
⑥ 天然氣大國有哪些
伊拉克是天然氣大國 據《The Globalpost》報道,波蘭可能擁有.萬-萬立方米儲量頁岩氣,相當於伊拉克然氣儲量。 2001年初,地質學家們計劃完成控制石油地質儲量3.5億噸,實際預計完成3.5337億噸;計劃完成控制天然氣地質儲量2420億立方米,實際預計完成5447億立方米,是年計劃的225%;計劃完成石油預測儲量4.5億噸,實際預計完成7.0258億噸,是計劃的154%;計劃完成天然氣預測儲量3239億立方米,實際預計完成3530億立方米。由此,中國將步入全球天然氣大國行列。 其它天然氣大國有:俄羅斯、伊朗、卡達、委內瑞拉和阿爾及利亞等。
⑦ 亞洲主要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安全戰略
日本、韓國是亞太地區油氣資源匱乏的國家,因此兩國的油氣嚴重依賴進口。其能源安全政策著重於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應,並通過立法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印尼油氣資源豐富,是東南亞重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氣開發政策著重與外國進行油氣合作勘探、開發項目,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一、日本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日本的油氣的產量和儲量
日本是一個工業發達而油氣資源極端匱乏的經濟大國,其所消費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賴進口。其國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截止到2002年為801.4萬噸,與截止到2001的剩餘探明儲量799萬噸相比增長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65.5萬噸減少了8.40%。
日本也是一個天然氣資源很貧乏的國家,1999年底,日本僅有幾個小氣田,1976~1999年日本年產天然氣22億~26億立方米,2002年為24.02億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396.44億立方米,與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產量為24.02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億立方米減少了1.46%。
2.日本油氣貿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費國,第二大能源進口國(僅次於美國),石油進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夠的國內能源來源,必須大量地依靠進口能源,該國約80%的一次能源依靠進口。日本的石油資源在海外,市場在國內。2000年進口石油2.64億噸,進口天然氣725億立方米。
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在逐年增加(見表7-2)。日本是島國,沒有從國外進口管道天然氣的管道條件。日本進口天然氣主要是液化天然氣,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為661億立方米。日本天然氣主要進口來源:印度尼西亞佔39%,馬來西亞佔20%,澳大利亞佔16%,汶萊佔10%,阿聯酋佔10%。
表7-2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單位: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於中東,共占日本石油進口總量的85.0%,其中阿聯酋佔26.4%,沙烏地阿拉伯佔22.1%,伊朗佔9.8%,卡達佔7.0%,印尼和科威特各佔5.9%,阿曼佔5.1%。另外,從中國進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總進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氣消費
(1)日本的經濟增長與油氣消費
日本經濟在不斷地增長,雖然從90年代以來日本的經濟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長率大約達1.3%,對能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仍然在不斷地增長。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見表7-3。
表7-3日本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2)日本油氣的消費量
日本的天然氣和石油消費量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在不斷地增長。其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見表7-4。
表7-4日本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單位:萬噸)
(據《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氣消費量也在不斷地增長。1995年其消費量為624.98億立方米,1996年的消費量為676.79億立方米,增長率為8.28%,1997年的消費量為664.1億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氣消費量為692.6億立方米,比1997年的消費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氣消費結構
日本是第二大經濟強國,由於原來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對外依賴進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發生石油危機,日本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會受到極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來不斷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天然氣和其他清潔能源的消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1997年為52.8%,1999年為51.1%,預計2010年將達到50.1%~47.7%。天然氣所佔比重1997年為10.7%,1999年為13.2%,預計2010年將達到12.7%~14%。
4.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其國內能源資源極為貧乏,油氣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而其石油消費的99.6%靠進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來自中東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比別的國家更容易受到石油問題的沖擊。因此,日本積極採取各項步驟進行石油儲備工作,從1975年日本就開始大量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工作,制定了《石油儲備法》,規定石油輸入者、石油的煉制者都有儲備石油的義務。到80年代初,日本的總儲備量已相當於其121天的石油凈進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儲備總量為8000萬噸,占年消費量的28%,相當於其140天的石油消費需要;到1995年日本國家和民間石油儲備總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量。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儲備國。
日本的石油儲備體系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其石油儲備法進行的國家儲備,另一部分是民間儲備。國家儲備又分為兩種,即國家直接修建的儲備基地和國家向民間租借的儲備基地;民間儲備則分為由民間石油企業進行的石油儲備和由進口液化石油氣(LPG)的部門進行的儲備。其儲備體系見圖7-1。
圖7-1日本石油儲備體系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國家石油儲備的主要對象是原油。到目前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區規劃建造了10個國家儲備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間石油儲備大約為4540萬立方米,政府石油儲備大約為4500萬立方米,總儲備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水平。
日本石油儲備動用機制和機構為:日本石油公團以石油公團法,按通產省的命令,負責儲備的動用。原則上,政府儲備是「最後措施」,在動用政府儲備前,業界民間儲備必須先投放市場,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動用政府儲備:
(1)達成了利用政府儲備作為聯合應急對策的協議。
(2)政府在考慮石油供應中斷的性質後認為有必要動用儲備。
日本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來源是:政府儲備的資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團(70%),煉油廠及地方政府;而民間儲備是由各煉油廠、營銷商及進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員會(通產省的咨詢機構)建議通產省考慮在供應中斷的早期階段就動用政府儲備,並將儲備量增加到與其他IEA的重要成員國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萬桶。
20世紀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證穩定的石油供應。後來,第一次能源危機迫使日本將其能源來源多樣化,因此,政策目標調整為保持多種能源的穩定供應(見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應,擴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減少石油進口,在建築部門和運輸部門實行嚴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對油氣部門和電力部門的管制,總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進海外石油開發,更好地利用潛在的國內能源資源;
B.發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氣(LNG);
C.石油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並保持與能源生產國的友好關系;
D.促進新能源技術的保護和商業化;
E.制定能源緊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儲備,應付可能的石油供應中斷;
F.加強區域合作。
表7-5日本能源安全指標(1973~2010財年)(%)
註:日本財年是從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據趙志凌,2001)
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國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團,JNOC)。日本石油公團已扶持了300多個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查項目。最初目標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石油在消費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僅達到15%。日本石油公團的另一種職能是建立政府的原油儲備。日本石油公團耗巨資建立了10個儲備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團管理的儲備石油相當於78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儲備,則日本能抵擋連續6個月的石油供應中斷。日本石油公團這類組織的正常運作依靠各種形式能源稅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價格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是最高的。
從區域角度看,日本與近鄰國家,尤其是東亞各國面臨共同的能源安全問題。健全的區域能源體系有利於日本。系統的安排,如區域性石油采買和儲備體系,能強化對石油供應中斷的抵禦能力並確保石油供應既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又維持合理的價格。此外能源安全的傳統概念也被賦予更多的含義。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組首次在報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這一概念。此後,環境安全又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工作領域,以維持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達到該目標,日本極力創設和資助許多研究項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區域合作領域:
A.能源政策、需求預測和供應戰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雙邊或多邊儲備的石油儲備及儲備釋放機制;
C.定期聯合審查應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稅收、能源保護和提高效率等;
E.區域液化天然氣貿易和開發;
F.聯合開發可再生能源;
G.通過外交手段和國防戰略保護國際海運線;
H.環境合作,如跨國界空氣污染問題。
1996年7月,在日本財政支持下,亞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東京成立。該中心推動了APEC成員國對各種能源環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如APERC調查了各APEC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的成本和效益。之後促使日本研究人員提出如下建議:日本倡議建立「亞洲戰略石油儲備」,以抵抗石油供應中斷。
在區域合作問題上,日本一直在財政上做出了許多努力,並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活動包括:在保護與有效利用能源方面與中國聯合實施的合作項目;與中國和韓國舉行的三方環境部長會議;東亞酸雨監測網路系統;APEC環境技術交流虛擬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與澳大利亞、中國、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共同組織的「亞洲核能合作論壇」。
日本石油公團過去不管是否真正發現了石油,都對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這種對石油勘查的補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日本獲得未來預期的一定石油儲量,為日本長期的石油供應提供儲量保障,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沒有動力尋求高的回報。結果是,長期以來大量的投資項目和貸款擔保,使日本石油公團積累了許多壞賬(1萬億日元以上)。據媒體報道,從日本石油公團接受補貼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經破產,剩下的112家中,僅有13家沒有虧損。財務管理的不善最終導致了丑聞,迫使石油公團董事長下台。為彌補虧損,日本通產省要求石油公團清算盈利項目以抵消壞賬。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團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鑽探權未獲延期。對日本尋求海外石油投資的政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此,通產省重新考慮了未來的政策,將逐漸減少對石油公司石油開發支出的財政支持,公團對私人石油公司的資助也將更加慎重。(趙志凌,國際經濟動態參考)
二、韓國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韓國的油氣產儲量、貿易及情況
韓國也是一個油氣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國內幾乎沒有什麼油氣儲量,各種能源消費中的97%依賴進口,其75%以上的石油進口於中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量迅速上升,1962年為1040萬噸油當量,1995年達到了1.5億噸油當量,增長了近14倍,1999年則達到了1.82億噸油當量。1998年韓國的石油消費量為9930萬噸,1998年韓國的天然氣消費量為156億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韓國的石油消費占消費量的56.3%,天然氣的消費佔9.3%。
近10年,韓國能源消費平均年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二者分別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增長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氣的消費平均每年增長達22%,居亞洲各國天然氣消費增長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韓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為143億立方米。
2.韓國的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79年韓國石油開發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為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規定建立政府石油儲備系統,1991年修訂,1993年實施的石油經營法規定了私人公司的儲備義務。韓國1999年9月底的儲備規模為7580萬桶,相當於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儲備達到了1.51億桶,相當於韓國74.5天的供應。
韓國的儲備機構有政府儲備(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規劃、儲備場所的建設,儲備油購買、維護及動用)和民間儲備(主要是石油精煉廠,石油進口商和銷售商)。
在緊急狀態下,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儲備的動用。可以在以下情況下動用戰略儲備:
1)嚴重的及長期供應中斷的情況下,根據政府命令動用儲備;
2)短期供應中斷情況下,應精煉廠和進口商的要求可動用儲備。儲備的動用主要按照國家石油公司與精煉商或進口商的租借合同進行。
韓國石油的政府儲備主要由國家出資(主要來源於能源稅的專門賬戶),民間儲備由企業出資。
1999年7月8日,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儲備終端(在麗水),儲備能力為3000萬桶。這一終端的完工標志著KNOC應急儲備計劃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儲備能力為9500萬桶,相當於51天的消費量。韓國政府正在進行儲備計劃的三期工程,預期2004年完工。屆時KNOC的儲備能力將達1.62億桶,相當於84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儲備,則可滿足IEA90天消費量儲備的規模。
1999年6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與KNOC簽訂協議,租借韓國的兩個上述石油儲備終端(包括剛完工的麗水終端),出於商業性目的在韓國儲備800萬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韓國政府承諾,在發生緊急情況時,KNOC有權優先動用這些儲備油,價格可以比國際市場低5美元/桶。
為確保能源安全,韓國積極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亞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及油氣安全戰略
1.印度尼西亞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截止到2002年底為止為6.85億噸,與2001年底的6.82億噸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亞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2.62萬億立方米,與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2.62億噸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印度尼西亞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5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石油產量6071萬噸相比減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590.34億立方米,比2001年減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亞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印度尼西亞自從1996年以來,其石油消費量都超過了4200萬噸,1997年達到了4600萬噸,1998年達到了4370萬噸。
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35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60億立方米(估計值)。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出口量為364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為388億立方米(估計值)。
3.印度尼西亞的油氣儲運和油氣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面積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萬(2000年預計數),印度尼西亞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東南亞重要產油國之一。印度尼西亞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儲量為4980百萬桶,原油產量為128.8萬桶/日,油氣管理部門是PER-TAMINA國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亞憲法規定,印度尼西亞的自然資源歸國家控制。1967年的礦業法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分為三類:
a類:戰略性礦產;包括石油和天然氣、放射性礦產、煤、錫等。
b類:重要礦產;包括金、銀、鉛、鋅、銅等礦產。
c類:未包括在a類和b類的礦產,如非金屬礦產。
對a類和b類礦產的礦業活動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權,c類礦產是由礦產所在地的省政府來管理。
根據1945年印度尼西亞的憲法和1967年礦業法的宗旨,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國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據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頒發的采礦授權書(針對戰略性礦產和重要礦產而言),或由有關的省政府頒發的區域采礦許可證(針對C類礦產)進行礦業活動。
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政府機構或國有企業、本國私人企業、集體企業和印度尼西亞公民。
盡管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的團體和個人,但外國公司有大量的機會參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自1967年以來,印度尼西亞政府一直在促進外商投資活動,根據外國資本投資法(1967年),外國公司可以在與政府簽訂「工作合同」的基礎上,獲得礦產開發的專有權。就石油工業和天然氣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稱之為「石油承包人」)必須按照所謂的產量分成合同(PSC)的規定簽訂一個合同。石油勘探也採取PSC方式,外國公司必須同國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簽訂合同。根據合同的規定,外國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產量,印度尼西亞政府得到71.15%的石油產量。對於公司所得的28.85%的產量,承包公司必須支付48%的所得稅,外國公司實際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產量的15%。外國公司負擔的所得稅是由油氣分成合同決定的。
印度尼西亞政府要求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儲備,其目前儲備的規模相當於34天的國內消費量(其中17天用於國內銷售,12天用於供應煉油廠,5天供港口船隻)。印度尼西亞的儲備機構為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資金來源為國家石油公司的周轉儲備。
4.印度尼西亞鼓勵外商投資的立法變化和油氣開發新政策
為了更好地吸引外資進入印度尼西亞從事油氣資源勘查活動,印度尼西亞政府制定了優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資要想從事勘查活動,可以直接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工作合同,也可以與印度尼西亞勘探權人建立聯合風險企業,然後再簽訂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選擇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合同的方式進入,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證外資取得開發其發現的礦床的權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於其他政府規定,並且不受未來立法變化的影響。它賦予經營公司獨占權利進行礦產勘查,開采發現的礦床,精煉、存儲和運輸採掘出的全部礦產,在印度尼西亞境內推銷、出售或處置生產的礦產品。經營公司必須是在印度尼西亞注冊的有限印度尼西亞責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優先權,對土地所有者的補償和安置程序比較簡單。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長達30年,並可以延續。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亞發布一項新的政府規定,大幅度放寬對外資的限制,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許權。即允許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公司中外資股權達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過80%,並且取消了以前規定的最低投資需要125萬美元的要求(張莓,2001)。在石油開發方面,印度尼西亞的最新政策是(張新安,2001):
1)PERTAMINA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2)1988年以來產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針對前緣地區開發,提供專門優惠;
3)1997年東南亞爆發了金融危機之後,重新審視了總體石油政策,國會正在討論新的油氣法。
4)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目前印度尼西亞的石油戰略儲備已達成34天的國內消費量。
在天然氣領域,印度尼西亞天然氣勘查開發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計劃擴大天然氣用量以替代國內石油消費,減緩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為鼓勵天然氣開發,計劃採取稅收優惠政策,取消石油產品補貼,修建國內天然氣管線網(蘇門答臘-Batam-新加坡;蘇門答臘-西爪窪等)。
⑧ 礦產工業
(一)油氣工業
礦產工業,尤其是油氣工業,是土庫曼的經濟支柱。1991年土庫曼獨立以後,由於前蘇聯解體造成經濟鏈斷裂,再加上俄羅斯的競爭、擠壓,土庫曼油氣工業經歷了一個衰退時期,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才逐步恢復(表7-3)(Л.В.Эдер,2007)。
表7-3 土庫曼1985~2006年油、氣開采量
資料來源:Л.В.Эдер,2007。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土庫曼石油和凝析油的開采量為600萬~700萬噸,1990年以後開采量急劇下降,到1996年只年產440萬噸,之後逐步回升,2006年石油和凝析油的開采量達到1100萬噸。而據英國石油公司的最新統計資料,土庫曼的石油開采量2006年為920萬噸,2007年為980萬噸,2008年達到1020萬噸,占當年世界石油總開采量的0.3%(British PetroleumCompany,2009)。
20世紀80年代末,土庫曼的天然氣年產量超過800億立方米。隨後,年產量驟然下降,1998年僅為124億立方米,天然氣出口近於零,其主要原因是,俄羅斯是土庫曼向國際市場供氣的過境國,土庫曼與俄羅斯之間的協議無法執行。進入21世紀後,天然氣產量才穩步上升,2006年為680億立方米,但還遠未達到1990年的水平。與表7-3中所列天然氣產量數字比較,英國石油公司的統計數字普遍低一些:2006年為604億立方米,2007年654億立方米,2008年66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2.1%,居世界第十二位(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2009)。
土庫曼的油氣開采主要由國營的 「土庫曼石油」 康采恩、「土庫曼天然氣」 康采恩和 「土庫曼地質」 康采恩三家壟斷,外國公司所佔的份額不超過10%。
為了擴大土庫曼的油氣產量,土庫曼政府正在積極地吸引外資。目前,土庫曼吸引外資採用以下兩種方式:建立合資企業和簽訂產品分成協議。2005年土庫曼吸引了大約5億美元的直接投資,2006年10億美元左右。在2005~2020年期間,土庫曼油氣部門打算吸引外資600多億美元,其中40%以上是產品分成協議的直接投資。土庫曼的上述三大國營壟斷企業主要開采陸地上的油氣,外國投資商將開采裏海大陸架油氣。土庫曼政府批准了裏海土庫曼部分的許可證發放計劃,共劃出了32個油氣勘探與開采區塊。
2005年,外國公司在土庫曼的石油開采量為170萬噸左右,2006年超過230萬噸。現在有兩家外國公司在土庫曼按產品分成協議開採石油,一家是阿聯酋的Dragon oil公司在 「切列肯」 區塊,另一家是英國的Burren Energy公司在 「涅比特達格」 區塊。外國公司與土庫曼的產品分成協議規定,60%的石油產值用於採油支出,其餘40%是利潤,由雙方平分。2005年,這兩家外國公司共采出95萬噸石油,2006年超過120萬噸,到2010年,這兩家公司的年總產量將達到600萬噸。
目前與土庫曼開展合作項目的外國公司有:阿聯酋的Dragon Oil,英國的Burren Energy,馬來西亞的Petronas,丹麥的Maersk Oil,加拿大的Buried Hill Energy,德國的Wintershall,中國的CNPC(中石油)(表7-4)。不久的將來,俄羅斯的幾個油氣公司(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國外石油股份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將在 「Зарит」合資企業框架內,在土庫曼開展大規模的油氣勘探和開采活動。
表7-4 外資參與的土庫曼大型遠景油氣項目
資料來源:Л.В.Эдер,2007。
土庫曼石油加工企業主要是:土庫曼巴希石油加工聯合企業(TKH3)和謝伊達煉油廠,總加工能力為每年1200萬噸。目前,每年加工原油680萬噸左右,只達其生產能力的62%(表7-5)。
表7-5 2005~2006年土庫曼石油部門的主要指標
資料來源:Л.В.Эдер,2007。
最近20年來,土庫曼石油產品的年消費量一直在300萬~500萬噸上下。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蘇聯解體後,石油產品消費量大幅下降,目前的消費量也就在530萬噸左右(表7-6)。
表7-6 1985~2006年土庫曼石油產品和天然氣消費量
資料來源:Л.В.Эдер,2007。
2005年土庫曼天然氣的消費量為166億立方米,2006年增至178億立方米(表7 -6)。天然氣是土庫曼的主要能源。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國內的天然氣使用量開始較快增長,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限制天然氣出口,另一方面工業和民宅已完全天然氣化,現在居民免費使用天然氣。
土庫曼天然氣加工企業主要有:土庫曼巴希石油加工聯合企業和納伊帕天然氣加工聯合企業,近5年來生產了近200萬噸液化氣。因液化氣的世界需求強勁,2006年土庫曼出口大約40萬噸。計劃到2020年將液化氣產量擴大到每年200萬噸。為此,應以丙烷和丁烷含量高的氣田為依託,擬在土庫曼東部新建20多座液化氣廠。
目前,土庫曼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凈出口量約為570萬噸,其中,原油出口約為400萬噸,石油產品出口約為160萬噸(表7-7)。
表7-7 1985~2006年土庫曼石油、石油產品和天然氣的凈出口量
資料來源:Л.В.Эдер,2007。
考慮到土庫曼的投資環境和已有項目的落實情況,以及地質勘探工作現狀,預計土庫曼石油和凝析油的開采量2010年將增加到1900萬噸,2015年為2500萬噸,2020年達3000萬噸(表7-8)。考慮到國內消費量,2010年的石油出口量將增至1200萬噸,2020年達1500萬噸。大部分新增石油產量將供給伊朗的煉油廠,然後以交換石油的方式從波斯灣港口出口。
表7-8 2020年前土庫曼石油和石油產品的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預測
資料來源:Л.В.Эдер,2007。
為了保證履行所有已簽訂的合同,土庫曼的天然氣產量應從2005年的620億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1400億~1500億立方米,進而在2020年達到1600億~1700億立方米(表7-9)。未來幾年內,天然氣產量的增加主要應依靠以現有氣田為基礎的傳統開采中心,但在2010年後,這些傳統中心的天然氣產量必將減少。為此,外國公司在裏海大陸架及相鄰地區的天然氣開采量,從2008年起將保持在每年50億立方米的水平上,2010年擴大到120億立方米,2015年達到200億立方米。增產的天然氣將出自區塊1、切列肯、涅比特達格和區塊3。
表7-9 2020年前土庫曼天然氣開采量、消費量和出口量預測
資料來源:Л.В.Эдер,2007。
「土庫曼—中國」 天然氣管道近來已建成通氣,為了保證中國的天然氣供應,中石油公司打算在未來數年內開發阿姆河右岸的氣田群,2010年以後,其天然氣開采量將達到每年200億~300億立方米。
土庫曼公司和中石油公司還將合作開發亞什拉爾-南約洛坦氣田群,到2020年,土庫曼將新增100億~200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
考慮到開採的可能性及土庫曼天然氣的國內消費量,2010年天然氣出口量可達950億立方米,2020年增至1350億立方米。所有的預測出口量均已簽訂合同。到2010年前,俄羅斯 「天然氣工業」 股份公司每年要從土庫曼購買500億立方米天然氣,2010年以後每年購買900億立方米。還計劃將通往伊朗的天然氣管道通過能力擴大到每年140億~150億立方米。根據與中國達成的協議,從2010年起,每年將向中國供應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從中長期遠景看,土庫曼計劃通過阿富汗每年向巴基斯坦出口200億立方米天然氣。
(二)化工和建材工業
土庫曼有豐富的化工礦產,尤其是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奧拉季潟湖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原料基地之一,這里的地下鹵水提供了豐富的碘、溴原料,切列肯和涅比特達格兩個碘溴廠是溴和碘的主要生產者,前者碘的生產能力為355噸,溴的生產能力為4740噸; 後者碘的生產能力為255噸,溴的生產能力為2370噸。卡拉博加茲戈爾灣豐富的硫酸鈉鹵水為卡拉博加茲硫酸鹽聯合公司提供了原料,硫酸鈉的年生產能力達到40萬噸。
土庫曼硫和石膏的產量也不小,主要由土庫曼礦產公司生產,石膏的年生產能力達到40萬噸。
表7-10列出了土庫曼主要礦產品近年來的產量。
表7-10 土庫曼礦產品產量(1)
註:(1)本表資料截至2007年11月底,數據單位未標明的,均為噸;(2)估計值,作了四捨五入處理;(3)修正值。
資料來源:U.S.Geological Survey,2009b。
⑨ 波斯灣的油氣狀況怎樣的
一、總體狀況
首先,我們不禁要問題:這樣一個似乎沙漠橫行,並不富饒的地區怎麼會是石油的王國呢?
經過調查,原來中東/波斯灣地區盛產油氣是有原因的:
第一,地形屬於板塊交界處,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質運動活躍,三疊紀、白堊紀時期,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生長茂盛,靠近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快,動物進化較快,種類多;氣候適宜,冰川運動期間地質災害集中,大量植物動物,被掩埋於地下長時間隔絕空氣,性質發生變化,形成石油。
第二,中東地區在世界內,地形較其他地區低矮,形成盆地狀態。中東猶如「盆底」,石油容易累積其中。
第三,地表覆蓋嚴密,不容易泄漏揮發。
那麼中東/波斯灣這片號稱「石油王國」的土地油氣狀況究竟如何,我們通過世界權威的BP公司2008年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結果找到了答案,如表5-1和圖5-3所示。
圖5-7中東/波斯灣地區海洋油氣田分布示意圖
除了石油之外,波斯灣地區之所以重要還因為它蘊藏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2000年末,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解決了一個有關波斯灣海上邊界的長期糾紛,為發展Dorra這個有(1萬億立方英尺)豐富蘊藏量的氣田(該氣田橫跨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的水域)大開方便之門。
卡達的大部分天然氣資源都位於北方氣田(亦北方—南帕爾斯,North Dome)。卡達政府相信經濟的未來要靠開發這個大氣田的潛力。目前,卡達有兩個液化氣(LNG)的出口商:卡達液化氣公司(Qatargas)和Ras Laffan液化氣公司(Rasgas)。Dolphin工程將從卡達北部的Dome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提供天然氣,將來還可能向巴基斯坦供氣。
另一個波斯灣主要的海上天然氣工程是伊朗的南帕爾斯大氣田。這個氣田蘊藏天然氣達到14萬億立方米和180億桶的凝析油。南帕爾斯氣田是伊朗最大的能源工程,並且已經投資了200億美元。天然氣生產在2002年初開始。南帕爾斯的天然氣基本上經IGAT-3管道(造價5億美元,其中一段由俄羅斯和當地承包商承建)和IGAT-4管道輸送到北方,然後重新注入發展成熟的Aghajari油田(1974年高峰時期的日產量為100萬桶,後來下降到20萬桶)、Ahwaz油田和Mansouri油田來提高石油產出量。南帕爾斯的天然氣也經管道和液化氣的運輸船出口。1997年9月29日,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還有俄羅斯的Gazprom和馬來西亞的Petronas)簽下了一筆20億美元的交易,勘探和發展南帕爾斯氣田的第二、第三階段。2000年7月,義大利ENI公司也和伊朗簽訂了一項38億美元的合同,開發南帕爾斯地區的天然氣。這是自1979年以來伊朗和外國公司簽訂的最大一筆合同。
南帕爾斯氣田面積9700平方千米,其中3700平方千米位於伊朗境內,天然氣儲量14萬億立方米,凝析油儲量180億桶,天然氣儲量占伊朗全國天然氣總儲量的50%。而6000平方千米位於卡達領海內,卡達稱之為North Dome氣田,其天然氣儲量27萬億立方米,凝析油320億桶。南帕爾斯氣田是一個凝析氣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氣田,全部儲量摺合大約3600億桶石油,遠大於總儲量為1700億桶原油的世界最大油田——加瓦爾油田。
⑩ 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儲量分布
(1)中東地區油氣資源豐富,但石油儲量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量約為1840億t,約佔全球1/3;天然氣資源量約為128萬億m3,約佔全球1/4。其石油資源量主要分布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這5個國家擁有的石油資源量約佔中東地區總量的94.8%。其天然氣資源量主要分布在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和伊拉克,這5個國家的天然氣資源量約佔中東地區總量的93.4%。過去10年間,中東石油儲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06年達到歷史高峰1036億t,2007和2008年連續兩年出現小幅下降,2008年為1033億t,主要原因是伊朗石油儲量下降了0.43%(圖6.1)。中東地區的天然氣儲量呈增長態勢,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率高達3.2%,2008年為75.9萬億m3,同比增長2.3%;主要來自伊朗(5.3%)和沙特(3.6%)的增長(圖6.2;表6.1)。
(2)中東油氣勘探開發活動持續活躍,資源發現規模遠大於其他地區
1999~2008年,中東地區動用鑽機總數年均增長4.6%,呈逐年增長態勢。2008年月均動用鑽機總數增至2437台。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動用鑽機總數明顯下降,前9個月月均動用鑽機數減至1681台,較上年下降了31%。2008年共獲得39個油氣發現,獲油氣可采儲量4.5億t油當量。伊朗和沙特的發現油氣儲量佔地區總量的94.5%(如表6.1所示)。2009年前9個月,中東地區共獲得14個油氣發現,新增油氣儲量5.3億t油當量,平均發現規模0.4億t油當量,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704萬t油當量。最大石油發現是伊拉克沙漠地帶的Miran West 1發現(2.7億t),最大天然氣發現是以色列深水的Tamar1發現(1472億m3)。
圖6.1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石油儲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圖6.1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天然氣儲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表6.1 2008年中東地區勘探開發數據一覽表
續表
(3)石油產量增長受到限制,天然氣產量增長強勁
2000年以來,中東石油產量的年均增長1.18%,略高於1.05%的世界平均速度(圖6.3)。中東地區石油產量長期充當著世界石油供需平衡的調節器。2000年以來,中東石油產量有5年為正增長(2003~2006和2008年),3年為負增長(2001~2002和2007年),2003漲幅最大(7.7%),2002年跌幅最大(-6.3%)。2008年中東地區石油產量達到12.5億t,同比增長4.0%。石油增產主要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分別增加2110萬t和1410萬t。中東地區石油儲采比接近80,全球石油剩餘產能幾乎全部集中在中東地區,產量增長潛力很大。但受O PEC產量配額限制,伊拉克戰爭和對伊朗制裁等因素的影響,這種資源潛力沒有充分發揮。伊拉克計劃通過近期與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的合同,在7年內將石油產量從目前的1.2億t提高到6.0億t。但在2012年前將不會出現大幅增加。預計隨著世界石油需求的回升,兩伊情況的逐步好轉,以及非歐佩克國家產量增長乏力,需要中東增加石油供應,其產量將有可能快速提高。
圖6.3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石油產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
中東地區天然氣探明剩餘儲量約佔世界的41%,產量只佔12.4%,發展潛力巨大。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東天然氣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1999~2008年中東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率高達7.7%,遠高於同期全球3.1%的年均水平(圖6.4)。2008年,中東天然氣產量3811億m3,同比增長6.3%。自2004年以來,受到美國和歐洲加快從中東引進LNG計劃和快速上升的國際氣價影響,國際大石油公司紛紛投資中東LN G項目。卡達天然氣產量以年均19.5%的速度提高,2008年達到766億m3,同比增長20.9%。天然氣產量增長主要來自卡達,增產134億m3。2009年,卡達有3條液化能力均為780萬/t年的LNG 生產線投產。預計卡達LNG年產量在2009年底將達到6000萬t,並在2010年底達到7700萬t。但是,2009年以來出現新的變化,美國國內非常規天然氣產量快速提高,對外需求減少;經濟不景氣使歐洲對中東天然氣的需求下降,加之氣價下跌,未來中東天然氣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增長勢頭,將取決於全球供需狀況的變化。
圖6.4 中東地區主要資源國天然氣產量變化情況
(據BP,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