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Ⅱ 印度怎麼看中國的發展
印度的發展確實不會差,他和南亞國家比,和世界上多數國家比,確實有優越感,但和中國比,我想就差點了,公平比較,他自然不是中國對手,不過印度勝在國際環境比中國好太多,這個從軍購以及西方媒體一個勁的吹捧印度就能看出了,西方一般是抹黑中國的,加上印度國內一般對中國的報道也是報憂不報喜的抹黑,自然印度國內的廣大人民就認為中國也不怎樣,那有我大印度發展的好的感覺,不過印度的精英階層可是有清醒認識的,他們能客觀判斷中印兩國的差距,所以我們也不要一直認為印度就很差,其實國內媒體一樣報道印度也是調侃性的多,客觀實質性的少啊,印度是一個強勁對手。
Ⅲ 中國經濟「世界第二」,印度怎麼看
「太快了」,是印度人對於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的第一反應,不過並沒有快到來不及反應。事實是,印度媒體到目前也沒怎麼關注這件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10月份即將主辦的英聯邦運動會吸引了大部分媒體的視線,二呢,就是印度主觀上「復雜」的心態——沉默其實也是一種態度。
近年來中印比較漸成顯學,比較的目的也應該是如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中印兩國的有識之士都應認識到,中國和印度把自己的事情都搞好了,都崛起了,將真正標志亞洲世紀的到來,是兩國人民的福分。中印之間到底有沒有一場「龜兔賽跑」式的競賽,也是不確定的。所以,對於「『中國兔』與『印度龜』激烈競賽」的提法,就要千萬警惕了。
中國並非「貪睡兔」,印度也非「落後龜」
印度《經濟時報》8月22日發表文章說,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但是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人口規模是如此巨大,經濟增長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對中國創造的諸多奇跡已經習以為常。
文章中說,即便中國有朝一日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能夠掩蓋印度的光芒。文章中說,日本已經啟動了與印度的戰略對話,兩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有望在今年底前簽署。日本還增加了對巴基斯坦洪災的援助,並派遣了自衛隊前往巴基斯坦救災。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本政府的態度也更加務實靈活,日本與俄羅斯同意就北方四島問題展開新一輪談判。雖然這些舉動或許與中國崛起沒有關聯,但是這些變化表明,日本正在調整其外交戰略,一個包繞中國的「外交圈」正在形成。因此,印度並不擔心未來會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之下。
《印度時報》目前公布了這條消息,可能更能說明問題:印度大型消費者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印度只有45%的人口日收入低於20盧比(0.4美元,不足人民幣三元)。這項數據,綜合考察了家庭收入、消費、儲蓄三者的情況,並運用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得出結論,因此更為可信。此項結論推翻了印度國家樣本調查機構此前發布的數據,即印度80%的人口日收入低於20盧比。印度將自己比為「印度龜」,名並不符實。
綜合印度各方觀點,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中國經濟「世界第二」,印度輿論持四大看法。
借鑒論
資深國際問題記者普拉內?夏爾馬認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重大事件,值得印度認真研究學習。」他表示。借鑒學習中國的一些經驗是記者與印度戰略界接觸中得到的一個普遍認識。
「在發展製造業、基礎設施、農業、教育等領域的巨大投入是中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借鑒的地方,」即將在中國出版的《追趕中國》一書的作者莫漢?古魯斯瓦米認為。實際上,「中印比較學」在印度越來越被用來推動政府改進政策的一個「工具」,如提高政府效率、加快吸引外資、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等。
人均論
「盡管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日本,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僅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目前國際上排名仍徘徊在阿爾及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前後。因此同印度一樣,中國還算不上富國,」古魯斯瓦米表示。同時他認為,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稅收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因為它反映一個政府施政的資源實力,其基礎也是人均GDP。從這個比值來看,目前美國的數值是35,而中國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即使到2050年中國經濟總量大大超過美國那一天,中國的人均GDP仍將不足美國的五分之一,因此也很難說得上是能夠與美國相較量的強國,」他認為。
焦點論
成為「世界第二」的中國同時也被放到了國際社會關注的中心和焦點,尤其是將受到「世界第一」美國的格外關注,印度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需要應對的新挑戰。《超級大國》一書的作者認為,冷戰時期的蘇聯、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都被冠以「世界第二」的名頭,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他未明說的言下之意很明顯,現在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前景如何還不確定。
印戰略分析家拉賈?莫漢認為,中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的狀況出現之後,中國國內有人歡欣鼓舞,有人冷靜觀察,這種區別本身就十分值得關注。中國出現在西方的「戰略焦點」上已有時日,成為「世界第二」只能強化這種關注。伴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關於中國發展中國家身份、增加在國際社會承擔責任等許多問題會更加突出。
壓力論
中國的「快速進步」是否對印度構成「壓力」?不少印度人認為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印度老人民黨主席、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斯瓦米認為,中國是唯一在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兩個方面都超過印度的國家,這表明中印之間的差距在加大而不是縮小,因此印度人感到壓力是很自然的。
拉賈?莫漢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對印度的影響包括,政府在經濟發展及相關政策改革等方面的緊迫感會增加,推動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將會加大,印度的商界、學術界、媒體對中國的興趣與合作也必將增大。同時,中國可能在相當長時間內經濟上領先印度,在國際上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也將促使印度以新的視角和態度審視和處理同中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