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人飲食有哪些特點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至今筆者也沒弄明白這些調料究竟含有什麼成分。
印度飲食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說起飲食,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甜食。印度的甜食可謂「名符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符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吃完飯不久就上床睡覺,不發胖才怪呢。
由於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後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後即可飲用。
roganjosh咖哩羊肉
gushtaba辣肉球加優酪乳
biryani雞或羊肉加橙汁飯
tandoori雞魚等肉加上香料在陶鍋烹煮
kebab印度烤肉串
bhujia咖哩素菜
samba印度煎餅包泡菜及咖哩扁豆
pomfret鮭魚
malai椰汁咖哩蝦
kulfi冰淇淋,印度茶
㈡ 真正的喜馬拉雅鹽是什麼
喜瑪拉雅岩鹽是喜瑪拉雅岩石上的鹽,喜馬拉雅岩鹽含氯化鈉98%以上,其餘元素包括鐵、鈣、鎂、鉀、鋅、鎵、硅等等數十種人體所需礦物質。喜馬拉雅水晶鹽是存在於喜瑪拉雅山的最純凈的鹽,仍像古代深海里的鹽份一樣純凈,並且蘊含了我們人體所能發現的所有元素。這樣的水晶鹽具有巨大的能量來源。水晶鹽是透明的,具有白色、粉色的、紅色的各種紋理,而最純凈的粉紅色水晶鹽又是岩鹽中最
㈢ 西餐里的海鹽和我們吃的食用鹽有什麼區別
海鹽多取自鹽田最上層新鮮的鹽,礦物質含量豐富,味道帶走層次感,多用於醬料和牛排的二次調味無需加熱。普通的食用鹽鹹味更重,多用於熱菜烹調。
㈣ 吃的食鹽是什麼
食鹽是指來源不同的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國家規定井鹽和礦鹽的氯化鈉含量不得低於95%。食鹽中含有鋇鹽、氯化物、鎂、鉛、砷、鋅、硫酸鹽等雜質。我們規定鋇含量不得超過20mg/kg。食鹽中鎂、鈣含量過多可使鹽帶苦味,含氟過高也可引起中毒。近年來許多試驗證實,食鹽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率有一定關系,膳食中食鹽攝入過多,可引起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WHO) 建議每人每日攝入5g 以下食鹽可預防冠心病和高血壓。我國規定成人每日攝入6g食鹽即可滿足機體對鈉的需要。
中文名
食鹽
外文名
Salt
主要食用功效
清污解毒 ,治肝順
歷史記載
鹽在中國的源起。「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
食鹽晶體(微觀)
NaCl, 食鹽的主要成分,離子型化合物。純凈的氯化鈉晶體是無色透明的立方晶體,由於雜質的存在使一般情況下的氯化鈉為白色立方晶體或細小的晶體粉末,比重為2.165(25/4℃),熔點801℃,沸點1442℃,相對密度為2.165克/立方厘米,味咸,含雜質時易潮解;溶於水或甘油,難溶於乙醇,不溶於鹽酸,水溶液中性並且導電。固態的氯化鈉不導電,但熔融態的氯化鈉導電。在水中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略有增大。當溫度低於0.15 ℃時可獲得二水合物NaCl·2H2O。氯化鈉大量存在於海水和天然鹽湖中,可用來製取氯氣、氫氣、鹽酸、氫氧化鈉、氯酸鹽、次氯酸鹽、漂白粉及金屬鈉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於食品調味和腌魚肉蔬菜,以及供鹽析肥皂和鞣製皮革等;經高度精製的氯化鈉可用來制生理食鹽水,用於臨床治療和生理實驗,如失鈉、失水、失血等情況。可通過濃縮結晶海水或天然的鹽湖或鹽井水來製取氯化鈉。
晶體結構:晶胞為面心立方結構,每個晶胞含有4個鈉離子和4個氯離子。
食鹽的作用很廣:殺菌消毒,護齒,美容,清潔皮膚,去污,醫療,重要的化工原料,食用……
化學性質
編輯
1.可以與硝酸銀反應得到氯化銀沉澱;
2.固體食鹽可以與濃硫酸共熱得到氯化氫氣體;
3.電解氯化鈉溶液可得到氯氣、氫氣和氫氧化鈉;
4.電解熔融氯化鈉可得到單質鈉和氯氣。
制度變遷
編輯
封建社會的鹽專賣制度,使其成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財政收入工具,為其封建統治掠取民眾財富,賺取巨額利潤。在鹽專賣的實施過程中,統治階級為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極大地增加了制度執行成本。降低了制度運行效率,減少了鹽專賣凈利潤收入;另一方面,因為官吏的腐敗,各級官吏賄賂已成風氣,嚴重損害了統治集團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使其執政能力受損,從而危機統治階級自身安全。
鹽專賣制度在中國存在歷史十分久長,從春秋戰國齊國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幾乎伴隨封建社會整個發展過程。專賣古稱「禁榷」,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獨木橋,禁榷合起來就是自己獨占,不允許他人涉及經營。具體到鹽專賣制度,它是封建統治階級人為制訂並設立,由其獨占食鹽生產和銷售渠道,從中賺取巨額利潤,增加財政收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封建社會中那些具有理財意識的士大夫們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描述,「利出一孔」,它的形象之處就在於只看到利益,卻不去看這利益是如何產生的。統治階級巧妙地借用了鹽所具有的商品外觀形式,掩蓋其掠取民眾財富的實質,因此理清楚鹽專賣制度的經濟特徵和運行規律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鹽專賣問題,國內現有文獻側重於從經濟史的角度整理各個朝代鹽專賣制度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狀態,較少從經濟特徵和制度變遷的角度進行考察,而在國外可能是由於歷史上缺少與中國鹽專賣類同的經濟現象,相關文獻很是少見。在封建社會經濟的傳統分析框架中,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承擔賦稅和勞役,封建社會統治階級藉此剝削廣大勞動人民,盡管鹽專賣制度在形式上與賦稅制度有很大不同,階級矛盾分析方法仍然為這一問題指引了方向。從另一個視角看,根據現代西方國家理論,國家是一種在某個給定地區內對合法使用強制性手段具有壟斷權的制度安排。國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並以此換取稅收。在這一分析模式下,封建國家作為全社會法律和秩序的提供者,徵收賦稅完全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封建統治者是以社會管理者或者說是社會服務提供者的面目出現,公眾是以消費者的面目出現,消費社會管理者提供的社會服務,並根據服務的質量(辦公效率)和價格(賦稅水平)來決定是否消費該服務。但在鹽專賣制度分析中,這一分析框架變得無能為力了,因為它既解釋不了鹽專賣制度發生的起因,也解釋不了鹽專賣制度發展變化的結果。
在鹽專賣制度下,各相關經濟要素發生了很大變化,重新審視和分析其經濟特徵對於全面正確的把握這一制度是非常必要的。[2]
鹽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社會需求量大,消費彈性極小。在封建社會大部分生產和生活資料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鹽卻不可能自給自足,必須從外界獲得。在中國古代社會,鹽鐵茶酒是少數幾項大宗交易商品,但這些商品在不同時期都曾實行專賣,鹽是其中實行專賣時間最長,范圍最廣,造成經濟影響最大的品種。在專賣制度下,商品屬性較之於其在自由生產流通條件下的情形發生很大的變化。商品之所以成為商品有其內在規定性條件,根據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自由買賣和等價交換是商品的內在屬性,也是某一物品成為商品的必要條件。在鹽專賣制度下,鹽的生產、銷售和定價都由官府組織執行,導致其商品屬性退化。
2014年11月工信部確認2016年取消食鹽專營,放開鹽產品價格。據了解,取消食鹽專營、許可經營制度後,將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制度;健全食鹽儲備體系,確保食鹽安全供應。此外,還將加快鹽業體制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健全法律法規,實施依法治鹽。依照方案規劃,將從2016年起,廢止鹽業專營有關規定,允許現有食鹽生產定點經營企業退出市場,允許食鹽流通企業跨區經營,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放開食鹽批發、流通經營。2017年起鹽業全面按照新的方案實行。[3]
相關製法
編輯
工業上用海水曬鹽(也稱鹽田法)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還有較多人為了補充更多的鹽分,將碘元素加了進去。
生理作用
編輯
食鹽是人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體內所含鈉離子的總量約為60 g,其中 80%存在於細胞外液,即在血漿和細胞間液中。氯離子也主要存在於細胞外液。鈉離子和氯離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幾點:
1.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
Na和Cl是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離子;K和HPO4是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的主要離子。在細胞外液的陽離子總量中,Na佔90%以上,在陰離子總量中,Cl佔70%左右。所以,食鹽在維持滲透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體內水的動向。
2.參與體內酸鹼平衡的調節
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氫鈉,在血液中有緩沖作用。Cl與HCO3在血漿和血紅細胞之間也有一種平衡,當HCO3從血紅細胞滲透出來的時候,血紅細胞中陰離子減少,Cl就進入血紅細胞中,以維持電性的平衡。反之,也是這樣。
3.氯離子在體內參與胃酸的生成
胃液呈強酸性,pH約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鹽酸和粘液。胃體腺中的壁細胞能夠分泌鹽酸。壁細胞把HCO3輸入血液,而分泌出H輸入胃液。這時Cl從血液中經壁細胞進入胃液,以保持電性平衡。這樣強的鹽酸在胃裡為什麼能夠不侵蝕胃壁呢?因為胃體腺里有一種粘液細胞,分泌出來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層約l mm~1.5 mm厚的粘液層,這粘液層常被稱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襲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潰瘍。但飲酒會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潰瘍的可能性。
此外,食鹽在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上也有作用。 當細胞外液大量損失(如流血過多、出汗過多)或食物里缺乏食鹽時,體內鈉離子的含量減少,鉀離子從細胞進入血液,會發生血液變濃、尿少、皮膚變黃等病症。 人體對食鹽的需要量一般為每人每天3 g~5 g。由於生活習慣和口味不同,實際食鹽的攝入量因人因地有較大差別,我國一般人每天約進食食鹽10 g~15 g。
食鹽用途
編輯
中葯用途
【葯名】食鹽
【別名】鹽、咸鹺
【漢語拼音】shi yan
【英文名】Salt
【歸經】胃;腎;肺;肝;大腸;小腸經
【中葯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因來源、製法等的不同,夾雜物質的質與量,都有所差異。普通常見的雜質,有氯化鎂(MgCl2)、硫酸鎂(MgSO4)、硫酸鈉(Na2SO4)、硫酸鈣(CaSO4)及不溶物質等。
【功效】涌吐;清火;涼血;解毒;軟堅;殺蟲;止癢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科屬分類】鈉化合物類
【拉丁文名】Natrii Chlorim
【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病;腦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毒蟲螫傷
【資源分布】主為海鹽及池鹽、井鹽。海鹽產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池鹽產於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一帶;井鹽產於雲南、四川。銷全國各地。
【功效分類】清熱葯;涼血葯
【性味】咸;寒;無毒
【葯材基源】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曬而成的結晶體。
【用法用量】內服:沸湯溶化,0.9~3g;作催吐用9~18g,宜炒黃。外用:炒熱熨敷或水化點眼、漱口、洗瘡。
【出處】《中華本草》《中葯大辭典》
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是由於體內氯離子偏多,氯離子就是酸根離子。過多的氯離子使體內血管緊張素Ⅰ向血管緊張素Ⅱ轉化,造成血管收縮,從而引起高血壓;之二是由於血脂偏高,使血管硬化,造成血管腔變窄,從而引起高血壓。而氯離子和血脂都是體內的酸性物質。因此,高血壓和酸性體質有著密切關系。
改善酸性體質是遠離高血壓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徑
一定要在飲食中注意,平時可以多吃些高纖維的鹼性健康食品,堅持要少鹽多醋,可以食用高濃縮的黑醋膠囊,醋酸可以抑制血液中鈣的凝固現象,氨基酸、醋酸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並抑制脂肪的合成,使脂肪不易堆積,血液清澈不粘稠。從而降低血液粘稠度。針對20世紀40年代關於食鹽攝入過量是高血壓發病率高的一種說法,出現了質疑。有研究指出,易引起高血壓的因素是飲食中的鈣和鉀過低,而不是鈉攝入量過多。並認為,為預防高血壓而採取的低鹽飲食,可能會影響其他營養元素的攝入,因此低鹽飲食不是無區別地對所有人都適合。
古代用途
在《紅樓夢》中曾記載賈寶玉每天清晨就有用鹽擦牙的習慣。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可遠指出,古代人是用鹽來刷牙,但是隨著朝代更替,單純的鹽牙膏也變得豐富了。
鹽為什麼能刷牙?因為食鹽不但能穩固牙齒,還具有保健作用。在我國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就記載了食鹽具有清火、涼血、解毒的作用。按照中醫的理論,食鹽味咸,入腎,齒為骨之餘,腎又主骨,所以,食鹽能穩固牙齒。
我國現代中醫學也贊同用食鹽保健口腔,除了可以借鑒古人的做法外,方法還可以再簡單一些。陳醫生說,比如每天早晚用溫的淡鹽水漱口,牙齒疼痛或者牙齦出血的時候,直接將食鹽撒在疼痛處和出血處,可以幫助消炎止痛、解毒涼血。也可以用濕牙刷蘸些食鹽,每天早晚或者吃完東西後,刷一刷,可以促進整個口腔的健康和衛生。
同時,陳醫生也強調,食鹽只能輔助治療口腔疾病,不能代替看醫生和用葯。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病人,用食鹽漱口或者刷牙的時候,盡量在刷完牙或漱完口後,再用清水把口腔漱干凈,減少鹽的額外攝入。
防治青魚病
食鹽有較強的殺蟲滅菌作用,是防治多種魚病的常用葯物,特別是防治細菌、真菌、多種寄生蟲引起的魚病,有顯著的效果,現將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1.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用3%的鹽水浸洗3寸以上的魚種10~15分鍾,或全池遍灑食鹽水,濃度11~22.5毫克/升,水深1米,每畝用食鹽7.5~15公斤,可防治青魚爛鰓病、赤皮病。在配合飼料中,摻入2.5%的 食鹽,可防治青魚腸炎病。用敵百蟲和食鹽配合使用,對青魚上述三病的預防有效率可達100%,早期治癒率90%以上,中期治癒率也有80%左右。其方法是在全池遍灑生石灰塊,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量20公斤,再立即用取去篩片的噴霧器全池遍噴90%晶體敵百蟲和食鹽合劑,敵百蟲0.5~0.7毫克/升、食鹽5~7毫克/升。早期一次可愈;中期連續2~3次,每隔一天一次可愈;預防,30~50天一次。防治腸炎病,可將合劑少量噴灑在草架內的青飼料上,效果更好。
2.水霉病的防治
越冬魚種或成魚,常因人工操作受傷易患水霉病,可用30%的食鹽水浸洗10~15分鍾治癒。
3.多種寄生蟲病的防治
用3%的食鹽水浸洗患寄生蟲病的夏花魚種,1分鍾斜管蟲全部死亡;5分鍾鰓隱鞭蟲全部死亡;10分鍾車輪蟲、根體蟲、口絲蟲全部死亡。1寸以上的魚種,浸洗時間可適當延長。用1.7%~2%食鹽水浸洗患寄生蟲病的夏花魚種30分鍾,三代蟲、指環蟲全部死亡,魚虱全部脫落。魚種的氣泡病,可將原有的池水排出三分之一,再注入新鮮清水,然後全池遍灑食鹽水,濃度5~7毫克/升,即可治癒。
科技用途
科學最新發現了食鹽的科技用途,可將硬碟存儲空間增大6倍。新加坡的國立研究機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數據存儲研究所的科學家聯袂做出了這項發現。他們表示,新的硬碟製造過程通過使用簡單的氯化鈉(食鹽),可將硬碟的數據記錄密度增加到3.3TB/英寸,是現有存儲密度的6倍[4]。公司和個人製造出的和需要存儲的數據與日俱增,現有的硬碟製造技術也將很快接近極限,因此科學家們需要探尋新的解決辦法。而今新加坡科學家就讓毫不起眼的食鹽通過增大硬碟存儲空間來解決這個問題。在製造過程中添加食鹽意味著位於每個磁碟表面的比特(信息量的單位)的排列方式會更加勻稱整齊,這樣會使該表面能「塞下」更多比特。另外,鹽也會增加用於「刻印」比特的電子束的清晰度。如果不使用食鹽,就需要盡最大努力讓這些比特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但這些比特最終很可能會變成巨大而模糊的一團。最新製造過程將於2016年開始進行商業化生產。
食鹽妙用
1、食鹽洗臉亮膚
食鹽洗臉清潔去污能力好,有很好的去黑頭、清透毛孔的作用。除敏感膚質外,經常使用食鹽洗臉有很好的提亮膚色的作用。具體方法如下:
洗臉後,把一小勺細鹽放在手掌心加水3-5滴,再用手指仔細將鹽和水攪拌均勻,然後沾著鹽水從額部自上而下的搽抹,邊搽邊做環開按摩。幾分鍾後,待臉上的鹽水干透呈白粉時狀時,用溫水將臉洗凈,塗上保濕乳液或繼續正常的護膚步驟。持續進行,每天早晚洗臉後各一次。
2、食鹽洗臉明目
遇上刮風的天氣,外出歸來時,可用溫水沖一杯淡鹽水,以棉棒蘸取擦拭內外眼角,達到洗眼明目,去除污物的目的
3、食鹽美容祛痘
食鹽有很好的殺菌消腫的作用,用食鹽洗臉沐浴有很好的祛痘作用。尤其是對於身體背部的痘痘非常有效。具體方法如下:入浴後讓身體充分溫熱,待毛孔張開後多抹些鹽在後背,各個角落都要抹到。用浴刷按摩1分鍾,不要太用力,只要讓皮膚及刷子間的鹽分移動即可,然後用海綿蘸上淡鹽水,貼在背上10分鍾,用清水洗干凈.。
4、去除痘痕及平復皮膚凹凸
以指腹沾少許鹽,在青春痘痕跡或凹凸部位依螺旋狀按摩三次,再取充分的鹽敷在需要「解決」的部位,過五六分鍾後洗去。注意:不要按摩正在生長的青春痘。
5、控制T區油脂分泌
用細鹽抹在T區,輕輕按摩之後休息3分鍾,然後在兩側鼻翼毛孔張開的部分用中指指腹由下向上做擠壓式按摩。
6、去角質和去除黑斑
用水把鹽打濕敷在臉上,按摩1分鍾,力道和洗臉時相同,以鼻頭為中心在兩頰由下往上畫大圓。然後用指腹在黑斑部分打圈搓揉。
7去除腋下異味
鹽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洗澡時可直接在腋下抹鹽。平日可用棉塊浸上比海水稍淡的鹽水隨身攜帶,隨時用它來除去汗水。
8、巧除雙下巴
將抹了大量鹽的右手指沿著下頜及右臉頰邊沿由中間往右移動;同樣,左手指沿下頜及左臉頰邊沿往左移動;左右手交替進行,有節奏地做50次。然後用保鮮膜把抹鹽的部分包起來,用發帶固定,休息10分鍾後用水沖掉,隔一天做一次即可。
9、去除腳臭
用大量的粗鹽抹在腳尖、腳趾之間及腳底部分,並用手搓揉5~6次,休息5分鍾後用水沖凈即可。
10、以鹽護發好處多
鹽有深層清潔、殺菌排毒、舒經活血、收斂皮脂腺的作用,用鹽洗發是油性頭發的首選。你可以用廚房裡的食用鹽,也可以用市場上出售的現成的洗發鹽。具體是用法是:如果你只是頭皮油膩,頭發還不算太油的話,可以用洗發液正常清洗頭發後,將洗發鹽均勻塗抹於頭皮之上,再配合指腹輕輕的按摩3-5分鍾後,清水洗凈即可。建議每周2-3次。
注意事項
編輯
一、少買及時吃
少量購買,吃完再買,目的是防止碘的升華。因碘酸鉀在熱、光、風、濕條件下都會分解揮發。
二、忌高溫
在炒菜做湯時忌高溫時放碘鹽。炒菜爆鍋時放碘鹽,碘的食用率僅為10%,中間放碘鹽食用率為60%;出鍋時放碘鹽食用率為90%;涼拌菜時放碘鹽食用率就可以達到100%。
三、忌在容器內敞口長期存放
碘鹽如長時間與陽光、空氣接觸,碘容易揮發。最好是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內,用完後將蓋蓋嚴,密封保存。
四、忌加醋
碘跟酸性物質結合後會被破壞。據測試,炒菜時如果同時加醋,碘的食用率即下降40%~60%。另外,碘鹽遇酸性菜(比如酸菜),食用率也會下降。
五、鹽與輻射
2011年3月,國內多個地方超市出現的食鹽搶購現象,據了解,市民搶購食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國的食鹽全部是加碘鹽,其中的碘正是碘片的主要成分碘化鉀。不少市民可能覺得多吃食鹽,關鍵時刻可防輻射。另外一個就是廣東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擔心海水被日本核輻射污染不能用,食鹽一旦庫存不足會引起漲價。
對於第一種擔心,廣東省疾病控制中心一名專家表示,食鹽里碘的含量是很低的,市民就算吃很多鹽,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輻射效果。過量吃碘鹽對人體有害,這個是衛生部門負責人說的。
對於第二種擔心,鹽業總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國家有關部門已作出回應,稱日本核輻射對我國未造成任何影響,「這種無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海域。且廣東供應市場的除海鹽外,還有礦鹽。」該負責人說,礦鹽都是從地下3米處提取的,沒有任何污染。對食鹽的質量,市民不用恐慌。
㈤ 印度人喜歡吃什麼
喜歡咖喱 不吃牛肉!
㈥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吃的鹽是礦鹽還是海鹽
我們吃的鹽屬於礦鹽,因為對鹽的需求比較大,如果使用海鹽的話,成本會比較高,代價也會比較大,所以就用礦鹽。
㈦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 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7)印度人吃的鹽是什麼鹽擴展閱讀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
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被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