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地對印度獨立的影響是什麼
甘地和曼德拉,一個印度的國父,一個南非的國父,他們兩個有兩個一致的特點:都是由西方國家扶持樹立起的形象,並當作道德的標桿;其次就是兩人都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但是對於民族的發展沒有任何貢獻。相比於曼德拉來看,聖雄甘地的想法更加反社會,而且還能夠被稱之為聖雄。
1、甘地不一般的斗爭方式
甘地生於一個印度教家庭,19歲時前往英國學習法律,之後在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其手段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前身,以印度仁愛、素食、不殺生來爭取南非印度人的自身權力。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憑借在南非的斗爭經驗迅速成為國大黨的領袖人物,將非暴力不合作上升到國大黨爭取民族解放的指導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說到底就是用和平的方式採用罷工、抵制英貨等非暴力手段以進行斗爭,你打我我也不還手,最後到感動英國人,從而使英方服軟,退出印度。
我國新民主革命時期,進步青年抗議罷工能換來敵人的退卻?對象都是帝國主義,換來的只有無盡的屠謬,難道換成印度就能夠成功?
其實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與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族解放斗爭方案沒有關系。印度在英國殖民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英國人都承認印度是英王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印度絕對不會輕易放棄印度這塊土地。
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相繼發生四次非暴力不合作的運動,但無一例外全部在英國總督的高壓之下宣告破產。
丘吉爾聽聞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怒吼道:他應該在德里大門口被捆住手腳,然後讓總督騎大象踐踏。
顯然,丘吉爾是絕對不會讓印度獨立。換一句話說,甘地的方式根本沒有能力爭取到印度的民族獨立。
讓人作嘔的是,甘地甚至在抗日戰爭中普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模式:帶著你們的毀滅手段來吧!我們給你兩億人,可是剩下的兩億人是不會屈服的。
如果這方式真的被採納,那就真的亡國了。
2、英國為何退出印度?
英國退出對印度的殖民體系,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缺少足夠的力量對印度進行控制;二是英國在印度設立的文官體系的崩潰,甘地小打小鬧影響不了大局。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老大的地位已經發生了不可逆的轉變,英國從一個超一流國家淪為准一流國家,面對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英國根本無力維持統治。想要繼續維持就需要大量的軍人前往鎮壓。
二戰後,丘吉爾的幕僚告訴丘吉爾:如果想要重新掌控印度,需要派駐150萬人的軍隊,元氣大傷的英國人無力承擔如此大的投資,加上丘吉爾曾經承諾在印度協助抵抗法西斯之後,將還給印度自由,丘吉爾也只好就坡下驢。
此外,印度文官體系的崩潰也是英國不得不退出印度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之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實現對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統治,文官體系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文官體系是英國殖民印度,上傳下達行政執行的力量。二戰爆發,英國本土無力抽出更多文官支援海外,那也就意味著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將大大削弱。民族主義抬頭,在孟買爆發兵變,在馬爾巴爾、比哈爾警察體系失去作用,這都是在文官體系崩潰的前提下進行的。
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變得岌岌可危,然而又缺乏力量力挽狂瀾,和平退出印度代價最小,也是維持大英帝國最後的體面。
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系統性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根本無法動搖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基礎,只不過被抬得太高了。稱雄稱之,也只有印度人喜歡罷了。
3、甘地主張保留種姓制度,反對工業化
甘地對於印度獨立影響幾乎等於0,畢竟英國不會說我退出印度是因為自己不行了,總要有一個讓自己面子過得去,找一個高大上的理由。
矮子裡面挑將軍,甘地就這樣被抬了出來,樹一塊牌坊。
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就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夠靠著求著別人打自己的自殘式方式取得獨立。
這還不是甘地的奇葩之處。
更為奇葩的是甘地作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畢業於倫敦大學法學院,接受過西方教育的甘地本該對於種姓制度深惡痛絕,然而西方的制度、思想一點沒學到。
相信印度教能夠帶人輪回轉世,對於種姓制度也是持有認可狀態,這使得甘地在英國接受教育也只不過是為了鍍金而已。
工業化應該是每一個農業國家追尋的道路,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將生產力擴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然而甘地卻一味地在宣揚自己的衣服自己織,反對鐵路,反對機器生產,宣揚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將半隻腳踏進工業社會的印度硬生生地拉了回來。
這,就是甘地對印度的貢獻?
『貳』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傳奇經歷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這位印度民族英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挑戰。出生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他成長於一個秉持仁愛、素食和苦行的印度教家庭。盡管他早期生活平淡無奇,甚至13歲就與一位文盲女孩結婚,16歲即失去父親和孩子,但他的人生轉折點出現在19歲時。他放棄了種姓身份,遠赴倫敦求學,曾一度被西方文明所吸引,但最終在宗教和文化沖突中找到了自我,堅持了印度教信仰,並接受了英國法制教育,成為了一名律師。
在南非,種族歧視的嚴酷現實促使甘地走上反歧視的領導之路。他在那裡面對歧視與侮辱,逐漸形成了非暴力學說,並在斗爭中取得了顯著成果,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平等權利。然而,即便面對英國的壓迫,甘地對英帝國仍抱有幻想。1915年回國後,他深入印度各地,推廣非暴力思想,支持戰爭以換取自治。然而,殖民當局的背棄使他從支持者變為不合作者,1919年非暴力抵抗運動爆發,盡管面臨鎮壓,但英國政府的不妥協最終促使他的不合作思想成熟,領導了大規模的抵制運動。
1920年,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印度國大黨的主導思想,甘地在國大黨內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然而,運動中的暴力事件迫使他暫停運動並入獄。1929年,國大黨授權他領導爭取獨立的不合作運動,其中1930年的「食鹽長征」尤為顯著,盡管面臨殘酷鎮壓,但他的行動給英殖民者帶來了重大打擊。然而,與國大黨的領導層分歧導致他退黨,但仍指導著運動發展。
在二戰期間,甘地的立場變得更為激進,提出了「退出印度」的口號,並發起多次不合作運動,但最終在戰爭結束後,印度獨立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印巴分治的現實讓甘地的努力化為泡影,他試圖維護統一,卻以悲劇收場,最終死於教派沖突中,他的非暴力理想未能在現實中實現。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古吉拉特語મોહનદાસ કરમચંદ ગાંધી;印地語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महात्मा गांधी),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和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他是現代印度的國父,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也是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अहिंसा,ahimsa),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叄』 印度英雄甘地曾當過律師,為何當年打官司竟會臨陣怯場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他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19歲去英國學習法律,但是他從小就很靦腆害羞,比較內向。
一、出身平凡,老實靦腆
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他的家庭非常循規蹈矩,他們虔誠的信奉著印度教,從來不會殺害生物,每天只吃素食,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非常的老實。甘地從小就很內向,不怎麼喜歡說話,喜歡害羞,非常聽從父母的話,13歲就結了婚,和一個同齡的女孩,但女孩是一個文盲,由此可見,性格原因是他那次怯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甘地是印度人盡皆知的大英雄,他的事跡被後人所銘記,當初的怯場也是他的一個小往事,性格有很大的決定因素,文化差異也是,不過英雄是需要磨練的,他不斷的進步,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那片凈土,所謂的怯場也展現了他的律師行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