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醫療全民免費嗎
印度人醫療並不是真正的全民免費,而是「部分醫葯免費」。
從1950年起,印度就開始建立公立醫療體系,建立公立醫療體系的宗旨是「讓窮人也能看得起病」。因此,印度還特地頒布法律,由國家統一制定衛生計劃,公辦醫院提供衛生服務。
當時,印度的醫院體系以公立醫院為主,私立醫院極少。而且由於不同地區的管理不同,各地之間的醫療質量參差不齊。
到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醫療保健開始向農村覆蓋。保健站、初級保健中心和社區保健中心免費給窮人看病,同時,城市公立醫院體系也逐漸成熟。
但到20世紀90年代,由於前期過於盲目樂觀,公立醫院開始入不敷出了。這促使印度的醫療體系進入私有化階段,私立小型診所越來越多,越發展越好,慢慢地,大型私立醫院占據了主導地位,公立醫院式微。
在這一趨勢下,印度政府提供大量的補貼給私立醫院,用於適度減免平民的醫療費用,私立醫院的醫療資源也越來越好。
進入21世紀後,印度政府開始通過稅收籌資,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保健,實行部分醫葯免費制度。目前,印度人看病不是真正的免費,而是「部分醫葯免費」,例如部分基本葯品的費用、部分小病的治療費。
印度人看病的現狀
1、公立、私立醫院醫療差距大
隨著印度醫療體系進入私有化階段,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最明顯的一點是,在政府的鼓勵下,私立醫院不斷發展,匯集了頂尖的醫生和設備。
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私立醫療的發展,但對絕大多數百姓來說,去私立醫院看病變得越來越困難。與公立醫院相比,私立醫院的看病費用更貴,70%的醫療費用需要自費,這對掙扎在溫飽水平線的平民來說,是難以承擔之痛。
2、醫療投入不足
印度每年在公共醫療上投入經費很多,從印度整體的經濟水平來看,這個數字似乎還不錯,但實際上僅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
此外,這筆醫療支出只把20%的資金給公立醫院,剩餘的80%都給了私立醫院。由於絕大多數印度百姓只能去公立醫院看病,因此他們無法享受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服務。而公立醫院的投入少,醫療資源有限,加上人口眾多,排長龍、缺醫生、病床少等現象已經見慣不怪。
印度公立醫院的醫生一天工作8小時,要給100多個病人看病,相當於每個病人只能花5分鍾。有數據估算,印度約有6300萬糖尿病患者和250萬癌症患者,但很多人沒有被確診。印度的嬰兒死亡率是中國的3倍,需要進行手術的心臟病患者中,只有5%的人有幸接受治療。還有更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更別談治療。
㈡ 悠久歷史絲毫不遜色中醫,鮮為人知的印醫你了解多少
我們中國人都知道中醫,但提到印醫就鮮為人知了,在古老的印度,印醫也是足以與中醫媲美的,而且醫理和中醫一樣也是講究平衡的,中醫有“陰陽””學說,印醫則有“冷熱”之分。
從古至今,印醫也和中醫一樣得到各自政府的重視、整理、研究和推廣,印度的印醫醫生、診所也是非常之多,一些大學還開設了印醫課程,招收本國學生,同時也有很多外國留學生就讀印醫。
作為醫生首要的就是要有醫德,印醫同樣很注重醫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根本,不能摻雜世俗的雜念,普天之下莫不如此。
㈢ 印度的醫療技術世界排名
印度在全球醫療技術領域的整體排名為145位,相比之下,中國的醫療技術水平則位列第48位。盡管印度在整體醫療技術上的排名並不高,但在高端醫療服務方面,它並不遜色於許多發達國家。特別是在私人醫療機構中,技術水平尤為突出。
印度的私人醫院不僅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還配備了經驗豐富的醫療專家團隊。這些醫院通常採用國際標准,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紛紛慕名而來,尋求專業的醫療服務。
印度醫療技術的另一大亮點是其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成就。許多印度的腫瘤專科醫院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這些醫院採用了最新的治療方法和技術,包括放射治療、化療和生物療法等。印度醫生在腫瘤治療領域的專業水平得到了國際認可。
印度的醫療服務還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與西方國家相比,印度的醫療服務成本較低,這使得許多患者願意前往印度接受治療。此外,印度還擁有眾多專業的醫療旅遊機構,為國際患者提供從預約掛號到後續跟蹤的一站式服務。
印度醫療技術的發展還帶動了整個醫療產業鏈的提升。從制葯到醫療器械,印度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競爭,並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這不僅提升了印度醫療技術的整體水平,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印度在醫療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和私人部門的共同努力。政府不斷推動醫療改革,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同時,私人醫療機構也在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㈣ 印度一醫生剖腹產時見胎兒不成熟又縫上,如何從醫學角度看待這一操作
這其實是一種宮內手術,主要用於治療某些胎兒重要器官的畸形,比如:膈疝、雙胎輸血綜合征
等。這種宮內手術的技術在一些發達國家相對比較成熟,國內雖然也有幾家頂尖的醫院在做,但總
體來說,還處在起步階段,完成了例數較少。相比於風險較大的宮內手術,無論是孕婦、家屬還是醫院。
大多更希望通過出生後手術或畸形引產
的方式來解決胎兒畸形。 就像臀位分娩一樣,其實產科有外倒轉術可以將臀位轉為頭位,以此增加順產機會。但和外倒轉
比,剖宮產顯然更安全。也因此,國內雖有醫院開展外倒轉術,但始終沒有普及,開展的醫院較
少。有的臀位孕婦甚至不知道還有外倒轉術這種操作。
宮內手術也是如此。需求量少,開展的就少,知道的人也越少。
四、當孕婦被推出手術室時,家屬才知道這個情況,醫生說這個事情不要聲張。只不過是肚子上先割
了一個口而已,等到孩子成熟了,在從原位置在割開,不會留下兩道疤痕,孩子還會好好的,第二次手術他給免費做,於是家屬就沒有聲張。等到孕婦出院回家後,卻感到不舒服,於是又回到醫院治療,這個時候家屬就找到這個醫生說這
是上次手術留下的後遺症,要醫生給個說法,但是醫生極力反駁,於是家屬將此事曝光,所以才有了這個新聞的發布。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醫生的操作確實存在問題,明知道6個月的孕期的胎兒無法成活,還要進行剖
腹產手術,這是太不應該了,所以這個醫生應該要受到嚴肅處理。
㈤ 悠久歷史絲毫不遜色中醫,鮮為人知的印醫你了解多少
1. 印醫,一種在印度擁有悠久歷史的醫學體系,與中醫一樣,強調身體的平衡狀態。它被稱為「阿優吠陀」,意為「生命的知識」。
2. 印醫的理論與中醫有許多相似之處,如重視身體的整體性,認為疾病的根源在於體內液體的失衡。它將人體內的液體分為「督夏」、「達士」和「瑪拉」,並認為這三者的平衡是健康的關鍵。
3. 印醫的治療方法注重凈化身體,有時包括嘔吐、腹瀉、灌腸和放血等,以確保葯物能夠有效作用。現代一些印度人採用的絕粒七日方法,也是為了恢復體內液體的平衡。
4. 印醫使用的葯物種類繁多,大部分來源於自然,如草木樹根,也有蜂蜜、奶製品、鹽等。葯物的使用根據病情的「冷熱」屬性來決定。
5. 印醫和中醫一樣,歷史悠久,兩者在歷史上有所交流和互相影響。例如,藏醫就是中印醫學交流融合的產物。
6. 印醫在現代印度仍然受到重視,有許多醫生和診所,並且在一些大學中開設了相關課程,吸引了外國留學生。
7. 印醫強調醫德,認為醫生的首要任務是治病救人,不應受世俗雜念的影響。這種對醫德的重視,是全球醫學界的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