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製造計劃怎麼樣

印度製造計劃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04-09 04:11:50

Ⅰ 自力更生!印度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取得新進展,這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這項創新對“印度製造”計劃大有幫助,有助使印度在航空發動機戰略領域自力更生,實現“自給自足”。

印度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取得新進展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19日報道,印度初創企業Paninian India在研發國產航空發動機方面取得新進展。印度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取得新進展,這件事吸引了大量網友的圍觀。印度的這項創新成就對印度的發展有著絕對的推動力量,有助使印度在航空發動機戰略領域自力更生,我們為印度的自主研發成果感到開心,希望印度能夠在多個領域與我們國家取得合作、共同發展。

Ⅱ 莫迪提出的「印度製造」計劃,是否能成功

莫迪提出的印度製造計劃,從目前來看,想要實現還是比較困難的。

我們首先來介紹一下印度製造是什麼意思,印度製造是由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提出的一個概念,他想仿照曾經的中國,一樣通過改革開放來吸引外商的眼光,從而引進投資來利用勞務成本發展製造業。


想要發展製造業,首先就要減少對外國商品的引進,所以印度特別想要減少中國商品的進口,但從數據上顯示,2014年到2017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機電產品量不減反增,增長了25%左右,一直到2017年年底,從中國進口的總商品額就達到720.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9%。從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出莫迪的戰略不但沒有實現,反而越走越偏,不但沒有減少對外國商品的進口反,而由於自身製造業的匱乏不得不加大對外商品的引進。

Ⅲ 印度推出新「印度製造」計劃,這對於印度製造的發展帶來那些影響

印度推出來的這個印度製造計劃,當然是有利於印度製造業的發展,是根據印度人的尿性來看,這種計劃並不會完全的落實,而且不會100%的進行實施。印度製造業是以有一定基礎的,通過這次印度製造計劃可能會發展出不一樣的結果吧

這樣來看印度推出的新印度製造計劃,對印度製造業的發展是有不小的影響的,但是對印度整體國家國民經濟綜合國力的發展影響並不大,還是需要創新和科技的發展,才能使一個國家更快的進步和發展。

Ⅳ 印度製造怎麼樣,質量好嗎

印度製造的質量非常的糟糕,這是因為印度並沒有完成自己的工業標准化,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標准化生產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的命脈所在,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印度所生產的產品以及軍事裝備的質量都非常的糟糕。其實說到底就是因為印度沒有完成現代化改革發展,這也使得現在印度依然停留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不過我們也希望印度製造能夠完成自己的標准化,只有完成自己的標准化,自己國內的工業生產才能夠取得足夠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也會讓國際社會上對印度所生產的產品重新取得信任。

Ⅳ 製造商將企業建在印度,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障礙

「印度製造」頗具吸引力
勞動力成本低廉是印度製造業的主要優勢。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國家前列,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近十多年印度有組織的製造部門的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福利、社會保險和稅金)增長十分有限,只從1999年的每小時0.68美元漲到現在的每小時1.5美元,而同期生產工人的報酬只從每小時0.53美元增長到每小時1美元。製造業成本低、操作技術簡單、勞動強度大,使印度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品、服裝、鞋類等增長潛力巨大。同時其製造業產品在設計理念、銷售渠道等方面更貼近歐美高端市場。此外,印度製造在高技術領域亦擁有一席之地。得益於英語的相對普及以及對歐美專利體系的相對熟悉,印度製造在生物、化學、電子、通訊優勢明顯,國際合作的空間較大。
「印度製造」計劃提出以來,的確吸引了一部分海外投資。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和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2015年8月表示,到2020年,該公司將在印度西部開設10到12家工廠。同期,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宣布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市場開發新車型。一些原本在中國投資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如培樂多(Play-Doh)、大富翁(Monopoly)以及孩之寶(Hasbro)等玩具製造業,也因為中國日益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而將投資目光轉而投向印度。甚至一些中國智能手機生產商,華為、一加、酷派和OPPO都計劃在印度生產手持設備;小米則正在與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組裝手機;聯想計劃與偉創力(Flextronics)合作。對此,印度本土企業家對印度製造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塔塔鋼鐵公司總裁B. Muthuraman認為:「以後印度的製造業也會和中國一樣,取得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
充足的勞動人口數量為印度製造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為印度製造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若要取代中國製造業的領先地位,僅靠勞動力數量遠遠不夠。目前的印度,還應該克服諸多問題。
面臨重重困難的印度製造業
基礎設施薄弱是硬傷。基礎設施薄弱是印度經濟和製造業的硬傷。在中國,每年有20%的GDP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為製造業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條件和充足的能源供給。而在印度,每年只有3%的GDP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長期欠賬,成為印度經濟的軟肋,削弱了印度經濟的發展潛力。
交通系統混亂。印度一直沒有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交通系統。大部分區域的道路狀況很差,完全不能滿足物流需求。作為世界第七大面積的印度,只有三個主要港口。而孟買作為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擁有1200多萬人口,卻只有一條橫貫南北的交通動脈。往往在中國只需要2小時的物流路程,在印度至少需要4小時以上。這迫使投資商必須選擇在離港口更近的高價土地上投資建廠,增加投資成本。
電力供應缺口很大。印度每年的電力缺口在10%以上,是全球人均電力消費最低的國家之一。2012年8月,印度三大電網全部癱瘓,20多個邦大規模停電,6億多人受到影響,國家對電廠投資不足,管理混亂,偷電漏電狀況屢禁不止,電力系統時常出現問題。國內有限的電力尚不能滿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更不用提滿足工廠日常生產所需電力了。

Ⅵ 印度製造業(家電行業)對中國的影響

天前,汽車製造巨頭之一尼桑公司的CEO卡洛斯·甘在東京汽車展上宣布了該公司的一項新戰略計劃:在經濟較不發達國家推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售價從3000美元起的廉價汽車。要製造這樣低廉的汽車,人們一個自然的反應恐怕是:到中國去。然而,尼桑卻選擇了與印度的Bajaj公司合作。用有些媒體的話說,這是「跳過了中國,直接進入(人均GDP更低的)印度」。

正如很久以來,一直有人預測中國將在軟體外包領域成為印度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樣,也一直有人預測,「印度製造」將是「中國製造」的最大威脅。不過,這種紙面上的威脅,並不容易轉變成現實。印度雖然和中國一樣有龐大的低收入人群,但一直未能轉化為有效的製造業低價勞動力,其中原因,包括其基礎設施落後、社會種姓制度遺毒尚存、政府缺乏連貫的引進外資戰略,以及在我看來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印度在製造業起飛階段,沒有像中國的香港和台灣那樣的「境外」地區,能夠向本土強勁輸入製造業所需的資本和專業知識。

不過,中國的這些優勢也許正在逐步喪失。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資本輸入恐怕已過了頂點,接下來如果發生內地向台灣香港的大規模反向資本流動,我一點也不會奇怪。雖然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舊大大領先印度,但印度依仗其過去2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已經邁過了起碼的門檻。政治日趨穩定,種姓制度在印度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已經相當淡薄。最可能對中國不利的一個因素,則是人口結構。

目前,印度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占總人口的40%以上;而中國由於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18-40歲的適合製造業就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顯著下降,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高達10%且不斷上升。有些國際媒體甚至把這種現象描述為「年輕的印度,暮年的中國」。這話固然對中國人很不友善,卻不無尖銳地讓我們面對這個現實制約:如果我們的勞動力優勢逐步喪失,中國的製造業還能繼續保持出口強勢嗎?「中國製造」會被「印度製造」取代嗎?印度已經在金融、軟體等服務產業領跑中國,其產業結構也優於中國,GDP的超過一半來自於服務業。如果在製造業上我們又讓印度人後來居上,中國將何以自處呢?

當然,即使勞動力優勢喪失,中國製造還可能有如下出路:第一就是建立品牌認知。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先入為主,總體上已經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如果在此基礎上,又能就具體產品形成廣受認可的品牌,建立忠誠的用戶群體,則後來者將難以奪走市場份額。在軟體產業,印度企業目前是領跑者,在歐美市場有很高品牌信譽,讓試圖分一杯羹的中國企業難以措手。在製造業,我們也許能反過來讓印度人吃同樣的苦頭。不過,「中國製造」一直走的是代工之路,自主品牌不多。中國在世界上叫得出名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靠個頭大規模巨而出名,真正用市場手段建立國際品牌認知的例子不多,比起印度人來說中國人在這方面經驗還真是不足。

第二就是通過產業分工而實現「鎖定效應」,這樣即使沒有很強品牌,但通過掌握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也會讓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產生依賴。但是,目前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的基本是一個被動角色,所謂「中國製造」,關鍵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往往並不在中國人手中,產業鎖定效應有限。而要在產業分工中由被動化為主動,恐怕要靠很強的資本市場能力,通過對上下游的資本滲透、對專業知識技能的並購來實現。恰恰在資本市場能力方面,中國被公認落後於印度。

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於一般企業制度的改革,金融業相對於製造業很不發達,這將讓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爭取主動的夢想難以實現。

第三條辦法當然就是加強自主創新,提升製造業的能力而立於不敗。這條道路很符合我國既定的發展戰略,而且中國的研究開發實力、專利形成能力整體上說強於印度。不過,研究開發實力並不一定能轉化為製造業的競爭能力。金融體系不夠發達將是一個制約因素,而另一個更嚴重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在不少人心目中,侵犯外國人的知識產權甚至是一種愛國行為。問題在於,侵權一旦成為習慣,很少會真的區分本國或外國。

有哲人說過:最高明的解決問題之道,是把問題本身解決掉。也許,答案並不在我們如何維持「中國製造」的統治地位,而恰恰是讓我國怎樣從對「中國製造」的片面依賴中解脫出來。也許,中國的經濟、人口結構、生態環境和國際角色都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繼續扮演「世界車間」,對中國無論是提升國內福利還是增強國際聲譽方面都並無裨益。也許,與其費盡心機去和印度人在3000美元汽車的層次上肉搏,還不如設法在其他方面賺錢,而讓印度人替我們生產汽車。只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將會要求我國的經濟制度和思想觀念有更加激烈的革進。而在這方面,印度人恐怕不幸又已悄悄走在了我們前面。

閱讀全文

與印度製造計劃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亳州三益印尼進口鋼琴哪裡便宜 瀏覽:953
越南拂夢和泰國素萬哪個好 瀏覽:130
中國哪裡產糧多 瀏覽:671
伊朗哈梅內伊是什麼人物 瀏覽:46
18年印度出生人口多少 瀏覽:902
中國雲貴高原中的雲是指哪裡 瀏覽:379
印尼黑檀多少錢一瓶 瀏覽:398
英國女王賬單多少 瀏覽:232
中國美元利率是多少 瀏覽:346
印尼酸枝沙發七件套什麼價 瀏覽:643
中國哪裡面條最好吃 瀏覽:875
越南未來發展趨勢什麼樣 瀏覽:26
英國實驗室怎麼進 瀏覽:596
在越南買土地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608
英國脫歐英超外援怎麼辦 瀏覽:658
義大利面要加什麼才好吃 瀏覽:540
英國非常重視什麼 瀏覽:793
廣西最多越南人的地方是哪裡 瀏覽:862
義大利都靈理工和中國哪個學校好 瀏覽:295
中國哪裡有海灘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