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1. 印度人的烹飪習慣
印度人在烹飪中喜歡使用多種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等。咖喱粉是印度菜中使用最廣泛的調料,由胡椒、姜黃和茴香等多種香料混合而成。幾乎每道菜都會使用到咖喱粉,如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等。
2. 印度人的主食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包括米飯和一種叫做「加巴地」的小薄餅,以及油炸的薄餅。
3. 印度的蔬菜和豆類
印度的蔬菜種類豐富,包括花菜、圓白菜、西紅柿等。由於許多印度人是素食主義者,豆類成為他們每餐必備的食物,通常作為主菜出現。印度的豆類種類繁多,如紅豆、黃豆、豌豆等,常與香料和鹽一起煮成湯。
4. 飲食習慣的差異
由於宗教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存在差異。印度教徒通常不食用牛肉,而穆斯林則不吃豬肉。這種差異有時也成為教派間沖突的導火索。
5. 素食主義者在印度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通常是素食主義者,不食用任何肉類。耆那教徒更是嚴格素食,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和食用乳製品。印度約有半數人口是素食者。
6. 印度的乳製品
印度的乳製品質量上乘,包括冰淇淋、乳酪、酸奶等。牛奶在印度非常便宜且質量好,是男女老少常飲的飲品。
7. 進餐方式
印度人在進餐時通常使用手抓飯。他們用右手將米飯和菜餚混合後抓入口中。不過,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或中產階級家庭通常使用刀叉和勺子。
8. 印度的民族和文化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總人口約13億,包括100多個民族。主要的民族有印度斯坦族、馬拉提族、孟加拉族等。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包括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蒙古利亞人、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
B. 印度為什麼對洋蔥和咖喱如此痴迷
為什麼印度人對洋蔥和咖喱如此痴迷?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相信
印度是一個發展很慢的國家,這個不但是國家的經濟,還有他們的飲食。印度百年不變的主食就是咖喱飯啦。那麼他們沒有餐具咖喱飯要怎麼做呢?其實他們在每天清晨起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左手拿胡蘿卜或者洋蔥,番茄,右手拿小刀,也不需要案台,左手裡切完,在手底下架口鍋,就開始熬咖喱飯了。那麼為什麼印度人,對於洋蔥和咖喱會如此的痴迷呢?
盡管印度的發展相對於貧民階層來說,相當的緩慢,但是對於貴族和富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條件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充滿著現代化。作為一個人口基數十分龐大的大國,印度的實力還是不能小覷,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C.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愛吃咖喱飯
印度人那麼喜歡吃咖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咖喱是印度人的信仰雖然咖喱是一種調料,但是傳說中這種香料是釋迦牟尼所創造的,由於當時佛祖認為肉類的食物都具有很重的肉腥味,實在難以下咽,所以就創造了這種香料,跟肉類在一起煮可以掩蓋掉肉質的腥味,因此不愛吃肉的人也變得愛吃肉了。所以說咖喱在印度人看來就是佛祖創造的,它的存在就是造福人類的,因此咖喱不僅僅只是一種香料,也代表了印度人的信仰。
再加上咖喱本身是比較辛辣的,在潮濕的地區吃辛辣的食物是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濕氣的,這樣印度人也不會因為潮濕而引起身體不適,比如風濕等疾病,都是因為常年在潮濕的地區生活而造成的。為了保證身體的健康,所以咖喱也就變成了印度人每餐都離不開的食物。咖喱中添加了不止一種香料,多種香料混合在一起,香味也更加濃郁,還可以綜合多種香料的味道,排濕效果會更好。
D.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咖喱
印度人那麼喜歡吃咖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咖喱是印度人的信仰雖然咖喱是一種調料,但是傳說中這種香料是釋迦牟尼所創造的,由於當時佛祖認為肉類的食物都具有很重的肉腥味,實在難以下咽,所以就創造了這種香料,跟肉類在一起煮可以掩蓋掉肉質的腥味,因此不愛吃肉的人也變得愛吃肉了。所以說咖喱在印度人看來就是佛祖創造的,它的存在就是造福人類的,因此咖喱不僅僅只是一種香料,也代表了印度人的信仰。
再加上咖喱本身是比較辛辣的,在潮濕的地區吃辛辣的食物是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濕氣的,這樣印度人也不會因為潮濕而引起身體不適,比如風濕等疾病,都是因為常年在潮濕的地區生活而造成的。為了保證身體的健康,所以咖喱也就變成了印度人每餐都離不開的食物。咖喱中添加了不止一種香料,多種香料混合在一起,香味也更加濃郁,還可以綜合多種香料的味道,排濕效果會更好。
E. 印度人做菜為什麼那麼愛放香料
1. 印度人烹飪時普遍喜歡添加香料,這些香料種類繁多,有些是我們熟悉的,如孜然粉,而另一些則較為陌生。
2. 印度菜餚中,無論炒菜、燉菜或其他類型,都會使用香料。這已成為他們日常烹飪的一部分,就像我們使用花椒、鹽、雞精等調料一樣。
3. 我們清楚這些調料的特性以及適合搭配的菜品,而印度人對其香料也有同樣的了解。
4. 對於外國人來說,中國人復雜的調味品使用也難以理解,正如印度的香料對我們也顯得神秘。
5. 不同國家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差異導致了這種理解上的差異。我們可能會覺得歐美國家的飲食單調,僅限於漢堡、生煎牛排等,而他們則習慣了幾百年的烹飪方式。
6. 中華文化中,飲食文化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烹飪方式多樣,美食種類豐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7. 雖然我們可能不理解印度人對某些香料的偏愛,但對他們來說,每種香料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意義。
8. 我們無需對印度的飲食文化進行過多批評,如果不習慣,可以選擇不吃,沒有必要強制接受。
F.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獨特且多樣,他們熱衷於使用各種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等,其中咖喱粉是最常用的調味料。這種黃色的粉末是由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混合而成,為印度料理增添了獨特的風味。幾乎每道菜都會使用到咖喱粉,如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等,以至於每個餐館都彌漫著咖喱的香氣。
主食方面,印度人主要食用米飯和「加巴地」這種薄餅,還有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種類繁多,包括花菜、圓白菜、西紅柿等,這些蔬菜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理想食材。由於許多印度人是素食主義者,豆類成為他們每餐不可或缺的食材,通常作為主菜供應。
印度的豆類品種豐富,包括紅豆、黃豆、豌豆等,通常會加入香料和鹽煮成湯。宗教因素影響了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印度教徒通常不食用牛肉,而穆斯林則不吃豬肉。這兩種宗教的飲食禁忌有時會導致社會沖突。
素食者在印度占人口一半左右,他們嚴格遵循素食主義,不食用任何動物產品。印度牛奶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是印度人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奶製品品質上乘。
進餐時,印度人通常使用手抓食,將米飯或餅放在盤內,再將菜和湯倒在上面。多數人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手抓取食物。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西式餐具。
總的來說,印度人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反映了其多元民族和宗教的特點。
G.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 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讓襲指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7)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擴展閱讀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禪做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
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坦配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被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
H. 印度國民調料瑪莎拉是什麼東西印度人為啥愛吃瑪莎拉長見識了
「瑪莎拉」是什麼調料?
瑪莎拉,用印度話叫Masala,印度人平時說的「瑪莎拉」,指的就是他們國家特有的印度咖喱,是以姜黃、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的一種復合型調料,有粉狀,也有醬狀。
我們平時吃的菜餚里,如果有咖喱,菜名前面一般都會加上「咖喱」二字,如咖喱牛肉、咖喱雞排等等。但是印度當地人卻很少使用「咖喱」二字,而是更願意使用「Masala」(瑪莎拉)。如果我們去印度飯館吃飯,看到菜單上有寫瑪莎拉,就要知道這道菜里有用到印度咖喱。
瑪莎拉不止有一種,根據地域不同、搭配的食物不同、個人口感偏好不同,瑪莎拉也分為很多種,裡面選用的香料也會略有差別,不過一般都在烹飪過程中的後半段才加入調味。說到這,讓我想起了咱們中國特有的2種調料,五香粉和十三香。從某種角度說,瑪莎拉就是印度版的「十三香」。
印度人為啥愛吃「瑪莎拉」?
如果有機會去印度玩一圈,大家會發現瑪莎拉在印度食物中無處不在。無論是麵食、主菜、湯水,還是小吃、水果等等,常常能看到瑪莎拉的身影。而在印度街頭路邊攤上,攤主通常都會備有一個裝了瑪莎拉的調味罐,以供食客調味用。
在四川人和湖南人眼中,可以說是無辣不成菜,哪一頓飯沒吃到辣椒,這一餐都吃得不得勁。同樣對於印度人來說,哪一餐里少了瑪莎拉,也會覺得少了靈魂調料。都說一方人愛一方美食,相信大家一定會好奇,印度人為啥這么愛吃瑪莎拉。
印度人愛吃瑪莎拉,在我看來,和兩個因素密不可分,一個是文化因素,還有一個就是氣候因素。在印度的民間傳說里,咖喱是由釋迦牟尼創造的,出於對佛祖的敬仰,印度人就有了吃瑪莎拉的習慣,這也象徵了印度人的一種文化信仰。
除了文化因素外,印度人愛吃瑪莎拉,也和當地的氣候有關。印度的天氣既炎熱,又潮濕,因此印度人的胃口不太好,體內也常常感受到濕氣的存在。這時候吃點辛辣的瑪莎拉,既可以改善食慾,還能去除濕氣,自然就成為了印度人的偏愛。
結語
雖說從名字上看讓人一頭霧水,但瑪莎拉的本質很簡單,就是一種印度特有的復合式調料,也可以稱其為印度咖喱。如果換個角度理解,也可以把它稱為印度版的「十三香」。大家下次再聽到「瑪莎拉」時,就不會再一臉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