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原油什麼時候增加

印度原油什麼時候增加

發布時間:2022-10-08 19:24:23

❶ 印度尼西亞海域有石油嗎

印度尼西亞,作為世界有名的旅遊勝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但它不但有美麗的島嶼,還有富饒的資源,流淌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一、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亞海域位於亞洲東南部,北跨赤道,東鄰太平洋,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接壤,西瀕印度洋,北接馬來西亞,南鄰澳大利亞,處於國際東西交通要道(圖13-4)。

圖13-5亞太地區天然氣產量圖

印度尼西亞約有60個沉積盆地,73%位於海上(其中的31%分布在深海區),27%分布在陸上。目前已勘探的36個含油氣盆地主要位於西部地區,主要的含油氣區有蘇門答臘油氣區、爪哇油氣區、東加里曼丹油氣區。印度尼西亞70%的天然氣儲量位於海域。

據美國《油氣雜志》2007年終報道,截至2007年底,印度尼西亞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5.99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0.3%,居世界第25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6589.66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5%,居世界第13位。

石油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巴布亞。較大的油田有中蘇門答臘的Minas、Duri和Bangko油田,蘇門答臘東南海上的Cinta和Rama油田,重度為東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和Bakapai油田,西爪哇海上的Arjuna和Arimbi油田等。印度尼西亞的原油品質范圍很廣,其中大部分原油的API重度為22~37°API。印度尼西亞兩大原油出口品種——蘇門答臘輕質油或米納斯原油的API重度為35°API,而更重的Duri原油的API重度為22°API。

近幾年印度尼西亞原油產量一直呈下降趨勢。減產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老油田的自然減產和油氣領域勘探和開采新增投資缺乏。印度尼西亞國內的原油產量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從2004年上半年起印度尼西亞已成為原油凈進口國,國際油價的上升導致印度尼西亞的預算赤字增加。

2005年天然氣產量為859.3億立方米。印度尼西亞大部分天然氣資源位於北蘇門答臘省的Aceh和Arun天然氣田、東加里曼丹陸上和海上氣田、東爪哇Kangean海洋區塊、巴布亞的一些區塊。主要的經營商是印度尼西亞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RoyM.Huffington公司和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公司。

2007年印度尼西亞共獲得18個新的油氣發現,其中石油發現7個,天然氣發現11個,海域有5個,陸上有13個。

三、發展歷史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勘探起步很早,公元前8世紀就曾採用原始方式在蘇門答臘開采原油。

1859年開始了石油調查。

1889年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進行陸上油苗調查,並於1885年在蘇門答臘北部鑽出了第一口具有商業價值的油井。

1889年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建立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並進行了普遍的石油勘探。

1907年成立皇家荷蘭—殼牌集團,1933年在蘇門答臘南部發現了油田,1936年在蘇門答臘中部進行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1922年印度尼西亞發現了塔郎阿卡爾油田,1937年發現打拉根油田,1940年發現桑加油田,1944年發現米納斯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油產量大幅度下降,從1940年的900萬噸降到1945年的103萬噸。

1963年印度尼西亞政府規定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歸國家所有。1967年政府按照新的外國投資法與11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勘探開發合同。後來發展到8個西方國家35家石油公司向印度尼西亞投資17億美元。

1968年成立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從此石油勘探活動由只限於陸上逐漸向海上發展,在此期間發現了90多個油氣田。鑽井井數由1968年的80口增加到1971年的636口,其中海上鑽井144口,並於1970年發現阿卡塔海上大油田,1972年發現Arun氣田。

1972年地震勘探發現了巴達克油氣田。

1972年發現貝卡拜油田。

1974年發現烏當油田。

1979年發現克里斯納油田。

1991年道達爾公司在東加里曼丹海上馬哈坎區塊發現大氣藏。

西方石油公司在伊里安查亞海域Beran區塊鑽的Roadiba-1井在侏羅系地層獲得工業油氣流,測試日產氣66.8萬立方米,這標志著印度尼西亞在中生代儲層的重大發現。

1993年3月,殼牌公司在東爪哇海發現天然氣,發現井為Kaladi井,位於Muriah區塊。該井在鑽至井深1260米時,在中新統地層中遇到了良好的天然氣顯示。

1994年4月,尤尼科公司在東加里曼丹Mahakam地區海上的Serang油田東部獲得油氣發現。

印度尼西亞曾經為亞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2006年產量為693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0.9%。2007年產量為667億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3.8%,居世界第10位。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國,兩個最大的LNG處理廠為Arun和Bontang,近年來產量也不斷下降,為了彌補產量下降,印度尼西亞不斷加強天然氣勘探,努力增加天然氣產量,滿足長期LNG供應合同需求和國內需求,目前有幾個在建的新項目,其中在西巴布亞島的Tangguh LNG廠已初具規模。

據1994年5月在挪威召開的第14屆世界石油大會報道,印度尼西亞的最終可採石油量為47.7億噸,到1993年1月1日累計探明儲量為39.3億噸,探明程度為82%。最終可采天然氣資源量為5.4萬億立方米,到1993年1月1日累計探明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探明程度為67%。在未探明的含油盆地中,70%的盆地位於水深超過200米的海域。

四、主要產區

庫特盆地西部為加里曼丹地塊,東部為望加錫深海槽,南是帕特諾斯特隆起,面積10萬平方千米。目前該盆地有20多個油氣田,其中海上油田10多個,氣田4個。庫特盆地的勘探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開始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加里曼丹島的東部沿海一線,陸續發現了幾個油田。1970年起陸續發現一批油田。其中漢迪爾油田的可采儲量為1.09億噸原油和700多億立方米,為印度尼西亞最大的近海油田。巴達克氣田的天然氣儲量達1900億立方米,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氣田。

巴達克(Badak)油氣田位於加里曼丹島東海岸,赤道以南35千米處,瀕臨加錫海峽。1972年地震勘探發現了此油氣田。1976年探明天然氣儲量為1980億立方米,凝析油儲量1800萬噸,1973年開始採油,1977年開始采氣,1980年最高年氣產量為60億立方米,現有生產井155口。巴達克油田是目前庫特盆地最大的油田,也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氣田。

阿塔克油田位於馬哈坎三角洲東北部,距加里曼丹東海岸約19千米,水深約61米,發現於1970年9月,1972年11月投產,是印度尼西亞最大海上油田。

貝卡拜油田位於庫特盆地馬哈坎三角洲南緣,距海岸15千米。發現於1972年4月,1974年正式投產。原始可采儲量2624萬噸,是庫特盆地內居第四位的油田。

西北爪哇盆地面積為22萬平方千米,陸上從西邊的西冷(Serant)向東延伸至井裡汶(Cirebon),海上以阿朱納次盆地為主體,該次盆地中心在雅加達東北約105千米處,海水深36米,有利於海上作業。目前有20多個油氣田,除了4個在陸上外,其餘均在海上,位於巽他和爪哇。海上有兩個油田群,即阿朱納油田群和阿里姆比油田群。

克里斯納油田位於雅加達西北35英里的爪哇海上,1976年鑽Krisna-1井,認為無商業價值。1979年底,鑽Krisna-3井,展現出巨大的石油潛力。1980年11月在第一個平台上開始生產石油。

巽他盆地位於蘇門答臘島以東、爪哇島以北的西爪哇海內,南北長,東西窄。1970年發現了森塔油田,1971年投產。至今巽他盆地已鑽了600多口井(包括開發井),發現含油氣的構造27個,其中具有商業價值的18個,已開發的油田15個,主要油田有塔貝瑪、拉瑪、克里斯納、澤爾它等。巽他盆地水深20~60米,加上氣候溫和,有利於海上作業。

該油田位於海域,1974年發現,水深91米,含油麵積42平方千米,石油地質儲量2695萬噸。

南海領域部分已進入中國傳統領海邊界內,目前只有西納土納盆地產油,該盆地中已發現烏當、特魯布克和卡卡普油田,自70年代投入開發。近年發現的納土納氣田,位於納土納島東北225千米,水深145米,估計儲量1.3萬億立方米,二氧化碳含量達71%。

❷ 印度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過去幾年,印度經濟持續保持較快增長。但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受通貨膨脹上升、美國次貸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

中國經濟網報道,印度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奇丹巴拉姆3月底曾表示,在2008至2009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至8%左右,為四年來增速最慢的一年。亞洲開發銀行日前公布的最新預測也顯示,今年印度經濟增長率預計為8.0%,低於去年的8.7%。

分析人士指出,通貨膨脹壓力上升是印度經濟面臨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印度總理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薩米特拉日前表示,本財年印度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通貨膨脹。

CPI升至兩位數 通脹成最大挑戰

今年以來,印度的通脹壓力不斷加大,自2月份通脹率突破5%的警戒線後一路攀升。截至6月14日的一周,通脹率已經達到11.42%,為14年來的最高。印度政府將本財政年度的通脹目標定在5%,而印度的通脹率實際已連續18周超過這一目標。

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是造成印度通脹迅速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印度有75%的原油依靠進口。由於價格控制,這些公司無法將油價的上漲轉嫁給消費者。過去兩年來,隨著原油價格漲了一倍,政府財政受到了嚴重沖擊。一些印度經濟學家認為,國際油價高漲導致印度石油企業出現巨額虧損,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在內的一些國有企業都面臨著7月份沒有現金支付進口原油費用的困難局面。隨著國際油價的飆升,印度政府表示,需要削減使政府財政日益吃緊的燃油補貼。

6月5日,印度政府將燃油價格上調了約11%,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價,由此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東部西孟加拉邦的情況尤為嚴重,抗議導致當地學校停課,商鋪關門停業,航班和火車班次取消。這次抗議活動幾乎席捲了印度全境,西孟加拉邦執政黨共產主義黨派組織的抗議活動幾乎導致該邦完全癱瘓,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也出現了街道空無一人和店鋪停業的情況。

2007年國際油價持續上行,今年6月份更突破140美元/每桶大關,這對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印度來說,是一大挑戰。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印度油價上漲帶來的新一輪物價全面上漲才剛剛開始。由於通脹嚴重,原材料價格上漲,銀行又不斷加息,印度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高企的通脹率也造成印度百姓實際購買力下降,消費需求減弱,企業運營陷入困境。印度工商聯合會6月29日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64%的印度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比去年要差。

半年暴跌36.8% 股市雄風不再

在印度經濟面臨考驗的同時,前兩年高度繁榮的印度股市也雄風不再。6月30日,印度主要股票指數BSE Sensex指數收於13396.47點,較上一交易日輕微下跌,但較今年初的高點下挫了36.8%。而在過去7年裡,印度股市剛剛經歷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BSE Sensex指數過去五年平均年漲幅為43%。該輪牛市自2001年下半年開始啟動,當時BSE Sensex觸底2600點後開始回升,從此走上牛市征途,一漲就是六年多,2008年初更是創下21207點的歷史新高,最大升幅達7.16倍。

今年以來受國際市場和國內經濟下行影響,印度股市雖在年初有所表現,但最終轉入跌市,最大跌幅超過了三成,5月還曾兩度出現大盤跌停的事件。5月17日和22日,由於跌幅過大,印度股市均在盤中停盤,尤其是22日,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大盤開盤僅幾分鍾便下跌10%,觸發了停板機制而暫時停止交易。最近幾周的統計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在印度股票市場上投入的資金,已經從凈流入轉為凈流出,這還是自2000年以來的第一次。

央行雙管齊下遏制通脹 盧比連創新低

為遏制通脹,印度央行奏響了從緊進行曲,頻頻上調基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繼6月11日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8%後,6月24日再次升息50個基點至8.5%,同時還大幅上調現金准備金率至8.75%。印度央行表示,如果通脹繼續惡化下去,央行將進一步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來保證貨幣和宏觀經濟的發展。印度央行在一份聲明中說:「在當前關頭,貨幣政策的當務之急就是避免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並嚴格控制通脹預期。」

就在印度央行宣布加息前兩日,即6月22日,印度盧比創下14個月來新低至42.97盧比兌1美元。今年以來盧比兌美元累計貶值達8.3%。印度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也拖累了盧比,其經常性項目赤字從07年開始便日益惡化,今年一季度更出現了204.86億元逆差,較去年同期飆升近一倍。分析人士稱,印度央行最新的緊縮貨幣政策難以阻擋印度盧比兌美元的下跌步伐,鑒於該國經常性項目赤字擴大以及股市下挫,未來數月內印度盧比實際上還可能加速下跌。

印度金磚的光澤漸漸褪去

過去三年裡,得益於外國資本的持續流入、企業盈利快速增加、全球經濟處於景氣周期等,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8.8%,與中國、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一道被並稱「金磚四國」。

從2004年開始,印度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GDP實際增長率高達8.8%。2007-2008年財政年度(從4月1日起到第二年3月31日),印度實際GDP增長率高達8.7%,雖然比上一個財政年度9.6%的增速有所回落,但印度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但是在高熱的經濟「炙烤」下,這塊「金磚」從2006年底開始出現過熱跡象。印度通脹率自從1995年5月攀升至11%的高點以後,逐年下滑,近幾年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適度范圍,不過從2007年開始,印度國內通貨膨脹有所抬頭。到今年上半年,印度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光澤已經漸漸褪去。

前景仍被看好

受高通脹現象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影響,今年印度的高經濟增長將難以維持。為此,許多國際機構最近紛紛下調對印度經濟增長的預期。6月25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氏將印度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值從9%下調到7.6%。6月27日,另一家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公司將今年印度經濟增長預期從8.6%調低至7.8%。

盡管如此,看好印度經濟發展前景的依然大有人在。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盡管今年印度的經濟形勢比過去幾年都要嚴峻,但由於印度國內市場龐大,目前印度經濟只是增速有所放慢而已,其整體增長勢頭依然比較穩固。隨著印度政府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和經濟刺激計劃產生效果,印度經濟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亞洲開發銀行也預計,明年印度經濟增速將有所加快,有望達到8.5%。

❸ 石油價格上漲有哪些原因呢

決定國際原油價格的因素有以下幾點:第一,世界經濟對原油的依賴性(不可或缺和難以替代)與原油儲量和產量的限制,使原油價格對影響供求兩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動性較大。第二,原油供求結構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關系趨於緊張,從儲量、生產、運輸、煉油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原油價格的波動。第三,盡管原油供求大致相當,但供給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個變數或影響到供給和需求方面的相關變數,往往在一定時間內決定著價格的走勢。如戰爭、恐怖襲擊、石油工人罷工以及其他突發事件等不確定性因素嚴重影響甚至左右油價走勢。第四,通常情況下,經濟衰退時期原油庫存的下降對油價支撐作用不大,原油庫存的增加對油價則有較大的破壞作用;而在經濟復甦和繁榮階段,原油庫存的增加對油價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庫存下降則會極大地支撐油價上漲。第五,在經濟衰退,原油需求減少,價格下跌時,產油國減產措施往往難以起到抑制油價下跌的作用,增產將加速油價下跌;而在經濟復甦,原油需求增加,油價上升時,增產對平抑油價上漲作用有限,減產則會明顯加劇價格上漲。第六,原油市場的投機與市場預期往往加大了原油價格的波動,國際原油市場中投機因素對原油價格有著10%-20%的影響力。
3、國際石油價格從長期看,在1986年至1998年的12年中基本上穩定在每桶15美元至20美元的水平,其間只有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以及1996年下半年有過短暫的波動;但1999年伴隨歐元出台以及隨後的科索沃戰爭,國際石油價格一路攀升,逐漸擴大上漲幅度與速度步入大牛市。以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為例,1999年1月平均價格為每桶11.11美元,到12月份上漲為平均每桶25.45美元,即原油價格在1999年上漲了129%。從紐約石油市場看,1999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每年上漲幅度都達到20%以上。而從2001年至2006年6年之中,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幅度達到118%,年平均價格水平從25美元上漲到66美元。
4、美國坐莊石油價格。其實背後真正的操控者就是美國政府和經濟調控當局。一方面,美國有美元報價體系的支持,有美國海內外機構的作用;有美國紐約石油市場的效應;有與石油生產國密切的關系。美國當局運用美元貶值,在本輪國際石油價格上漲風潮中,放棄平抑國際石油價格機會,甚至被外界觀察認為是故意利用公布石油商業庫存數據與對沖基金等投機資本相配合,刺激拉抬國際石油價格擴大上漲,及時出倉和補倉形成價格推波助瀾作用,主旨在增加石油美元流動性,維持美元依存度,實現美元全面霸權,石油美元環流是石油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態勢的主線。美國「坐莊」石油價格是引起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5、全球經濟增長引起石油需求上升(尤其是中國、印度),加上基金炒作和中東地區的政治前途等問題,使得油價步步攀高,並且在高位振盪。

❹ 印度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1990—2003年,世界初級能源消費從81.17億噸當量增長為97.41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1.4%,同期印度初級能源消費從1.93億噸增長為3.45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4.6%。印度在世界初級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從1990年的2.38%躍升至3.54%,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之後的第五大消費國。
2003年印度初級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和核電的比例分別為53.4%、32.8%、7.8%、4.5%、1.2%。印度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基本能夠實現自給,但石油資源較為短缺,必須依賴進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費1.13億噸,國內生產3670萬噸,進口8200萬噸,進口石油所佔的比例超過70%。
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產量年平均達600萬噸,1992年達1500萬噸,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為5000萬噸,國內產量2000萬噸,進口石油約佔60%,1985年後,加大了海上石油開采力度,進口總量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20%左右。
印度政府對海上油田開發總投資約200億盧比,油氣開采累計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億盧比以上的財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個5年計劃期間,印度政府給石油工業投資300億美元,將年煉油能力提高到5000萬噸。
海上油氣開采促進了印度海洋技術的發展,在近海油氣服務方面,一段時間印度在採油平台、供應船、動力定位船、檢修平台的潛器等全部從國外引進,現除動力定位船、潛器之外,印度已能製造供應船、貨駁船、吊駁船等設施設備。
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產由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承擔,印度石油公司也負責印度東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產,該公司以前是緬甸石油公司的夥伴。印度原先不允許國際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印度政府已開放陸上和近海地區,以便讓國際石油大公司投標。
外國石油公司參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印度邀請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幫助其尋找石油。1979年,在孟買高地附近的區域,同雪佛龍國際公司簽訂了一項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結果,該公司蒙受了約3000萬美元的損失。第二和第三輪投標也令人失望,沒有發現碳氫化合物,據說損失約1億美元。在第四輪投標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響應。於是印度政府同美國、荷蘭及印度國內的一些集團公司簽訂了5項合同。1993年又先後進行了第五輪和第六輪投標,接著於1994年進行了第七輪投標。但投標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數據。為此,印度政府邀請了一些私營公司進行地理測量。印度政府還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氣供私營公司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同意為這些計劃中的一些項目提供35%的開發費用。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
1975年孟買高地油田的發現,以及近海石油生產的開始,使印度當時在石油方面可以達到自給。但是過度開采導致一些油田的嚴重損壞,最終使大量油井關閉,產量下降。1993年,原油總產量下降了11%,這主要是由於阿魯納恰爾邦的產量減少。但在1990—1993年連續4年產量下降後,1994年石油生產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區,人們也認為具有近海石油生產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納—戈達瓦里地帶內,在拉瓦油田的兩口油井開始產油。這些油井的目標是每年生產40萬噸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買高地的兩口近海油井開始啟動,目標是每年生產797萬噸原油。在同一地區的尼拉姆油田,那裡有多達6300萬噸的石油儲量。
自1986年以來,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從1986年的140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3050萬噸,每年平均增長率為21%。進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石油生產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進口量每年增加19%,而國內生產則下降10%,據印度一份官方報告稱,1994—1995年,原油進口量估計為2400萬噸,其中1600萬噸是根據定期合同進口的,800萬噸則從現貨市場上取得。印度分別同沙烏地阿拉伯簽訂了進口600萬噸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簽訂了進口450萬噸原油的合同,同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分別簽訂了進口300萬噸和200萬噸原油的合同。
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產品的生產和消耗不斷上升,1971年生產約1700萬噸,1994年上升到約5100萬噸。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印度比較先進的煉油能力。1993年石油產品的產量為5040萬噸,比1992年增長了4.2%,這種增長,主要歸因於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導致了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印度的石油產品中,柴油占總產量的53%以上,而輕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別為20% 和27%,隨著對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煉油廠已調整了它們的產品結構,以獲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輕油、重油的產量分別為2700萬噸、1000萬噸、134萬噸。1991—1993年,這3種油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2%、-0.16%和4.33%。
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產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長率約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產品的消耗量,1971年為1910萬噸、1981年3230萬噸,1991年5770萬噸,1994年達到6330萬噸。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約2400萬噸,1994年達到3800萬噸。高速柴油和煤油是兩種最重要的柴油產品,它們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總消耗量為3450萬噸,其中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為2580萬噸。輕油的消耗量從1986年的68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1050萬噸。車用汽油、液化石油氣、石腦油是輕油中最重要的產品。1993年,液化石油氣和車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別增加了8%和6%。國內部門消耗的液化石油氣占總消耗量的85%,而且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達1020萬噸,1994年為1200萬噸。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這種下降是由於燃料油的消耗量較低導致的。肥料和化學工業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產量下降了22%。在第八個經濟計劃期間,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估計每年增加6.8%,1996—1997年每年8000萬噸左右。有人建議本國供應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進口彌補。印度石油產品的國內銷售由4家公司進行,它們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緬石油公司。國營石油公司占潤滑油市場的85%。許多跨國公司,如ELF公司、卡爾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等,已同一些國營石油公司合資,利用已有的市場網路。私營部門也可以在煉油工業投資。
天然氣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費量中所佔比重很小,1991年僅為2%(世界平均水平為20%)。如果把木柴、農業廢料和畜力等傳統能源(傳統能源占總能源消費量的35%)也加入計算,天然氣所佔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數國家一樣,印度的天然氣工業是由國家控制的公司經營的,大約90%的天然氣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氣委員會(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產,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產和供應天然氣的公司,但其作業僅集中在一個地區生產。
1987/1988財政年度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主要是伴生氣,從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氣,即游離氣投入生產。各產區生產的天然氣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產區的天然氣,不僅探明儲量、生產水平、利用狀況和政府政策有顯著不同,而且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價格亦有巨大差異。
印度的天然氣用戶可分兩類:約定用戶和臨時用戶。天然氣生產者通常與前者簽訂有中期合同,保證最低供應量。有多餘的天然氣則供應後者。由於各地區天然氣儲量、伴生氣在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需求量、用戶數量、基礎設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氣產量和利用率也不同。
印度的天然氣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產量大約為1100萬噸油當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0.7%。但印度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紀80年代,天然氣產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9%,而原油僅為10%。不過,天然氣是在80年代末才開始加速生產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長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大部分為伴生氣。70年代初,天然氣利用量大約僅占天然氣總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到70%,相當於大多數歐佩克國家的水平。
三個主要天然氣產區,即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孟買高地(海上),1988/1989財政年度的產量在印度天然氣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0%、73%。
印度的天然氣價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開始生產天然氣時,幾乎找不到天然氣買主。因此當時僅以每千立方米8.83盧比(約合1美元)的低價向一家國營電力局和另外幾家用戶供氣。後來又以每千立方米42.38盧比的價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氣。這種價格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期原油價格暴漲時。1974年1月,出售給電廠的天然氣價格升至每千立方米35.31盧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70.63盧比。出售給化肥公司的天然氣從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150.06盧比。油氣委員會在古吉拉特邦銷售的天然氣的價格則高一些。
歷史上,印度的天然氣價格,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區別,對不同用戶也相差甚遠。由於沒有統一的價格體系,天然氣生產者不得不與消費者逐個談判,以確定價格。而這樣,往往引起糾紛。鑒於這個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統一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並從1987年開始執行。統一價格體系的基價以南部地區天然氣的生產成本為基礎。南部地區是一個新開發的天然氣產區,因此其成本可被視為長期邊際成本。此外南部地區生產的天然氣為非伴生氣,因此價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開發和設備成本。根據這個原則,在登陸點的海上天然氣價格和陸上天然氣價格定為每千立方米1400盧比,其中不包括運輸費用。加上運輸費用,HBJ管道沿線的天然氣價格為2250盧比。這一基價適用於熱值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氣。價格中不包括各項稅收。
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氣發展規劃》。這一遠景規劃制定了未來25年印度在油氣領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確指出了為實現遠景目標而採取的中長期措施。
規劃指出,油氣勘探開發部門在以下方面負有重大責任:加強已勘探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加強對未勘探各地質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儲量的開發效率,努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開發。
過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國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權控制的各自區域內進行。從1993年開始,為使私營企業、印度與外商合資企業以及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開放了石油勘探區。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積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來提高大型老油田的採收率。在優先實施該計劃的油田中包括位於西海岸的巨大的孟買高地油田,已於2001年1月開始實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為那些願意與印度攜手康德油氣勘探、提高印度本國油氣產量的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機會和廣闊空間。不過,國營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氣工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尤其油氣供應與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僅招商引資,而且印度政府還要擴大在海外的石油權益,印度政府一貫鼓勵國營和私有石油公司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印度曾與俄國M/s Roseneft簽訂了一個長期協議,涉足庫頁島和越南一個海上氣田。
這些年來,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及石油產品市場逐步開放,以便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量,解決能源問題。同時印度的能源企業也會積極向海外擴張,在國際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

❺ 印度有石油資源嗎

有石油資源,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5)印度原油什麼時候增加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❻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所謂戰略石油儲備,是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本身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
目前美國的能夠維持100天,俄羅斯目前還沒有實行戰略石油儲備,它本身就是石油大國,還到處出口賣石油。產油國一般不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於2014年完成,可維持9天,石油消費太大了。日本資源匱乏,很重視能源,從1973年就開始搞石油戰略儲備了,加上政府和民間的,日本最多。能達到6個月的時間。印度目前能維持50天左右。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於1973年。當時,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他們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當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以上。
戰略石油儲備是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施。當前存在戰略儲備與平準庫存兩種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而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是平準庫存。戰略儲備體系應該考慮市場化的因素,但戰略儲備體系本身是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的,幾乎不盈利。

❼ 石油的首次發現時間,地點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制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



(7)印度原油什麼時候增加擴展閱讀:

近代石油的歷史大周期:

1、20世紀70年代:1960年第三世界產油國聯合成立了OPEC,陸續對石油實行國有化。期間借兩次石油危機之機提高石油價格。一次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成員國陸續提出減量提價方案。另一次是伊朗首先爆發政權革命,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中斷,油價大漲。

2、20世紀80~90年代:受兩次石油危機影響,國際原油需求出現萎縮,同時以俄羅斯、委內瑞拉為代表的非OPEC原油生產國採用新技術和產量的持續增長來應對高油價,原油價格開始大幅下降至25-35美元,國際油價步入20年低迷階段。

3、10年「黃金期」: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印度等新經濟體的高速發展,其對原油的需求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國際油價迎來10年「黃金期」,並於2008年7月達到歷史峰值147美元/桶。

4、2014-2016年油價下跌:伊朗禁運解除:15年伊朗禁運解除後,其大量拋售浮倉。

5、2017顯著反彈的邏輯:世界經濟對原油需求減少,而本輪油價下跌反而刺激了OECD對原油的需求,且亞太地區對原油消費拉動依然強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油

❽ 印度石油的公司發展歷程

印度石油公司的前身是印度政府於1958年成立的印度煉油有限公司 。1959年,印度政府成立印度石油公司,主要目標是為印度國營企業提供石油產品並銷售國營煉油企業的產品。1961年以後,標准-真空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為將印度石油有限公司擠出市場而挑起了價格戰,但印度石油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打敗了外國石油公司並脫穎而出,成為印度主要的石油有限公司合並成立印度石油公司。隨著印度的迅速工業化,石油進口越來越多,國家外匯也有相當一部分被石油進口所吸收。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宣布禁止私營公司進口石油以及石油產品,從而非正式地給予印度石油公司以石油進口壟斷權。到6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修改了政策,又開始允許外國石油公司擴大生產能力,印度石油公司也與各大石油公司達成換貨協議,以便促進精煉石油產品的銷售。
進入70年代以後,在前蘇聯政府和其它外國公司的幫助下,印度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在印度沿海發現了幾處重要油氣田,從而使其國內石油供應有所增加。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以後,印度石油公司在印度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迅速上升。公司這時也開始從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國進口石油。與此同時,印度決定將該國其餘油廠國有化,於1976年接管了位於Bombay的緬甸殼牌煉油公司和位於Vizagapatnam的卡爾蒂克斯煉油廠(將其並入印度斯坦石油公司。該公司原為印度政府與埃索石油公司合資企業。)1981年,印度石油公司又從阿薩姆石油公司接管了部分煉油與銷售業務。80年代末期,印度的石油消費繼續以每年8%的速度遞增。
90年代的石油市場,更加變幻莫測,其油價與世界的政治形式緊密相連。但公司始終「咬定青山不放鬆」,為印度的石油工業作出巨大貢獻。同時,公司大力開展多元化經營,大力向國際貿易發展。
德干高原位於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東西兩側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高原地質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被抬升為一些斷塊台地、谷地和丘陵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地勢比較平坦,利於農耕,在高原地區,因古代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經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區。在中南部地區,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地,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區,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煤、雲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
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東低,發源於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岩層,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於植棉、粟等作物。
南亞印度半島的內陸部分。位於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台地。海拔 600 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3的廣大地區為熔岩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其中雲母儲存量居世界首位。

❾ 印度是石油大國嗎

是。

印度國土面積很大,但是是石油進口大國。在雙邊貿易中,印度購買價格高的美國工業產品,估計發展前景有限,農產品價格低,美國也扭轉不了多少逆差,況且印度也是個農產品出口大國,進口幅度有限。

印度人口多,經濟發展也迅猛,它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2020年,雖然疫情嚴重,各種封鎖隔離,影響石油消耗,印度石油消費總量下降了10%以上,最終達到1.934億噸。

美國現在是石油凈出口國,2020年凈出口量為平均75.1萬桶/日。如果按照9月22日美國紐約原油交易所價格72.23美元/桶算,一年出口額剛好平抑逆差。

石油消費伴隨印度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美國能說服烏克蘭,波蘭進口自己的液化天然氣,而減少進口旁邊俄羅斯廉價油氣,如今印美貿易逆差過大,這將是美國減少逆差很重要的一個辦法。

閱讀全文

與印度原油什麼時候增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方舟怎麼切換義大利服 瀏覽:877
越南媳婦嫁到中國怎麼離婚 瀏覽:642
越南語改天吃飯怎麼寫 瀏覽:665
中國千嬌百媚在哪裡 瀏覽:328
留學英國至少多少天 瀏覽:530
越南十萬左右買什麼車好 瀏覽:523
在英國兩周要多少錢 瀏覽:803
雲義大利語怎麼讀 瀏覽:139
英國預科班要讀多久 瀏覽:859
中國多少個王朝 瀏覽:436
印尼大海嘯新加坡為什麼沒事 瀏覽:827
中國戰伊朗平局賠率多少 瀏覽:954
越南婚介公司有哪些 瀏覽:606
越南在東北有多少個縣 瀏覽:741
中國人壽鑫福一生利息多少 瀏覽:957
英國護衛艦還有多少 瀏覽:601
義大利有什麼紡織公司 瀏覽:322
湄公河在中國哪裡 瀏覽:902
印度旅遊哪裡入境 瀏覽:976
印度男女身高平均多少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