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中國歷史年代表
傳說時期
五帝:炎帝、黃帝、堯、舜、禹(前26世紀-前22世紀末前21世紀初)。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傳說中炎帝和黃帝聯合在涿鹿之戰擊敗蚩尤,兩大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民族雛形。堯、舜、禹通過禪讓制傳承部落首領之位,堯制定歷法指導農耕,舜推行五教穩定社會秩序,禹歷經十三年治水,鑿山開渠平息水患,奠定華夏文明發展根基。此時的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流域,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核心區域。
先秦時期
- 夏朝:(前22世紀末前21世紀初-前17世紀初),禹之子啟打破禪讓傳統,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標志「家天下」時代開啟。夏朝設官分職,建立軍隊和刑法制度,其統治中心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勢力范圍大致東起豫東平原,西至華山,北達冀南,南抵江漢流域,為後世中原王朝的疆域奠定了初步基礎。
- 商朝:(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初),商湯滅夏後建立商朝,甲骨文作為成熟文字體系大量刻寫於龜甲獸骨,記錄占卜、祭祀等內容;金文鑄刻於青銅器彰顯王權威嚴。中期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穩定統治長達270餘年,青銅鑄造技術達鼎盛,司母戊鼎等重器展現高超工藝。商朝疆域有所擴大,東到大海,西達陝西西部,北至遼寧,南抵長江流域,與周邊部落和方國保持著廣泛的交流和貿易往來。
- 周朝
- 西周:(前11世紀初-前771),周武王姬發率諸侯聯軍在牧野之戰推翻商朝,建立西周。推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宗室功臣;宗法制以血緣親疏確定繼承順序;井田制規范土地分配與生產。周公旦制禮作樂,構建起涵蓋祭祀、婚嫁、朝聘等禮儀制度,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西周的疆域在商朝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東北到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南到長江下游南岸,西至今甘肅渭河上游,北抵今內蒙古赤峰市一帶,通過分封諸侯,加強了對廣大地區的控制和開發。
- 東周:(前770-前256),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進入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
- 春秋:(前770-前475),周王室衰微,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此時禮崩樂壞,但文化領域百家爭鳴興起,孔子創立儒家,倡導「仁」「禮」與「克己復禮」;老子開創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管仲輔佐齊桓公改革,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推動齊國崛起。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會盟,疆域變化頻繁,華夏文明在交流碰撞中不斷融合發展。
- 戰國:(前475-前221),各國為圖強紛紛變法,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成效顯著。軍事上戰爭規模升級,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改寫格局;思想上百家爭鳴達高潮,孟子發展儒家提出「仁政」「民貴君輕」,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集法家大成,提倡「法、術、勢」結合,最終秦國憑借商鞅變法積累的實力,由秦始皇嬴政完成統一六國大業。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崛起,其疆域不斷擴張,東至函谷關,西至隴西,南至巴蜀,北至九原,為秦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漢時期
- 秦朝:(前221-前206),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首個大一統王朝。推行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將全國分為36郡;統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貨幣,車同軌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南征百越設桂林、象郡等。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引發民怨,陳勝、吳廣起義揭開反秦序幕,僅存15年便滅亡。秦朝疆域東至大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其統一的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促進了國內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還為後世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疆域奠定了基礎。
- 漢朝
- 西漢:(前202年—8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正統地位;派衛青、霍去病三擊匈奴,收復河套、河西走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引入葡萄、苜蓿等物種,輸出絲綢、瓷器等商品。西漢疆域在漢武帝時期得到大幅拓展,東抵日本海、黃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絲綢之路的開辟,加強了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寶、良馬等也傳入中國,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
-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劉秀在綠林、赤眉起義後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光武中興」。東漢前期科技成就突出,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渾天儀。後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加劇政治腐敗,黃巾起義動搖統治根基。東漢的疆域基本繼承西漢,但在一些邊疆地區有所收縮,其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交流依然頻繁,佛教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傳播,對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國兩晉南北朝
- 三國:(220年-280年),曹丕建魏、劉備建蜀、孫權建吳,形成鼎立局面。政治上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蜀漢諸葛亮治蜀「科教嚴明」,東吳開發江南地區;軍事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改變勢力格局;文化上建安文學盛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引領詩風,諸葛亮《出師表》流傳千古。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疆域相對穩定,魏國占據北方廣大地區,蜀國偏安西南,吳國控制江南地區。各國之間既有戰爭沖突,也有經濟文化交流,如吳國的航海業發達,曾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今台灣),加強了大陸與台灣的聯系。
- 晉朝:(266年-420年),司馬炎代魏建晉,短暫統一全國後爆發「八王之亂」,內遷少數民族趁機崛起。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混戰局面。東晉時期,祖逖北伐、桓溫三次北伐試圖收復中原,但成效有限。西晉統一時疆域與東漢相似,但東晉時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疆域大幅縮小,主要局限於長江以南地區。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東晉政權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政治、軍事關系,同時也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 南北朝:(420年—589年)
- 南朝:(420年—589年),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相繼更替,江南經濟持續發展,出現「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的繁榮景象。文化上,范縝著《神滅論》反對佛教迷信,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文學上《昭明文選》《玉台新詠》等總集問世。南朝疆域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但總體上以長江流域為中心,與北方的北朝政權形成對峙局面。南朝與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等保持著文化交流,中國的漢字、儒家思想等傳入這些國家,對其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北朝:(386年—581年),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政權更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禁胡服、改漢姓、說漢語,促進民族大融合;賈思勰著《齊民要術》總結北方農業生產經驗,是現存最早農書。北朝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後疆域廣闊,東至大海,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淮河。北朝與中亞、西亞等地的交流也較為頻繁,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依然是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隋唐時期
-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楊堅代北周稱帝,結束近三百年分裂。隋文帝推行三省六部制優化中央官制,創立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選拔人才;隋煬帝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但濫用民力導致民怨沸騰,618年隋朝滅亡。隋朝疆域在統一後迅速擴大,東、南至海,西到今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北到大漠,東北至遼河以東。大運河的開鑿,加強了南北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繁榮,同時也為中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吸引了眾多外國商人、使節和留學生來到中國。
- 唐朝:(618年—907年),李淵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虛心納諫,輕徭薄賦,完善科舉制度;武則天稱帝後擴大仕途,重視農業生產;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締造「開元盛世」,唐朝疆域遼闊,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抵越南橫山。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交織,黃巢起義動搖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與亞洲、歐洲、非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密切的交流。長安成為國際大都市,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學者、藝術家等。佛教、伊斯蘭教、景教等宗教傳入中國,同時中國的文化、科技、藝術等也傳播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來學習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對日本的大化改新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代十國
- 五代:(907 - 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在中原地區更迭,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平均每個政權僅存約10年。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更迭頻繁,疆域相對不穩定,大致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與周邊的十國政權相互對峙。
- 十國:(902年 - 979年),南方的吳、南唐、吳越、閩、南漢、荊南、楚,以及北方的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並存。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的詞作成就頗高;吳越國興修水利,促進太湖流域農業發展;後蜀在孟昶統治下經濟繁榮,「成都尚侈,宴遊不廢」。十國政權分布在南方和北方的部分地區,南方的十國政權相對穩定,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發展,與海外的貿易往來也較為活躍,如吳越國與日本、朝鮮等國保持著貿易關系,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宋元時期
- 北宋:(960—1127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採取「杯酒釋兵權」等措施削弱武將權力,推行重文輕武政策。經濟上商業突破時空限制,出現夜市、交子;文化上宋詞鼎盛,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輩出;科技領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用於航海,沈括著《夢溪筆談》記錄諸多科技成就。北宋疆域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接壤;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吐蕃、大理為界。北宋時期,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遠銷海外,同時也引進了一些外國的香料、葯材等。
- 南宋:(1127-1279年),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偏安江南。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貿易發達,泉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朱熹集理學大成,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影響中國思想界近千年。南宋疆域北以淮河、秦嶺與金為界,東南、西南同北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與日本、朝鮮、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廣泛的貿易往來,泉州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元朝:(1271年—1368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實現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一統,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推行行省制度加強地方管理,設宣政院管轄西藏;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促進棉紡織業發展;戲劇領域元雜劇興起,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等作品流傳至今。元朝疆域遼闊,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朝代之一,其統治范圍包括亞洲大部分地區和歐洲部分地區。元朝時期,絲綢之路再次繁榮,中西文化交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馬可·波羅來華後撰寫的《馬可·波羅行紀》,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繁榮和文化,引起了西方對中國的極大興趣。
遼金夏
- 遼朝:(907年—1125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實行南北面官制,「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既保留契丹舊俗,又吸收漢族制度文化;遼代佛教盛行,修建應縣木塔等佛教建築。遼朝疆域東至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遼朝與周邊國家和民族保持著廣泛的交流,與北宋之間通過澶淵之盟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雙方在邊境開展貿易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滅遼後南下攻宋,占據中原地區。金朝推行漢化改革,遷都燕京(今北京),改名為中都;文學上元好問被譽為「北方文雄」,其詩詞風格沉鬱悲涼。金朝疆域東北到今俄羅斯遠東地區,南到淮河,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北到陰山。金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也較為頻繁,與南宋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貿易往來,同時與北方的蒙古等民族也存在著復雜的關系。
- 西夏:(1038年—1227年),黨項族李元昊稱帝建國,創造西夏文字,頒行《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完善法律體系;西夏佛教文化發達,修建眾多佛塔、佛寺,黑水城遺址出土大量佛教典籍。西夏疆域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圓兩萬余里。西夏地處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中原地區、遼朝、金朝以及中亞等地都有貿易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同時也吸收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明清時期
- 明朝:(1368年 - 1644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後建立明朝,廢除丞相,權分六部,設錦衣衛、東廠、西廠加強特務統治;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加強中外交流;中後期商品經濟繁榮,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文化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長篇小說問世,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葯物學成就。但後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於1644年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疆域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庫頁島一帶,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臨孟加拉灣,南到南海。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了中國的文化和技術,同時也帶回了許多外國的特產和文化知識,促進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 清朝:(1636年—1912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順治帝入關後逐步統一全國。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出現「康乾盛世」,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但乾隆後期閉關鎖國,社會矛盾加劇;鴉片戰爭後,列強通過《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侵略中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溥儀退位,清朝覆滅。清朝前期疆域遼闊,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大國之一。在康乾盛世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保持著朝貢貿易關系,同時也有一定規模的民間海外貿易,瓷器、茶葉、絲綢等商品大量銷往東南亞、歐洲等地。例如,荷蘭東印度公司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茶葉,僅18世紀,荷蘭茶葉年進口量就高達數百萬磅 ,茶葉貿易也帶動了瓷器外銷,景德鎮的青花瓷、粉彩瓷等在歐洲宮廷備受追捧。
但乾隆後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嚴格限制中外交流。這使得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此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接連爆發,《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不斷喪失,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不過,在被迫打開國門的過程中,中國也開始了近代化的艱難探索。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軍事工業,以及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民用企業;戊戌變法試圖效仿西方君主立憲制進行政治改革;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制,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這些舉措客觀上促進了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近代時期
- 晚清:(1840年—1912年),除了政治上的屈辱與經濟上的掠奪,西方文化的傳入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傳教士在中國創辦學校、醫院、報刊,傳播西方的醫學、天文、數學等知識,沖擊了傳統的儒家思想體系。同時,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魏源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畲撰寫《瀛寰志略》,向國人介紹世界地理和各國政治制度,這些著作成為近代中國人了解西方的重要窗口。
-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武昌起義的槍聲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鍾,全國十幾個省紛紛響應。這場革命不僅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還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 中華民國:(1912——1949),前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復辟帝制、軍閥混戰不斷,國家陷入分裂動盪。後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但內部派系斗爭激烈,外部面臨日本侵華的嚴峻形勢。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開始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抗戰勝利,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大戰役等一系列戰斗,於1949年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垮台,中國人民迎來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開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建國初期,完成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民獲得土地;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為國內建設贏得穩定環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進入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激發了農村經濟活力;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對外貿易和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製造」走向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科技領域,高鐵技術、5G通信、載人航天、量子計算等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舞台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穩步邁進。
Ⅱ 除了秦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短命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秦朝以外,其實短命的王朝有不少,南北朝時代,以及五代十國的時代之中,存在著眾多的短命王朝,但那些多半隻是割據一方的政權,真正做到了能夠一統天下,而維持不到五十年的王朝,有以下的幾個。
王莽建立的新朝,王莽篡漢而立建立的新朝,新朝位於兩漢之間,也就是王莽一世,十幾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但新朝確確實實是曾經控制過全國的朝代。
以上的三個朝代是和秦朝一樣的能夠統一全國卻短命的王朝,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短命王朝,那就是三分歸晉之中結束了三國時代,重新一統由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三分一統的西晉其作為一個結束了三國的朝代,但僅僅只維持了51年,比50年的歷史僅僅是長了一年,其實也算是一個確確實實的短命王朝。而且僅用50年的時間,就敗光了漢朝的積累,造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也難怪後世對於司馬家族的口碑是那麼差的。
Ⅲ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