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要換班

印度為什麼要換班

發布時間:2022-09-05 00:39:25

A. 印度和巴基斯坦倆個國家為什麼還要要換崗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敵對國家,雖然現在不打仗,但是互相比拼是少不了的,所以兩國邊境上站崗換哨的士兵都要比誰抬腿抬得高、誰動作最標准、誰口號最響亮。。。。對於外國人來說,純粹是當熱鬧看,覺得他們閑的蛋疼。。。

B. 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為什麼的印度人加班就離職

最主要是印度人他們非常的懶惰,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努力的工作,才會導致印度人一加班就會選擇離職。這主要是因為印度人的天性就非常的懶散,使得他們根本不會拚命努力的工作來改變自己困難的生活局面。而且印度地區十分的炎熱,根本是很多人沒有心情工作,再加上由於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影響,使得很多人都變得聽天由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命運是早已經被註定好了。

所以說富士康在印度選擇建廠,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錯誤的選擇,因為印度並沒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來讓富士康進行大規模的建廠,而且印度的一些基礎設施也並不完善,使得富士康的成本在逐漸的增加。

C. 印度驚現「食屍族」,恆河流域為什麼會有屍體,食屍族又是哪個族群

河裡的屍體也有可能是那些失足落水的人,要知道每年很多人野泳都會意外淹死,而印度的食屍族是將水裡的屍體打撈起來生吃。食人族我們聽多了,食屍族又是怎樣的一個族群呢?食屍族顧名思義就是吃屍體的種群。愛爾蘭的一位攝影師曾透露,他在印度恆河流域發現了一些食屍族,他們經常食用恆河裡的屍體。

3.食用同類的恐懼感。

食屍族這樣的行為和宗教的信仰,自然是不被其他人認可的。印度地區的民眾都很害怕這些食屍族。他們認為食用死屍是很可怕的行為。人類對於同類相食一直是有著莫名的恐懼的。即便食屍族只是食用屍體,可他們的驚悚指數也不亞於食人族。

雖然古代存在了同類相食的情況,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因為逼不得已。現代人豐衣足食的生活,早就不需要做出這樣的行為了。而且現代人的道德觀也是譴責這樣的行為的。食屍族對屍體的行為在他們看來是一種神聖的行為,但在其他人看來就是侮辱屍體的行為,是無法接受的。

總的來說,食屍族會吃屍體,是因為他們嚮往死者,但是這樣的行為是不被世人接受的。

D. 至今活躍在印度恆河流域的「食人族」有著怎樣的歷史

01

大概四五年前,香港《東方日報》報道一則新聞,揭露了印度“食屍族”的內幕!

根據愛爾蘭攝影師梅森介紹,在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有一個生活極其怪異的“食屍族”群體。

梅森曾與他們在一起生活過,他了解到,這個族群的人會把恆河裡的屍體撈起來,並挖出屍肉來食用。

他們相信死者擁有神秘的力量,除了吃掉屍體外,他們還會將骨灰塗抹在全身,用人頭骨作為杯子喝水,甚至將屍體作為睡床。

梅森還提到,這些人怪異的行為可能受宗教的影響,他們經常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希望被視為社會上最卑微的人。他們的最高壽命可達80歲。

你沒有看錯,這則報道來自科技騰飛、思想進步的21世紀,當人們都在憧憬美好未來的同時,印度竟然還有一群人以腐爛、發臭的屍體為食,忍受著人間至苦。

人們很難相信,但這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這些“食屍族”不為填飽肚子,更不可能因為這些腐爛、發臭的屍體味道鮮美,而是他們的宗教信仰所趨勢。

圍繞著印度恆河,我們可以去追尋這些屍體的來源以及相關宗教的蹤跡!

04

苦行僧以忍受痛苦來達到修行的目的!

苦行僧在印度長期存在,大概有1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人數非常龐大,達到400萬–500萬人。

除了大部分窮人之外,也有少數的中產階級、百萬富翁,甚至是達官顯貴。他們在進行苦行期間,一旦頓悟,便散盡家財,遠離家人,從此踏上居無定所、流浪漂泊的苦行生涯。

苦行僧的修行方式非常特別,與梅森介紹的“食屍族”非常相似。他們視自己的身體為罪惡的載體,必須忍受人間至苦,才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解脫。

他們常常把自己打扮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想盡各種各樣的手段“折磨”自己的軀體,達到忍受世上最劇烈的痛苦的目的。比如練習絕食、走火炭、睡釘床等等。

為了達到苦行的目的,有的苦行僧花樣百出,甚至主動吸食大麻,導致雙眼通紅……

所謂的苦行僧,站在我們的角度就是“自虐”!

此外!苦行僧分為天衣派與青衣派。天衣派的主要特徵是赤裸身體,將灰燼塗抹在身上,代表著罪孽、死亡和再生。與梅森生活過的“食屍族”也有塗抹骨灰的習慣,他們應該就是天衣派的苦行僧。

對於苦行僧來說,吃那些漂浮在恆河上的死屍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人體是臭皮囊,是罪惡的載體,吃掉他們,不僅能使死者的靈魂再生,而且能達到苦行的目的,使自己的靈魂更快得以解脫。

這些腐爛的屍體不是屍體,而是上天給他們的禮物,是來幫助其修行、輪回的。因此這些苦行僧不會放過這次修行的機會。

E. 印度人信仰什麼

印度人主要還是信奉佛教。印度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他們的信仰也比較復雜,但主要還是信仰佛教。

F.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分裂

英國殖民者把統一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以便殖民統治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英屬印度人民反英斗爭高漲的形勢下,英殖民者於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對印度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規定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兩個自治領,即主要分為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斯坦和主要為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巴基斯坦.各土邦有權決定參加前者或後者,但不能自治.當時印度的主要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都表示同意.8月14日和15日印巴分別成立自治領,正式實行分治.其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於1950年和1956年先後宣布為獨立共和國.
蒙巴頓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國駐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帝國主義迫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壓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主要內容:根據居民宗教信仰,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構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這個方案為當時的主要政黨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國把在印度的政權分別移交給印度國大黨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告終。英國在印度的經濟利益基本未受影響,而印度獨立法規定的內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形成了一些爭端,其中最嚴重的是克什米爾問題,為印巴日後的長期沖突埋下了伏筆。

G. 從德里到新德里,為何印度要頻繁更換首都

選擇新德里作為印度首都是一項政策,畢竟,熟悉海洋的英國人不喜歡這樣的內陸城市,但是,為了鞏固殖民統治的總體狀況,印度總督選擇搬到德里,像過去的南亞統治者一樣管理這個混亂的次大陸。
從德里到新德里,為何印度要頻繁更換首都?

二十世紀初,印度各地的反英運動逐漸增多, 1911年印度突然宣布首都遷址的消息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對印度民族主義者起著懷柔的作用。正如印度總督當時向英國政府提交的報告所述,新德里的建立是大英帝國的聲望很高,它可以表明大英帝國作為印度統治者的正統立場。

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被摧毀了,印度的獨立性可能會更加的遙遠。但是印度非常幸運,新德里成立八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十六年後印度獨立。新德里成為英國人送給印度的最好的禮物,它仍然影響著印度城市建設的風格和概念。

H. 恆河的恆河之祭

昆巴美拉大會是印度一項傳統的宗教節日,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歷史。傳說中,眾神為保護一個能讓人長生不老的大壺,與群魔展開爭斗。後來,大神因陀羅之子設法偷回了大壺,卻在返迴路上,不小心將四滴甘露灑落,就此形成了恆河之濱的四大聖地。所以,恆河祭又被稱為「大壺節」。
每隔 12 年,印度教教徒們便輪流在四大聖地舉行大典。
在旁人看來,這一切猶如神跡般不可思議。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信眾來到這條萬古恆新的大河邊,感悟它給人內心帶來的神聖與震撼呢?
前來朝聖的人們紛紛在恆河邊安營紮寨。清晨,人們在臉上點上丹紅,抹上香灰,雙手合十作祈禱狀,扶老攜幼抵達河岸邊。此時的恆河水寒冰徹骨,教眾們卻認為寒冷可以沖刷罪孽,加速輪回。
男信徒不顧寒冷,幾乎全裸下水;女人也就穿著貼身衣物。年紀小的孩子哭鬧著不願意下去,母親則用銅壺盛起河水往孩子頭上沖一沖,然後拎著孩子往河裡按。對一些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他們人生的第一次聖浴,只有勇敢面對,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印度教徒。
太陽已經從東方完全升了起來,河面上金光燦燦,岸邊則已人山人海。實際上,只要在恆河邊的公路大橋上瞭望一番,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帳篷向遠方延伸。小小的阿拉哈巴德市,人口不過 70 萬,卻要在 6 周內接待 7000 萬朝聖者,對誰來說都是個艱巨的任務。
為保證大會順利舉辦,地方政府搭設了 27 座浮橋、50 多萬頂帳篷、2 萬多間臨時廁所,安排了 8000 余清潔人員滿負荷工作。即便如此,按照每人占據 1㎡ 河灘面積計算,每次也只能安排 2.5 萬人下水沐浴 1 分鍾,然後趕緊就要換班。
大會期間,還有許多苦行僧、薩圖賢哲(即聖人)和在喜馬拉雅山中修行的瑜珈士來此。他們除了在恆河中沐浴,還要舉辦哲學辯論會、祈福大會與各種慶典,熱鬧非常。
每天傍晚,信眾們伴著神鈴聲響,走向河邊祭台。人們手捧青煙香火,唱著輓歌,等待一個千年來風雨不改的大祭祀。而身穿金紅服飾的婆羅門祭司,高舉聖火,在眾人祈望的目光下,邁著高雅的步伐走上祭台……當太陽最後的一抹光輝在西天消失,岸邊逐漸變得燈火輝煌。主碼頭祭祀的神鈴已經響起,人流再次持續不斷地向這里涌來。祭祀的鈴聲越響越急,信眾也越圍越多。伴著祭鼓,誦經的主唱和樂手都已就位。慢慢地,悠揚的歌聲從擴音器中傳出,14 位年輕俊美的婆羅門祭師走上祭台。
在首席祭司的引領下,眾祭司面對恆河站成一排,伴著音樂一邊高唱頌歌,一邊拍掌。樂聲中,祭台周圍煙霧四起,高貴的祭司漸漸舉起 6000年 前流傳下的聖火。信徒們則和著起唱,最終全部沉浸在無邊無盡的神聖與庄嚴的氛圍中。 從孟加拉灣到加爾各答,整個恆河之旅還算圓滿。不論是仰望恆河之源岡仁波齊聖山,還是偶遇轉山朝聖的行者,你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巨大差異。
在許多人看來,恆河幾乎是「污染」、「骯臟」的代名詞。平日里,你總能看到印度「賤民」雙手攪拌著一筐筐的牛糞倒入恆河裡。即便如此,印度人依然用恆河水刷牙洗臉、沐浴凈身,卻對河面漂浮的垃圾、腐屍熟視無睹……在這里,最骯臟的環境與最聖潔的心靈融為一體,令人費解而感慨。
恆河祭則更是一個精神上的奇跡。一位信徒告訴我:「河祭發自內心,只要虔誠,即便簡單,萬能的恆河都能感受到。」冗長的祭禮從初夜一直持續到中夜,隨著河祭的聖火漸漸熄滅,熏香散,鈴聲消,歌聲止,人們在幸福中退場。偉大的恆河在平靜中,安詳地等待黎明的又一次祭典。 恆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恆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因而去恆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嚮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應當說是印度教的甘露廟會,每回參加洗浴的人數以千萬計,每十二年輪流在各個聖地舉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過,整個恆河,不管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總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壯觀的還要數瓦臘納昔的恆河晨浴,前往此地朝聖、觀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來。
瓦拉納西是恆河之岸最大的聖城,河岸之景蔚為壯觀。瓦臘納昔恆河之岸長達 6.7km,共有 64 個碼頭,當地人稱其為「卡德」。這些卡德據說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捐建的,捐建越多,積善也就越多。最讓人神往的是幾十個盧比租上一葉扁舟,向恆河中央飄去。賣貨的小販更會明白這是賺錢的大好良機,他們也劃著小船尾隨大大小小的遊船,向遊人兜售各種貨物,有樹葉做成的河燈,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種種樣的工藝品。遊人們在小販的吆喝聲中,把一盞盞河燈放入河中,恆河變成了暗藍的銀河,閃現出數不清的點點繁星。更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現了。東方欲白,淡淡的霧霧慢慢地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岸邊陡立的建築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邊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進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雙手忙碌,盡情搓洗;有的雙手合十,面各太陽默禱,安詳的臉上金色溢彩,靈魂的凈化表露無遺;有的則有停地屏息潛入水中,惟恐這聖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滌一清;身披絳黃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著上身的虔誠信徙在岸邊的石上閉目打座;打著哆嗦的孩子們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潑頭的沖洗;穿著紗麗的婦女們洗浴完畢,竟然在這人海如潮中能夠換上乾衣,而不讓自己的身體暴露絲毫。
也許她太過妖饒美麗,印度教徒才情願相信這條河是由他們最崇拜的濕婆神頭發上的水滴滴落腳邊後,匯流而成。恆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條清凈的聖河,雖然事實上河水相當混濁。但信徒們依然相信在恆河中沐浴凈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濁和罪孽。也許河水再臟,也不及人世腌臢吧。他們還相信,管理死者「時限」的濕婆大神常在恆河岸邊巡視,凡是死後在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輪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於是,印度教的信徒們把這里當做天堂的入口,在他們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恆河沐浴凈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以上的印度教徒來此聚集沐浴凈身,舉行大型宗教集會。
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鄉人,來到恆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恆河,痛痛快快洗個澡,以求用聖水沖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濁或罪孽,達到人生超脫凡塵、死後到天國永生的願望。印度教徒便是這樣虔誠地把用恆河水「沖洗身上的過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榮幸。在瓦拉納西城的新月形河灣兩岸,歷代王朝先後修築了大小 64 個台階碼頭,供人們做冰浴禮拜之用。
一個不需要防盜門的民族,是一個深藏著尊嚴的民族。也許,印度教的和平傳統,還有甘地的非暴力主義,最可能在這個民族的清潔和溫和里生長。一部名為《甘地傳》的電影,甘地謎一般的人物。這個乾瘦的老頭,總是光頭和赤腳,自己紡紗,自己種糧,為了抗議不合理的鹽稅,他有一次還曾經帶著男女老少拒食英國鹽,一直步行到海邊,自己動手曬鹽和濾鹽。他推翻英帝國殖民統治是歷史性壯舉,不需要軍隊也不需要巨資,一旦拿定主意,剩下的事就是默默走出家門進行和平大進軍。他從一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從一片平原走向另一片平原,他身後的隊伍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壯大,直至覆蓋在整個地平線上,幾乎是整整一個民族。碰到軍隊的封鎖線,碰到刺刀和大棒,他們寧願犧牲也絕不反抗,只是默默地迎上前去,讓自己在刺刀和大棒下鮮血淋淋地倒下。第一排倒下了,第二排再上;第二排倒下了,第三排再上……直至所有在場的新聞記者都閉上了眼睛,直至所有鎮壓者的目光和雙手都在發抖,直至他們驚恐萬狀地逃離這些手無寸鐵的人並且最終交出政權。
作為印度之魂,甘地不似俄國的列寧、中國的毛澤東、南斯拉夫的鐵托以及古巴的格瓦拉,他一言不發地完成了印度的獨立,堪稱 20 世紀的政治奇跡和政治神話之一。
這里的節日也同中國的不一樣:街上並無車水馬龍,倒有點出奇的燈火闌珊和人跡寥落;也沒有杯籌交錯,倒是所有的餐館和各家各戶的廚房一律關閉-以禁食一天的傳統習俗來迎接新的歲月。他們不是以感官的放縱而是以慾望的止息來表示歡慶。他們的飢餓是神聖,是幸福,也是緬懷。這種來自漫長歷史的飢餓,來自漫長歷史中父親為女兒的飢餓、兄長為妹妹的飢餓、兒子為母親的飢餓、妻子為丈夫的飢餓、主人為客人的飢餓、朋友為朋友的飢餓、人們為樹木和土地的飢餓,成為他們世世代代的神秘儀禮,成為了他們隆重節日的組成部分。
也許是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來世,所以對於現世的苦難便可以這般消極和坦然。恆河岸邊,橫七豎八棲宿著許多等死的老人,他們飢寒交迫、骯臟不堪,卻默然承受,不爭取、不哭訴、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恆河岸邊。因為按照慣例,這樣可以免費火化,實現他們把骨灰傾入恆河的願望。不過,這是窮人沒有辦法的辦法。更多人還是願意去河邊的燒屍坑。這個地方常稱之為「Manikarnika Ghat」。有錢人家會選用白檀木,將柴薪堆疊好後,把遺體放在上頭,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紗麗裹身,並飾以白花。紗麗還需經過恆河水浸泡,以此凈身。然後澆上有香料的油脂,開始近三個小時的焚燒,死者終化成灰燼。焚燒過程中,死者的親人們不斷念誦「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號」的意思。為了擁有更好的來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聖河」。這個過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氣氛濃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們和河裡的小船紛紛靠了過去。炫目的燭火和繚繞的煙霧配合著老祭司沙啞的歌聲和串串銅鈴的節奏,古老的恆河顯得更加蒼涼和神秘。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採取火葬的方式,像五歲以下的孩童,沒錢的人,自殺身亡者的屍體,均是直接在恆河上放流,或是用石頭綁住屍體直接沉入恆河。 印度教徒認為,恆河水源於神山聖湖,因此恆河是「聖河」,每12年舉行一次印度恆河聖水沐浴節(又稱大壺節)。
傳說中,聖水沐浴節首次舉辦的時間是在雅利安人時期(公元前 1500 年定居於印度)。當時眾神和群魔達成臨時協議,雙方合力取得銀河系中的長生不老仙露後平分。爭奪盛仙露的大壺之戰進行了整整 12 天 12 夜(相當於人間 12 年)。壺中仙露灑落到了四個地方:阿拉哈巴德、哈里瓦、烏疆和納錫。因此,聖水沐浴節也就在這四地舉行。
由於聖水沐浴節與恆河這兩個詞與印度宗教傳統的緊密聯系,許多人已認為它們是同意詞。因為聖水沐浴節是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恆河也就被看做是最偉大的宗教河。多少年來,恆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印度教徒的眼裡,恆河是凈化女神恆迦的化身,而恆河裡的水就是地球上最為聖潔的水,只要經過它的洗浴,人的靈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獲健康生命。每年都有眾多的朝聖者虔誠而來,在恆河水裡舉行自己的重大宗教儀式。更有甚者在恆河水裡自盡,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獄。於是,恆河上有時會漂浮著屍體。人們將屍體打撈起來火化後,會遵死者遺囑將骨灰灑在恆河裡。就這樣年復一年,恆河水受到了嚴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們沐浴在此,飲用在此,卻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難道恆河水真的因為其神聖而具有了某種自我凈化的能力嗎?
更有趣的是,這種「聖潔」的說法似乎並不是教徒的神話傳說。常年在恆河沐浴的教徒,大多都壽命在100歲以上,並且很少患病。這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之一。
科學家研究發現,恆河水中的含氧量非常高,這是湍急的水流與空氣充分接觸造成的。而較高的含氧量,使瘧原蟲等厭氧的致病微生物難以生存。
可是科學家們也發現,恆河中下游的水中大腸桿菌含量相當高,離岸 5 米處的含量就高於飲用水標準的 20~30 倍。這就由於向恆河隨意排放排泄物所致。

I. 印度女人在印度為什麼不需要工作

我們說一個國家崛起,首先不僅僅是在形容他的發展速度快,而是說他的發展速度要超過周圍有能力跟他形成競爭的國家,其次是經過發展,他的實力在絕對量上要超過,要壓倒跟他形成競爭的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在國家間的實力競爭中,你不要跟我說大家都在發展,也不要說一個國家它發展有多快,這都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他跟其他國家相比,發展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增長量是比別的國家大還是小。

長期以來,廣大印度婦女生活在危險、糟糕的境地下,如果一個年輕女孩晚上要出門,她將面對一系列不測之禍,包括騷擾、虐待、毆打、強奸,甚至殺害。她們社會地位低下,在社會上很難找到工作。而且女們一般不允許在外邊拋頭露面,所以印度女人在印度不需要工作。

J. 印度為什麼內部一直高度分裂

第一,分裂習慣了。從歷史來看,印度大陸,包括印度所有的領土,從來都是分裂的,從來沒有統一過,印度在世界就是個地理概念。還是17次外敵入侵,將印度一些地區不同程度的統一在一起,而一旦沒人管了,立馬全分裂。印度那麼點大的地方最多的時候分成了幾百個邦國,相互之間爭戰不休。最後是英國人各個擊破,將印度整個佔領。因此,印度有很強的分裂基因,統一在一起的時間也很短,所以這種分裂的傳統很難消滅掉。

第二,民族成分太復雜。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人,佔比只有一半,而還有幾百個民族,光是人口幾千萬的民族,印度就有好多個,因此,對於一些大民族來說,都有分裂的傾向。而且印度的經濟政策有很多的不公平性,比如說對於印度東北部的幾個邦,印度有意不去做投入,因此,使得整個東北地區各邦都很窮困潦倒,更加有分離的傾向,即使不獨立,也想擁有更多的權力。這是所謂的現實原因。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要換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螺絲是什麼面料 瀏覽:289
德國vs義大利為什麼經常輸 瀏覽:799
越南河內外語專業有哪些 瀏覽:314
配義大利面都有什麼醬 瀏覽:333
伊朗的紅花質量怎麼樣呢 瀏覽:826
印度簽證類型e1是什麼簽證 瀏覽:241
在印度中國人有多少 瀏覽:999
伊朗的教士怎麼遴選 瀏覽:770
在越南哪裡買中國東西便宜 瀏覽:449
印尼現在是什麼情況 瀏覽:879
拜登當選會怎麼對付中國 瀏覽:480
伊朗用的什麼火箭彈 瀏覽:45
中國有多少高級會計師 瀏覽:883
義大利和統一前有哪些國家 瀏覽:113
伊朗人為什麼喜歡用香水 瀏覽:714
如何把中國文化輸入全世界 瀏覽:67
德信鋼鐵在印尼哪裡 瀏覽:248
中國結粘扣怎麼打 瀏覽:221
遨遊中國如何改成自由版 瀏覽:173
你在英國用筷子的英語怎麼寫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