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印度的氣候如何

古代印度的氣候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05 13:08:48

㈠ 古代印度的南方有哪些地理特點

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南部的德干高原有森林和礦產,多沼澤草原。沿海平原區氣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

㈡ 古印度文明形成的天然條件有哪些

印度次大陸全境大體可以溫德亞山脈和納巴達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人類文明,所以人類文明離不開水,古印度文明當然也不例外。印度北部有印度河和恆河兩條大河。印度河發源於岡比斯山以西,全長約3180公里,流入阿拉伯海,流域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所形成的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搖藍。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全長約2580公里,流入孟加拉灣,它所流經的地方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也誕生於此。印度河和恆河流經的區域有土地肥沃的沖擊平原。這里先後產生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和恆河文明,成為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印度次大陸南部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平均高度為海拔600米。南部沿東西海岸分別蔓延著東高止和西高止、兩條山脈。沿海岸地區氣候潮濕,土地肥沃。印度次大陸地形特點是,平原和河谷盆地遼闊,可耕地面積大,發展農業經濟的自然條件優越。

印度次大陸北部濰熱帶和亞熱帶乾旱氣候,南部為潮濕的熱帶氣候。季風在印度次大陸很盛行,每年4至12月多刮西南季風,11月至翌年3月則多有東北季風。由於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好像一道屏障,使來自印度洋的季風雨返回而降於恆河流域,所以恆河流域的與量充沛。印度河流域的雨量要小些,但來自高山的大量雪水流入印度河,因此水量充沛。

印度次大陸資源豐富。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盛產各種木料。銅礦和鐵礦的儲量很大。銅礦主要在拉賈斯坦和比哈爾南部。早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的銅礦就已被開采。鐵礦分布在卡納塔卡、比哈爾南部等地區。約公元前8世紀,鐵器已廣泛用於生產。在南部的安德拉地區,有很多錫礦。金礦和銀礦則主要分布在喜馬旺特和卡納塔卡一帶。印度還盛產各種寶石和珍珠。金鋼石的產量和質量均位於世界各國前列。

古印度文明就是在這樣一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上興起和不斷發展的。

㈢ 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印度的歷史又是如何發展的

古代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外表像一菱形或鑽石形。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恆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自然條件。印度的北方為喜馬拉雅山脈所阻隔;西面的興都庫什山脈,是印度與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這個要道進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南部的德干高原有森林和礦產,多沼澤草原。沿海平原區氣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發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和石窟;第四時期是公元6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後來轉化為印度教,還有專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築伊斯蘭化了。

㈣ 《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導學問題答案

1、不完全一致。古印度指古代南亞地區,是一個地理概念,古代印度包括南亞次大陸上的所有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以古印度王朝為主體。大體是在印度河與恆河流域。

2、古印度屬熱帶季風性氣候,特徵為乾燥少雨。
著名河流就是上題上講的印度河、恆河。

3、印度河最早的文化是哈拉巴文化(Harappa),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世紀左右,從中亞來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印度,建立起新的印度文明,他們被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種姓制度的逐漸完善,正當列國紛爭不斷之時,摩揭陀國出類拔萃,在公元前364年時,統一恆河流域和印度中部地區,建立起難陀王朝。然而這個王朝很不穩固。

4、約公元前324年,旃陀羅芨多推翻難陀王朝,建立起強大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國王是第三代王阿育王,他不僅統一了大片印度國士,還使印度第一次成為歷史上的統一帝國。

5、佛教、印度教

6、長江、黃河流域

7、此題不確定。。。新石器時代遺跡(龍山文明、仰韶文明、良渚文明等)
國際史學界認為,從文化過渡到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金屬冶煉技術。中國西南三星堆古文化遺址發現了距今5000到3000年的早期文明,出土了900多件造型奇特、風格各異、品類眾多的青銅器。

8、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蛋殼黑陶出土自今山東日照,反映了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是夏王朝奴隸制文明的證物,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形成。

9、當地農業的耕作技術已率先進入鐵器時代

10、大禹建夏,夏後為商

11、夏朝設置了軍隊,制定了刑法, 修造了監獄,建築了城牆, 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機器。 所以被看做最早的奴隸制國家產生的標志。

㈤ 再問下印度的位置、地形、氣候、水文、人文等

僅供參考,祝你成功

位於印度洋的北部亞洲的南部.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為夏季,氣溫高,降水集中於夏季.
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 29 7 萬多平方公里。從喜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
強,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
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
自然條件。在社會條件方面,印度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1981 年
總人口68,863 萬,勞動力資源充足。印度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還在歷史的早期,印度的農業就較發達,精美
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如絲綢、棉布、毛織品、顏料、香料等遠銷歐洲等地。
冶煉技術也比較高,在文化藝術和雕刻建築方面也具有鮮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紀以後,由於遭到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奪,在長期的殖民統治和封建
生產關系的束縛下,印度卻成為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國家。獨立以後,印度
致力於民族經濟的發展,生產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從全世界來看,
印度經濟發展還是較為緩慢的,其增長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個國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後,國民生產總值從獨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長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81 年時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低的國家之一。農業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
獨立後經濟結構雖有所改變,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農業由51%降到33%,但是總的說來印度
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工業國。農業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強,佔全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為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的農業,獨立後生產技術有明顯提高,單位耕地
面積上的化肥施用量和農機擁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幾乎年
年進口糧食的印度,最近已連續幾年基本自給,茶葉、油脂、糖、香料等農
產品的出口也比過去有大幅度增長。
但是,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1)生
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
在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耕地總面積中,印度佔22.7%,而其化肥消費量
僅佔16%,拖拉機數量則不到11%,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印度雖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但因營養缺乏,體質退化,生產性
能低。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
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
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印度的工業原來就有一定的基礎。獨立以後,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一直
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50~1965 年,工業生產年平均遞增8%,1966~
1980 年,降為4.2%。雖然發展速度不算快,但卻比較穩定。工業的發展不
但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多種基礎
工業在內的40 多個部門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原子能、電子、航空
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一定規模。過去,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是工業的
主體,現在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工業品的自給
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來還能向國外輸出一些輕、重工業產品和一般性的工
業技術。印度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匱乏,運輸緊張,資金和先進技
術等對外依賴嚴重,人均工業品消費量仍然較低,等等。
印度工業的地區布局在獨立以後有很大變化。過去(1948 年)以孟買為
中心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達巴德為
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計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如今這三個邦已降
到42%,而同期南方四邦的比重由11%上升到23%,西北部各邦的比重也
有所提高,從而使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印度有五大工
業區:(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胡格利河下游區,以麻紡織和機械工業最為
重要,其它輕工業規模也較大。(2)孟買—浦那區,長期以棉紡織業占絕對
優勢,孟買是靠周圍廣大地區的棉花生產發展起來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
紡織工業中心。現在機械、化工兩大部門在國內地位也很突出。(3)阿默達
巴德—巴羅達區,以棉紡織業為主,其它輕重工業部門也有一定基礎。(4)
喬塔那格浦爾高原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煤、鋼產量均佔印度全國
的四分之三,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5)馬
德拉斯—班加羅爾—科因巴托爾區,過去以棉紡織等輕工業為主,獨立後新
興部門發展很快。班加羅爾現為全國第三大工業城市,機械工業比重之大在
國內居首位;馬德拉斯近年汽車、冶金、化工等部門發展較快;科因巴托爾
是全國第三大棉紡織工業中心。除以上工業集中區域外,其它分散的重要工
業城市還有坎普爾、德里、海德拉巴等。

㈥ 四大文明古國分別屬於哪一類氣候

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例外幾乎都在北回歸線到北緯40°之間,這一區域大陸東岸的中國,印度,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則是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埃及,巴比倫如此,這兩種氣候是適於農業耕作的氣候,因此古代文明發源於此就不奇怪了。之後出現的其他文明,如古希臘,古羅馬,迦太基,阿拉伯等等,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這一范圍以內;其他大洲的如瑪雅文明,印加文明,祖魯文明等等也幾乎出現在相同的緯度區域內。這說明,古代的農耕文明靠天吃飯,都必須處於氣候適宜農業發展的區域,而回歸線與40°之間的區域,大陸東岸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岸為地中海式氣候,它們都是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

㈦ 印度洋有什麼氣候特徵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於印度洋位於印度半島南面,所以稱為印度洋。

1.概況

印度洋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亞洲、非洲和、南極洲和大洋洲的大陸所包圍。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是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6°51′線至南極大陸。由此,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兩大洋的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竟是劃歸為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

此外,印度洋東北部的分界線也較難劃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再由阿迪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劃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向東北延伸劃界,將馬六甲海峽劃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要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劃定,而且還較為復雜。

印度洋概況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於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為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安達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灣;其中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峽。

名稱由來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於印度洋位於印度半島南面,所以稱為印度洋。

在古時候,印度洋稱為「厄利垂亞海」。這個名稱最早在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在希臘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個名稱出現的相當晚一些。公元1世紀後期,羅馬有一位地理學家叫彭波尼烏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在這里,「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因此,這個名字就逐漸被人們接受了,而且還成為通用的稱呼。

2.地理環境

印度洋的地理環境包括地理特徵、海底貌。

地理特徵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嶺;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其三,東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復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公里,相對高度1830~3050公尺,海嶺的中脊為裂谷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這些海嶺總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

那麼,在印度洋中,海嶺被哪些斷裂帶切割呢?比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公里。印度洋東部海域1962年發現的東印度洋海嶺(或稱「東經九十度海嶺」),南北直線延伸約4990公里,為印度洋中最長最直的海嶺。由於海嶺被斷裂帶所切割,進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海底地貌

由於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錯綜復雜,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300~2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在印度洋海底,由於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現為時斷時續。所以,印度洋海嶺看上去形態崎嶇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地區延伸,進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因此,印度洋海嶺是海底地貌顯著的特徵之一。

構造帶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嶺外,另一種地貌形式。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的斷裂海嶺,長約5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分布,故又叫東經90°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為下列三個海域:

第一,東部海域區。這個海域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連接著深海溝,而東南部則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復雜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區。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最為復雜,海嶺和島嶼將其分割,主要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區。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較簡單,主要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陸的地貌特徵是大陸架的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此外,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也是印度洋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島的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為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陸地貌有著顯著的特點。

3.氣候特徵

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是印度洋氣候的明顯特徵。我們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因而廣闊的海域受氣溫的影響而變化,氣溫的分布也隨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顯的氣候特徵。

印度洋氣候的特徵

印度洋的氣候受溫度的分布而改變的。印度洋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氣溫為15~28℃。而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C。印度洋氣溫要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因而被稱為熱帶海洋。

在印度洋上,氣溫的分布是隨緯度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很大關系。對於後者而言,由於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得深層冷水上泛,進而使氣溫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氣溫也隨著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30°附近為20~22℃,南緯40°附近約15℃,南緯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22~23℃,南緯30°附近15~17°C,南緯40°附近為12~13℃,南緯60°附近低達-10°C。由於溫度的分布不均,印度洋的氣候也有關著很大的變化。

印度洋氣候特徵還表現在降水量上。赤道帶的降水量最豐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在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見,印度洋除了赤道帶較為豐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較為均勻。

按照大氣流的基本特徵,印度洋可劃分為下列4個氣候帶:

1.南緯10°以北為季風氣候。夏季(5~10月)強勁的西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風速達12公里/秒;冬季(10~4月)北風和東北風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孟加拉灣和東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mm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mm,赤道地帶平均達1778mm。夏季氣溫在25~28℃,但在非洲東北岸由於受到索馬利寒流的影響使得氣溫降至23℃;冬季氣溫北部為22℃,赤道以南仍在25~28℃。

2.南緯10°~30°為東南信風帶。年降雨量北部為203mm,南部為102mm。北部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略高;在南部,夏季為16~17℃,冬季為20~22℃。

3.南緯30°~45°為西風帶。全年平均氣溫向南遞減;冬季北部為20~22℃,南部為10℃;夏季北部為16~17℃,南部為6~7℃。

4.南緯45°以南為副極地氣候。夏季(12~2月)平均氣溫北部為6~7℃,靠近大陸為-16℃;冬季的相應氣溫在10~-4℃之間。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mm之間。

印度洋表層水溫受季節影響而變化不大。孟加拉灣為25℃,南極海域為-1~0℃。含鹽度一般在32~375之間,僅在鄰近紅海及波斯灣的大洋西北海域超過37%。南極大陸海岸地帶的冰川,在1~2月時融解、斷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緯40°的海域。南緯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風的影響下,隨著季節而改變。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時針方向環流,夏季形成順時針方向環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穩定。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時針方向環流的,主要由南赤道洋流、尼德爾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

氣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與亞洲相毗鄰,因而受到季節的變更使得海陸熱力出現差異,進而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在印度洋北部,由於三面被陸地包圍,因而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而澳大利亞向南突出只到南緯35°,從而使得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范圍都比較小,這樣就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2.大氣環流

印度洋氣候最大的影響是氣壓系統。印度洋上分布的氣壓主要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到了夏季(7月),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此時蒙古高壓就被印度低壓所取代,那麼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由於受氣溫增高的影響,降水量也大會大增加。

水文特徵

印度洋水文最大的特徵就是受洋流影響。在印度洋上,北部和南部的洋流系統也是不同的。

北部

在印度洋北部,由於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形成較為特殊的季風環流。

冬季(1月),在印度洋北部吹的是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的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的海水自東向西流,但由於受到阿拉伯半島的阻礙,進而轉向西南流,這支洋流稱為索馬里季風洋流。這支洋流穿越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6°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當這支洋流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時,部分海水轉向北流,進而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

夏季(7月),在印度洋南部吹的是東南信風,進而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至葛摩群島附近分為兩股。這兩股洋流,一股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里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這支洋流稱為索馬里寒流,它使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西岸乾燥少雨。索馬里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南部

印度洋南部洋流的流向基本上較為穩定。南赤道洋流自東到西橫穿印度洋,直達馬達加斯加島附近,一部分由北繞過該島,穿過莫三比克海峽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島南下,稱馬達加斯加暖流。這兩股暖流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匯合後,沿著非洲東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稱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緯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匯入南印度洋的西風漂流,流向澳大利亞西南海域。其中大部分繼續向東流進太平洋,但有小部分沿大陸西南海流去,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時針環流。

4.海洋資源

印度洋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其中礦產資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還有豐富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此外,印度洋上也有豐富的魚類,如飛魚、鯷、燈籠魚、金槍魚、旗魚、鯊魚等最有名,還有海龜、海牛、鯨、海豚、海豹等。這些資源物產構成了印度洋上的海洋資源。

資源物產

印度洋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這兩種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噸,天然氣儲量7100億㎡,油氣資源佔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噸,天然氣約500億㎡,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首位。所以說,印度洋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1/3。

印度洋有還有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其中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里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在60年代中期,有人在紅海附近發現了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這種軟泥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主要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目前為止,紅海的金屬軟泥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

此外,印度洋上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每年捕魚量約有500萬噸,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的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里,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區域還盛產珍珠。可見,印度洋上有著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

在西元前1000年,就有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西元後,中國人和阿拉伯人開始航行於印度洋的廣大海域。9~15世紀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獻,對於從東非索法拉港到中國沿途的航線、風向、洋流、海岸、島嶼和港口,都有廣泛的記述。1497年,葡萄航海家達伽馬繞道經非洲,橫渡印度洋,抵達印度的西海岸。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學年中,有澳大利亞、紐西蘭、蘇聯、法國、日本等國科學家參加的考察隊對印度洋作了廣泛的科學調查。1960~1965年,許多國家共計派出了20餘艘海洋考察船組成了國際印度洋考察隊,進而對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學研究。

5.交通運輸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印度洋是聯系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

海洋運輸

我們知道,印度洋在世界航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航海運輸是世界資源運輸的重要樞紐。

印度洋沿岸就成了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在印度洋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此外,在印度洋上還有大量的過境運輸,從而使得印度洋有了較大的運輸量。據有關統計,印度洋擁有世界l/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

印度洋的航運業雖然比不上大西洋和太平洋那麼發達,但也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因而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另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都是從這個海峽運出的,因此霍爾木茲海峽也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這條航道不僅運輸量巨大,而且還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系起來。

綜上所述,印度洋在世界交通運輸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印度洋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此外,印度洋的海底的北部還分布有很多電纜,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另外,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由於終年不凍,因而可以四季通航。

㈧ 印度屬於哪一種氣候類型及其氣候的特點是什麼

印度位於南亞季風區,其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明顯分旱、雨兩季:
1、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
2、旱雨季明顯,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這時候主要是從西南方向的印度洋上吹來含有大量水汽的海風。
3、季風顯著。旱季時陸地高壓散發出來的東北季風匯入海洋上的赤道輻合帶。雨季時南半球副高發出來的西南季風匯入塔爾低壓。
4、盛行熱帶氣旋。與「夏季風」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熱帶氣旋盛行季節。印度半島通常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旱季後期(4—5月)天氣酷熱,最高氣溫常高達40℃以上。雨季雨水旺盛,常造成洪災。

閱讀全文

與古代印度的氣候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尼西亞橡膠多少錢 瀏覽:245
越南和寮國旅遊哪個好 瀏覽:6
為什麼中國男人那麼短 瀏覽:983
越南的蔬菜沙拉放的什麼汁 瀏覽:99
義大利與浙江哪個好 瀏覽:998
英國哪裡買韭菜最好 瀏覽:412
國外如何看待中國建黨100周年 瀏覽:970
為什麼火山噴發引發印尼海嘯 瀏覽:594
為什麼義大利人那麼好看 瀏覽:716
為什麼伊朗援助敘利亞 瀏覽:46
伊朗有中國多少武器 瀏覽:611
海運香煙去印尼可以多少條 瀏覽:369
印度辣椒青豆怎麼吃 瀏覽:218
1元rmb在越南可以買什麼 瀏覽:67
中國伊朗的寶寶應該是什麼族 瀏覽:929
英國車為什麼會故障 瀏覽:380
印尼泗水機場大巴停在哪裡 瀏覽:174
乾酪義大利面配什麼吃 瀏覽:49
義大利進口面料有哪些品牌 瀏覽:393
印尼自己買的玻璃水加多少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