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發布時間:2022-05-14 02:08:51

㈠ 中國古代軍事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關於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是它的集中概括。它的產生約在中國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夏代,其形成則在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期,後世不斷予以豐富和發展。它的一些基本思想是:(1)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許多兵法都貫穿著反對天命論的思想,強調戰爭勝負決定於人。孫子、吳子等明確提出,戰爭的勝負決定於政治、將領、治兵、法令及天時、地利等客觀條件。孫子提出「以五事校之計而索其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說戰爭的勝負是可以計算和爭取的。同時,揭示了戰爭中眾寡、強弱、虛實、攻守、奇正、主客、剛柔等矛盾的辯證關系。(2)富國強兵的政治主張。凡有作為的軍事家,都把軍隊建設看成關系國家安危的大事。孫子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幾乎所有兵法都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認為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國家的良好政治制度和措施。(3)從嚴治軍,強調嚴格的紀律和管理。在號令方面,要求令行禁止,成為「有節制之師」,在賞罰方面主張「有信」和「必誠」,並注意軍隊平時作風的養成。(4)講求謀略,運用「兵不厭詐」的指揮藝術。主張奇正並用,虛實結合,使敵難以預測;而用兵的詭詐則以對敵情判斷和了解作基礎,要求審時度勢,臨機處置。(5)重視將領的德才和作用。強調選賢任能,要求將領具有智、信、仁、勇、嚴等品質。但古代軍事思想存在著統治階級的偏見,如抹殺戰爭的階級性,宣揚上智下愚和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過分誇大將帥的作用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㈡ 軍事思想是什麼意思

關於戰爭與國防基本問題軍事及其相關的高層次系統的問題的理性認識。通常包括戰爭觀、戰爭問題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基本內容。

不同的時代、階級、國家和人物,有不同的軍事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戰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研究武裝力量建設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則;

反映從總體上研究軍事問題的理論成果,軍事思想來源於軍事實踐,又給軍事實踐以理論指導,並隨著戰爭和軍事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2)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擴展閱讀:

特點

1、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階級所奉行或推崇的軍事思想,反映各個階級對戰爭的不同認識和立場。軍事思想具有時代性。

2、具有強烈的時代性,軍事思想來源與戰爭實踐,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爭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戰略戰術,有著不同的軍隊組織原則和編制,這種不同時代的特徵往往最能反映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3、具有廣泛的通用性,軍事思想和軍事領域所揭示的一些事物的普遍規律,所形成的原則、概念和范疇,常常被用於政治、經濟、外交及商業競爭和體育比賽方面。

㈢ 簡述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及其對當今我國國防建設的啟示

一、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孫子則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強則不可以摧敵,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富國是強兵之本,強兵之急。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秦以後的漢、唐、明、清各代前期國防的強盛,都是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結果;與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敗,也都由於經濟的衰落導致政治腐敗和國防孱弱所至。無數歷史史實證明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二、政治開明是國防鞏固的根本

政治與國防緊密相關,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關繫到國防能否鞏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國強兵的根本。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國防史,不難發現,凡是興盛的時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實行較為開明的治國之策。原本西陲小國的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修政治,明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國防日漸強大,為吞並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唐初建之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正是由於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制度,使國家很快從隋末的戰爭廢墟中恢復過來,很快成為國力昌盛、空前統一的大唐帝國。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無不因為政治腐敗導致國防虛弱。唐朝中期以後,兩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翻開幾千年的國防史,人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㈣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1、戰爭觀:以人為本,師出有名。
2、指導原則:重戰、慎戰、備戰、善戰。
3、指導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戰略布局:不戰而屈人之兵。
5、作戰思想:奪取戰場主動權。
6、謀略思想:以正合,以奇勝。
7、用將之道:選賢任能,用人不疑。

㈤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⒈重戰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⒉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⒊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中國古代形成了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⒈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⒉戰爭准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5)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用四句話來表述:

第一階段:初見蓓蕾夏商周(形成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8世紀,中國為奴隸社會時期。

2,戰爭的主要特點是:武器主要由木器和石器構成,作戰方式基本上是密集編隊進行群毆。商朝以後,戰車兵逐漸佔主導地位,形成了以戰車兵為核心的方陣,出現了一些萌芽的軍事思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漸成熟(成熟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末,它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2戰爭特點:在這一時期,戰爭的變化和發展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從戰爭格局上看,爭奪霸權和兼並的戰爭是非常激烈和頻繁的;第二,從軍事技術的角度看,鐵武器的製造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軍事防禦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攻防裝備也開始增加。


第三階段:發展時逢秦五代(發展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3世紀---公元10世紀中葉,我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諸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上升階段。

2,戰爭特點:秦朝統一天下後,進入了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騎兵成為戰爭力量的主角,出現了新的軍種---舟師水軍。

第四階段:自成體系宋嘉佑(體系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國經歷了宋元明清(前期),這是封建社會會的後期,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

2.戰爭特點:火器逐漸普遍使用,戰爭進入了冷熱兵器時代。

㈥ 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㈦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內容

介紹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 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歷史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發展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提高時期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

繼續前進
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陣」,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彝《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洴偽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經驗總結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基本內容
戰爭觀

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⒈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⒉戰爭准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指導原則

⒈重戰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⒉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⒊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

㈧ 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1、重戰思想。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2、慎戰思想。

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意思是說國家滅亡了就沒有了,人死了就不能復生了,這是明君和良將都應該謹記的。

3、備戰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華人妹子叫什麼 瀏覽:846
合肥哪個超市買的有義大利面 瀏覽:55
英國的劍聖叫什麼 瀏覽:333
伊朗有多少海灣國家 瀏覽:638
英國人休假多少天 瀏覽:138
中國每年燒烤竹簽產量多少噸 瀏覽:180
單位如何實現中國夢 瀏覽:507
絲綢之路帶給中國哪些文化 瀏覽:644
想去英國留學這個手續怎麼辦呢 瀏覽:668
怎麼在英國申請qq 瀏覽:104
印度高僧有哪些人 瀏覽:1004
英國的著名景物是什麼英語 瀏覽:928
哪個國家的伊朗人最多 瀏覽:753
英國標志性的景物怎麼畫 瀏覽:325
印尼啦啦啦啦是什麼歌 瀏覽:901
義大利亞的代表性建築物是什麼 瀏覽:963
印度平民家庭有多少子女 瀏覽:915
抖音英國版怎麼登陸 瀏覽:703
出口印尼的農葯辦理什麼證 瀏覽:67
印度的女明星多少歲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