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如何對壘打仗

中國古代如何對壘打仗

發布時間:2025-05-21 17:03:35

㈠ 古代中國和西方打仗方式有區別嗎

有很大區別,西方打仗一般採用正面交鋒,而中國則大都採用謀略的方法。

縱觀世界的戰爭史,中國的戰爭和西方的戰爭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的。最直觀的就是雖然都是兩軍對壘,但是古代中國人打仗講究戰略部署和怎麼行軍打仗,需要用那些謀略才能攻克下敵人。

這在打仗的時候都會根據不同的戰事情況做出不同的應對方案和部署。而那個時候的西方人打仗就是簡單粗暴的正面硬剛,誰的拳頭硬就是誰贏。

歸根結底是文化上的差異。先看看中國,受儒家、道家這些思想的熏陶,古代中國人就普遍有以和為貴這一想法,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就連有名的軍事家孫子也把戰爭提到國家大事這一高度,認為戰爭適合老百姓的生死掛鉤的事情。

其實春秋戰國初期的時候,中國打仗也和西方一樣就直接正面硬剛,不耍任何花招,就是簡單粗暴地直接用血肉之軀正面對抗。

甚至有些很極端的例子,比方說說A國的戰車在逃跑過程中車輪子壞了,後面追趕的B國士兵就停下來,原地等A國人把車輪子修好了再繼續追趕。這一幕在中國人眼裡會覺得又好笑又好氣,因為有句話叫趁你病要你命,中國人打仗追求的不是仁義道德而是勝利這個結果。

像之前那個例子,明顯人口少就打不過人多的那個國家。於是,春秋後期開始大家打仗的時候也不正面剛了,而是開始使用謀略了。

在中國古代那個大環境下,大家都用謀略,只靠自己的勇猛之力是打不贏戰爭的。而且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一套成型的軍事理論和思想,古代那些有名的將領都也熟讀孫子兵法,腦袋不靈光、作戰不靈活也當不上將軍。

西方人其實從古時候就講究個人英雄主義,所以那個時候才會出現所謂的騎士精神。而且那個時候的西方也沒有成型的軍事理論來支撐或者從中學習怎麼打仗,所以西方人打仗都只是正面直接打,反正大家都不怎麼會用計謀或耍陰招,那當然就是誰更厲害誰就能贏了。

另外西方人的英雄主義思想和崇拜榮譽這一點本來就和謀略是像違背的,你要當英雄就不可能去用這些所謂的損招。更何況歐洲一直都處於分裂狀態,各個地方都比較分散也互不幹涉;而中國古代幾乎都是分封制的。國家政治形態不一樣也導致了戰爭模式的差異性。

(1)中國古代如何對壘打仗擴展閱讀:

古代中西方軍隊的差別:

從古至今,東西方都誕生了許多素質極為優秀的軍隊,很多人不免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將兩支不同時空的軍隊進行比較,試圖評判出一支史上最強軍隊。

這種關公戰秦瓊的想法自然是沒多大意思,不過東西方的軍隊之間的確有許多非常有趣的不同,不知道狹路相逢,孰優孰劣。雖然近代晚清的軍隊和西方列強有不同程度的交手,但是由於此消彼長,不能算是公平比試。

首先就是士兵的區別,中國自漢代之後的皇權時代,一般都是採用徵兵制,偶爾也會有募兵制。只要是個青壯年,基本上都可以參軍,甚至很多時候國家軍隊裡面,會摻雜大量的土匪、地痞、流氓之類的閑散人等。

所以中國古代的軍隊單兵素質是極差的,除非有岳飛這樣治軍嚴謹的統帥約束,否則士兵就會成為拿著執照的土匪。所以在中國的戰爭方略當中,將領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士兵,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很多名將帶領老弱殘兵打勝仗的例子,卻鮮有庸將帶領精兵大勝仗的例子。

而西方的軍隊從古希臘開始,對士兵就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首先必須得是由公民權的正式公民,而且戰場的表現和權利是完全掛鉤的。到了封建時代更是如此,能夠披掛上陣的士兵必須得是貴族或者上等平民,別的不說,單就騎士隨身攜帶的名貴馬匹、重型裝甲、弓弩長矛就不是一般人能夠置辦的起得。

戰場上的優勢,完全取決於士兵的勇氣和力量,將領的才能反而不是特別重要。縱觀整個西方軍隊歷史上的名將,漢尼拔也好,凱撒也罷,說到底沒啥特別的計謀才能。

基於這種原則,所以東西方軍隊有著各種不同。比如西方軍隊重視裝備,騎士的裝甲到後來的槍炮,他們把提升戰鬥力的重點都放在了提升裝備上面了。而中國的軍隊重視計謀,各種兵書戰策,大戰之前沒有人想著研究個什麼更快的弓箭,更鋒利的刀劍,而是抓緊翻閱兵法,在地圖上尋找破敵良策。

所以西方的戰爭,都是大家兵對兵、將對將,一聲令下相對沖鋒,誰勝誰敗就看誰的刀更快了。而中國的戰爭,誰跟你擺明車馬炮啊,自從宋襄公死後就沒這么傻的人了。大家都是各種迂迴包抄、聲東擊西,三十六計玩的是出神入化。你讓西方軍隊花幾十年,也想不出草船借箭這樣的陰招。

戰爭原本就是極不確定的事情,東西方軍隊的戰略大方針也有本質的區別,簡而言之就是西方的軍隊把重點放到自己身上,增加自己的確定性,而中國的軍隊則把重點放到敵人身上,增加敵人的確定性。

西方的軍隊要想打贏戰爭,想的都是擴充自己的軍隊數量,優化自己的武器裝備,把各種後勤補給、運兵路線籌劃的極為細致。而中國的軍隊呢,每一次都是想著如何把敵人分割,就像孫子兵法所言,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

㈡ 古代戰爭兩軍對壘,會先派武將出來單挑嗎

不管是在古裝小說當中,還是在電視劇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兩軍交戰之時,都會先派出自己陣營當中的將士先去和對方的將士單挑,然後雙方隊伍會擂鼓、搖旗、吶喊,但是在中國古代真的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雙方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對歷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說這種情況就是編劇胡編亂造的,但是其實不是的,雙方將士單挑的行為是真實存在的,這種行為被稱為“致師”,接下來先來看看一段記載吧。

項羽的這種行為還是少數,以至於到了東漢末年之時,鄭玄又重新把“致師”這個詞進行註解,不過他研究出來的結果和之前的解釋是差不多的。

所以說電視劇當中兩軍交戰,先派出將士單挑的場景並不是編劇胡編的,而是根據歷史真實改編的,致師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震懾對方,消減對方的士氣,不過派出的將士也非常的重要,必須要勇猛無比,這樣才能夠起到震懾的作用,現在大家是不是已經有所了解了呢?

㈢ 古代軍隊是如何打仗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01213fb80e7bec7fc57f28242eb9389a506bdf

攻城戰

古代戰爭真像影視作品裡那樣將軍與將軍在陣前單挑嗎?你想多了,這是不可能的事。那麼,古代戰爭是如何打的呢?

在春秋早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更像一場競技比賽,交戰雙方都遵守文明的戰爭規則。

諸侯國之間發生不可調和矛盾,談判無法解決,就要用戰爭來解決,主戰方先向敵對方下戰書,約定時間及軍隊的數量,選在兩國邊界較為平坦開闊的地點交戰。使者遞交戰書給敵對國時,敵對國必須舉行宴會招待,很像現在的體育邀請賽。

打仗必須師出有名,不能無緣無故發動侵略戰爭。「不加喪,不因凶」。如果國王剛剛去世,或者國家遭受較大的天災人禍,別國是不能對這樣的國家發動戰爭的,否則叫趁人之危,是會受到鄙視的。

交戰的人員一般是具有貴族身份的士,叫士兵。奴隸和一般身份低下的人沒有交戰權力,只能從事伙夫、喂馬、修車等後勤工作。

兩軍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布好陣後,開始交戰。如果一方沒有擺好軍陣,另一方不得發動攻擊,兩方完全做好准備之後,才開始對陣。那時以車戰為主,兩軍都派出數量相等的戰車上場廝殺。你派一輛,我派一派,你派五輛,我也派五輛,兵力必須對等。在車兵交戰時,後面的軍隊只能觀戰,不能偷襲。

兩軍的戰車揮著武器來回攻擊,如果把敵方士兵殺死了,就算取勝。如果只殺傷對方,而對方又放棄了抵抗,則要立刻停止戰斗,不能殺死已經喪失抵抗能力的傷兵,得讓他回營療傷。

如果統帥對單打獨斗不感興趣,就命令兩軍全體出動廝殺。如果一方戰敗逃跑,另一方只能追擊五十步,五十步之後,不能再追了,便鳴金收兵。在五十步之內俘獲的敵兵,便要抓回去做奴隸,如果俘虜的士兵年紀很大了,則要放回。

當然,這種競技式的戰爭只保留很短的一段時間,更多的時候,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特別是戰國時期,屠城、殺降都是家常便飯。

秦國的軍隊在商鞅變法後,戰鬥力大大加強,並吸收了魏「武卒」、齊「技擊」的優點,訓練成為了虎狼之師。兵種有步兵、弓弩兵、車兵、騎兵,輔助兵種有修建工事的工兵,療傷的醫務兵,傳遞信息的傳令兵,運送糧草的運輸兵,還有做飯的伙夫。當時各國對作戰兵種的素質要求很高。

士兵體能

弩兵標准:年齡四十歲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能熟練使用臂張弩、蹶張弩,能拉開八石強弩,能連繼開弓20次,能射中五十步之內的靶心,可以熟練地在地上、戰車上、馬背上射擊敵人。

步兵標准:穿上甲衣、甲袖、甲裙三重鎧甲,拿著十二石的強弩,背五十支箭,扛著戈,戴著頭盔,佩帶寶劍,帶上三天的糧食,半天能行軍百里。

車兵標准:年齡四十歲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能飛奔上馬,能飛奔跳上戰車;並能在戰車上前後、左右、上下各個方位應戰,能執掌旌旗,並能拉滿八石強弩,能左右、前後射擊敵人。

騎兵標准: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體強壯,行動敏捷,反應迅速;能騎馬疾馳並在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後、左右各個方向應戰自如,進退嫻熟;能策馬越過溝塹,攀登丘陵,沖過險阻,橫渡大水,追逐強敵,臨危不亂,以一敵十。

武器裝備

軍隊配備的武器裝備有:強弩、戈、矛、戟、劍、連弩車、戰車、運輸車、攻堅用的沖車,爬牆用的鐵爪,設置障礙和防護軍營的鐵蒺藜,架橋用的鐵環和天潢,剪草用的鐮刀,砍樹用的大斧、扎營用的鐵環、繩索和防雨的漆布。

一萬人的軍隊,需要裝備強弩六千張,戟和大盾兩千套,長矛和盾牌兩千套,箭三十萬支,備用弩弦八千條,修理作戰器具和製造兵器的工匠三百人。

信息傳遞

軍隊作戰時,將軍站在後方的樓車或者戰車上指揮前方的士兵戰斗,將軍旁邊豎起高高的牙旗,意為指揮中心,有短兵護衛安全。大軍作戰,戰場的展開面積往往有幾平方公里之大,以金鼓、旗幟、號角、傳令兵來傳達將軍的指令。

擊鼓代表進攻,緩慢擊鼓,表示緩進攻,急促擊鼓,表示快速進攻;鳴金代表後退,緩慢鳴金代錶慢慢後退,急促鳴金,表示快速後退。

指揮中心旁邊除了牙旗外,還豎立五色方位旗,青、赤、白、黑、黃,用於傳達軍令和辨別方向,每個分隊的士兵都有旗手,用旗語和將軍交流,將軍旁邊的旗官揮赤旗,前方進軍的旗手也要揮赤旗,叫應旗。向前攻擊時,青旗表示往東方,赤旗表示往南方,白旗表示往西方,黑旗表示往北方,黃旗表示原地不動。布陣時,舉青旗布直陣,舉白旗布方陣,舉赤旗布銳陣,舉黑旗布曲陣,舉黃旗布圓陣,當然,五色旗還可以傳遞更多的意思,在練軍時,士兵就已經熟記於心。除了五色旗外還有軍旗,軍旗用於辨別敵我,也可以用來遮擋敵軍的視線,增強軍隊的氣勢,旌旗遮天蔽日,給敵人造成心理沖擊力。如果旗手倒下,軍旗或令旗被砍倒,前方與後面的指揮中心失去聯系,就會導致陣腳大亂,所以旗手是很重要的崗位。

除了鼓、金、角、旗之類的器材互相配合,還有傳令兵和偵察兵騎著快馬隨時反饋和傳達將軍指令,保證上下信息暢通。

如果戰線拉得太長,作戰面積過大,超出了將軍的視線范圍,則由將軍下面的副將或都尉領導分部作戰,同樣以鼓、金、角、旗傳達命令,將軍與都尉之間則由傳令兵聯絡信息。

行軍打仗除了暢通的指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軍隊的陣形了,陣形不亂才能保證信息的暢通,信息的暢通才能保證各兵種的協調作戰,協調作戰才能保證戰斗的勝利。一旦陣腳亂了,聽到不到將軍指令,左右亂躥,互相踩踏而死,只要倒地就別想再起來。

打仗除了將軍和士兵之間的信息要保持暢通之外,皇帝和將軍的聯絡也非常重要,因為皇帝才是戰場的總指揮,糧草和武器的補給,兵力的補充,將領的更換等等,都要由皇帝來協調。

皇帝與前方將軍的軍情聯絡採用的是陰符和陰書,陰符是一種特殊的兵符,每種代表不同的意思,只有皇帝和前方的將軍知道;陰書是內容較多的文件,這件軍情文件寫在絲帛上,然後剪成三部分,分三個不同的人送信,送達目的地後,只有將三份合起來才知道具體的內容。陰書的保密性非常高,送信的人既使看到其中一部分文件或被敵方截獲,也不知道內容。

陣型布置

兩軍作戰,布陣是第一要素,陣形中最為常見的有方陣、錐陣、圓陣,雁陣、長蛇陣等,方陣和錐形陣多用於進攻或突圍,圓陣用於被敵軍包圍之下的防守,雁陣和長蛇陣用於包圍敵軍或反包圍,陣形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形和情勢變化而靈活排列,並非一成不變。進攻的軍陣,通常以遠射的弩兵作前鋒,重甲車兵和步兵緊跟其後,騎兵布在軍陣的兩翼,用於快速機動。所謂強弩在前,錟戈在後。

兩軍對壘時,弩兵遠程攻擊,壓制敵軍的前鋒,挫敗敵人的銳氣,隨後是車兵和重甲步兵快速跟上,當銳不可擋的車騎兵手持戟、矛沖入敵方中軍的時候,快速把敵軍分割成兩半,兩翼的車騎兵左右包抄,把敵軍合圍,使敵人首尾難顧,左右受敵,從而殲滅之。

弩,作為遠射攻擊武器,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力道的不同,射程也各不相同。一個弩兵身上會背15支箭左右,箭太多了行動不方便,也沒有時間發射更多的箭出去,所謂臨陣三矢,射出三四支箭,敵人的騎兵就沖到眼前了。

如果敵方騎兵發起進攻,假設兩軍相距150米遠,馬的奔跑速度每秒15米,那麼對方騎兵只需10秒就達到己方陣地,己方的弩兵只有10秒的射擊時間,弩機每5秒射出一支箭,也最多隻能射出2支,弓箭手可以在10秒內射出三至四支箭,所以兩軍對陣的時候,一個弩兵帶15至20支箭就足夠了。

由於上箭需要時間,所以弩兵的排列最少三排以上,第一排射擊,第二排瞄準待發,等三排拉弦裝箭,這樣輪番射擊,箭雨源源不斷地射向敵軍,使敵軍沒有躲閃的間隙。有時是前排跪射,後排立射,高低交錯射擊。弩兵方陣可以很長,但不能太厚。某電影中弩兵方陣長數百米,厚數百米,如果這樣排列,後面的弩兵射出的箭會落到自己的軍陣上,把自己人射死,所以弩兵方陣的厚度不超過二十米,十排左右為宜。

箭雨落在敵軍陣營,如果士兵有鎧甲和盾牌遮擋,戰馬是缺少保護的,戰馬一旦受傷,戰車就失去控制,導致軍陣混亂。

如果己方發起進攻,弩兵射擊完身上的箭之後,讓出通道,車騎兵從後面快速殺出。弩兵和步兵一道跟在車騎兵後面。車上通常會攜帶成捆的箭支,這時,弩兵又可以從車上取下箭支射擊敵人了。弩兵抬高射擊角度,仰射,掩護車騎兵進攻。當密集的箭雨落在敵軍陣營的時候,壓制敵軍弩兵無法反擊,車騎兵也已沖到了敵人軍中,把盾牌陣沖亂。

在開闊平坦的地方作戰,車兵是沖擊武器,一輛戰車由三人組成,一人是御手,坐中間,負責駕車,御手左右兩邊各站立一名士兵,士兵手裡拿著矛和戈之類的長柄兵器,在接近敵軍的時候,由於在車上,可以居高臨下,以戈矛殺傷敵人。

秦軍的攻擊戰和近代的陣地戰有些類似,古代的弓弩相當於近代的火炮,古代的車騎車相當於近代的坦克,古代的步兵相當於近代的步兵,古代的輕騎兵相當於近代的快速機動部隊。通常是先以炮兵火力遠程攻擊,壓制敵軍火力,摧毀敵軍的防禦,挫敗敵人的銳氣,打亂敵人的陣腳,隨後是裝甲部隊快速追上,掩護後面的步兵,向縱深推進,突破對方前鋒,實施機動,分割、合圍、殲滅敵軍,達成進攻目的。

車兵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用於地勢開闊平坦的地方,如果是山坡、坑窪不平的田土裡,車兵沒有用武之地,很多時候,車兵只能用於搞後勤,運送糧草。相對而言,騎兵的實戰性更強。所以弩兵、騎兵、步兵是最常用的兵種。

當然,在開闊的曠野兩軍擺好陣式對壘,這種情況很少,戰場瞬息萬變,山林、沼澤、峽谷、隨時都可能遭遇敵軍,戰法也各不相同。攻城戰、圍困戰、救援戰、突襲戰、殲滅戰、進攻戰、撤退戰、突圍戰等等,不同的戰場,各兵種之間的配合也不相同。

秦代雖然還沒有馬鐙,但有了馬鞍,馬鞍可以穩定騎手不會在奔跑的時候摔下馬,騎手可以把腳伸入固定馬鞍的皮繩里保持身體平衡,騰出手來射箭。盡管如此,騎兵仍無法作為攻堅戰的主力。

兵書雲:「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後;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梁;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繫纍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騎兵的作用仍以騷擾、偵察、包抄、偷襲和追擊為主。

當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趙國的騎兵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以騎馬射擊為主,不會用騎兵沖陣。重騎兵沖陣是古羅馬軍團和馬其頓軍團的作戰方法,西方馬高大,體力好,而且冶鐵業發達,可以打造重裝鐵甲,馬匹也有護甲。為了剋制重騎兵,通常以盾牌和長矛為主。把一種長達6米的長矛架在大盾上,重騎兵也會畏懼。長柄武器的特點是可以不近身而殺死敵人。當騎兵沖到陣前的時候,步兵立著盾牌,向前架起長矛,在數米之外就把騎兵從馬上挑下來。騎兵雖然穿著盔甲,但眼睛和脖子暴露在外,仍然是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正面攻擊。長矛陣只能防騎兵,近身肉搏完全處於劣勢,只有被宰的份。

所以戰國時沒有重騎兵沖陣的打法,一般是車兵沖陣。(兵馬俑坑中的戰車旁挖掘出近7米長的木桿,有人認為是長矛,但最終確認是旗桿)。

當時秦軍仍以銅質兵器為主,鋒利度、硬度和韌性都不如鐵質兵器,但由於當時冶鐵業還不發達,工藝不成熟,鐵質兵器的性能無法完全展現出來。秦國在鑄造銅質兵器時,把銅、錫按合理的比例搭配,製造出硬度很強的兵器。打勝仗,武器裝備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戰略戰術和國家實力的比拼。

長平之戰,秦軍誘敵深入,把趙軍圍困在狹小的河谷區域,秦軍在所有的關隘處挖起又寬又深的壕溝,溝中豎著尖銳的木樁,使戰馬和士兵都無法跨越,離壕溝二十步之外再布上鐵蒺藜,鐵蒺藜旁邊修築高高的塔台,塔台上安放連弩和檑木滾石,被圍困的軍隊無法突圍,救援的軍隊無法靠近,使數十萬趙軍被慘敗。很多時候有利的地形勝過百萬雄兵。

兵者,詭道也。打仗講的是謀略,很少像電視裡面一樣,把全部兵力集中到一個廣場上廝殺。即使一個合格的士兵,拿著矛戟拼殺十分鍾,體力就大大降低,拼殺半個小時手已發軟,一個小時會達到體力極限,如果陣腳被敵軍打亂,一般半小時就鳴金收兵,取勝的一方也不會追擊太遠,因為體力吃不消,除非安排一支隊伍不參戰,專門用來追擊。

冷兵器作戰非常殘酷,拼殺的時候慘叫聲一片,鮮血四濺,斷肢橫飛,開膛破肚,內臟傾泄,用血雨腥風來形容毫不為過。如果沒有刺中心臟和頸部大動脈等致命的地方,受傷的士兵會在地上掙扎慘叫很久才能死去,雖然有醫療兵,但不會在戰場上救人,只會在後方治病。

戰斗類型

攻城戰非常多,中國的城牆在宋代以前都是用土夯築,不像西方的城牆多以石材築成。攻城時,弓弩兵向城牆上的守軍射箭,掩護步兵攻城,架雲梯爬城牆,或以攻城錘撞擊城門,也有用爪鉤爬牆的。如果准備充分,建造大型的攻城塔是一種快速攻城的方法。堆土法攻城需要很長時間,採用大量的士兵擔土填平護城河,堆在城牆下,堆出一個大土坡,從土坡上爬到城裡。堆土法攻城最少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做到。如果城市上方有水庫大河的話,可以挖開堤壩,用水淹的方式攻城。守城的一方由於與外界失去聯系,非常考驗城池的物資儲備,軍民團結精神和將軍的意志力。有些城池不攻自破,有些城池可以堅守一年之久。守城戰的集大成者是墨子,《墨子》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十多種守城戰法。

任何先進的軍陣都可以模仿和破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是集團與集團的競爭,將領個人的作用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軍事決策並非由一個人做出。最終取勝的關鍵還在於綜合國力的競爭,涉及到人才、制度、經濟,武器裝備等方面。當時秦國唯才是舉,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出身低微還是出生高貴,只要有才,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很多六國的優秀人才都來為秦國效命;在制度上,秦國以法治國,法制相當完善,無論是農業生產,武器製造,兵役的徵集,功過的獎罰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正嚴明;在經濟上,秦國有八百里秦川和肥沃的巴蜀之地,糧草充足,為舉兵遠征提供了保障。

激勵機制

秦軍的軍功制度非常激勵人心,只要在戰場上殺死一個敵人,朝廷便會獎勵一處田宅,兩名奴僕,加封爵位一級。秦國把軍功分為二十等級,最高的是二十級,最低的是一級。

據《通典》記載:秦制爵二十等,以賞功勞,二十徹侯,十九關內侯,十八大庶長,十七駟車庶長,十六大上造,十五少上造,十四右更,十三中更,十二左更,十一右庶長,十左庶長,九五大夫,八公乘,七公大夫,六官大夫,五大夫,四不更,三簪梟,二上造,一公士。

秦軍殺死敵人後,會立刻把敵人的腦袋割下來掛在腰間,有的勇士腰間掛了三四個敵人的腦袋,仍像瘋狗一樣撲殺敵人。六國面對這樣的軍隊,真是聞風喪膽。由於腦袋太大,不方便攜帶,後改為割耳朵,殺死敵人後,把左耳割下,放入口袋,戰斗結束後,按耳朵的數量領取獎勵。

一個普通的人要想改變卑微的命運,只有到戰場上多殺敵人,立了戰功之後,加官進爵封良田,命運就徹底改變了。很多秦國庶民、刑徒通常不穿任何鎧甲防護,只穿著普通的布衣,拿著武器向敵人瘋狂進攻,嗜血性讓人恐怖。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上記載,兩個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因搶奪敵人的人頭而發生爭執。

其他六國的軍功也是按殺敵數量領功的,人頭就是戰利品。但其他國家的軍功制度有很大弊端,軍功獎給士兵本人,殺敵越多,獎勵越多,爵位高,田產豐厚。很多勇士殺了很多敵人後,就變成了富豪。士兵本人有了大量的田產,有了爵位之後,他就想享受生活而變得貪生怕死,一個富豪誰還在戰場上賣命啊,所以這群富豪士兵戰鬥力就漸漸喪失了。

就好比一家創業公司,創業階段大家都很賣命,當公司上市之後,很多員工成了富豪,都想好好享受生活,不想再加班加點拚命苦幹了。

秦國發現了這種激勵方式的致命弱點後,決定改變弊端,實行綜合獎勵制度,即:每殺一名敵人,朝廷分給其家人十畝良田,一處房產幾名僕人。如果父母是囚犯,只要兒子在戰場上殺了兩個敵人,就可以出獄取得自由,如果家裡其他人是奴隸身份,也可以轉為平民的身份。對士兵本人,繼續留在軍隊服役,只享受爵位的榮譽,殺敵一人,進爵一級,等到年紀大了,服役期滿後,如果還沒戰死的話,就可以分配到地方上當官。要是士兵本人戰死沙場了,他的爵位就讓他家族的人來繼承。如此一來,士兵立功越多,自己爵位越高,家族分的田產也越多。士兵爵位高了後,可以在軍隊當軍官,當軍官後,危險性比普通兵卒要小一些,待遇也要高一些。這樣,兵卒殺敵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很多農夫徵集入伍,經過訓練後,一到戰場上,他們鎧甲也不穿,就像一群餓狼一樣撲向敵人。

由此可知,秦國的軍功制度更加合理,更能激發士兵的作戰勇氣,是徹徹底底地為戰爭為服務的。

當年長平之戰,趙國40萬大軍被圍,秦王發動全國動員令,所有百姓封爵位一級,河內郡凡15歲以上的男子都上前線支援戰斗,糧草和武器裝備沒有後顧之憂,總共投入的作戰軍隊和後勤民眾達百萬之巨。而趙軍被圍後,趙國舉國上下恐慌失措,大臣間互相猜忌,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錯失戰機。

一城一池的得失,取決於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和將領的軍事才能,但長久的勝利,取決於國家制度的與時俱進和自我更新能力。

作者:蔡梵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如何對壘打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申請英國離岸公司 瀏覽:680
印尼冬天去哪裡 瀏覽:161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發展不起 瀏覽:698
在中國怎麼玩戰地4 瀏覽:762
伊朗航空工廠有多少架飛機 瀏覽:657
為什麼越南產的煙那麼便宜 瀏覽:705
2000印尼盾合多少人民幣 瀏覽:454
印尼語不用怎麼說 瀏覽:166
印尼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魚 瀏覽:310
中國為什麼這么多援助越南 瀏覽:399
美國赴中國簽證可以呆多久 瀏覽:873
中國哪裡種辣木樹最好 瀏覽:982
義大利現在能去哪裡 瀏覽:328
印度尼西亞四水有多少人感染肺炎 瀏覽:525
越南人怎麼做雞蛋 瀏覽:193
出國義大利需要帶哪些證件 瀏覽:450
中國軍事短板怎麼補 瀏覽:51
中國哪個城市是最後成立的 瀏覽:451
義大利大部分叫什麼 瀏覽:13
中國體育報是哪裡的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