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和我們發生接觸、文化交流最頻繁、文獻記載保留最多的國家,莫過於印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整個詞在漢譯佛經中很常見,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這些佛經的原文,當然多數是當時或更早時在印度寫成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在古代以精美的絲織品聞名於西方。因此,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有的就把中國稱作 Serica,意思是「絲國」,稱中國人是Seres,中國的首都是Sera,現代的漢譯「賽里斯」「賽拉」。但這沒有像Cīna這個詞一樣成為通名。
❷ 古印度為什麼把中國叫做振旦
據考證,「震旦」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兩種解釋:1. 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
2. 震 為 秦 的音譯轉變,旦 則為 斯坦 的意思
❸ 如何理解一部分中國人叫韓國人「棒子」、叫印度人「阿三」
在討論部分中國人對某些國家的稱呼時,我們需理解背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如印度人稱中國為「中國毒蛇」,源於中國加入聯合國後,印度認為中國對印度有所侵犯,此稱呼反映了對歷史事件的解讀與情感。現今,盡管印度經濟有所增長,但人均GDP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工業發展相對落後,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已超越印度。
轉向韓國,或稱為「南朝鮮」。韓國人在認知中可能對中國形象較為負面,認為中國處於落後階段,使用諸如「臭帽子」等貶義詞。韓國經濟相對發達,人均GDP高於中國,但在某些領域,如半導體,韓國保持領先地位。然而,韓國的主權與生活水平並不完全匹配其經濟數據,有分析認為其數據可能有所虛高。目前,中國在半導體領域與韓國競爭,且在某些方面已取得優勢。
當提及稱呼時,如「棒子」和「阿三」,這些詞彙並非國際通用,而是特定群體或地區使用的俚語,表達了一種態度或情感,而不是正式的官方稱呼。這些稱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度不同,可能涉及歷史、政治、經濟因素的復雜交織。
在面對這樣的稱呼時,我們應當倡導尊重與理解,避免過度解讀或反應,而是通過促進對話和文化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共同構建和諧的關系。面對不同觀點和稱呼,保持開放的心態,促進相互尊重與理解,有助於構建更加和諧的國際關系。
❹ 中國為什麼叫震旦
在中國歷史上,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這一名稱源自於梵語Cīnasthana(至那斯坦),意為「中國之地」。其中,「Cīna」(至那)待解,「sthana」(斯坦)表示「地」,與巴基斯坦(Pakistan)和中亞諸國國名詞尾的「stan」同源。印度人將「Cīnasthana」一詞省略中間兩音節,語音再進一步調整,把「那」的首音「n」挪給「至」而成「震」,把送氣的「坦」換成不送氣的「旦」,便有了「震旦」。
《佛說灌頂經》卷六記載:「閻浮界內有震旦國。」《翻譯名義集》中稱:「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中國在印度之東(「震」),乃日出(「旦」)之地,「震旦」之名音譯兼顧,實乃少見之佳譯。《華嚴經》卷二十九載:「真旦國土有菩薩住處,名那羅延山,過去諸佛常於中住。」《彰所知論》卷上載:「贍部洲西北方有王,名割尼屍割,三結集時,於震旦國等興隆佛法。」
據相關史料及佛教典籍所載,自後漢起,震旦這一稱謂就已被印度人所使用。震旦一詞,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之故,即指漢國(中國)。著名神父馬相伯,於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匯天文台舊址創辦的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就叫震旦大學。震旦大學為中國近代著名教會大學,曾經有「東方巴黎大學」美譽,是中國第一所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校。
在漢傳佛教經典中,「震旦」一詞被頻繁使用,成為稱呼中國的常用語。這一名稱不僅體現了印度人對中國地理位置的精確認知,更反映了他們對中國文明的高度尊重。震旦這一稱謂,不僅在佛教文獻中流傳,還被用於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命名,彰顯了其深遠的文化影響。
在古代印度人眼中,中華大地地處東方,是太陽初升之地,因此,他們對中國也有個非常形象的稱謂——震旦。這一名稱不僅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印度與中國之間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通過這一名稱,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敬意,更可以窺見中印兩國深厚的文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