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中華文化有什麼變化嗎
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至「甲午戰爭」期間,隨著政治上、經濟上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經濟,中華文化也逐漸喪失其獨立性。
一方面,外國列強除了在政治上經濟上給予中國以壓迫外,在文化精神上也不放鬆麻醉中國人民,從而實施了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政策,如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其目的,在於造就服從它們的知識幹部和愚弄廣大的中國人民。
2. 近現代中國文化的大變化過程,本質上是什麼過程
文化是一種活著的東西,一種新的文化發展起來必然有適合其發展的環境,環境變化舊的文化可能就不再占據主流。這一點與生物群落的演替極為相似,有時候舊的文化被淘汰並不是完全死亡,新的文化也要依賴於舊的文化,我們或許無法阻止文化的新舊交替,但我們可以改變文化變遷的方向與速度。
中國的近現代史,從文化的角度看,是一場極其生動的文化變遷史。
一、從皇權至上到民權意識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中國政治體制的整體走向是向中央集權,皇帝集權,這一點並不是沒有道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防禦外敵如匈奴等少數民族。雖然到了明清時期君權神授的觀點已經削弱,但大部分文人還是抱著國家不能沒有皇帝的想法,這是一種文化慣性。
不光是國家層面,在一個家庭里要有當家人,在一個家族裡要有族長,在一家店裡要有大掌櫃,其實都受這種中央集權思想的無形影響。並不是說這些人擁有與皇帝同樣的權威,而是說這種集權的體制滲透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以後,有些中國文人聽說一些西方國家沒有皇帝感覺很不可思議,一些出國留學的留學生在見識過西方的先進與繁華後自然就有把矛頭指向皇帝專政的。然而他們忽略了中國與西方的不同之處,中國之所以會有這種中央集權,皇帝專政的文化,與中國本土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一味學習西方的民主自由,只會造成民主與自由水土不服的情況。
要推行民主自由,那麼勢必要先創造出適合適合民主自由發展的環境,資本主義想要在中國做到,但失敗了,共產主義做到了。從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再到共產主義,其實是中國人的民權意識在慢慢覺醒,中央集權的文化還在,但已經成為新的文化的墊腳石。
二、外來文化的「拿來」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拿來主義」這個詞,字面意思,就是把人家的東西拿來用。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可以說很多新的東西都是從別人那拿來的,這些新的東西有沒有影響中華文化的純度呢?答案是沒有。
首先中國的文化十分博大,如同汪洋大海,所以西方文化的溪流並不能對中國文化造成根本上的影響;其次,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外來文化的匯入,正是由於這些新鮮的文化不斷補充,中國文化才得以保持活力;最後中國文化也有著強大的同化力,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往往很快就被同化,並且有可能反向入侵西方世界。
以太平天國為例,在這起農民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拜上帝教」,本質上和陳勝吳廣起義的魚腹藏書、劉邦的斬白蛇是一樣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外來文化終究只是補充。
又比如佛教,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佛教早就不同,少林寺這類由佛教衍生的產物也被打上了厚重的中華文化的烙印,並且反向輸出到印度與其他國家。
唐朝也曾經是歷史上中國最開放的時期之一,盛唐年間藉由絲綢之路許多異域來客帶來了商品,卻也帶來了文化,那時候的盛唐人在趕時髦用異域文化時是不會考慮「崇洋媚外」這件事的,因為盛唐國力強大,拿來主義在那個時期貫徹地倒極為徹底。
三、封建迷信到相信科學
《未來簡史》里有一個觀點,現在的人在遇到飢荒,天災這類問題時不會再想著請巫師來祈雨作法,而是想著誰來解決問題,誰來為事件負責。這是個十分新穎但是其實並不難理解的觀點。
在近代史上一次次慘烈的挨打過後,幸而有一群為中國的前途奮勇呼告的仁人志士,他們是行動派,他們不會妄想靠上天幫助來拯救一個國家,他們只會用切切實實的實踐來為中國探出一條明路。
這些人雖然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精神,卻深深地影響了中國。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精神,在過去每個朝代更替時,往往會有人用迷信的說法解釋王朝破滅的原因,在中國曾一度被列強瓜分時,或許也有人感嘆中華命數已盡,但是並不是這樣。
這些為中華民族之崛起做出重大貢獻的先輩,用其行動與實際,告訴了中國人一個實打實的道理,那就是實踐出真知,封建迷信必然自取滅亡。
這種文化的變遷確實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網路掃墓的出現,就是一些舊民俗文化逐漸被淘汰的表現。試問時光倒退一百年,有誰敢相信中國人會放棄燒紙錢呢?
文化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無形無色的,猛然回首,才發現今日已與往日不同。
在當今的中國,網路早已成為了第二現實,各種新文化層出不窮,然而回顧近現代文化的變遷,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無比強大,我們無法阻止中華文化在這些新文化的注入下發生改變,但我們能夠決定中華文化向著哪個方向去發展。
3. 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有哪些新變化
隨著西風日漸,近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出現了新的變化,最明顯的特徵是:
1、傳統文化習俗的淡化;
2、西方傳統習俗侵入並在青年一代中漸成風氣;
3、改良文化習俗的興起(主要是指一些在傳統文化習俗和西方習俗的交媾產生的一些新的文化習俗現象,兩者所佔不中並不機械均衡).
局限性:一方面是忽視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沒有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習俗的真諦要義;往往是丟了傳統,而西方進步文明的真諦沒有很好學到.
對策:還是毛澤東的經典語言: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4. 中國文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學術思想比較活躍,各流派都占據一席之地.到了漢代,政治上的統一,經濟的進步,黃老思想的影響,需要一種符合當時社會的文化,所以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現了鋪陳揚厲、摛采成文的漢賦.
所有文化的變更都是跟著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而發展的,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永遠是社會政治的外在反映.
5. 舉例說明中國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有哪些變化
摘要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和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然而,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止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6. 中國60年來文化方面的變化
第一,在電影的所有權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國有資本到多元資本的轉變。
在新中國的前30年,中國的電影業成功的完成了從私營電影到國營電影的改制,從所有權上保障了電影事業一體化局面的形成。這為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了體制的變化。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電影又從全部國有逐步轉變為多元資本的格局。不僅有國有資本、而且有集體資本、私人資本,不僅有境內資本,而且有跨國資本等多種形式,這種所有權的變化必然會逐步的滲透到電影的生產和消費中。
第二,在管理體制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政府領導生產到政府主導生產的轉變。
一個是領導,一個是指導,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是變化很大。從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主要是政府直接領導生產。80年代起政府按照市場規律指導電影生產的新體制,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要領導生產,這也是必然的,現在變了。
第三,在電影的國際國內語境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單一的全球化格局到全面的全球化格局的轉變。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國拒絕了西方為主導的全球化的格局,鎖定了當時以蘇聯衛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主導的全球化格局。這也是當時歷史的必然。新中國電影在困難中艱難的起飛,取得了勝利。同蘇聯決裂後,我們關起門來搞電影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文革時期走向了完全服務於階級斗爭的格局,電影陷入了危機。80年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邁向的全球化格局開放,順應了今天經濟全球化時代電影發展的需求,融匯到了這樣一個浪潮中,在中間尋求自主的品格。
有了這三點背景,我們再來理解新中國60年電影文化的變遷可能就有了一些基本的鋪墊。
我覺得60年來,中國電影文化發生了下面幾點顯著的變遷。
第一,在影片的表達體制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冷戰時代以政治斗爭為主導到後冷戰時代與生活幸福或者生活和諧為主導的轉變。
這種生活幸福或者是生活和諧可以包含以下內容:人性回歸、倫理和睦、心理調整、風尚重建、個體和諧等內涵。
集中表現為從第3、4代導演到第5代導演創作的轉變,例如《紅色娘子軍》,五、六十年代背景下把我黨領導武裝斗爭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那樣一個歷史合法化,合理化。從《黃土地》開始,創作風格,表達體制有了轉變,重新證明了地理環境、鄉土文化,民俗風尚的生活層面的東西,它的特殊重要性。
第二,在影片文化取向上,中國電影出現了從線性發展的事件性元素主導到事件性中的民族性元素的再度確認的轉變。
過去我們認定中國要消除或者是克服自己過去腐朽的,封建的傳統,要面向世界的先進性轉變。事件是先進的,過去的傳統的就是落後的,展示了這樣一個發展趨勢。《紅色娘子軍》《女籃5號》都顯示出了新的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取代舊時代的必然趨勢,促使了新中國電影確立了它獨立自主的品格。
從80年代開始,一批新的電影涌現,重新聲張過去被遺忘的或者被忽略的中華民族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特殊重要性。像第5代導演的崛起在這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有意義的範本。
第三,在影片人物塑造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藝術典型化到藝術類型化的轉變。也就是說,前30年的影片無一例外的總是致力於塑造具有藝術典型性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過去我們的文學概論教科書,藝術概論教科書都對典型性做了高度的概括,那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的電影奉獻了紅色娘子軍、何翠姑等形象,何翠姑是《小花》裡面劉曉慶扮演的角色,這些藝術典型在今天也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突出貢獻。
後30年的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發生了多樣化的美學選擇,不僅繼續塑造典型,像《牧馬人》,《芙蓉鎮》當中的人物等,而且更加努力的塑造觀眾喜聞樂見的個性化人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典型化仍然有它的價值,但是類型化的價值也開始凸顯,打破了傳統的電影美學觀念。例如馮小剛賀歲片中由葛優飾演的系列人物,這些為葛優量身訂做的人物,誠然大多屬於同一種類型,而非獨一無二的這一個。但是這些類型人物同典型一樣贏得了大量的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美學需求,也體現了新中國電影獨特的貢獻。
第四,在電影美學效果上,中國電影顯示了從思想啟蒙性主導到感性娛樂型主導的轉變。
前30年的電影在美學效果上主要承擔了啟蒙群眾的任務,統一群眾思想,教育群眾,整合群眾。新中國電影可以說順利的完成了這樣一個任務,作為一個國家電影,它要承擔的任務。
後30年,我們的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語境變了,社會對電影的要求也變了。後30年的電影有了一個新的任務,主要滿足公眾的休閑娛樂需求。在休閑娛樂需求中獲得啟蒙,獲得思想的啟迪,獲得情操的感染,提升等等。
第五,在電影的範式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模塊位移到類型互生的轉變。
模塊位移我自己是這樣看的,中國電影最初是以上海為中心,體現了東部電影的格局。後來上海電影解體,它的隨便一部分到了香港,聚集為南部電影模塊,一部分到了北京,以北京為中心,形成了北部電影模塊。
新中國電影前30年主要是北部電影模塊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主導的電影模式。這也是當時完成了它的歷史人物。到了新時期北部電影模塊面臨著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的新任務,所以這時候有西部電影的崛起,以西安、廣西、成都為新的中心,第5代導演就是從這里脫穎而出,走向世界。從而有了西部電影模塊。到了90年代,西部電影模塊也衰落的,中國電影的模塊位移格局解體了。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再也沒有固定的電影模塊,而是有了類型化的轉變。中國電影越來越向類型化前進,像愛情片、喜劇片、驚險片、動作片、歌舞片、戰爭片等等,按照這樣的類型劃分。
同時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大類型:主旋律影片、商業片、藝術片。這三個類型最近幾年出現了很有特色的類型互生的趨勢,在一部影片里這三種影片相互滲透,就是在一部影片里三種類型相互滲透,相互擁有。《集結號》是一個很重要的代表,《梅蘭芳》又繼續出來,同一部片子里,主旋律的思想性,藝術的審美價值,商業片的娛樂價值都整合在一起,滿足了公眾對藝術多樣化的,然而又是高度融匯的需求,體現了中國電影的影片能力,它的自主,本土的美學品格。這種類型互生可能是在好萊塢,在西方國家都很難看到的,但是在中國電影,它順應了中國電影的語境和需要,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有它的歷史必然性。
第六,在電影的知識型格局上,從更大層面的知識的構型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時間進化型到空間共生型的轉變。
過去我們的電影都要假設一個時間的長度,從起點到重點的發展,今天的生活是不完滿的,有缺陷的,明天會發展,明天會美好,總要一個設定未來發展的時間。這是前30年電影的主導模式。
後30年的電影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時間的進化變化了空間的共生,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是全球化當中的一個地方。體現了在全球性時代,中國人的生活處在全球流動的格局中,處在同外部的其他國家相互依存的格局中。大家是高度共生的,不是我取代你,你取代我,而是相互存在,相互平等,共同發展。這樣一種在世共生型的電影文化,也是體現的中國電影人對電影,對自己生活體驗的一種獨特理解。
7. 中國文化變遷的例子
第一個十年:電影和音樂顯露大眾文化潛質
40年前,中國人剛剛走出大一統樣板文化的陰影,尚不知大眾消費文化為何物。大眾文化消費是以精英文化為代償。這是因為,精英文化較為敏感,覺醒得更早,而此時的大眾文化消費還只是一種潛流,只能藉助精英文化來表達。比如在文學方面,反思文學(其代表作為1977年11月發表的劉心武的《班主任》)、傷痕文學(其代表作為1978年8月11日發表於《文匯報》的盧新華的《傷痕》)、改革文學(其代表作為1979年2月發表的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都曾在大眾中廣為流行。戲劇舞台在經歷了最初的復排熱潮之後,遂有了北京人藝的《丹心譜》(作者蘇叔陽,1978年3月25日首演)和上海的《於無聲處》(作者宗福先,1978年10月首演),也曾風靡大江南北。
電影已經顯露出大眾消費文化的潛質,《大眾電影》的發行量和「百花獎」的投票量都曾達到八九百萬;《大眾電影》1979年第五期封底刊登了外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男女主角接吻的劇照,盡管有人寫信指責為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並宣稱社會主義不需要擁抱和接吻,但天窗既已打開,風雨之後,總是要見彩虹的。只是電影的表達方式仍以精英為主導,第四代、第五代的許多影片至今仍令人懷念,但正是他們的創作,最終導致了票房危機的發生,迫使電影界去探討好萊塢商業電影模式。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大眾文化消費方式的電視,這時還處於初創階段,1978年5月1日,原北京電視台正式更名中央電視台,這一年播出的電視劇僅有微不足道的8部,每部最多不會超過3集。
《大眾電影》1979年第5期封底照片
流行音樂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大眾文化消費最活躍的因素。上個世紀70年代最初幾年,《外國民歌二百首》和部分港台通俗歌曲已在一些青年中流行。1978年以來,鄧麗君和台灣校園歌曲在東南暖濕氣流的裹挾下北上,《何日君再來》《路邊的野花不要采》開始被人們四處傳唱,《外婆的澎湖灣》《蝸牛與黃鸝鳥》等亦流行於大學校園。1980年的北京街頭,已能看到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提著錄音機,跳迪斯科的青年。這一年的2月,第一個流行歌曲排行榜誕生,以《太陽島上》《泉水叮咚響》為代表的15首流行歌曲榜上有名。而李谷一的一首《鄉戀》,更以驚世駭俗的「靡靡之音」和氣聲唱法,引發了長久的爭論,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電視劇和電影回歸大眾文化本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大眾文化消費的爆發期。電視劇影響力迅速上升,成為大眾文化餐桌上的一道主菜。最初是靠引進以彌補節目的不足,從日本的《血疑》《姿三四郎》,巴西的《女奴》,美國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到中國香港的《上海灘》《戲說乾隆》之類。盡管有過許多爭議和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觀眾排遣寂寞時光,休閑娛樂,不能沒有這樣的消費方式。國內電視劇生產者很早就為電視劇的通俗化做出過努力,雖然《敵營十八年》作為最初的嘗試曾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和質疑,但國產電視劇的通俗化進程並沒有因此而終止。《西遊記》《紅樓夢》《烏龍山剿匪記》《籬笆·女人和狗》《濟公》《末代皇帝》《便衣警察》《公關小姐》《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月朦朧,鳥朦朧》《庄妃軼事》《唐明皇》《秋海棠》等眾多作品,對長篇電視連續劇的講述方式及題材的多樣化做了有益的探索;而《渴望》《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京都紀事》《皇城根兒》等,則嘗試了室內劇的生產方式,這些都大大推進了電視劇消費市場的形成。
電影對商業模式的嘗試或探索,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晚期才有了較為自覺的意識。馮小剛的賀歲片與張藝謀《英雄》式「大片」從不同的方向開啟了電影商業化的進程,而市場機制的引進,加入WTO所帶來的開放電影市場的巨大壓力,以及傳統電影發行體制逐漸為院線制所取代,給電影的商業化創造了機遇,提供了條件,電影因此回歸大眾文化的本性,成為2000年以後大眾狂歡的濫觴。
1990年代通俗文學的初興
文學在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精英式寫作的狂歡後,進入90年代,無論實驗的、探索的還是觀念式的寫作,都受到讀者的冷落而日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則是通俗的大眾文學。這個過程其實在80年代就開始了。最初是從海外引進的金庸(包括梁羽生和古龍)的武俠小說、高陽的歷史小說以及瓊瑤的言情小說,並在讀者中造成了廣泛和持久的影響。接下來,民國通俗小說成了出版商的「搖錢樹」。自清末直至1949年前,凡具有一定可讀性、又允許重印的近現代通俗文學作品,幾乎都被反復重印了不止一遍,有的甚至再版了多種不同的版本。像張恨水,怕是印得最多的,至今還在印。除張恨水外,秦瘦鷗、周瘦鵑、劉雲若、還珠樓主,以及張愛玲的書,都印了不少,深為廣大讀者喜愛。這種「重印熱」至今未見冷卻,隨著一些作者的書成為公版書,甚至還有增溫的趨勢。
把張愛玲歸入通俗文學一脈,有人也許會不高興,不甘心讓她與張恨水之流為伍。但如果我們將20世紀通俗文學的歷史聯成一條線,就會發現,《海上花列傳》和張愛玲恰恰居於這條線的兩端。作家阿城有個觀點,他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面貌和傳統,本來就是通俗的,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乃至張恨水的流行,可以作證;而「五四」以後的精英寫作反而是個「另類」,直到張愛玲才撥亂反正,重振通俗文學的主流傳統。海外著名學者李歐梵也是認同這種觀點的。就像來自香港的李碧華,她的小說中有對現代性的反省,但說到底也還是通俗文學。
這真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是精英文學寫作的持續高燒和讀者數量的日益萎縮,另一方面,則是通俗文學單靠海外引進和翻箱底兒支持著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這幾乎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景觀。在最初的若干年,通俗文學寫作實在很有限。當年有一位作家叫苗培時的,為《北京晚報》創作過連載小說《慈禧外傳》,還有人寫過少林寺的海燈法師、故宮里的神秘傳說等,但都不成規模,不成氣候。作為補充,通俗雜志開始廣為流行。《故事會》的發行量曾達到八九百萬,《知音》《家庭》的發行量也相當可觀。據調查,《故事會》的讀者群,主要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對於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我們的文學家們做得怎麼樣呢?實事求是地說,我們一直不缺少寫作通俗文學的作家或嘗試通俗化寫作的作家,也產生過一些很有影響的作品。90年代初有過汪國真的詩,小說有過《北京人在紐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但都是曇花一現,如過眼雲煙一般,很快就消散了,看不到後續的成果。當年,有一個「香港女作家雪米莉」,這是四川作家田雁寧與幾個朋友共同創造的一個品牌,曾在圖書市場上馳騁過一段時間,但也是很快就無聲無息了。表面看似乎是經營過度,損害了這個品牌,其實還有更加內在的原因。從歷史上看,整個文學界對通俗文學一直持有根深蒂固的歧視,看不起通俗文學和通俗文學作家,有些作家偶然為之,也羞於提起,有些作家索性就轉行了。還有些作家為了彌合想像中的讀者與實際讀者之間的巨大裂縫,也曾做過通俗化的努力,但由於這種努力是從精英文學的標准出發,試圖提高(實則閹割、改造)通俗文學的品質,所以收效甚微。試問,40年來,我們有過能和張恨水、劉雲若、還珠樓主、張愛玲,乃至金庸、瓊瑤,或李碧華比肩的通俗文學作家嗎?我看是沒有。
不過,退一步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通俗文學也有過發展比較好的作家和文學類型,比如善於寫警匪加言情的海岩,就顯示出一定的持續創作的能力和潛力。還有所謂官場文學,盡管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打壓,卻也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繼張平、王躍文之後,我們還看到有寫作《駐京辦主任》的王曉方。這些都是傳統寫作中比較難得的通俗文學的成果。
2000年後網路寫作的興起
通俗文學的真正改觀,卻是2000年後網路寫作的興起。有消息說,網上發表的小說,一年已達百餘萬部,這在傳統的文學生產體制中完全是不可想像的。就類型而言,則有玄幻、懸疑、盜墓、穿越、武俠、言情、商戰、職場、官場、青春等等。其中一部分作為圖書出版之後,發行量動輒都在10萬冊以上,有些甚至達到數十萬、上百萬,這和我們一貫所推崇的精英文學或精英小說只銷幾千冊或萬把冊的情況,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更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即通俗寫史和通俗讀史的讀寫相長,水漲船高,知名寫家層出不窮。歷史固不同於文學,但興起於網路的通俗寫史,往往在寫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借鑒了唐宋以來變文和話本講史的傳統;而讀者的態度也並不以此為學究式的歷史專著,而以消閑、解頤,間或取得一些歷史知識為目的。
實際上,網路寫作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一種強勁的勢頭。既然不被主流文學界認可和接納,便以一種自我放逐、放任自流的方式生存和發展著。在資本和技術的支持下,全新的傳播手段以及閱讀方式,給網路寫作者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無論寫作者、作品,還是讀者的數量,都以幾何級數增長,其規模常常令人嘆為觀止而又憂心忡忡。近年來,從中國作協到各省地方作協,都在大力發展網路作家,將其組織化,並規范其寫作,引導他們向主流寫作靠攏。但以網路作家數量之龐大,以及作為作協會員的網路作家數量之微不足道,要改變網路寫作的狀況,在目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盡管作協試圖給予個別網路作家以世俗所看重的社會地位,但是,文學界對於網路寫作的態度和評價,整體上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看來,文學價值觀、趣味觀的轉變,要比在組織上接納網路作家難多了。
票房·抖音·郭德綱:
大眾對娛樂的無盡慾望
無疑,網路寫作的繁榮是大眾文化在2000年後進入狂歡期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電影票房的爆炸式增長,亦成為大眾文化消費在2000年後的標志性事件。資本的大規模介入、新的消費群體的形成,以及網路寫作所提供的內容支持,使得電影(包括電視劇和游戲)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事實上,網路寫作已成為最重要的影視、游戲各種IP的供應商,而影視、游戲作品亦反哺網路寫作者,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動態格局。同時,新興的網劇、微劇、視頻直播、短視頻、抖音等更因傳播、收視的便捷而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電視綜藝節目的泛濫亦是2000年後大眾文化野蠻生長結出的一枚碩果,在收視率的脅迫和誘導下,以迎合觀眾趣味為訴求的每一次節目創新或改進,都進一步刺激了大眾對於娛樂的無盡慾望。
至於戲劇和舞台演出,我們不能不提到趙本山和郭德綱,二者都是大眾文化消費的寵兒,沒有他們,這個世界定會顯得異常寂寞。當孟京輝帶著他的《戀愛的犀牛》重新回到戲劇舞台的時候,他已經褪去了「先鋒」的蟬衣,把戲劇變成了可以向青年兜售的時尚。與需要自我更新的孟京輝相比,開心麻花、戲逍堂等就顯得輕松得多,他們誕生於市場經濟浪潮中,沒有太多的負擔,可以直接面對觀眾娛樂身心的要求,放手搞笑搞怪,以無厘頭的表演,天馬行空的情節,賺取觀眾的笑聲。
對大眾文化應更加寬容和理解
改革開放40年給大眾文化帶來了繁榮和發展,固然有其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眾文化自身發展帶來的機遇。首先是政治上的思想解放,政策有了明顯的松動和放寬,這才有了外來文化如文學、歌曲、影視作品的引進及民國通俗小說的重印,從而改變了其過去受冷遇、沒地位的處境,重新獲得了合法性。這也是政治成熟的一種表現。
其次在經濟方面,改革開放引進市場經濟、商品交換原則,也影響到文化產品的生產,也要講求經濟效益、市場份額,作家和出版商要考慮讀者的口味,電影、戲劇要考慮票房,電視也要考慮收視率,大眾文化自然大行其道。特別自1990年代以來,精英文化失去了往日社會群體的呼應,創作本身也越來越專注於對自身的探索,這也為大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
最後是文化觀念的進化。多元共存幾乎成為一種共識,對大眾文化的態度也更加寬容和理解。
所謂大眾文化,應該是以城市平民或市民為一般訴求的文化形態。它在形式和內容兩個層次上都具有通俗化和流通性的特徵。就其功能而言,它強調娛樂和消遣的性質。它的傳播則遵循了市場經濟的邏輯、等價交換的原則,其運作方式與一般商品是同構同質的。既然如此,大眾文化的生產方式,就以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能否獲得快感和愉悅為追求。在現代社會,它又是一個由資本控制的,大規模生產、復制的過程。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大眾文化的本性,這也是大眾文化的未來最令人擔憂的。
不過,大眾文化的敘述模式往往是對平民的、日常生活的肯定,是對細節的推崇甚至張揚,是努力呈現一個屢經周折而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即所謂大團圓式的結局。而這正是大眾文化最不能見容於精英文化之處。我們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和戲劇,作為對大眾文化及其密切映照的中產階級自滿心態的反抗,正是要從個體的角度來揭示這種細膩的日常生活的平庸和脆弱。而精英文化的另一翼,現實主義文學(包括電影和戲劇)則從啟蒙與救亡的歷史使命出發,更看重文化對於現實的深刻干預和批判,並擔負起走在群眾前面,充當起時代號角的責任。因此,在他們看來,大眾文化更多地帶有「幫閑的、市儈主義的、色情的,和種種墮落的、黃色的傾向」,而「這種純粹以趣味為中心的作品,顯然是對小市民的趣味投降,而失去了以革命的精神去教育群眾的基本立場」。這樣一種對待大眾文化的態度,一直延續至今,並沒有根本的改變。這在文學界表現得最為突出。這種情形正是通俗文學的歷史地位以及相關評價所造成的,也是制約通俗文學發展和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僅通俗文學的價值應該得到承認,通俗文學對小說藝術的貢獻應該得到承認,以消遣、休閑為目的的閱讀趣味,以及老百姓一代代繼承下來的欣賞習慣,其正當性也應該得到承認,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華的作家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才能從整體上提升通俗文學寫作的水平,從而在今後的時間里,使通俗文學的面貌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
8. 中國傳統文化近代以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們談中國傳統民俗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漢族的傳統民俗。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古代文化曾經歷了多種變革,並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了許多外來文化,卻又始終保持著一脈相承、聯綿不斷的發展系統。上述狀況反映在民俗上,便表現出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的特點。
從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看,中國與其他民族一樣,也是經過了原始的採集、漁獵經濟後進入農耕時代的,而在農業生產中,其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的。與此相應,人們的衣、食、住、行、運輸、貿易等,也不斷地從蒙昧向文明發展。就社會狀況而言,中國也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的進化,在此期間,具體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曾發生過多種變化。
再看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習俗長期延續的同時,還相繼產生了道教,傳入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在歲時節日、游藝競技等方面,也因歷史變革和外來文化的傳入而發生許多變化。因此,我們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可發現其既保持著固有的傳統,顯示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時時變動,表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
如果深入分析,又可發現,中國傳統民俗的變遷是不平衡,不同步的。在各類民俗事象中,衣、食、住、行等消費民俗堪稱最活躍的部分。以飲食為例,《禮記·內則》中記載的周代佳餚僅「炮豚」、「牛炙」、「濡魚」、「@⑥珍」等數種,做法都很簡單,而且當時的平民很難享用肉食,故春秋時的曹劌有「肉食者鄙」的說法[17]。到了唐代,情況大不一樣了,僅據韋巨源《食譜》和謝諷《食經》所載食品名目統計,就有一百兒十種。與此同時,胡餅、乳酷之類的胡食也在中原地區日益流行。宋代食品花式之豐富,製作之精美,已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記載的各式菜餚將近三百種,《麵食店》一篇記載的佐酒菜餚和花式面有一百多種。又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杭州市場上出售的食品,市食小吃類有41種,糖果類有42種,菜蔬類有20種,粥類有9種,涼水類有17種,糕類有19種, 蒸作從食類有57種,名酒類有54種。僅據上述記載,已足以使人目不暇接了。明清以來,各地的名菜佳餚和風味小吃更是數不勝數了。
服飾的變化也很大,傳統的樣式至戰國時變為「胡服騎射」是人們熟知的,而到了唐代,採用和融合胡服樣式已是普遍的現象。宋代服飾更形成了喜好「變古」的傾向,述說「風俗僭侈」,指斥「怪服、妖服」[18]的言論在宋代文獻中可謂比比皆是。吳自牧在敘述杭州風俗時即稱:「自淳@⑦yòu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為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19]。至明代中晚期,慕尚新異,追求艷麗己成為一股社會風尚[20],「士民競以華服相誇耀,鄉間婦女亦好為華服」[21]的現象使士大夫發出了「極亂世界」的驚嘆。[22]
出行由乘車、騎馬變為坐轎,住房、傢具由簡朴趨於奢華,也都反映出消費民俗的巨大變化。我們從正史《禮志》、《輿服志》及歷代王朝對民間衣食住行「越禮逾制」一再下達的禁令和某些不得已的放寬,可以看出統治者的驚恐和無可奈何。
相對而言,民間信仰習俗則較為穩定,變化十分緩慢,歷代王朝不斷下令禁止民間「淫祠」卻難以收效的事實,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問題。
還有一些民俗事象,雖形式上長期延續,但實質內容卻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點在傳統的節日習俗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如年節燃爆竹原是一種驅除鬼魅的手段,後世卻被用來製造歡樂喜慶的氣氛。宋代,人們已能製作雙響的爆仗和連響的鞭炮,並創制了各式各樣的煙花,除夕之夜,通宵達旦,聲震如雷的爆仗、絢麗奇幻的煙花與鼓樂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元宵節源出以燈火祭神、禮佛的舉動,後來也充滿了觀賞花燈的娛樂成分。立春宏道的《迎春歌》對當時熱鬧非凡的行春盛況作了十分生動的描述。端午節原為「惡日」,但自宋代開始,也被視為「葵榴斗艷,梔艾爭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的佳景時節,除沿襲驅瘟避邪的舊俗外,人們還「遞相宴賞」,「對時行樂」。[23]
另有一些民俗事象,如臘八節食臘八粥,宋代興起的火葬習俗,觀音菩薩取代女媧成為民間香火最盛的「送子娘娘」等,都與佛教傳入有關。
總而言之,在中國民俗的母體和核心一以貫之的情況下,其傳統架構中的不少內容已發生了頗大變化。一些民俗的內容和形式以其原型或變種長期保留著:一些民俗保留了傳統的形式,而原始內容則日趨淡化和消亡:一些民俗在後世的傳承中僅保留了原有的名目,其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極大變化;一些民俗在後世已盪然無存;還有一些民俗卻是由於文化的變革或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新出現的。上述狀況表明,只有仔細分析和認真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的傳承與演變,才能真正認識中國民俗。
年輕一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缺乏興趣,相反外國人,對我國傳統文化越來越有興趣。比如傳統京劇,越劇,民族手工藝術,等等,現在都得不到有力保護,甚至一些民間藝術,皮畫,一些民族樂器等老一輩去世了就失傳了,悲哀。所以,我認為除了引進西方文化藝術外,應該重點保護我們先有的一些珍貴文化。不要發生以後兒輩孫輩只能在書本上看到它們的悲劇
9. 中國傳統文化近代以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個人看,年輕一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缺乏興趣,相反外國人,對我國傳統文化越來越有興趣。比如傳統京劇,越劇,民族手工藝術,等等,現在都得不到有力保護,甚至一些民間藝術,皮畫,一些民族樂器等老一輩去世了就失傳了,悲哀。所以,我認為除了引進西方文化藝術外,應該重點保護我們先有的一些珍貴文化。不要發生以後兒輩孫輩只能在書本上看到它們的悲劇
10. 中國文化發展歷程有哪些階段
共有八個階段
1.遠古至夏朝建立以前為中國文化的起源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先民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建樹,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2.夏、商、西周、春秋時期,以青銅器、鐵器、牛耕的出現,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經的編定為標志,是中國文化的形成階段. 3.戰國、秦、漢時期,社會物質生活內容更加豐富,而政治領域內影響中國數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縣制和各級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紙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以諸子散文、漢賦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及以《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 書》等為代表的史學著作相繼出現,道教產生,佛教傳入,是中國文化的發展階段. 4.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在民族遷徙、沖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攝,北方世族南遷,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展,接著,南方文化又向北方迴流,實現了南北文化的溝通.同時,玄學從儒、釋、道爭論中誕生,各民族文化風習也在戰亂中薪火相傳,可謂中國文化內部沖突與融攝的階段. 5.隋唐五代時期,由於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唐詩、建築、佛教造像、紡織、科技等標志性成果接踵而出;遼闊疆域內因地制宜多種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為特徵諸族薈萃的社會風俗習慣,都說明這是中國文化的繁榮階段. 6.宋遼夏金元時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經濟空前活躍;以理學為主導的儒學新派別在三教合一的時代潮流中形成;宋詞、元曲等文藝形式適應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現,《資治通鑒》等史學巨著層出不窮;我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這一時期占其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巔峰階段. 7.明清前期,近代啟蒙思想、考據學從封建極權政治下產生出來,並在反封建宣傳,歷史文化整理、總結和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顯著,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章回小說,數以千計的地方史志及《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特大型典籍的編寫,都是文化領域的輝煌成果和中國文化繼續發展的標志.處於出現轉機的階段. 8.鴉片戰爭至民@國時期,中國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和危機.於是,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正視現實,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機器製造技術,民主共和制度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等現代科學被引入中國.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心態文化成果也紛紛出現,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中國文化開始走上了近代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