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購車上牌具體流程
第一步 選車:根據自己的需求挑選一輛適合的汽車,選好銷售公司。
第二步 交付車款:
A.全款購車:交車款
需提供證件:身份證車商
提供:「汽車銷售發票」、「車輛保修手冊」、「車輛使用說明書」。
車商可以代辦:繳納購置費、保險、車船使用稅、上牌等手續。
B、定金購車:交定金—簽訂《定購合同》—交全款
注意:交付定金後如果退車,車商將不予退還定金;車商不願交車或者不能按《定購合同》約定的時間交車,你可以要求車商雙倍返還定金。辦好定金手續後,等車商的現車來後,你需要交清全部車款,再提車.
C、按揭購車 :交首付款—簽合同—銀行審批—銀行放貸—辦理牌照—辦理還貸手續
需提供證件:身份證、戶口本、住房證明、收入證明、二張一寸照片。(已婚:配偶身份證、結婚證)
消費貸款購車程序 貸款試算
第三步 發票的工商驗證:持購車發票在各區工商局機動車市場管理所或汽車交易市場的代辦點加蓋工商驗證章。需提供:購車發票、汽車出廠合格證明(合格證)、單位代碼證或個人身份證(進口車輛須提供海關證明,商檢證明)。
第四步 辦理保險:保險一定要在領取牌照之前辦理,汽車交易市場都有保險公司代辦機構,在購車時一起完成保險手續,可以省確以後的麻煩。
新車必須辦理:第三者責任險(賠償被撞對方的修理費、醫葯費和財產損失費)
保險計算 車險辦理指南
第五步 交納車輛購置附加費:在市交通局車輛購置附加費徵集管理處辦理,一般汽車交易市場都有其辦事機構。國產車為車款的10%,進口車為完稅價格的10%。個人車輛用現金繳費,單位車輛可以用銀行支票繳費。購置附加費計算公式:收費額 = 購車價款 / 1.17 × 10%
第六步 車船使用稅:在附加費征稽處建檔後,去所在地稅務局繳納車船使用稅,領取「稅」字牌。此項內容可以在購車環節中隨時辦理,但一般在汽車交易市場中有稅務部門的辦事機構,一次辦完比較方便。 車船使用稅簡介
第七步 辦理移動證:在領取正式牌照之前,只有辦理了移動證車輛才能上路行駛,出京車輛則須到檢測場驗車並辦理臨時牌照方准許上路。移動證貼於所購新車的前擋風玻璃明顯處。
辦理地點:在各區縣交通大隊或其設在汽車交易市場的機構辦理。
提供:車主證明或個人身份證明、車輛來歷證明。
流程:申請→業務領導崗審批→機動車查驗崗驗車→收費→牌證管理崗開具臨時牌、移動證
第八步 驗車:新車須到車輛檢測場檢驗合格後才能領牌。驗車場由車管所指定。檢驗合格填發由駐場民警簽字的機動車登記表。檢驗項目有外觀檢驗、車輛尾氣檢驗等。在各區縣交通大隊指定的機動車檢測廠進行。
需攜帶:車主個人身份證、加蓋工商驗證章的購車發票、車輛合格證、身份證等。(進口車還需出示商檢書、進口單和車管所核發的准驗單)
注意:去指定的汽車檢測場驗車時,要給新車加油添水,做好行車前檢查,確保新車正常行駛,同時要注意初駛磨合狀態,不可高速行駛。
第九步 領取牌照:驗車後5個工作日到各區縣車管所領取牌照。同時領取行駛證代辦憑證。拍照準備辦理行駛執照。領取車牌照、臨時行車執照和「檢」字牌。私車牌證須車主本人親自前往,他人不能代領。
提供:購車發票原件及復印件、公車提供單位代碼證書原件及復印件、私車提供車主身份證、機動車驗車表、購置附加費憑證、產品合格證、已投保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單據(包括保險單正本、收據及保險卡)、單位購車的需交控辦批件、合資企業須提交營業執照副本原件、私營企業須提供工商局的控辦證明。
收費:牌照費154元;上牌費500元/車;照相費40-70元/車;其他手續費。
新車上牌流程 北京購車上牌流程
第十步 交納養路費:辦完以上手續後,到車主所在地養路費征稽所交納養路費。
養路費標准:轎車養路費為22元/月·座。
第十一步 備案:在各區縣的交通大隊或當地安委會辦理新車備案手續。
注意:單位車輛到所在區縣交通支(大)隊集體辦理;個人車輛,車主有駕駛證的隨駕駛證的登記備案一同辦理,車主無駕駛證的到機動車行駛證登記地址所在區縣交通支(大)隊辦理。黑色牌照車輛到當地公安交通管理局車輛管理所外事科辦理。
第十二步 辦理車輛行駛證:在領取牌照的同一車管所辦理,需攜帶的文件包括行駛證待辦憑證、養路費繳納憑證、安委會登記備案資料。
如果是異地購車的話:
,異地購車部分,一般存在在兩種方式:(1)親自過去購車底ssss店,這樣的流程其實和本地購車是一樣的,選定車型顏色,砍價,交錢,提車。這里就不做多的解釋。就是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是smart和一般我們的國產車提車還有點區別,smart是進口車,在車輛交車之前,需要做個一PDI(意思不做詳解了,好學童鞋的可以dai一下)的檢測,所以一般需要2-3個工作日才能提車,不過要是和銷售顧問確認好的話,也可以讓他在你灰過去前就給你提前安排好,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二是全國的賓士系統都有一個很討厭的規定,就是刷卡付款的話當天是提不了車的,因為規定必須到賬以後才能開購車發票,開了發票財務才會放車,而當天刷卡,其實是第二天大概2點以後才當ssss的賬上的,所以也請個人童鞋注意一下。所以如果想當天提車的話,唯一的辦法就是所實時轉賬,這樣款額才能及時到ssss的帳上,就能及時開出發票-提車。(2)異地付款,本地提車,這個流程其實是讓廣大童鞋最沒底的方式,因為一般大家都會覺得人也沒見,車也沒見,店也沒見,十幾萬就給你打過去,這也太不靠譜了。所以個人覺得,這個就要看你對你聯系的銷售顧問的信任程度了。我個人的話就出現過兩次這種情況,一個是武漢的車友,一個是沒蒙古的車友,都是我連人都沒有見過,就把錢給我轉來了,然後我負責把車給他拖過去,然後他在當地收車,一切順利。所以在這里也感謝一下兩位對我的信任。(這個好像有點廣告的嫌疑,哈哈)所以說這個方式也不是不可行的,只是要注意一定要把相關的細節都確認好。二,本地上牌本分廢話了那麼久,終於說道重點。買車的時候,銷售會把一下四樣文件給你准備好:《關單》也就是進口貨物證明書《商檢單》《購車發票》一共四聯《購車合同》文件齊全後,就可以進入上牌流程了。以下是詳細的細節:
需要先准備好的東東:(必須!)(1)身份證復印件n份,保險合同復印件2份,車架及發動機拓印件5份,整車出廠合格證復印件1份(2)身份證、買車的發票、保險合同、整車出廠合格證等所有東東的原件(3)小夾子(夾資料用)、膠水、筆、幾張空白A4復印紙要點:1、反正是把能復印的多復印幾份。後面的買稅,買養路費,買年費都是需要的。否則就是1塊一張嘍。2、不清楚一定要多問,否則會走不少冤枉路滴。第一步:新車保險新車一定要先買保險,第二天就生效。平安或者太平洋,大公司保險會貴些,但是會規范些。自己選吧。注意要買「不計免賠額」。第二步:車輛購置附加稅購置稅費用:(約)裸車價/11.7 smart享受國家優惠,打75, 不過優惠車的話,國家對每款車型設有最低購置稅限制,如:車價/11.7*0.75所得值>最低購置稅值,則繳納所得值 ; 車價/11.7*0.75<最低購置稅,則繳納最低購置稅值。需要資料:發票第四聯(原件、復印件)、 身份證(原件、復印件) 、機動車出廠合格證(原件復印件) 、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憑證(驗原件,交復印件。第三步:驗車上牌1、刑偵:去咨詢窗口交50塊錢,先領表填表,在最裡面的窗口吧。外面桌子上有樣板。照抄一份。不過資料要填自己的。然後找穿藍色衣服的工作人員讓他幫你拓車架及發動機號。車架號比較好辦,發動機號就麻煩了。因為比較燙,所以要一點技術。(車價號在後尾箱隔熱墊掀開,隔熱墊和蓋板的鏈接夾角處。發動機號就比較困難,需趴下從車底往上看,在發動機上)拓號完畢工作人員要簽字確認。然後,用回執在檢測站領一張發票。然後就把單子交道刑偵窗口。等著警察叔叔給你刑偵。其實就是拿著手電筒看看你的號有沒有改過的痕跡。警察叔叔搞完這個後會把你的單子交到領表的窗口,然後你拿著牌等著叫號。應該是要把你的這些數據登陸到網路上。查看一下。叫到號碼。遞上前面交錢的發票。拿回刑偵單子,走下一步啦。最可氣的是數據登完網路後,要蓋3個章。2、去檢測站開車汽車檢測站,拿著之前留著的拓號。完畢後到窗口領取4份表格(會給你一個號),只需要填寫《公安交通管理法律文書送達地址確認書》,記住不要簽名,然後將表格、身份證復印件、發票第四聯、購置稅證副本、保險單首頁復印件、機動車出廠合格證交給里邊的MM,然後去交費窗口交費。然後憑交費單領取照片,把照片給你交資料的窗口,然後就等著他們把資料錄入列印了,完畢後他們會叫號讓你拿資料。3、上牌拿到檢測站的資料後就去大廳選號了,這里先拿號送資料,然後等JC檢查車,然後選號(可以選擇網上選號和現場選號,深圳是這樣的,其他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現場選的話接下來就等工作人員叫你選號了。選完後就去交車牌費。憑交費憑證回選號窗口領取《駕駛證、行駛證待辦憑證》(俗稱回執),工作人員通知拿行駛證具體時間。再憑《駕駛證、行駛證待辦憑證》去固封處上車牌,上好牌後再去照相處照相,這時照的照片是用於行駛證上的。之後按工作人員告知的時間領取《行駛證》、《機動車登記證書》和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第四步:第五步:購置稅建檔將購置稅完稅證明和行駛證拿到購置辦,將身份證、完稅證明和行駛證的復印件交給工作人員,在完稅證明上蓋上「已建檔」的章。至此,所有的上牌流程就算完畢了。因為地區不同,可能在細節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大體流程是一樣的。有需要的童鞋可以研讀一下。最後,提醒大家一下,上牌個人覺得比較復雜,所以交大家一個無比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找萬能的黃牛。費用更具各地行情,大概是100-500不等,方便,快捷,收費合理,關鍵是省事。不知道其他地方,反正深圳的黃牛還是挺有職業素養的,速度很快,半天倒一天就能搞定,2-3天就能把所有的一切都能給你搞定,比我們公司的上牌員快多了。所以以後再有考慮異地購車,本地上牌的童鞋們就可以參考以上的內容了。
B. 五年後中國經濟會怎麼樣
看世界各國的人均GDP數據非常奇怪。有必要做一個較詳細的劃分:
發達國家與地區: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洲除東歐外的國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亞洲的日本與四小龍,以色列。一共28個,高的人均年GDP有四萬美元,低也有5000美元。
石油資源富國:沙特,科威特,阿曼為典型代表,包括西亞北非拉美的一些小國。伊拉克與利比亞本來也是富的結果被美國搞了,慘。伊朗,委瑞內拉也算。這些國家人均GDP多的有1萬多美元,少的也有3000多美元。
小康型:東歐國家(包括俄國)加土耳其,拉美國家中較好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等,泰國馬來西亞約旦敘利亞,南非以及一些非洲小國。這些國家人均GDP在約在 4000以下1000以上。那幾個非洲小國有些讓人吃驚,加彭博茲瓦納,不知道是如何干到1000多甚至3000多的。
窮國:除以上所列,所有其它國家在人均GDP上都是窮國了,一年不到1000美元。具體列一列,絕大多數非洲國家,拉美香蕉國家,所有南亞國家,新馬泰以外東南亞國家,中亞國家,中國朝鮮蒙古。
如果對比一下上個世紀最後十年頭尾的兩次統計數據,會發現那些發達國家的構成是最穩定的。甚至20年內都沒有任何變化。如果考慮30年,那麼四小龍是加進去了。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構成,在二戰穩定以後唯一的變化就是加了亞洲四小龍。20年過去,再沒有一個國家進入這個層面。
這是個相當奇怪的事。如果不考慮石油國家,那麼發達國家的門檻就是約5000美元的人均GDP。世界上其實有相當多的小康型國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泰國一度都不錯,可是不管20年還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實際上如果已經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來一個經濟奇跡,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動,等貨幣升值就過門檻了,就象四小龍沖線及沖線以後一段時間的GDP變化一樣。如果一開始基礎不是特別差,如果有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那麼肯定是可以沖線的。要注意用美元計的GDP增長率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大於經濟增長率的,因為幾乎肯定會發生貨幣升值等附加效應。但是20年過去了,就是沒有國家能沖上去,一個都沒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長多少?中國20年翻了兩番,如果肯不顧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國家就是沒有一個能沖上去。那些發達國家更早的時候也沒有5000美元,但是增長邁過門檻的時候很平穩的就過去了,而發展中國家想要復制它們的那種平穩過線就是沒有一個成功的。
事情不僅僅是不能過線這么簡單。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是很悲慘的。54個國家十年過後比原來更窮了,其中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全是發展中國家。其餘的發展中國家不是停滯就是增長緩慢,除了兩個顯著的例外:中國與印度。
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奇怪的事么?成為發達國家就那麼難么?如果俺們把石油富國與四小龍除去,事實是很清楚的:成為發達國家的確就是那麼難。
下面解釋這個現象的內在原因。
為什麼成不了發達國家?
前面說了,20年中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奮鬥成功。這些國家內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些。
1.賣資源的誘惑 發展中國家有很多資源非常不錯的國家,如果是石油,更是一炮而紅。這些國家的人民滿足於靠資源過活,只考慮花錢的方式,不考慮另開掙錢途徑。
如果走上這條道路,一個國家的前途就算完了。最嚴重的是人民沒有了努力的動力,不學習了。不努力暫時不要緊,賣資源就是了。眼前的威脅是眼紅的鄰國打進來,所以要大買武器,並且抱著各老牌帝國主義的大腿。最慘的是,抱著的大腿不高興了,那就成伊拉克了。
2. 民風懶惰拖拉拉美非洲的大部分國家,民風可以說得上是懶惰。非洲大兄弟領了工資,買來可樂躺在大街上喝了,以後怎麼搞不去想。拉美人民工作態度要好一些,可是也不怎麼樣,喜歡罷工,喜歡過狂歡節。南亞印度人民的哲學不一樣,認為時間在永恆的宇宙面前不重要,干什麼事不著急。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也說不上勤勞。這此因素對發展經濟顯然是不利的
所以這就是拉美與東南亞小康國家的故事:經濟「奇跡」後面的經濟危機。拉美國家70年代奇跡,後面20年危機,東南亞80年代奇跡,90年代危機。危機完了,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次性的,完了就讓你躺在那裡起不來,而不是景氣循環。
這么一算,全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躺下了。剩下兩個:中國與印度。下面談這兩個國家的事。
中國與印度
上面說到,發展中國家基本全完了,慘的就是賣光資源等死,稍好點也是經濟危機過後再沒了希望。發達國家其實不在乎這些國家慘成什麼樣。只要能順利得到這些國家的資源,並不在乎,方法就是用高價賣產品給那些國家的富人不等價交換。如果說得明白一些,發達國家是有意這樣設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選擇努力一點成為拉美這樣的經濟後院,或者不努力成為非洲完全躺下。
但是還剩下印度與中國沒有完全搞定。說沒有搞定是有證據的。說到印度,一般以為這個國家窮得很,人均GDP才400多不到500,在發展中國家裡都算是最低的一檔。中國也不富,今年基本能上1000美元了,還落後於不少發展中國家。但是放在全球角度看,而不是泛泛地談GDP,中國與印度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是顯著不同的。
如果說發展中國家還有一些技術能力,那麼也就在中印兩國了。這兩國能發衛星,能造汽車,這在發展中國家就沒幾家了。巴西的火箭炸好幾回了也沒發上去。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被大量人口平均給掩蓋了。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只有中印兩國。如果只看這些產業,不看那大量的閑置人口,中印兩國的發展程度是高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因為一個國家的希望,在於產業發展,不在於一時的人均GDP。
這兩國的經濟,基本還是獨立自主的。不是說沒有外資,而是兩國的領導力量還沒有被發達國家所掌控,經濟道路過去是自主選擇的,今後也有自主選擇的餘地。其餘發展中國家是已經沒有選擇餘地了。想自由選擇么?民主政府里坐著的不定是不是美國培養的走狗。就算總統想奮起脫離這種經濟秩序,底下大堆資家階級買辦可不是虛的,那是要你死我活斗爭的。委內瑞拉的查維斯不是曾經被整慘了么?
印度的獨立自主是比較嚴格的。從尼赫魯開始,印度就是自己搞一套,算是民主制度下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全球獨一份。印度國內很多人批評尼赫魯,搞得印度發展那麼慢。這個的確是有道理,印度的經濟管制太死了沒有活力。但是等別的發展中國家全被放躺下一看,印度這個獨立自主還算是不錯的。等到了90年代,印度終於搞起了獨立自主的改革,培養了一些有競爭力的產業與大企業,如軟體業,制葯業。
印度90年代的叫經濟改革,不叫改革開放,因為印度對於開放非常小心,可以說是過分小心了。中國要買印度的鐵礦,印度不賣,要自己煉鐵賣。結果這兩年中國缺鋼鐵,上印度買了不少,讓它等著了。印度的外資公司過得都不怎麼好,肯德雞在印度賣不下去了。印度90年代的經濟發展,和外資關系不大。增長率就是4-5%的樣子,不算快,但是因為一直增長沒有出事,所以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增長國家。如果把中國與印度除去,發展中國家在90年代幾乎沒有增長,經常出事。印度沒得著外資的好處,可也因此防著了外資的壞處。俺認為印度是有希望的,今後路子走對了,前景比拉美東南亞都要好。最近幾年,印度也開始拉外資了,這是向中國學習。
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在我看來在發展中國家是最高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長20年奇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有很多文章批評中國利用外資政策中的錯誤,但是在全球范圍內看,中國的外資政策有幾個顯著的優點值得總結。
中國的外債使用是發展中國家的典範。歷年來借了還,還了再借,到現在累計還有一千四百多億美元的外債,建成了很多項目,沒有給國家造成什麼麻煩。這一點,全球發展中國家可以說沒有國家能做到。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對外債的使用是很小心的,借債都是有項目的,政府對外債的管理能力與效率都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好的。
中國的外資使用上,監管在發展中國家算是很好的。外資來,至少要建個工廠或者研究中心,如果提供技術那就更好。保證不是熱錢,不好跑。外資要想到中國得利,就得搞生產,不管怎麼血汗工廠,總得出東西再管分配利潤,這樣就不是零和游戲。中國政府對於外資還有準入限制,有些領域是不讓外資搞的,有些領域只能合資,合資份額不能超過一個百分比,有些領域就可以獨資。具體細節不論,中國政府實際上知道有些產業不能讓給外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外資那是隨意出入的,想干什麼就干什麼,連銀行都開。
中國政府利用外資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利用外資提升技術。具體操作有很多失誤,但是有這個原則了,總是能得到一些益處了。我以為這個原則是不錯的,改進的方法是在具體操作上,不能不要外資了。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政府,改進具體操作是有希望的。應該說中國政府是有這個心的,從汽車行業能看出來。汽車行業從產量來說是有大發展的,技術提升就做得不是太好,但是不能說中國政府想讓外資操縱汽車業了,歷年來有大量政策是想讓汽車業國產化的,象什麼汽車國產化率得多少多少。中國利用外資提升技術也有做得好的,電子通信產業就是一個。電視機是引進的日本技術,現在已經基本能自主研發了,雖然有些關鍵模塊要靠進口。
通信產業引進了幾家外國大公司,國內公司和它們競爭,奇跡般地活下來而且殺到了國外。這在發展中國家都是沒有過的事。現在中國出口產品分額最大的就是電子產品,已經是中國的殺手鐧了,就算是發達國家也不可能幹過中國了。
很多人批評的中國政府「造船不如買船」並不是亂說,但是放到全球范圍去看,就應該承認中國政府在發展製造業上還算是好的。事實上只有中國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上顯現了與發達國家對抗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改革開放之初是沒有的。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會造什麼什麼了,離真正有經濟效益地賣到全球去還差很遠。現在中國有幾個產業沒有發展得很好,象飛機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這些被人們所批評。但是要看到,這兩個產業要是中國能搞好了,那不就成發達國家了么?中國其實在其它製造業上發展得很不錯,盯著兩個難度很高的罵容易忽視總的趨勢。
還有一種誤解,就是中國靠外資發展經濟,外資都搞的是血汗工廠,中國人就只會在工廠里干點簡單的活。實際上血汗工廠對中國GDP的貢獻並不大。因這這些工廠就是出口產品到外國去,賺了貿易順差才算到GDP裡面去,一年不過二三百億美元。
可以說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是虛的,但GDP不是虛的。中國的GDP主要是靠內需發展起來的。可以用典型商品代表這種趨勢。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靠電視機洗衣機這些家用電器中國的GDP發展就是非常實在的,現在就算窮人家裡或多或少也有這些電器。90年代中期以來,就是電話,手機,摩托車,這些也是普通人都能買得起的。
接下來就是房地產汽車,如果做到普通人也買得起了,那就是中等發達國家了。現在只能說,精英階層能買得起。可是不能簡單理解為其它發展中國家的上層貪官們,實際上大量的城市平民也能買車買房。也就是說,中國現在中產階級的數量已經是發展中國家最多的,並且領先其它國家一個數量級,與發達國家也可比了。所以現在中國的城市裡生活不看陰暗面與發達國家其實差不多的,生活品質可能還要好,因為物價低。說這些不是為了自滿,而是為了表明,中國的發展是超過了歷史上發展中國家所能做到的程度。問題當然還是很多的。血汗工廠主要是解決了一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對中國總體經濟發展其實意義不大。
從總的趨勢來看,在全球,中國的經濟奇跡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這是第一次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幾乎在所有製造業層面上顯示了挑戰的能力。以前那些發展中國家被發達國家結構調整指導得放棄了很多產業,專門干幾個所謂的優勢產業。但是中國沒有接受這種指導,而一直是自主發展的。中國現在的發展姿態其實很明顯的,就是從低級產業到高級產業,一級級佔住了往上吃,佔住了就不放棄。這個對於發展中國家是已經發生的可怕事實了。可以說,其餘發展中國家除了賣資源基本發展的空間了。東南亞國家就是個明顯的例子,爭外資輸給了中國,接著就是經濟危機。完了和中國經貿關系大發展,中國買的基本都是資源性商品,包括旅遊商品,中國的大量製造業產品佔領東南亞市場。墨西哥也苦得很,與中國的優勢產業重疊了 也肯定競爭不過,所以拖著不讓中國進WTO。也不能指望中國經濟提升,工資上漲轉移產業到別的國家。中國還有好幾億農民沒工作,不可能轉移到別的國家,要轉移也是往中國內地轉,或者搞民工潮讓內地民工到沿海工作。唯一能有點譜的是印度,那麼多人搞開了血汗工廠競爭起來不一定誰贏。但是印度好象沒有想到這條路。中國最多可能在經濟真正大發展成功了以後放棄這些產業,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現在所謂出於人道主義不要血汗工廠的說法,中國政府是不會聽的,那麼多沒工作的農民不知道怎麼辦,寧願被人罵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