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應對大變革

中國如何應對大變革

發布時間:2025-08-02 15:37:03

① 就當前的國際形式而言中國應如何應對

針對當前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的實際情況,要想能實現政府對經濟的防通脹保增長的目標,這確實是個比較棘手的難題,這是個很難平衡的問題,肯定不可能達到理性的效果,肯定會損失一部分的利益。但是,作為政府來講,還是要多考慮老百姓的實際情況,多從他們的生活狀況去思考應對的措施才行,不能過份的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忽略了老百姓的吃穿等生活必須品的需求,因此採取的政策措施要多向百姓需求傾斜。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政府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手,將兩種手段很好的配合共同來應對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可以採取以下的一些措施:

1、 在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外的進口需求肯定會有所下滑,以至會影響我國這么多年來靠出口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出口減少會對國內的企業經營狀況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企業經營狀況的下降又會民眾的就業、生活需要,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為此很多市場人士都提出了刺激內需的建議,但是刺激內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老百姓消費的動機取決與諸多方面,一個很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民眾對於未來經濟狀況的信心,如果民眾對未來經濟狀況不太樂觀,而中國的民眾由於受傳統思想影響下的消費觀念和中國社會保障體制還未健全的背景下,要想大幅的刺激老百姓的消費慾望是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此需要政府給民眾信心,讓他們對未來有信心,而政府只有通過政策手段去引導。其實對於百姓來說可能比較直接的政策手段就是減稅措施,因此我覺得要提高百姓的消費信心,政府可以通過還富於民,通過適當的減少百姓的稅收來刺激老百姓的消費慾望,增強他們對於未來的信心,這應該是既行而且需要的手段。我認為可以採取的措施包括暫免對於股民的紅利稅的收取,而這既能直接針對股市現在低迷的情況,刺激投資者的投資慾望,通過這樣的措施提振股市信心,重新激發市場人氣。除了對於股市可以採取這樣的減稅措施,在其他方面也可以通過別的手段,如通過轉移支付手段,解決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難問題,向他們提供一些暫時的生活補助。還可以對個人所得稅等直接跟老百姓生活相關的稅收的起征點適當調高,返還一部分稅收收入給老百姓。這樣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必然會刺激他們一定的消費需求,百姓的需求增加就必然會帶動企業的投資,也可以緩解企業一定的經營壓力,緩解社會矛盾的發生概率。

2、對於企業來說,在經營狀況面臨巨大的壓力的情況下,特別是那些進出口企業,他們的生存狀況更不容樂觀,因此對於一些中小型企業也應採取一些激勵措施,分行業分地區採取一些措施,如對於那些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而資金比較需求比較大的企業可以優先提供貸款,優先給其提供融資渠道解決資金問題。提高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的出口退稅比例,在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背景下,國家減免一些企業出口稅收以增強他們的產品競爭力,從而減少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也減小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企業的經營狀況得到了改善也就解決了很大一部分的就業壓力,緩和了社會矛盾的發生。

3、除了採取必要的財政政策外,貨幣政策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由於前期一直受通貨膨脹的困擾,央行不斷採取了一些緊縮政策,加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加快央票的發行等等,這些措施的出台對控制通貨膨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提高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放鬆貨幣政策等觀點又重新提了出來。隨著9月美國金融危機蔓延的速度的加快,盡快解決金融危機對金融市場所造成的影響成了當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也看到了即使在仍然面臨通脹壓力的背景下,央行為了解決當前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影響,適當調減存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這在短期內可以解決社會的資金流動性問題,為金融機構注入資金可以降低其遭遇危機的影響,也是為了保證廣大客戶的利益免受較大的損失,政府理應成為最後的守護者。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救市政策並不是萬能的,救了一方而不能救另一方,而且政策有一定的時滯效應,我們現在還恨難說其效果是否明顯,但是在當前的危機面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了。根據經濟學理論來講,在通過膨脹的環境下,為了控制通脹,應該採取緊縮措施才對,可是在如此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各國政府也只有採取一種彷彿賭的辦法了,很多人都在擔憂現在像美國採取的7000億的救市措施、各國央行的降息和注資措施等等會再次的推升物價,對本來高企的通脹造成更大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眾議院剛開始反對的原因,怕對後來的經濟造成更大的影響,在通過救市方案和公布降息後股市一點都不領情,反而加劇下跌,這都是源於對未來經濟的擔憂。因此,央行在考慮採用貨幣政策來救市時一定要考慮當前危機與未來經濟的平衡,不要只顧當前而忽略了未來。

4、其實要想給市場注入流動性,更好的辦法是多給企業些生存的空間,應該多採取些有利企業生存和經營的政策。差別貸款是個可行的方案,不要一刀切,優勝劣汰才是長久之計。在大部分企業投資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由政府為主導,加強一些基礎設施服務建設,如道路交通、衛生醫療、教育、具有高新技術的產業投資等等,為以後的經濟恢復大好基礎,這樣既可以促進相關企業的投資,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至於資金方面的問題,如果政府不想給市場流動性造成壓力的前提下,可以考慮由財政部向央行定向發行國債的辦法來解決,這樣就對市場不會造成太大的資金壓力,而政府將籌集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具有行業優勢企業的投資,緩和經濟下滑的風險。

② 中國共產黨如何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

我國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歷史時期。「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是一個「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交錯的形勢。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出色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創造新的勝利與輝煌,很不容易。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高舉旗幟就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及時總結新鮮經驗,不斷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2、切實保障改善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問題關繫到執政黨的興衰存亡。

只有經常關注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才能「得民心」、「安天下」。

3、人民當家作主是共產黨執政的根本目的和最大政治優勢。

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能夠使黨知「民情」、解「民意」、集「民智」、得「民心」。

4、大力推進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是對共產黨執政的根本要求。腐敗可以亡黨亡國。反腐倡廉關繫到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所以,黨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反腐倡廉建設」作為黨的五大建設之一。

③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

一、國際輿論正向有利於我國的方向轉變

二、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將繼續擴大和深化

三、外交領域在拓寬,國際話語權在增強

四、發展低碳經濟大有可為

五、人民幣有望走向國際化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挑戰有:

一、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

三、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當前國際形勢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世界各種力量粉墨登場,加緊角逐,縱橫捭闔,分化組合。各國忙於本國經濟盡快企穩回升,並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布局謀篇,力爭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有利地位。全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在此形勢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

(3)中國如何應對大變革擴展閱讀:

中國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一、主動積極地參與全球范圍

特別是周邊地區的多邊合作機制,努力在周邊營造一個中國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多邊合作帶」。現在北方和西北方周邊已有穩步邁進的上海合作組織,南方和東南方周邊則有十分活躍的中國與東盟合作機制,如能在解決朝核問題的基礎上促成東北亞多邊合作機制,則將為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周邊環境。

二、以全球戰略合作來促進中國與其它大國、特別是與美國的關系

歷史經驗證明,就中美關系談中美關系,雙方往往在台灣、人權、貿易等問題上陷入僵局,而以全球戰略合作來促進中美關系,則效果要好的多。

三、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

一是特別要注意在反恐大局中加強與伊斯蘭、阿拉伯世界主流力量的合作;二是要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內進一步發展與中亞國家的安全、經濟合作,應特別重視發展中蒙關系;三是在保持中印關系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不忘鞏固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傳統友誼和合作關系;

四是繼續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五是促進中國與其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面臨的五大機遇與三大挑戰

④ 當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中國當今面臨的三大挑戰是:
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
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第一:中國經濟正進入結構性全面調整、創新階段,面臨體制性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場革命。要改變經濟增長中資源與環境代價過大的狀況,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阻力大,尤其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還會遇到一些預料不到的困難。
第二: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為此,中國的和平發展模式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融入國際社會,以實現互利共贏,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更大發展。
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和平崛起,實屬世界空前。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宣講,人們總會用歷史上英、美、德、日崛起的發展模式看待中國:英國用炮艦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美、德、日用對外侵略擴張壯大自己。而中國是否也要走這條老路?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問號,因而疑慮重重。
第三:泰國、緬甸、吉爾吉斯斯坦政局不穩;西部邊陲安全突出,三股惡勢力活動猖獗;南海爭端加劇;朝核六方會談擱淺。許多周邊國家大都採取「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政策,故美國軍事戰略部署東移,打造亞洲式北約,以圖包圍中國,牽制中國發展建設。



(4)中國如何應對大變革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形勢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世界各種力量粉墨登場,加緊角逐,縱橫捭闔,分化組合。
各國忙於本國經濟盡快企穩回升,並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布局謀篇,力爭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有利地位。全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在此形勢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

⑤ 中國在面對馬斯克的機遇和應對策略

著世界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深人發展,中國的前途命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國際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中國既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因此,全面理性認識和把握當前國際形勢特點和趨勢,對於制定正確的對外戰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發展趨勢及特點分析:
一、國際安全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首先,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促使各國人民下定決心維持和平,以使後代免除戰爭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規模殺傷力和威懾力足以將地球毀滅很多次,因此誰也不願意因打核戰爭與地球同歸於盡。再次,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使世界各國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領域擴大,進一步減小了爆發世界性大戰的可能性。
二、傳統安全領域中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首先是局部沖突與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尤其是這些熱點問題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更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和變數。其次是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這種狀況意味著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國進一步加強戰略力量,全球核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這對世界安全構成了極大隱患。
當前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
一、中國的傳統安全環境面臨挑戰。首先表現在亞太及中國周邊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長。目前,不少亞太國家普遍加大軍費投人,加速軍事戰略調整,提高武器和人員的作戰水平。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對中國的安全影響將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國軍費開支不斷攀升的背後是世界各國進行新一輪深刻的軍事調整與變革。其次,中國的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隱患也不可小視。中國與周邊多國存在領土與領海爭端,但由於這些問題涉及面廣,歷史與現實問題錯綜復雜,又有國際勢力介入,解決起來難度相當大。另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也給中國帶來安全威脅。核武器的壟斷已被打破,世界進入到一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時期,這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
二、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還須承擔來自美國的壓力。奧巴馬上台後,美國政府明顯加大了對亞太地區的關注和投人,力圖推動美國戰略中心向亞太轉移。美國在這一地區頻頻進行軍事演習,在強化日韓同盟與美印關系的基礎上拓展與泰國、菲律賓等國的同盟關系,努力使雙邊同盟向三邊和多邊同盟進行有力延伸。為了推進「重返亞洲戰略」,奧巴馬政府還全面參與亞太事務,積極加人《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高調介人中國南海問題,對中國的領土問題指手畫腳,試圖遏制中國日益強大的影響力,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和領導力。目前,美國在中國周邊加緊構築針對遏制中國的「C」型軍事包 圍圈,美軍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戰時期針對蘇聯的還要密集。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下中國應對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和資源,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軟實力建設。和平、發展與合作是歷史潮流,我們必須順應潮流,緊緊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戰略機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進程。只有自身實力強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證本國的安全,維護世界的和平。從國際上來看,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必將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我國應該以這次金融危機為契機,努力推動國際金融監管合作與秩序重建,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經濟新規則制定,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力爭獲取更多發言權,提高中國的話語權和國際地位;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調整的機遇,憑借充足的外匯儲備加快海外收購力度,壯大中國銀行和企業的實力。從國內來看,要立足擴大內需保增長,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放在首要位置,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
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妥善處理好中國與美國及周邊國家的關系。
(一)中美關系。與美國相比,目前中國僅僅是一個地區性大國,從某種角度而言,中國並沒有很大的戰略迴旋餘地,中國持續的經濟成功嚴重依賴西方資本和技術的流人和外國市場的准人。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均超過中國經濟總量的60%以上,在世界主要大國中對外貿易依存度最高。倘若中美關系惡化,中國經濟發展無疑將受到極大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也將嚴重受挫,甚至難以實現。因此,總體穩定的中美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中之重。近些年來,中美兩國在很多領域的合作總體比較順利,在許多問題上中國秉持了務實靈活、溫和求實的原則,這確實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韜光養晦戰略,但是中美兩國的結構性矛盾決定了兩國今後無論在政治、軍事領域,還是在經濟、文化領域都會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但無論出現怎樣的矛盾,中美關系都不會全面惡化,兩國的共同利益仍然大於分歧。
(二)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方面不盡相同,一些國家還與中國存在領土爭 端等歷史遺留問題,情況相當復雜。進人新世紀,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了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積極解決了絕大部分邊界等歷史問題,營造了一個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周邊環境,創造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最好時期。中國現與東南亞、南亞、中亞、東北亞和南太平洋諸國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和深人,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三、努力推進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變革,最大限度地獲取參與國際事務的話語權。目前,主要戰略力量圍繞國際格局調整轉換中的權利重新分配展開激烈博弈,發達國家與新興大國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較量空前激烈。盡管現存的國際秩序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有著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地方,並不能完全適應國際格局多極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但這一體制仍對世界和地區安全及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推倒重來和「另起爐灶」,而應該積極參與、推動改革。對中國來說,要認識到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必然性,並善於抓住機遇,以建設性的方式推進變革,確保變革過程的穩健和結果的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參與國際事務的話語權和決策參與權。
由於全球經濟力量對比變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再加上經濟權力的再分配不像政治權力再分配那樣敏感,因此,推動國際體系的變革應該首先從經濟層面人手,通過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促使中國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更好地維護和體現中國的國家利益。其次要推動國際政治體系的改革。具體來說,就是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特別是通過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常任理事國席位,擴大中國在這一重要的決策機制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此外,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持積極態度還有助於防止中國被視作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提升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繼續閱讀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應對大變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冠印度結局會如何 瀏覽:471
中國哪個市下面的縣都有火車站 瀏覽:178
英國手機號如何添加他們社交軟體 瀏覽:384
印度沒空調夏天怎麼過 瀏覽:192
印度為什麼不辣眼睛 瀏覽:545
伊朗為什麼有軍事力量 瀏覽:77
2021年奧運會中國男子拿多少金牌 瀏覽:932
印度話為什麼喜歡搖頭 瀏覽:612
現在中國贏了多少塊 瀏覽:223
印尼人來梅州旅遊一般買什麼回去 瀏覽:6
英國怎麼獲得皇室爵位 瀏覽:529
越南還有什麼民族 瀏覽:700
中國人去寮國要什麼證能呆多久 瀏覽:215
松露酪小麥義大利飯配什麼酒 瀏覽:294
中國地殼在哪個省 瀏覽:433
印尼盧比100元能買什麼 瀏覽:777
去印尼能帶什麼吃的 瀏覽:239
英國留學哪裡最虧 瀏覽:237
中國經濟如何轉型 瀏覽:837
印度人的發型有什麼特點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