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舉國體制: 的概念歷史意義如何客觀認識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中國官方的解釋是「在國家綜合實力還比較弱的情況下」
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攻堅的一種組織制度」也就是調動全社會資源培養金字塔型的少數精英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奪取獎牌。雖然中國運動員獲得好成績但是可能不利於全民體育的發展,也有可能損害運動員的心身。凡事得歷史地看,現代體育運動,畢竟發源於西方。絕大多數運動項目,落後國度的人們,過去連聽都沒聽說過,更不用說喜歡並參與其中。這些後發國家要想在體育運動方面迎頭趕上,勢必要走一些超常規的道路,舉國體制就是一種。這種體制,也許在採用之初,操作者的確有把國家榮譽而非國民體質放在第一位的考慮,通過這種體制,迅速地提升國家的競技水平,從而為國家爭得榮譽,進而提升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士氣。 歷史上蘇聯和東歐國家,以及現在的中國,都實行舉國體制。從結果上看,這種體制不僅可以為國家爭榮譽,對各個運動項目的引進和推廣,也有很大作用。如果國家不通過精英培訓引進某些項目,某些國家的老百姓,恐怕多少年也不會知道世界上還有壘球、曲棍球、鏈球,甚至連跳水、體操、短道速滑這些中國擅長的項目,也未必知道究竟。事實是,只有國家引進這些運動項目,而且參加國際比賽得到好的名次,這個國家的媒體才會轉播宣傳,老百姓才會關注。以國人一向引為驕傲的乒乓球為例,這種今天中國幾乎城鄉隨處可見的運動項目,也是一個徹頭徹尾洋玩意,是西方人把網球搬進室內的產物,被稱為tabletennis——桌上網球。乒乓球運動,中國也是舉國體制,不僅養人,集中訓練,而且專門設置了陪練運動員,專門模仿各國可能的對手,進行針對性訓練。可以說,這是舉國體制的頂峰。這個體制實行這么多年來,中國的乒乓球運動也的確上去了。不僅精英打得好,雄霸世界乒壇多少年,害得國際乒聯主要的任務,就是考慮怎麼讓其他國家也有出頭之日,屢次修改規則,限制中國人;而且運動也得到了普及,刺激了這項運動的全民性開展。 舉國體制雖然有效,也有好處,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種體制,畢竟只應該是一種過渡性的制度安排。體育運動的目的,不是國家的榮譽,而是人的發展。再有效的舉國體制,也只是一種體育事業的引子,終究要向全民體育和市場化的方向走。舉國體制,至少目前還是後發國家一種比較昂貴的奢侈品。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國家,運動員開展某項運動,僅僅是出於業余愛好,或者變成了商業化的職業運動員,那麼,舉國體製作為一種國家性的制度安排,就可以走進歷史博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