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中國古代要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的原因:
農業生產是國家的根本,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低下。
秦,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把人分為四個等級也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四民」中,士最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這種思想被歷朝歷代所沿用,歷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強調農業的重要性,強調「農為本」,在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
此後所有的統治者都繼承了重農抑商的政策,目的是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服役征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歷朝歷代採取這種措施,歸根到底是因為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繫到國家的興衰存亡。
(1)中國古為什麼擴展閱讀:
在兩千餘年封建歷史中,「農本商末」觀念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主調,由此形成「重農抑商」政治方針是古代統治者慣行的基本治國之策。自戰國時形成「獎耕戰」、「抑商賈」政策始,秦漢後「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漸成國策,到宋元「專賣」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農抑商政策之表現。「重農抑商」、「農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約和影響中國歷史。
「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具體表現 法律的內容必然為經濟形態所決定,當「農本商末」觀念被統治者信奉以後,作為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體現的抑商之法應運而生。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② 中國為什麼落後於西方
落後於西方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在思想上,傳統的儒家思想天然的保守性,束縛知識分子的八股科舉,除了四書五經,沒人會去關注自然科學,在傳統科學達到頂峰後,中國一直沒有產生自然科學,也沒有邏輯學,因為科舉是知識分子出人頭地的唯一方式,所以雜學無人關注。而從事技術工作的勞動者地位極其低下,沒有創造的積極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後的社會生產關系也嚴重的束縛了科學的進步,明清時期的封建皇權空前專制,推行嚴格的文化專制,清朝嚴格限制手工業的發展,封建自然經濟佔主體。還有地緣上的原因,中國在文化經濟上一家獨大,中國周邊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都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天朝上國的思想,讓明清時期統治者對向外擴張沒有任何興趣。總結,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壓制文人的政治政策和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使得明清之際的中國發展緩慢;同時,15世紀以後,西方民族國家興起,新航路的開辟,促使殖民地大量出現,從殖民地的來的資本積累,進一步使得西歐發生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推進了封建制度瓦解的速度,資本主義興起。18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更使之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堅船利炮。由此比較,即可得出明清之際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