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的大笨鍾的名字有什麼來歷啊
又叫大本鍾,位於泰晤士河畔,是倫敦的象徵。大笨鍾其實是議會大廈北端96.3米高的鍾塔內的大鍾。
簡介
每當議會召開會議的時候,大鍾上方的燈就會點亮,這個鍾代表了英國古典文化,是倫敦的標志,也是英國人的驕傲。
大笨鍾其實是議會大廈北端98米高的鍾塔內的大鍾,又被昵稱為大鵬鍾,其實指的不是那四面時鍾,而是裡面重達13.5噸的共鳴鍾。
它高七英尺半,懸掛在一根粗鋼樑上,大笨鍾的聲音是從順著螺旋形樓梯往上五十英尺處發出的。
鍾聲是如此洪亮,英國廣播公司頭一次裝在鍾樓內的擴音喇叭竟被震裂。
現在,有兩個擴音喇叭裝在離大鍾有一段安全距離的樑上,向兩英里以外的廣播大樓傳音。
大笨鍾有四個鍾面,每個鍾面直徑達6.8米,面積有兩平方米左右各由312塊乳白色玻璃鑲嵌而成。
透過玻璃,2.75米長的時針和4.27米長的分針的輪廓隱約可見,這些銅制的空心指針每件重達200磅。
大笨鍾憨憨笨笨的造型,既古典又穩重,給人一種誠實可信的踏實感。
大笨鍾的心臟是鍾室。鍾室很小,粉刷得如同診療室一般潔凈。
鍾室內是一座十六英尺高的復雜裝置,包括齒輪、杠桿和滑輪。它幾乎從未停止過運轉。
唯一的一次機械故障發生在1944年:該鍾的鍾擺彈簧需調換,因三年前下議院被炸時鍾樓嚴重受震。
大笨鍾以格林威治的天文台的計時儀器來校準時間,每一刻鍾敲響一次。其准確性是這樣來保持的:圍繞著十三英尺長的鍾擺的一個環上放著三小堆銅幣;整個裝置的平衡非常精密,只要取走一枚半便士的銅幣,大鍾就會在兩天之內慢一秒鍾。
歷史由來
大笨鍾的祖先——威斯敏斯特宮中的一長列大鍾——可追溯到1288年。
1834年,威斯敏斯特王宮毀於一場大火,宮中的一個長列大鍾也在烈焰中化成了一堆廢鐵。
在重建工作中,工程總監提出了一個計劃,要製造一個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鍾,它必須是鍾中之王。
既然大不列顛王國的「米」字旗在世界上是日不落的,那麼倫敦上空回盪的鍾聲就應該是最悠揚的。
政府馬上批准了這個計劃,皇家天文官擬定了大時鍾的規格,要求每個鍾點的第一響准確到誤差不超出一秒鍾。
對這樣一座帶有笨重的機械敲擊裝置、長長的指針暴露在風吹雨打之中的巨鍾來說,這個要求似乎是太苛刻了。
盡管如此,還是有三家廠商爭奪製造這座大鍾的榮譽,結果是E·J·登特公司獲勝。
裝配重達五噸的機件就花了兩年,在新鍾樓建造的同時,機件在廠內檢驗又花了五年。
當那巨大的報時鍾安裝完畢時,下議院開會討論為它命名。
有些議員知道鍾和船一樣是陰性的,想稱它為「鍾之女王。
有的人則贊成叫它「維多利亞」。
工程總監本傑明·霍爾爵士則主張將大鍾命名為「聖史迪文」。
可是這時,許多議員對這場爭論已經厭倦了,後座的普通議員席上有人喊道:「乾脆叫它『大笨鍾』算了!」於是,一陣鬨堂大笑,結束了爭論。
「大笨鍾」作為整座鍾的名稱也就從此開始。
1859年6月3日,大笨鍾傳出了第一聲宏亮的鍾聲。
⑵ 英國肯米迪鍾怎麼樣大概在什麼價位
肯米迪時鍾高貴大氣,通俗一點講就是跟勞斯萊斯一樣充滿貴氣,創立於1850年的肯米迪,一直延續家族化經營,目前已經到了第五代,供應的時鍾不僅深受鍾表愛好者歡迎,就連英國皇室也是他的客戶,航海鍾,落地鍾,還有同軸機芯台鍾都是他的代表作。
由於工藝復雜,製作周期較長,價格一般都是幾萬起,落地鍾一般十萬以上。
同軸機芯台鍾
不管遠看還是近看,都有著非常強烈的英倫風,難得的一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