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人和法國人是同一個民族嗎
1. 法國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高盧人和賽力克人,而英國的構成則主要是安格魯-撒克遜人和不列顛人。
2. 在歷史上,西方各國之間的人員流動和婚姻聯姻相當頻繁,導致民族血統的混雜。對於法國而言,幾乎已經不存在純粹的高盧人血統。
3. 相比之下,英國的的血統混合現象稍微輕微一些。
4. 無論如何,法國和英國並不屬於同一個民族。
❷ 法國人看不起英國人,這是因為哪些原因導致的
說起英國和法國,我們知道是歐洲兩個大國。在我們印象中這兩個國家一直是好朋友,兩個國家經常是一起合作的。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兩個國家合作的,克里米亞戰爭也是他們合作的。之後的一戰和二戰他們還是一起合作的。不過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的。英國和法國可以說非常不對付,尤其是法國人非常看不起英國人。在法國如果你說英語,即使別人能聽得懂都不會理你的。我們看一下法國人為什麼會看不起英國人。
現在知道法國人為什麼和英國人不對付了吧。不過確實是情有可原。因為法國一直是歐洲老大,不管從哪個方面都是,就是因為英國,所有人都認為法國是英國的跟班。
❸ 曾是不共戴天的死敵,近現代卻成了老鐵
曾是不共戴天的死敵,近現代卻成了老鐵
同為歐洲乃至世界重要國家的英國和法國,相隔一道最窄處近34公里的英吉利海峽(法國稱拉芒什海峽)隔海相望。這對近鄰在歷史上作為不共戴天的敵人,相互拼殺達數百年之久。然而到了近現代,兩國卻又握手言和還互相結盟,並多次共同作戰,成了彼此的「老鐵」。英法兩國的關系,堪稱世界歷史上國與國關系中一個經典的縮影。
英法百年戰爭
從仇敵到盟友
中世紀時期的英國領土比現在要大的多,不僅包括大不列顛島,還包括今天法國境內的不少土地。而法國當然也存在強烈不滿,想把這些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都收歸己有,於是雙方摩擦不斷,終於在1337年爆發了戰爭,兩國先後打了100多年,直至1453年才結束,這就是「百年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法國人笑到了最後,而英國幾乎丟失了在歐洲大陸的所有土地(僅保留了最後一個據點加萊港,於1558年被法國徹底攻陷),從此成為了純粹的島國。
打了一百多年仗的兩國自然也不會消停,自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上台後,積極擴軍備戰,法國一度建立了40萬以上的常備陸軍和擁有1000艘以上戰艦的龐大海軍,不僅在歐洲大陸四處擴張,還在世界各地搶占殖民地(路易十四親政54年中有31年都在打仗)。英國當然不會容忍,於是雙方於1756年爆發「七年戰爭」,由英國拉上普魯士等國與法國、奧地利、沙俄等國組成的兩大陣營開戰,雙方不僅在歐洲,還在北美、印度等殖民地進行開戰,在某種意義上,這也可以算是一次「世界大戰」。
「七年戰爭」時的歐洲地圖
其結果是,法國一方戰敗,其北美、印度等地的殖民地也被英國人搶佔了不少(這也是法國後來主要殖民方向在非洲的重要原因)。到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尤其是拿破崙執掌法國之後,英國更是充當起了帶頭大哥的角色,憑借金錢和海軍優勢,先後組織起了七次反法同盟,糾集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等列強與法國打的不亦樂乎,終於在1815年滑鐵盧之戰將拿破崙徹底擊敗。
然而從此以後,兩國關系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仇敵變成了相互合作的盟友。1853年,英法兩國竟然聯手協助土耳其與沙俄開戰,史稱「克里米亞戰爭」。1856年,兩國又在遙遠的東亞發動了侵略清朝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兩國都是互為盟友並肩作戰,甚至在二戰後的1956年,兩國還聯合出兵糾集以色列發動了針對埃及的「第二次中東戰爭」。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兩國由仇敵變成盟友呢?
第二次中東戰爭中游弋於地中海的英法軍艦
對於奉行「大陸均勢」的英國來說,要聯合法國應對歐洲新興的霸權國家
歷史上英國奉行的外交政策一直是雷打不動的「大陸均勢政策」,就是要維持歐洲大陸列強之間的勢力均衡,堅決制止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由於法國長期處於歐陸霸權的「頂流」,因此英國不惜與法國進行多次戰爭,以削弱法國的國力。
而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後,法國的國力受到極大削弱,國際地位也下降不少,對英國的威脅也不復當年。然而,法國的衰敗卻給了其他國家崛起的機會。首先是沙俄,由於在拿破崙戰爭中是主要戰勝國,在戰後逐漸取得了歐洲霸權,在19世紀上半葉,俄國多次出兵東歐,尤其是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期間,沙俄出動大軍協助奧地利等國鎮壓了革命,更是使其國際地位如日中天,這也嚴重威脅了英國的利益。於是就有了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聯合法國協助土耳其共同對抗俄國的一幕,其結果是俄國遭遇慘敗,也逐漸失去了霸權地位。
而隨後,統一後的德國卻重新成為新的歐陸霸權,並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面對新的威脅,英國繼續選擇與法國一起結盟,對抗德國,以繼續維系其所謂「大陸均勢」政策。
克里米亞戰爭,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
對於地位不斷下降的法國來說,也必須依靠英國的力量自保
曾幾何時,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霸權國家,法國的文化和藝術也影響著整個歐洲。當時的歐洲各國甚至在遙遠的俄國,其皇室貴族也都以說法語、談論法國文化藝術為榮耀。比如大詩人普希金的很多信件也都是用法語書寫,而那位在抗擊拿破崙入侵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著名統帥庫圖佐夫都能說一口流利地道的法語。
然而,隨著拿破崙的最終失敗,也讓法國徹底跌落神壇。其國力和國際地位也不斷下降。而其他國家尤其是德國卻不斷崛起,逐漸取代了法國昔日霸主地位,尤其是1870年普法戰爭的慘敗,使得法國意識到無法憑借一國之力與其對抗。於是法國也只有選擇與英國結盟,以共同對抗德國。一戰時期,英法再加上俄國三大列強聯手,從1914年打到1917年,也不過和德國打個平手,最後還是美國的參戰才最終擊敗德國,由此也可略見一斑。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二戰後不斷衰落的兩國也急需抱團取暖
從世界歷史的趨勢來看,英法兩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在進入20世紀後都不免的走向衰敗的必然命運。尤其是二戰後,雖然共同作為戰勝國再靠著過去的餘威勉強成為了「聯合國五常」,但一方面與美國蘇聯這些新興超級大國的差距已是越來越大,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另一方面,戰後其兩國昔日的殖民地都掀起了愈演愈烈的獨立運動,也對兩國形成了嚴重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兩國更是積極抱團取暖。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英期間,竟然提議法國並入英國,並願意尊崇英女王為國家元首,後來又提出要加入英聯邦。面對一向高傲的法國人如此「跪舔」,連英國人都大呼接受不了。雖然出於種種原因英國最後婉拒了法國的請求,但無疑也體現兩國的關系也確實是好的「非同一般」。
1956年處於硝煙中的蘇伊士運河
在就在同一年,為了保住蘇伊士運河,兩國狼狽為奸,聯合出兵協助以色列發動了對埃及的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果仗雖然打贏了,卻遭到了美蘇兩國破天荒的聯合反對(冷戰期間兩國聯手也是屈指可數)。在兩個超級大國面前,昔日的兩個老牌列強也只好乖乖的將肥肉吐了出來。而1973年,英國更是加入了由法國主導的歐共體,雙方的關系可謂是更上一層樓了。
然而,正如二戰時期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所言「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英法兩國在「老鐵」的外表下還是存在著相當的利益糾葛和政治分歧。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對於一向奉行現實主義的英國人而言,他們早已接受了自己已經淪為二流國家的命運,於是處處以美國馬首是瞻,甚至不惜主動給美國打下手。
而對於感性浪漫的法國人而言,似乎至今還不願意接受現實,總是沉浸在當年路易十四和拿破崙時期的榮光,還做夢能在國際舞台上站站C位唱唱主角。這就意味著兩國的矛盾其實也是難以真正調和。
2020年英國正式退出歐盟,與法國分道揚鑣,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
❹ 英國人和法國人生下的孩子是不是混血兒
英國和法國是不同的民族。雖然他們中間的關系比較近,但還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所以如果說英國人和法國人生下的孩子肯定是混血兒。只不過呢,他們對這個混血的概念比較能接受,與我們的觀點不一樣。
❺ 英國和法國有何不同
社會認知方面的不同
從地理位置上看,法國和英國是鄰居。他們倆之間只隔著一條海峽。按道理來講這兩個社會在形態上非常相似,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
因為英國沒有像歐洲大陸一樣,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的大規模戰爭破壞,所以英國人仍然沉浸在過去戰爭勝利中的驕傲和光榮中。
反而,法國人在一戰結束後就被打得很慘,在這方面比英國清醒一點。只有少數的法國民族主義者才會總談論幾百年前的勝利和談論法國的偉大。
當法國人在美國人面前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時,英國經常對美國提出的要求說“是”。在歐洲大家庭中,法國人和德國人是表親,甚至是兄弟姐妹。
法國和英國卻經常吵架,互相看不慣,但又不打架。不過當踢球的時候就互相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