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義大利戰爭
1494~1559年的義大利戰爭為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霸權,自1494年到1559年,歐洲強國法國和西班牙在義大利領土上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它以法國對義大利的入侵開始,以西班牙獲得對意的控制權而告終。這場戰爭,破滅了法國南擴的美夢,加速了義大利自身的衰落。
義大利地處歐洲大陸南端,三面為美麗、溫暖的地中海碧波所環繞。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義大利的商業和貿易十分興旺。十字軍東侵以後,義大利幾乎壟斷了東西方貿易,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薩等城市最先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義大利的富饒和繁榮,美麗和文明,極大地吸引了歐洲強國的統治慾望,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作為義大利的近鄰,更是對義大利垂涎三尺。
義大利本身的發展極不平衡,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北部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南部經濟落後,封建土地關系仍佔主導地位,還存在農奴剝削。各城市之間競爭激烈,政體形式多樣,政治上四分五裂。實力較強的有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和教皇國。它們各自為政,有各自的同盟關系,相互之間矛盾重重。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是歐洲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它為法國的入侵和強國之間爭奪義大利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1494年1月,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宣稱繼承斐迪南一世的領地。8月,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野炮136門,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那不勒斯開進,標志著義大利戰爭的開始。從1494年到1559年,義大利戰爭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沒有遇到各公國的認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惶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國王」。
然而,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江協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料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根據條約,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第二時期:1509~1515。這一時期從「康布雷同盟」對威尼斯共和國發動戰爭開始。1508年12月,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借驅逐法國之機大肆擴張領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勢力聯合成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員包括西班牙、法國、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共同對威尼斯作戰。佛羅倫薩、費拉拉、曼圖亞及其他義大利國家也先後加入該同盟。1509年4月,羅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同年春,法國出兵威尼斯,佔領它在倫巴第的領地,在5月14日米蘭附近的阿尼亞代洛一戰,擊敗威尼斯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然而法國勢力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壯大又引起力量的重新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羅馬教皇、西班牙、英國和瑞士組成的西班牙軍隊。但是,由於政治形勢的逆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法軍召回德國雇傭兵、瑞士雇傭兵轉而投向威尼斯,法軍被迫退卻,並於1512年底放棄倫巴第。
法蘭西斯一世繼位後,又准備大舉侵略義大利。他於1515年9月在距米蘭17公里處的馬里尼亞諾擊潰米蘭公爵的瑞士僱傭軍,奪走米蘭公國。1516年8月,法西兩國簽訂《努瓦永和約》,把米蘭和那不勒斯分別劃歸法國和西班牙。教皇也於1516年底同法蘭西斯一世簽訂教務專約,承認法對米蘭、帕爾馬、皮亞琴察的佔領。1517年,法、西和「神聖羅馬帝國」締結《康布雷條約》,肯定了法國在義大利的既得利益和優勢地位。然而,爭霸戰爭不會就此結束。
第三時期:1521~1559年。這一時期以1519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即查理五世)後,法、西瓜分義大利的戰爭為標志。這一時期共爆發6次戰爭,被捲入的有羅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國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圖把法軍趕出義大利,他得到英國、羅馬教皇、曼圖亞和佛羅倫薩等國的支持,威尼斯則是法國的同盟軍。1521年戰爭爆發,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中失利,德國僱傭軍打敗了擔任法軍突擊力量的瑞士僱傭軍。1525年2月的帕維亞一戰,法軍慘敗,法皇被俘。1526年,法皇法蘭西斯一世回國後立即加入羅馬教皇在英國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義大利擺脫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亞克同盟」,參加同盟的還有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薩。1527年,戰爭再度爆發,雙方各有勝負。
1529年,法國在不利形勢面前被迫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並放棄對義大利的主權要求。7年過後,法蘭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巴帝國」簽訂為期10年的停戰協定。法國同丹麥、瑞典、奧斯曼帝國結盟,查理五世與英國結盟。法軍先後佔領威尼斯和馬里尼亞諾,但查理五世卻攻入法國境內。雙方於1544年簽訂《克雷普和約》。1551年再度爆發義大利戰爭,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誰也不佔明顯優勢。1559年4月,法西締結《卡托—康布雷西和約》,正式結束了法國對義大利的爭奪,西班牙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和撒丁的統治得以鞏固,義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繼續。
義大利戰爭是一場法、西霸權爭奪戰,是中世紀歐洲封建王國領土擴張戰爭的繼續。它不是一場進步和正義性質的戰爭。它經歷了幾代國王,持續65年之久。它促進了法國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和經濟調整。鑄炮業、造船業、印刷業、采礦業等日益興旺,度量衡得到統一,稅收制度得以建立,是龐大而有效的官僚機構在法國形成。發端於路易十一時代的法國專制君主制禁受住了長期戰爭的考驗,這從客觀上有利於法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
與此相對應的是,長期的戰爭使義大利更加分裂,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破壞。到17世紀,義大利的經濟特別是手工業進一步衰落。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隨之日趨枯萎。
❷ 義大利與法國在1814年前後發生的歷史
因何而發:
1804年拿破倫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不久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義大利被法國佔領,1814年拿破倫帝國覆滅,義大利光復
如何理解「法國人獻血的價值」
法國侵佔義大利與義大利軍隊發生沖突,法國人損失慘重
❸ 法國和義大利在歷史上有過幾次戰爭時間和起因是什麼
樓上的最好先看看歷史書再回答。1494-1559年,法國和西班牙為爭奪義大利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是法國大敗,最終退出了義大利。而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期間,為打擊反法聯盟的核心奧地利,拿破崙率領法軍在此地戰勝了奧地利軍隊,其間雖然有俄名將蘇沃洛夫帶兵在此地大敗法軍,但最終勝者還是法國。拿破崙的兄長和妹夫都先後做過那不勒期國王,拿破崙兒子誕生後還被任命為羅馬王。拿破崙失敗後義大利才被奧地利重占,並分割成許多部分。而在19世紀中葉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也派軍入義大利,戰勝了盤踞義大利北部的奧地利軍隊。主要目的是為了樹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並獲得了尼斯和薩伏依兩地。但後來法國又願義大利完全統一,長期占據羅馬,直至1870普法戰爭失敗。二戰中,義大利先是宣布中立,後來墨索里尼看法國在希特勒打擊下大敗,才趁火打劫向法國宣戰。但義大利軍隊戰鬥力實在太弱,直至法國向希特勒投降也沒有多少進展,所以後來希特勒直將一小塊領土劃分給義大利。二戰結束後就歸還了。
隨便說一下,羅馬帝國崩潰後,義大利一千多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常常是外國列強競爭的舞台。長期佔領義大利的主要是統治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法國的波旁王朝也長期佔領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所以法國與義大利的幾次戰爭在中世紀基本上都是與列強交戰,義大利人還歡迎法國人,認為他們是解放者。特別在拿破崙時期尤為明顯。
❹ 義大利和法國的歷史交鋒記錄!
兩隊交鋒似乎受傷的總是義大利的。98年的點球大戰讓意迷無比心碎。但在86年的八分之一決賽上法國卻干凈利落的2比0淘汰義大利。法國克義大利是不爭的事實。
❺ 1814年義大利與法國發生了什麼事
1814年,義大利與法國?這么簡單也不知道?發生了霍亂!死了143320人,官方統計。
❻ 法國與義大利的交戰記錄 謝了!
從歷史上來看,兩隊交手互有勝負。1938年,義大利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3:1戰勝了法國,而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義大利又在小組賽中2:1戰勝了法國。而法國隊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的八分之一決賽中2:0擊敗了義大利,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四分之一決賽里又以點球戰勝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