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一戰前義大利干什麼

一戰前義大利干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5 08:19:14

Ⅰ 一戰前,義大利加入同盟國集團,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危?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Ⅱ 一戰和二戰的義大利是起什麼作用的

一戰是牆頭草
二戰幫了元首很多忙,西線進攻的時候,法國菜了大量精銳部隊駐守義大利邊境。針對蘇聯的戰爭時派來很多的志願軍,義大利並不是垃,而是有些運氣問題。

Ⅲ 義大利在一戰爆發前後的立場是怎樣的

美國:戰爭初期保持「中立」,戰爭中後期,加入戰爭,屬於協約國集團。是戰爭的最大獲利者之一,經濟實力居世界首位。成功的崛起為當時的首要國家之一。戰後又由於國內的孤立主義因素導致在「和談」中沒有取得政治實利,卻意外的取得道德制高點——因鼓吹國際合作而廣受尊重和尊敬。
日本:戰爭的最大獲利者之一,在亞洲的影響力與美國不相上下,但是在世界范圍來說還是個中等實力國家。
英國: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是個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在經濟實力開始衰退了,但仍然是當時的世界霸主。
法國:一戰的主要參與者,當時的首要國家之一。在戰爭中遭到嚴重削弱,但在站後的「和談」中獲利甚多。
義大利: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是屬於中等實力的國家。一戰爆發前後時是同盟國集團的成員,一戰後期轉變立場——和協約國集體一起對付同盟國集團的其他國家。
俄國:一戰前是世界的首要國家之一,一戰期間因革命而退出戰爭,一戰結束初期孤立於世界。

德國:同盟國成員,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戰前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後起之秀,但是由於戰敗而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奧匈帝國:同盟國成員,一戰的主要參與者,戰前屬於中等實力國家,因戰敗被肢解為奧地利和匈牙利。

Ⅳ 義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義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里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范圍如巴爾乾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義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義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義大利民眾很難接受義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義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

Ⅳ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了什麼什麼好處。

樓主好,與您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一下義大利在一戰中的立場
一戰中,義大利是歐洲大國中最弱的一個,它必須與交戰各方討價還價,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以便在捲入沖突時獲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說白了它就是一個投機主義者。
實際中,它也確實在倒向同盟國還是倒向協約國的選擇中搖擺不定。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義大利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跟英國開戰對它沒有好處,比如法國給義大利優惠條件的貸款,緩解了它的財政困難,俄國則與默許義大利在北非的擴張,換來了義大利對俄國在黑海海峽擴張的理解。
第三,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拉攏義大利,都不想讓義大利倒向對方,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義大利也看到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又有邊界糾紛,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戰後,義大利作為戰勝國參加了巴黎和會,卻沒有想到,作為弱國,它的利益被最小化了,當初協約國許諾給它的土地,竟然成了一紙空文。他當時的地位遠不如土耳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國。而從巴黎和會的分贓結果來看義大利得到的也是符合他當時的國力地位的結果。塞爾維亞消滅了幾十萬奧匈軍隊才變成南斯拉夫。義大利?分你個南蒂羅爾就夠給面子了!
可是義大利自己不這么看,它認為協約國欺騙了它,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它沒有辦法,誰讓它實力弱小了,雖有不滿,但也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而也正是由於對英法違反承諾心懷怨恨,這才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倒向了德國一方.
以上,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Ⅵ 一戰前的義大利為何要做「牆頭草」,背叛盟友

因為義大利作為一個國家,它始終是以它的國家利益為重的。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真的很能想得通,因為在國家的利益上,很多人都是站在自己國家上去考慮的,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相對永遠的敵人,只有在敵我雙方或者是朋友之間存在的一些利益,當然利益是所有國家對外的一個政策吧。我覺得不管是在之前還是在以後利益是高於一切的,所以義大利這樣做,很多人是想得通的。

但是後來義大利看著奧匈帝國也越發強大起來,也就有了想拉攏的意思。畢竟當時的奧匈帝國可是歐洲的五大強國之一呢,他僅僅低於當時的德英法國家,當時義大利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邊防止奧匈帝國在自己國家領土的佔有,然後一邊又和當時五大強國之一的俄羅斯結盟求和,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對,義大利的那塊土地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義大利就這樣左右逢源,跟誰也會拉近點兒關系,突然跟這個好了,又跟那個不好了。

Ⅶ 想問問一戰前義大利的經濟政治狀況是什麼樣的

從外交上看,義大利的興起必然沖擊著它的兩大領國――法國和奧匈帝國。它在1882年加入了三國同盟,這表面上「解決了」意-奧的對抗,也進一步孤立了法國的兩面受敵的局勢。所以,就在它統一後10年時間里,義大利似乎已完全成為歐洲大國體系中的一員,羅馬也同其他首都(倫敦、巴黎、柏林、聖彼得堡、維也納、君士坦丁)一樣,成為外國派駐全權大使駐節的地方。
但是,義大利以大國地位出現卻掩蓋了它的一些致命弱點。首先,是整個國家經濟的停滯,特別是南部鄉村地區。它的文盲率在全國為37.6%,而南部更為嚴重,遠遠高於西歐和北歐任何一個國家。這反映了義大利大部分農業地區的落後性――小農經濟、貧瘠的土地、少量的投資、實物地租、不能滿足需求的運輸條件。義大利的生產和人均國民財富只能與西班牙和東歐的農業社會相比,而不能與荷蘭或威斯特伐利亞相比。義大利無媒,而且,盡管已轉向水力發電,但它88%的能源仍來自英國的媒,這就成了維持收支平衡的沉重負擔,相應地也就成了可怕的戰略弱點。在工業沒有獲得重大發展的前提下,義大利的人口增長就成了一個禍福參半的事情。因為它與其他西方大國相比,減緩了人均工業增長率;假如每年沒有成千上萬的義大利人(往往是很有活力和才乾的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移民定居,這種對比對義大利更為不利,用肯普的話來說,所有這些,使義大利成為「不利的後來者」。
但這並不是說,義大利就沒有現代化了。的確,正是這一時期,許多歷史學家提到了「焦利蒂(義大利政治家,1842-1928,從1892年到1921年曾先後五次出任首相,在國內進行了一些列改革,對外進行殖民擴張)時代的工業革命」和「我國的經濟生活中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至少在北方,已發生了向重工業方面的重大轉移。在格施倫康看來,1896-1908年,義大利經歷了朝工業化方向的「大奮進」。的確,這時義大利的工業發展速度比歐洲其他任何一個地方都快,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加快了,銀行體系為提供工業信用貸款重新進行了自我調整,國際的實際收入在迅速上升,皮埃蒙特地區的農業也表現出相似的前進步伐。
然而,一旦把有關義大利的統計數字進行比較性的剖析,其光澤就顯得黯淡了。它確實創建了鋼鐵工業,但它在1913年的產量只是英國的八分之一,德國的七分之一,比利時的二分之五。其工業增長率確實很快,但起點很低,以致其成果並不怎麼顯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的工業能力尚未達到英國1900年的四分之一。它在世界製造業生產中所佔的份額實際上下降了,從1900年僅有的2.5%,下降到1913年的2.4%.盡管義大利勉強夠格進入大國行列,但需要指出的是――除日本外,其他每個大國工業潛力都是其兩倍、三倍,有的國家(德國、英國)是它的6倍,一個國家(美國)是它的13倍以上。
假如義大利有較強的民族內聚力和其他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決心,這些弱點也許能多少得到彌補,但這些因素都不存在。義大利國家中存在的忠誠是家族性的、地方性的,也許是地區性的,但絕不是全國性的。這樣,早就開始發展的北方工業化只能加劇和南方的差距;這個半島許多地方的村社團體缺乏與外界的重要聯系。由於義大利政府和天主教會的對立沒有改善,天主教會禁止其教徒為這個國家服務。受本國人歡迎和外國自由主義者羨慕的復興思想並沒有滲透到義大利社會中去。軍隊徵兵很困難,而且按戰略需要而不是按地區政治的考慮分駐軍隊是不可能的。高層文官和軍隊的關系的特點是相互不理解和不信任。普遍的反軍國主義情緒、軍官素質的低下以及缺乏製造現代武器所需要的資金等等,增加了人們對其軍事力量的懷疑。這種懷疑早在災難性的1917年卡波雷戰役或1940年的埃及戰役中就產生了。它的統一戰爭考的是法國的干涉和後來普魯士對奧匈帝國的威脅。1896年在阿杜瓦(在阿比西尼亞,現在的衣索比亞)的大慘敗使義大利信譽掃地,義大利軍隊是唯一倍一個沒有有效反擊手段的非洲國家打敗了的歐洲軍隊。義大利政府作出的使它的總參謀部感到意外的1911-1912年在利比亞進行戰爭的決定,是最嚴重的財政上的災難。義大利海軍在1890年時看起來很強大,但其相對的規模卻越來越小,並且戰鬥力通常令人懷疑。地中海地區的英國皇家海軍的幾任總司令總是希望義大利艦隊保持中立而不是結盟,如果英國和法國在這個時期交戰的話。
所有這些對義大利戰略和外交地位產生的影響是令人沮喪的。義大利總參謀部非常清楚,無論在數量上還是技術上,無論是與法國相比還是與奧匈帝國相比都處於劣勢,而且它還直到,鐵路運輸的不足和根深蒂固的地方主義,使得義大利不能像普魯士那樣對軍隊進行大規模的靈活調動。不僅義大利海軍明白它的低效率,而且義大利易受攻擊和漫長的海岸線也使其結盟政治處於很矛盾的境地。因此使戰略計劃的制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混亂。義大利和柏林在1882年簽訂的盟約在起初是令人鼓舞的,特別是當時俾斯麥看來要使法國陷於癱瘓時;甚至在此時,義大利政府也努力同英國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為僅僅英國一個國家就能抵消法國艦隊的力量。1900年以後的幾年中,當英法關系趨於密切,而英國和德國由自由合作走向對立時,義大利人感到,除了見風使舵、轉向新的英法聯盟外,幾乎別無選擇。討厭奧匈帝國的殘余情緒,加速了這種行動,正如尊重德意志的心理及德意志在義大利的工業金融中的重要性妨礙了義大利與其公開決裂一樣。因此,到1914年時,義大利又處於像1871年那樣的境地。它是「大國中最小的一個」,在其鄰國心目中,它令人失望地使人捉摸不透,並且寡廉鮮恥;它對阿爾卑斯地區、巴爾乾地區、北非和更遠的地區懷有商業上的和擴張主義的野心,這樣就與敵友的利益都發生了沖突。經濟和社會狀況繼續削弱著它的影響事態發展的能力。它仍然是勾心鬥角的角逐中的一方。簡言之,在其他大多數國家的政府看來,與義大利為敵,不如與其結成夥伴了;但二者之間的利害差距並不大。

Ⅷ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加入協約國作戰

1,義大利當初參加同盟國也是三心兩意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首鼠兩端,待價而沽。奧匈帝國在決定對塞爾維亞宣戰前正式征詢過德意兩個盟國。相對於德國毫無保留地對盟友的支持。義大利的回答則顯得投機而且怯懦:義大利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而讓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當奧匈帝國在東線遭到沙俄的重創,博士德國不得不從激烈鏖戰中的西線抽調寶貴的兵力去支援奧軍,以免沙俄沖過喀爾巴阡山隘口去掃盪匈牙利平原。幾乎就在同時,奧匈帝國在巴爾戰場對塞爾維亞的又一次輕率的戰役也遭到徹頭徹尾的失敗。面對外強中干,屢戰屢敗的布頭帝國。義大利開始蠢蠢欲動,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義大利要求得到奧匈帝國領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德國主張部分滿足義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讓給它,以換取義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奧匈帝國即使在德國的壓力下也拒絕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協約國為了爭取義大利,在給予義大利奧匈帝國領土問題要「慷慨」得多:不僅明確答應義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還把主要是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也許給義大利。還同意義大利戰後可以擴大其非洲殖民地並可以參與瓜分土耳其的領土。而義大利為了重溫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的羅馬帝國迷夢,居然相信了協約國的空頭支票,把人家的這一碗米湯高高興興地喝了下去。於是在1915年4月義大利在羅馬和協約國簽署了《倫敦條約》,規定義大利在簽約後1個月對同盟國宣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義大利沒有對德國宣戰。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義大利覺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國報復了,它才對德國宣戰。
當然義大利參戰後變現很水:忙沒幫上,亂倒沒少添。財政枯竭,使它成為協約國的的經濟負擔。尚未從1912年利比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義大利軍隊裝備低劣,缺乏訓練。阿爾卑斯山和波河前線一敗塗地:宣戰時義大利陸軍總兵力不過87萬。而僅到1916年底,意軍就傷亡70萬。海軍依靠英國千里迢迢運來的寶貴燃料,才勉強應付。後來要不是日本派來海軍特遣艦隊到地中海接手護航任務,再加上法國海軍幫忙,才把奧匈帝國那支小規模海軍封閉在亞得里亞海灣中。
據說當年威廉二世通報佛蘭肯豪森和魯登道夫義大利終於背盟的時候,魯登道夫說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義大利作為我們的盟國參戰,我需要您給我80個師保護它,如果作為敵人和我們作戰,我只需要40個師就可以打垮它。

Ⅸ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Ⅹ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分別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起到了什麼作用

兩次都是軸心國的角色,也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一戰作用是叛變了德國加入同盟國,二戰作用就是拖德國後腿

閱讀全文

與一戰前義大利干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語微信怎麼注冊 瀏覽:96
哪個國收到中國口罩了 瀏覽:837
印度人為什麼叫西天 瀏覽:674
男人去越南為什麼不想回來 瀏覽:531
去英國上大學要帶什麼東西 瀏覽:181
華友鈷業印尼前景怎麼樣 瀏覽:293
印尼螃蟹怎麼殺 瀏覽:146
伊朗錢叫什麼意思 瀏覽:575
越南哪裡可以免費玩 瀏覽:867
越南和義大利哪個大 瀏覽:368
英國保證金需要多少錢 瀏覽:814
越南開掛車多少工資 瀏覽:489
越南綠豆餅特產一個多少錢 瀏覽:887
印度半島南臨什麼海 瀏覽:576
英國二戰起了什麼作用 瀏覽:926
印尼寬頻中國聯通版什麼梗 瀏覽:357
晴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伊朗地名貓叫什麼 瀏覽:571
越南平原佔多少山區佔多少 瀏覽:580
中國電信寬頻網速怎麼樣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