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為什麼後來又退出了同盟國
一戰中,義大利一開始時採取觀望態度,看形勢對協約國有利後,德國被英法俄夾擊,前途不妙時,決定參加協約國。
『貳』 義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義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里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范圍如巴爾乾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義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義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義大利民眾很難接受義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義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
『叄』 德國與義大利有哪些矛盾
在法西斯軸心國,德國除與日本貌合神離外,與義大利的矛盾也由來已久,盡管兩國在對外擴張方面存在共同點,但利益上的差異仍使兩國間不斷產生分歧,乃至明爭暗鬥。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背著義大利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墨索里尼深感不悅。尤其當墨索里尼於8月26日從英國得悉,德國向倫敦提出要與英國結盟的文本內容後,更是大為惱怒。更有甚者,德國進攻波蘭的計劃事先也未通知義大利。因此,當德國於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後,墨索里尼當即宣布採取「非交戰」立場。這引起了希特勒的不滿,他認為,英法之所以敢在9月3日對德國宣戰,與義大利的隔岸觀火有很大關系。希特勒曾正式要求義大利參戰,但義大利以缺少戰略物資為由加以拒絕。希特勒對此懷恨在心。9月中旬,他唆使住在上阿迪傑的南蒂羅爾人脫離義大利,歸順德國控制的奧地利,從而使德、意矛盾公開化。
當然,義大利不可能長期保持「非交戰」立場。墨索里尼本人就表示:「義大利不能無限期地保持中立。」這是因為義大利稱霸地中海和巴爾乾的野心,以及德軍正在取得的勝利等等,都誘使義大利急於參戰分贓。1939年12月7日,墨索里尼親自主持召開會議,決定義大利將站在德國一邊參戰。
盡管義大利已表明要與德國「並肩作戰」,但兩國間的矛盾並未因此而消除,義大利的反德勢力還很強大。以總參謀長巴多里奧為首的多數高級將領,一直對德國持仇視態度。他們不願與德國為伍,更不甘心受其約束。因此,直到墨索里尼下令制訂作戰計劃時,巴多里奧還說:「由於他們(德國人)擺老資格和傲慢成性,我們絕不能同他們採取統一行動。」
『肆』 義大利為什麼要同德國結盟
希特勒籠絡義大利,推動德意聯盟的建立。他在表面上宣布對意阿戰爭保持中立,暗地裡卻給墨索里尼撐腰打氣。
德國拒絕參加對義大利的任何制裁,相反,1935年冬希特勒指示增加對義大利急需的燃料供應。德國法西斯的這種舉動,贏得了墨索里尼的信任。
侵略野心與經濟軍事實力非常不相稱的義大利,唯有取得德國的支持,才能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實現其在地中海和非洲的擴張計劃。
用墨索里尼本人的話說就是,「義大利的唯一出路就是同德國結盟」。因此,義大利開始修正其外交政策,向德國靠攏,從此改變了對德國吞並奧地利的態度。
『伍』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會選擇義大利作為盟友呢
雖然義大利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勝利國家的重要成員之一,但它最終基本上沒有受益。與當時許多參與該條約的弱國一樣,它被大國忽視。對於自視為大國的義大利人來說,這種恥辱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義大利在戰後非常激動,譴責英國和法國蔑視人民,赤裸裸地推行霸權主義。就在這時,墨索里尼抓住機會煽動義大利人民,擴大法西斯政黨的規模。法西斯黨在短短兩年內成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政黨。因此,1922年,他被義大利國王任命為新總理。它使義大利成為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之後,它影響了德國。這也是二戰時期德國要和義大利結盟的原因。
此外,由於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突出矛盾,以及後來在爭奪巴爾干半島的過程中與俄羅斯發生了強烈沖突,義大利與德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最終發展成為軸心國這樣的戰略聯盟。雖然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表現並不突出。
『陸』 二戰時期義大利為何提前退出和德國的結盟呢
多年的戰爭使義大利經濟瀕臨崩潰。國家預算赤字高達870億里拉,收入僅占支出的36%,全國各地糧食匱乏,黑市猖獗,人民深陷困境,軍隊也處於「崩潰狀態」,士兵嚴重短缺,士氣低落,斯大林格勒慘敗後,希特勒以東線局勢緊張為由拒絕向墨索里尼提供新的援助,並迫使墨索里尼繼續徵兵作為炮灰。
然而,義大利看似「投機」的想法立即被盟國拒絕。9月3日,絕望的巴多格里奧政府終於簽署了英美停戰協議的條款,該協議於9月8日通過電台宣布。長期處於戒備狀態的德國軍隊迅速解除了義大利軍隊的武裝,佔領了羅馬。義大利國王和巴多格里奧政府成員乘潛艇逃往盟軍佔領區。
『柒』 義大利兩次世界大戰都跟隨德國,為何到了後期都背叛德國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兩次都是核心國家,同時在這兩次大戰中,義大利都與德國結為同盟。然而雖然義大利和德國成為盟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突然背叛了德國人,加入了敵方陣營,這也是德國戰敗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義大利再一次背叛了德國。第一次義大利背叛德國主要原因是義大利和奧地利的關系極其不穩定。而第二次義大利背叛德國主要原因是義大利一直兩邊倒,在這一次中義大利依然沒有堅定的向著某一方,而是看哪一方強就向著哪邊。
當時義大利與德國結為同盟,一同對他過宣戰,但是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軸心國逐漸衰敗,連著幾次戰敗,此時義大利看情況不妙,於是選擇兩邊陣營都聯系,一邊與德國繼續聯系,而另一邊開始尋求與同盟國的聯系。後來,德國宣布戰敗,義大利宣布退出軸心國,並開始進軍德國,完全背叛了德國。
『捌』 為什麼一戰時德國的同盟國義大利最先倒戈,而二戰中德國仍與義大利合作
是戰略需求,注意一點德國海岸在什麼地方,二戰時的德國並不將蘇聯放在眼裡,他的頭號大敵是英國,英國對德國海岸線的封鎖,是當時的德國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打破的,而德國又需要在非洲等其他殖民地戰場擊敗各國並從殖民地向德國輸送大量的資源,所以德國必須擁有安全的海岸,而義大利是一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國家,軍事、經濟實力遠落後於德國,且國家政策搖擺不定,容易控制,而法國與德國本就有仇(主要表現在拿破崙時期), 同時法國的軍事、經濟實力並不弱,人口多,無法滿足德國的需求,才會出現德國進攻波蘭等南歐弱小的國家後,首個擊潰的就是法國。。
『玖』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何找「最愛投降」的義大利做盟友
牽製法國
希特勒意識到,德國要想稱霸歐洲,就必須打敗法國。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也是德國的宿敵,是稱霸歐洲的最大障礙。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割讓兩個省。一戰,法國為自己報仇,羞辱德國。德國和法國有很深的血仇。
雖然義大利軍隊沒有戰鬥力,國力也沒有那麼強大,但只要義大利是盟友,法國就不敢輕舉妄動,德國進攻法國也可以無所畏懼。
壯大聲勢
德國雖然強大,但靠自己嚇不倒其他國家,所以德國需要吸引人加入,壯大聲勢。三流國家沒有分量。義大利雖然沒落了,但曾經是歐洲一流的強國,至少在當時是二流強國。
所以如果和義大利結盟,就多了一個夥伴,壯大自己的聲勢,讓英法恐懼。
事實證明,義大利與德國站在一起,使得英法前期不敢放心抵抗,採取“綏靖政策”縱容納粹侵略。
德國與義大利的結盟也增強了羅馬尼亞這個持觀望態度的小國與德國攜手並進的信心。
臭味相投
墨索里尼是法西斯,對共產主義極度敵視,希望在自己的國家搞獨裁。而且墨索里尼1919年開始鼓吹法西斯主義,1921年成立國家法西斯黨,成為領袖。1922年,墨索里尼如願以償,竊取了義大利最高權力,成為總理。
希特勒也在1919年開始鼓吹法西斯主義,1921年成為德國工人黨領袖,但希特勒直到1933年才上台。從這個意義上說,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楷模,當時的墨索里尼在希特勒心目中就像上帝一樣。
希特勒視墨索里尼為偶像,事事聽從他的建議。希特勒無比崇拜墨索里尼。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惡心的話:
“我願意和他同甘共苦.如果他需要什麼幫助,或者有什麼危險,他可以肯定,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哪怕全世界聯合起來反對他,我都會堅決的和他在一起。”
這么投緣,能不串通,互相勾結嗎?
『拾』 最初義大利為什麼不願意同德國、日本建立軍事同盟
雖然早在1937年德意秘密經濟協定書簽訂後,義大利的軍事情報處就開始向德國提供情報,但德國同義大利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同日本的談判相比要稍晚一些。1937年9月,墨索里尼訪問德國,1938年5月,希特勒回訪義大利。在這次訪問期間,希特勒向墨索里尼提出簽訂軍事互助條約的問題,但4月16日英意協定剛剛簽字,根據協定,英國人答應義大利可以在埃賽俄比塞和西班牙自由行動。墨索里尼不願立即得罪英國人,還無意接受這項條約。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多久,到慕尼黑會議召開時,墨索里尼的態度已有所變化,盡管依然不願明確表示接受德國關於締結包括日本在內的軍事同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