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一戰後義大利得到了什麼

一戰後義大利得到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31 18:53:02

Ⅰ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說明了一戰的什麼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Ⅱ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分別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起到了什麼作用

兩次都是軸心國的角色,也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一戰作用是叛變了德國加入同盟國,二戰作用就是拖德國後腿

Ⅲ 一戰和二戰中義大利為什麼像牆頭草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這兩大陣營之間的交戰,在戰前為了能夠擴充己方實力,雙方陣營都對義大利及進行了拉攏,而加入先同盟國後又投向協約國的義大利讓人們看起來這個國家並沒有什麼信義。

其實義大利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實屬無奈之舉,因為當時的義大利剛剛統一,國家實力弱小的義大利根本就無法像自己的盟友們那樣具有爭霸天下的實力,在兩大陣營的相互碾壓中,這些歐洲新興國家唯一能做就是自保。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義大利是三大軸心國之一,參與戰爭的。但是後來由於墨索里尼以及義大利軍方的無能,導致了義大利在北非戰場和巴爾干半島的節節敗退,如果沒有德國,義大利早完了。連年戰亂使得義大利人民厭戰,義大利國王也不再相信墨索里尼。

終於,1943年,義大利人民推翻了墨索里尼政府,與同盟國停戰。義大利投降盟國後,迅速調轉槍口對德宣戰,同盟國陣營也同意接納義大利,在戰爭結束時,義大利是作為戰勝國出現的。

(3)一戰後義大利得到了什麼擴展閱讀:

一戰時獲得了東北部特 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斯·朱利亞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區。

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執政,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其間包括入侵衣索比亞(1930~1936年)、幫助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和與德國結成羅馬—柏林軸心(1938年)、隨後捲入二戰(1939~1945年)並淪為戰敗國。

1946年6月2日全民公投,廢除君主立憲,同年7月12日組成共和國第一屆政府。二戰後,參加馬歇爾計劃、簽署「大西洋公約」並積極參加歐洲一體化進程,系歐盟創始國之一。

Ⅳ 一戰中義大利的經濟損失有多少

請採納!
加入協約國之前損失大

後來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克基拉島。

和意軍作戰的奧軍士兵
戰爭開始之初,義大利曾通過速攻方式佔領了幾個奧匈的城市。但隨後義大利戰線就陷入了同西線戰事相同的膠著狀態。戰爭初期奧德聯軍盡管數量處於劣勢但依然掌握戰場主動,後期協約國增兵義大利,最終使義大利以勝利告終,義大利如願獲得了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包括南提羅爾、伊斯特拉半島等。
戰事開始時,意軍對奧軍佔有3對1的數量上優勢,卻未能突破奧軍在朱利安阿爾卑斯山的防線。
1915年6月至1917年9月之間,發生了11次伊松佐河戰役。
1917年10月24日至11月19日:卡波雷托戰役,德奧聯軍獲勝,意軍死傷約3萬人,另有超過26萬人被俘。
1918年6月15日至23日:皮亞韋河戰役,意軍勝利。
1918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維托里奧·維內托戰役,處於奧匈帝國解體中的奧軍大敗,30萬人被俘。

Ⅳ 義大利戰爭的第一時期有哪些結果

義大利戰爭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沒有遇到各公國的認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惶出逃。查理八世自稱是「法蘭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國王」。

然而,法軍的掠奪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稅激起了義大利人民的憤慨。義大利各國首腦害怕法國勢力的加強和發生全民起義,於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圖驅逐法軍。參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蘭公爵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從那江協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爾諾沃遭「神聖同盟」軍隊包圍,法軍戰敗。1496年12月,法國撤出那不勒斯,但軍隊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繼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國退出義大利,於1499年遠征米蘭公國。在1499~1500年幾次交戰中,法國先後獲勝,相繼佔領料蘭和倫巴第。1500年,法西兩國勾結佔領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岡王朝。根據條約,法西兩國軍隊共同佔領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兩國因分贓不均爆發戰爭。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亞諾河畔一戰,西軍獲勝,法軍被迫放棄那不勒斯王國,使其淪為西班牙領地。

Ⅵ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義大利付出了哪些慘重代價

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總共動員了500萬人,死亡65萬5千人,傷殘145萬人。軍費總支出高達650億里拉,致使這個當時每年國民總收入僅200億里拉的國家債台高築,有外債200億里拉,內債350億里拉。義大利付出巨大的代價,本來指望能夠攫取它所期望獲得的大片地區,結果所獲甚微。

Ⅶ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了什麼什麼好處。

樓主好,與您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一下義大利在一戰中的立場
一戰中,義大利是歐洲大國中最弱的一個,它必須與交戰各方討價還價,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以便在捲入沖突時獲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說白了它就是一個投機主義者。
實際中,它也確實在倒向同盟國還是倒向協約國的選擇中搖擺不定。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它跟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比如,義大利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跟英國開戰對它沒有好處,比如法國給義大利優惠條件的貸款,緩解了它的財政困難,俄國則與默許義大利在北非的擴張,換來了義大利對俄國在黑海海峽擴張的理解。
第三,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拉攏義大利,都不想讓義大利倒向對方,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義大利也看到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又有邊界糾紛,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戰後,義大利作為戰勝國參加了巴黎和會,卻沒有想到,作為弱國,它的利益被最小化了,當初協約國許諾給它的土地,竟然成了一紙空文。他當時的地位遠不如土耳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國。而從巴黎和會的分贓結果來看義大利得到的也是符合他當時的國力地位的結果。塞爾維亞消滅了幾十萬奧匈軍隊才變成南斯拉夫。義大利?分你個南蒂羅爾就夠給面子了!
可是義大利自己不這么看,它認為協約國欺騙了它,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它沒有辦法,誰讓它實力弱小了,雖有不滿,但也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而也正是由於對英法違反承諾心懷怨恨,這才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倒向了德國一方.
以上,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Ⅷ 一戰的問題

一戰時義大利加入了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組織,所以作為戰勝國其只有對戰敗國的瓜分而沒有什麼懲罰。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中國在五四運動後,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則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所以也不簽凡爾賽條約。
我們先看看德奧意三國同盟怎麼形成的。本來德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於1876年產生了矛盾,但1879年就締結了同盟。大概是當時協約國三國同盟大勢已成,所以只好和奧匈帝國聯盟。後來,剛剛統一而且面臨孤立的弱小的義大利大概看協約國進不去,而同盟國集團急需同盟,就加入了同盟國集團,免得打起仗來兩面不是人。
但仗一打起來,義大利就發現勢頭不對,而且協約國為了爭奪地中海的利益,以便控制非洲和巴爾干半島地區問題,就極力籠絡義大利,比如,許諾,保證義大利在東地中海的霸權。於是,義大利就倒向了協約國集團。
反正當時義大利也不是什麼強國,不是為了崛起,只是為了自保而已,
義大利卻沒能從《凡爾賽條約》的分贓中獲得些什麼

Ⅸ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的領土是不是原本就屬於義大利

當然不是,也不可能
義大利自從羅馬的光榮時代結束後,就四分五裂為多個國家或被其他國家佔領
真正獨立為一個國家是19世紀的事,自然談不上原本就屬於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的領土包括蒂羅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屬於奧地利的時候,義大利還沒誕生呢

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的經濟情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義大利的工業,特別是與戰爭有關的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很快。戰後由於政府撤銷大批軍事定貨,造成工業生產急劇縮減。到1921年,有26%的鋼鐵公司倒閉。生鐵的產量只相當戰前水平20%。許多企業、銀行和股份公司破產。100多萬人失業。通貨膨脹,糧食和工業品的價格昂貴。與戰前的1913年水平相比,物價提高了441%,生活費用上升317%。工人的實際工資收入降低了50%。

閱讀全文

與一戰後義大利得到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大霧什麼原因 瀏覽:44
印度小辣椒多少錢一斤 瀏覽:333
義大利買房用什麼網站 瀏覽:901
越南廣西哪裡買衣服便宜 瀏覽:539
義大利的藍色水是怎麼來的 瀏覽:542
為什麼到越南就不想回來 瀏覽:268
義大利面桶裝醬怎麼吃 瀏覽:532
義大利為什麼會打希臘 瀏覽:469
伊朗核協議美國退出為什麼 瀏覽:644
青山集團印尼項目怎麼樣 瀏覽:461
印度多吉美多少錢 瀏覽:768
印尼華人佔多少財富 瀏覽:544
義大利學美甲怎麼樣 瀏覽:243
義大利檸檬海灘在哪個城市 瀏覽:936
中國進口伊朗水果有哪些 瀏覽:595
為什麼下了中國銀行的軟體後還不能用 瀏覽:420
中國社交軟體有哪些 瀏覽:875
越南辦理保險公司手續怎麼辦 瀏覽:278
中國虎形祠堂在哪裡 瀏覽:425
伊朗是什麼天氣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