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密:為什麼巴西會選擇加入同盟國出兵二戰
跟紅踩黑
美國參戰後,反法西斯同盟的不會戰敗已成定局,作為美洲國家,巴西自然可以放心參戰了。巴西的宣戰時間是在1942年8月。
不過,巴西軍隊在二戰的表現乏善可陳,有傳說巴西軍隊俘虜了2萬德軍和義大利軍,但是無論如何找不到德軍佔比和義大利軍佔比。
而熱愛和平的義大利軍隊是非常容易俘虜的,西西里島登陸後,蒙哥馬利這么形容義大利軍隊【義大利精銳的野戰軍迫不及待的投降了,至於從來不值一提的意呆利地方部隊,沒等我們登陸就潰散的見不到影子了。】
在義大利軍隊大規模參戰的北非戰場,經常能夠看到幾千甚至上萬義大利軍隊在千餘甚至幾百名英軍面前投降的戰例,有一次英軍一隻小部隊(只有幾十輛坦克和不到一千人的士兵)包抄義大利軍隊,俘虜了幾萬意呆利軍隊,向總部報捷時,將軍詢問抓住了多少俘虜,英軍指揮官回答說【太多了,數不清楚,大約120英畝的士兵和8英畝的軍官。】
這樣的軍隊,俘虜上2萬算什麼戰績?
⑵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和義大利加盟希特勒又為什麼援助義大利軍隊
因為德國和義大利都想瓜分這個世界,所以要聯合在一起。「義大利的大炮槍支連衣索比亞的土著人都打不過 ?」我認為這句話是錯誤的,理論上就是不可能的。而希特勒派軍隊救援義大利是為了兌現好友墨索里尼的要求。
⑶ 在二戰期間,沒有參與戰爭的大洲都在干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堪稱目前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也是波及范圍最廣的世界戰爭,全球七大洲四大洋中只有南極洲和南美洲是沒有戰爭的凈土了,由於南極洲是人跡罕至的存在,只有原住民企鵝們在南極上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而大多數南美洲國家認為這場戰爭是“獅子和獅子爭奪獵物的戰爭”因此抱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沒有捲入戰爭。
南美洲上的眾多國家,要麼大多數都大發戰爭財,忙著跟軸心國國家做生意,要麼就忙著內斗,奪取政權,只有巴西積極參與二戰,也真正派出了軍隊,參與了歐洲戰場上的對德作戰。由於南美洲的眾多國家大部分都是源於歐洲早期的殖民地,幾乎整個南美洲國家在國際分工中都是屬於提供農業產品、礦產品的資源國。同時南美國家受到了嚴重的殖民侵略,因此他們深受原來的殖民宗主國其害,所以他們大多數都傾向於德國、義大利等軸心國國家,並在二戰期間持續與軸心國開展貿易,提供原材料,直至二戰末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盟國壓力,才被迫與軸心國宣戰。
可以說巴西通過在二戰中的抉擇,不僅使工業化水平大幅提高,而且還獲得了寶貴的軍隊作戰經驗,巴西在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增加也拉開了與其他國家的差異,逐漸成為南美最具影響力的大國。
⑷ 二戰時期的瑞士,瑞典,西班牙,比利時,葡萄牙,巴西
瑞士 絕對的恪守中立。
瑞典在戰爭中曾向德國提供在軍工產業中非常重要的鐵礦石,以及其他資源,瑞典於軸心國的聯系僅限於此。
西班牙 葡萄牙因為建立了法西斯獨裁政權 在政治上比較傾向於軸心陣營 但畢竟是小國家 屬於牆頭草類型
比利時由於處於德法兩國的中間地帶 所以被德軍攻擊並輕松佔領。
巴西在美國的爭取下,對軸心國宣戰,雖然拉美也有國家對軸心國宣戰,但都未真正與德軍交戰。巴西在戰爭中派遣了一支遠征軍在義大利與德軍交戰。
⑸ 歷史問題,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南美洲國家在干什麼
絕大數南美洲國家都沒有捲入戰爭。但是由於南美國家普遍受到早起殖民主義的影響,多數國家都傾向於軸心國並且和軸心國進行貿易,提供原材料。戰爭末期迫於壓力與軸心國宣戰,實質上沒有派出軍隊。
比較特別的是巴西和阿根廷。
巴西是惟一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南美洲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巴西與納粹德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關系,主要是巴西向德國出口商品,德國給巴西提供軍火。戰爭爆發前一年,德國25%的進口來自巴西。1933年至1938年期間,巴西與德國保持著密切的貿易關系,德國把瓦加斯威權政府看作是理想的夥伴。1938年,德國25%的進口、主要是原料和農產品來自巴西,同期巴西與美國的貿易額下降。巴西參戰是1939年9月至1942年8月與美國談判後做出的決定。根據里約熱內盧文獻研究中心的說法,美國想通過談判保證美國軍事工業的戰略原料儲備並在巴西東北部駐軍;巴西總統瓦加斯要求美國,援助巴西建設一座鋼廠,並幫助裝備巴西軍隊,實現現代化,作為對巴西的回報。
阿根廷
二戰末期的阿根廷總統貝隆在二戰以前是義大利部隊的軍官,並訪問過德國,對兩國及其政治制度都有好感,加上貝隆自己也是義大利後裔,遂親於軸心國。二戰接近尾聲時迫於盟軍壓力阿根廷才想軸心國宣戰。阿根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二戰後。二戰後,阿根廷在貝隆的領導下大量收容德國流亡者,包括營救了像阿道夫"艾希曼(後來被以色列弄回去絞死了)、約瑟夫"孟格勒、埃利希"普利布克、約瑟夫"施瓦姆貝格爾和蓋爾哈德"保奈這樣的黨衛軍兇犯。在貝隆的統治下,200多萬移民最終來到了阿根廷,這為阿根廷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促使阿根廷在戰後得到迅速發展,
⑹ 二戰後,巴西為什麼敢於庇護那麼多納粹餘孽呢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二戰後敢於庇護那次營業的,最主要的是阿根廷,其次才是巴西和智利。
因為這些原因,戰敗後,南美洲諸多國家自然成了德國納粹的首選。但是這里的庇護,並沒有讓他們逃脫戰爭的罪惡。在日後的審判中他們。依舊得到了應有的刑罰。
⑺ 關於二戰時期的南美洲
二戰末期的阿根廷總統貝隆在二戰以前是義大利部隊的軍官,並訪問過德國,對兩國及其政治制度都有好感,加上貝隆自己也是義大利後裔,遂親於軸心國。二戰接近尾聲時迫於盟軍壓力阿根廷才想軸心國宣戰,但已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戰後,貝隆收留了一些德國戰犯和一些黨衛軍軍官(比如斯科爾茲尼)。但是貝隆本人的政策並非完全學習德意,他自己發展出了一條貝隆主義,是戰後不久的阿根廷迅速發展。
具體原因是因為邊界爭端(從普塔瑪育河到亞馬遜河之間遼闊的熱帶雨林區)引發的沖突。1941年7月5日,秘、厄兩國互相發出戰爭威脅。7月23日早晨,秘魯陸軍用閃電戰戰術迅速越過邊境,開始大規模入侵爭議地區,而厄瓜多陸軍則顯得准備不足而連連後撤。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行動中秘魯使用了空降傘兵參與作戰,這在南美洲戰爭歷史中尚屬首次。兩國陸戰的具體作戰過程則由於資料缺乏而無法知其戰斗細節,,僅能知道在幾次小規模的地面交戰中,數量眾多且裝備精良的秘魯陸軍(投入作戰總兵力約有5萬人)很快就擊潰了裝備很差的厄瓜多陸軍(投入作戰總兵力約3萬人),取得了完全的一邊倒式的勝利,在停火前,秘魯已完成對存在爭議地區事實上的佔領。雙方海軍也在調兵遣將,但由於厄瓜多海軍實力遠遠不及秘魯海軍,所以真正只發生了一次海上戰斗。吃了虧的厄瓜多准備投入更多的兵力,以奪回失去的地區。秘魯則加強了佔領地區的守備工作,並准備繼續調動軍隊在必要時擴大攻勢。鑒於秘、厄局勢有惡化失控的趨勢,為保證美洲後院的安靜和平,北美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南美洲的兩個地區大國巴西、阿根廷聯合出面進行調停,三國聯名向秘、厄兩國發出限期停戰的命令。因為秘魯已經達到了戰爭目的,自然是同意馬上停戰的,所以強大的外部壓力主要集中於厄瓜多,由於國小力弱,厄瓜多迫於壓力只能同意在三國指定的時間停戰。所以這次秘、厄邊界戰爭在持續短短8天時間後,終於在7月31日宣告結束。
二戰時南美洲除了巴西之外其他國家均未參戰.
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美國一邊觀望「不出手」,一邊又督促南美洲各國加入盟國陣營。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國向巴西提供了為數不少的軍事、技術和財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總統瓦加斯向美國保證,如果美國受到別國攻擊,巴西將全力支持美國。同一年,美國便開始支持巴西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建造大型煉鋼廠,這座煉鋼廠建成後就成了巴西工業化的象徵。
巴西在美國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為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說:「戰爭期間,美國把對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軍事投資給了巴西。依靠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強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超越了阿根廷。」
⑻ 二戰時期,巴西在干什末
巴西是盟軍的一員,早在二戰初期就被美國爭取,加入了盟軍並獲取大量的軍事援助.巴西陸軍在義大利有出色戰績,巴西遠征軍第一師在1945年7月6日回國前,在遠離故土的戰場,巴西遠征軍奮戰了239天,陸軍部隊一共俘獲了敵方將軍2名、軍官892名和士兵19679名,其代價是陣亡13名軍官444名士兵,2064名戰傷,658名事故受傷,被俘1名軍官34名士兵,失蹤16人。空軍部隊共有48名飛行員執行了445次戰斗任務,出擊2546架次共計5465飛行小時,投彈約1010噸,擊毀了1304輛汽車、12列火車、8台裝甲車輛、25座鐵路公里橋梁和31個燃料庫和彈葯庫。大隊的損失是,飛機被擊落22架,飛行員當中5名在防空炮火下陣亡,3名在事故中喪生,3名被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西除了派遣遠征軍直接赴歐作戰,還在空運中轉以及大西洋船隊的護航中也作出了貢獻。雖然沒有遠征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這些貢獻對於保護大西洋航線的暢通、巴拿馬運河的防衛、加勒比、南大西洋的反潛作戰以及補給運輸交通線路的鞏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遠赴重洋的那支遠征軍部隊,雖然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在最早的戰斗中發揮不佳,但是在緊張的戰斗中他們也學會了本領,逐漸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可以說,對於在義大利的戰斗,任何遠征軍將士都為此感到光榮。盡管從組織上看來,遠征軍是隸屬於美軍門下,從補給到作戰幾乎都聽任於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雇傭兵的色彩,但是他們的英勇行為以及從作戰的歷史來看,直到現在,巴西人還是以此為榮,並對遠征義大利的行動進行著高度的評價。
雖然到了最後,幾乎所有的南美國家都象徵性地對軸心國宣戰,但是只有巴西,才是對戰爭作出了有意義的貢獻,通過與美國的深入合作,在巴西國內,瓦加斯總統所期待的經濟軍事各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參戰以前所興建的鋼鐵廠就是巴西的工業化所邁出的第一步,這以後,由於美國在巴西軍事基地的建設,從客觀上,巴西的鐵道、機場、道路等交通設施比起戰前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同樣,由於遠征軍獲得的現代化武器以及在實戰中取得的現在作戰的經驗,巴西的國防力量比起南美各國也有了巨大的差異。無形中,巴西在南美各國中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不可動搖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遠征軍的士兵還在另一個意義上改變了巴西自身。由於巴西在戰前和別的南美國家一樣,還是一個獨裁氣息嚴重,等級差別森嚴的國家,這一次大規模的遠征歐陸,所招募的士兵大多來自社會的底層,然而到了義大利,隸屬在美軍這么一支民主氣息相對濃厚的軍隊下,平等的思想在他們身上紮下了根,也為他們培養了一種自信和自尊以及對個性的認識。他們回到了國家以後,很快便成為了推動巴西民主化的先鋒力量。戰後的巴西在一定程度上和別的以軍人當政的南美軍事獨裁國家有著不同,在國內動亂政變不絕的那些國家中,唯有巴西保持著一種相對而言安定和發展的狀態,這一切,和那239天的遠征都應該有著一定的聯系。而新一代巴西總統中甚至也有原來遠征軍的成員。由此可見,那一支規模不大的遠征軍,對於戰後所巴西起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
⑼ 巴西在二戰中並沒有被戰爭波及,為何它要主動請纓參戰
很明顯,巴西主動參戰就是為了利益。當時德國是明明白白的馬上要敗了,巴西可是抓准了時機,准備進來混口飯吃。
可是還是逃不過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雖然二戰前期巴西選擇中立,但是隨著局勢的發展,雖然法西斯國家開始佔了上分,後來又被蘇聯方面反撲,而且美國也選擇參加二戰,讓戰爭的天平開始傾斜,而且美國還和巴西商量一起共謀大事,巴西這心裡也癢啊,於是趁著希特勒發瘋攻擊巴西商船,於是巴西終於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參加戰事了。
⑽ 葡萄牙巴西二戰屬何陣營,有無參加戰爭
葡萄牙二戰中是中立國家。
二戰期間,葡萄牙當時的統治者薩拉查頂住了德英兩個的壓力,宣布中立。
但是在立場上很曖昧,更偏向於同盟國一方,為盟國提供了很多資源,這與葡萄牙與英國的歷史關系有關。
(10)為什麼巴西二戰時要幫助義大利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