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國油畫家有哪些
王朝御用大師——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德國畫家,他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話為題材的油畫《復活》、《愛之園》、《末日審判》等,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特點是將文藝復興美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並具有強烈運動感的獨特風格,成為巴洛克美術的代表人物。
曠世天才——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
義大利畫家,他的藝術生涯是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諸大師相繼逝世後開始的。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爾他和西西里。他的作品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代表作品有《聖馬太殉難》、《聖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
荷蘭「四大金剛」之一——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但卻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凈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代表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光影大師——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
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台灣簡稱為林布蘭特。倫勃朗早年從師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鄉開設畫室。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倫勃朗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到地運用明暗,他靈活地處理復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用光線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畫風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除此還有:西班牙著名畫家委拉斯開茲、傳奇畫家丟勒、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瘋狂畫家梵高等等。
㈡ 世界著名畫作哪個是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的
世界著名畫作《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創作的肖像畫。
《蒙娜麗莎》為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繪的肖像畫,是其代表作。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之一,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樣,常常被人觀摩、研究或是引用。它的持有國,法國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供公眾欣賞。
被直接畫在白楊木上,面積不大,長77厘米,寬53厘米。畫中描繪了一位表情內斂的、微帶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稱作是「神秘的笑容」。
(2)義大利油畫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畫像,畫中人物坐著並把交迭的雙手擱在座椅的扶手上,從頭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現出半身形體,一改早期畫像只畫頭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斷的構圖,為日後的畫家及攝影師樹立新的肖像圖基本架構。
達芬奇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頸部和面部煥發出與她的手同樣的柔軟的光芒。
這些有機部分的光芒的變化顯示出肉體的豐滿和柔潤,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笑容理解為畫家對他母親的感性的懷念。其他人將它描寫為天真的、誘媚的或甚至於出神的或悲傷的。應該指出的是達·芬奇當時的肖像畫多半帶有這樣的微笑。
㈢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哪些代表畫家和畫派
義大利位於地中海區域中央、中古時期世界上最大貿易地區的心臟位置。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都是當時水陸交通樞紐和貿易的集散地,在那裡最早出現工商業、萌芽資本主義,所以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
佛羅倫薩的美術,傾向於宗教《聖經》題材,而威尼斯則更多的是描繪古希臘神話故事。縱情於歡樂與享受,題材以愛情、酒宴、女神為多。如果說佛羅倫薩的畫家們重素描和遵從構圖的對稱、均衡與和諧,那麼威尼斯的畫家們則竭力追求色彩和激情傳達,它奠定了歐洲近代油畫發展的基礎。
㈣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之後的畫家有哪些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畫家主要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保羅·烏切洛、多米尼哥·基蘭達奧、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桑齊奧、提香·維切利和米開朗基羅。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義大利畫家與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畫作有《猶大之吻》《最後審判》和《哀悼基督》
馬薩喬(Masaccio,1401年12月21日-1428年秋季)原名托馬索·卡塞(Tommaso Cassai),全名為托馬索·迪·瑟·喬萬尼·迪·蒙·卡塞(Tommaso di serGiovanni di Mone Cassai),是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偉大的畫家,他的壁畫是人文主義一個最早的里程碑,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視法的畫家,在他的畫中首次引入了滅點,他畫中的人物出現了歷史上從沒有見過的自然的身姿。其代表畫作有《卡西亞聖壇三連畫》、《聖母、聖安娜和聖嬰》、《獻金》、《亞當被放逐出伊甸園》、《聖三位一體》。
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羅·迪·多諾(Paolo di Dono),義大利畫家,以其藝術透視之開創性聞名。其代表畫作有描述《聖羅馬諾之戰》的三件套油畫。多米尼哥·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1449年-1494年1月11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米開朗基羅是其學徒。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其代表畫作有《三博士來朝》《春》《聖母頌》《維納斯與馬爾斯》《維納斯的誕生》《聖母領報》《誹謗》《神秘的基督降生圖》《帕拉斯和肯陶洛斯》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築師、解剖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其代表畫作有《基督受洗》《受胎告知》《吉內薇拉·班琪》《柏諾瓦的聖母》《持康乃馨的聖母》《三博士來朝》《岩間聖母》《抱銀貂的女子》《音樂家肖像》《哺乳聖母》《拉·貝爾·菲羅奈瑞》《最後的晚餐》《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紡車邊的聖母》《蒙娜·麗莎》《岩間聖母》《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巴卡斯》
。
㈤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畫家主要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保羅·烏切洛、多米尼哥·基蘭達奧、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桑齊奧、提香·維切利和米開朗基羅。
1、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義大利畫家與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畫作有《猶大之吻》、《最後審判》和《哀悼基督》。
2、馬薩喬(Masaccio,1401年12月21日-1428年秋季)原名托馬索卡塞(Tommaso Cassai),是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偉大的畫家,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視法的畫家。其代表畫作有《卡西亞聖壇三連畫》、《聖母、聖安娜和聖嬰》、《獻金》、《亞當被放逐出伊甸園》、《聖三位一體》。
3、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羅·迪·多諾(Paolo di Dono),義大利畫家,以其藝術透視之開創性聞名。其代表畫作有描述《聖羅馬諾之戰》的三件套油畫。
4、多米尼哥: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1449年-1494年1月11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米開朗基羅是其學徒。
5、系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ice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其代表畫作有《三博士來朝》、《香》、《聖母領》、《維納斯與馬爾斯》、《維納斯的誕生》、《聖母領報》、《誹謗》、《神秘的基督降生圖》、《帕拉斯和肯陶洛斯》。
㈥ 世界著名畫作什麼是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於文藝復興時期
《最後的晚餐》
是義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畫面中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一、內容背景
《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
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郁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二、構圖布局
《最後的晚餐》寬420厘米,長910厘米。達·芬奇不僅在繪畫技藝上力求創新,在畫面的布局上也別具新意。一直以來,畫面布局都是耶穌弟子們坐成一排,耶穌獨坐一端。達·芬奇卻讓十二門徒分坐於耶穌兩邊,耶穌孤寂地坐在中間,他的臉被身後明亮的窗戶映照,顯得庄嚴肅穆。
背景強烈的對比讓人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耶穌身上。耶穌旁邊那些躁動的弟子們,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亂的猶大,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
畫中人物從左到右是:巴多羅買(Bartholomew)、小雅各(亞勒腓之子 / James, son of Alphaeus)、安德烈(Andrew)、叛徒猶大(Judas Iscariot)、西門彼得(伯多祿 / Simon Peter)、約翰(若望、John)、耶穌( Jesus);
多馬(多默 / Thomas)、大雅各(西庇太之子 / James, son of Zebedee)、腓力(Philip)、馬太(瑪竇 /Matthew)、達太(聖猶大 /Jude Thaddeus)、奮銳黨的西門(熱誠者西滿 / Simon the Zealot)。
技法
一般都以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作為文藝復興極盛時期的起點,這幅壁畫完成的時間約在1495至1498年間。
為了呈現出每位門徒的形象,達芬奇將這戲劇性的一幕安排在一個大型食堂里,讓聚集在長條桌一方的耶穌及其門徒都能面對觀眾,傳神的刻劃出每位門徒在瞬間所顯現的驚異又復雜的表情。
畫面的構圖以耶穌為中心向兩旁展開,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再以高低起伏的人物動作形成三人一組的四個小三角形,使畫面顯得協調平衡又富有動態感,同時確立了文藝復興極盛時期高度理想化的構圖原則與表現手法。
達芬奇還運用正確的透視法成功呈現出「最後的晚餐」中的立體空間構圖。透視法,也稱為「投影法」,是將三維實際物體或景物描繪在二維圖面上,由於二維平面要表現出三維景物的立體感與相互之間的空間距離關系,必須解決不同媒介的視角轉換,達成似真的視覺效果。
「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交點透視法」是以景物中的天花板、牆角、地磚、壁柱連線、桌椅左右邊線、窗框上下邊線或斜角陰影邊線等的假設延長線,相交於畫面深處消失的一點,營造出景觀深入的感覺。
畫中食堂兩邊的牆與天花板上一格格的嵌板都向後退,創造一種景深的效果,最後集中並消失在耶穌頭上後方的窗戶,這一點正是整個壁畫的中心點,也是視覺的焦點。窗戶的光線極其自然的落在耶穌的頭上,形成光環的效果,完美的表達了耶穌的神性,可說是透視法極其成功的運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最後的晚餐
㈦ 世界著名畫家什麼是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
世界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是義大利藝術家。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科學家、發明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其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
達·芬奇思想深邃,學識淵博、擅長繪畫、雕刻、發明、建築,通曉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等學科。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達·芬奇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物,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達·芬奇簡介
生於托斯卡納的芬奇鎮附近。他在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並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
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2021年7月9日,創下達·芬奇素描畫新的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