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國報紙發展歷史
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 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發行這個 Gazette 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這就是 Venice Gazette。後來Venice Gazette 改用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Gazette( 格塞塔 ) 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 Gazette 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 Venice Gazette , 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在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 Gazette 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 Gazette 是現在報紙的鼻祖。
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 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在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發行報印貿通商情2006.363期最終版.indd45 2006.4.17 9:31:19 AM 紙。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日印量過千的規模。
1900年後, 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 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 字型大小是: 聚興, 聚恆, 合成, 信義, 集文。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 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 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
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也一時間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其中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
今天,中國的報業發展已經不僅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據權威機構測定,北京每天的報紙印刷量超過了700萬份。平均不到兩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以北京最為著名的《北京晚報》為例,其每日都有百萬份的定額。2005年,全國擁有報紙近2000種,年用紙量也超過了三百萬噸,這一數字達到了世界之最。報紙2000年以前起源於中國,2000以後,中國是世界第一報紙大國。
② 中國近代先後創辦了那些報紙
1、19世紀,外國人在中國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種中外文報刊,占當時中國報刊總數的一半以上。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是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創辦人是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和米憐(1785~1822),月出一冊,一些外國人相繼在中國辦報。1827年創辦了《廣州紀錄報》,1833年創辦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前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英文報紙,後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報紙,均在廣州出版。其主編人德國傳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國傳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中國通」。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人在治外法權保護下,繼續在中國辦報。先後創辦了《遐邇貫珍》(1853,香港)、《六合叢談》(1857,上海)、《萬國公報》(1868,上海)、《中西聞見錄》(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報》)、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報》)及《申報》(1872,上海)、《新聞報》(1893,上海)、《順天時報》(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報刊。其中,《萬國公報》由英國傳教士林樂知(1836~1907)主編,是廣學會的會報。
2、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報紙 19世紀50年代起,一些受過西方教育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開始辦報。1858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外新報》,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伍廷芳曾經參加過它的編輯工作。這以後,陸續創辦的有《羊城采新實錄》(1872,廣州)、《昭文新報》(1873,漢口)、《循環日報》(1874,香港)、《匯報》(1874,上海)、《述報》(1884,廣州)等。以《循環日報》、《匯報》、《述報》這三家最有影響。《循環日報》是一份大型日報。它的創辦人王韜,曾經游歷過英、法、德、日等國,對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較多了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報刊政論家。他為《循環日報》所寫的《變法》、《尚簡》等文章,提倡學習西方,宣傳政治改革,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和後來的改良派知識分子當中,有很大影響。《匯報》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容閎參加創辦的,曾經和外國人所辦的中文報紙進行過激烈的筆戰。《述報》創刊於中法戰爭時期,對劉永福所部黑旗軍抗擊法軍和香港人民抵製法國殖民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而進行的罷工、罷市活動,都作過詳細報道,支持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3、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刊 1895年以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辦報,鼓吹變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創刊的《中外紀聞》、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創刊的《強學報》,分別由梁啟超、徐勤擔任主編,隸屬於強學會,在強學會被封以後,相繼停刊。
之後,梁啟超等人繼續籌備辦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它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機關報,旬刊,每期出二十餘頁,三四萬字一冊,由汪康年任總經理,梁啟超任總主筆。在梁啟超主持下,《時務報》先後出版了六十九期,發表了《變法通議》、《論中國之將強》等一大批鼓吹變法的政論文章,最多時日銷達一萬七千份,成為當時國內最受歡迎的一份報紙。和《時務報》相配合,資產階級改良派還在全國其他地方創辦了近八十種鼓吹變法的報紙。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門創刊的《知新報》、4月在長沙創刊的《湘學報》、10月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1898年2月在長沙創辦的《湘報》等。其中,《國聞報》由嚴復主編,以在副刊《國聞匯編》上譯載了宣傳進化論思想的《天演論》蜚聲於時。
③ 簡述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報刊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資產階級
辭源
資產階級的英文「Bourgeoisie」來自法文,源自於義大利文的「borghesia」,而後者又是源自於從希臘文「pyrgos」演化而來的「borgo」,意思是村莊。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莊中心擁有房子的自由人。
資產階級出現在中古時期的義大利,那時住在村莊中的居民開始變得比住在附近鄉間的人還要富有。因此他們可以獲得相對上較多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接近統治階級和神職人員,同時逐漸遠離平民階級。這種中古時期的資產階級原型就是磨坊擁有者,他們能夠快速地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力,以至於可以對統治者表達否決權。
在接下來的世紀里,資產階級這個名詞則較適合用來指稱最初的銀行家,以及那些從事新興活動如貿易和金融的人。19世紀之前,這個詞大部分情況下指的就是低於貴族、高於農奴和無產階級的廣大人群。
馬克思主義中的資產階級
在馬克思主義里,資產階級被定義為在生產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擁有生產工具的階級,和「資本家」實際上是相同的意思。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賺取薪資者)與資產階級在本質上是互相敵對的,比如說,勞工自然都希望薪資能夠越高越好,然而資本家卻希望薪資(即成本)能夠越低越好。換句話說,資本家會剝削勞工。
在最激進的共產黨的話語中,「資產階級」是一種侮辱;那些被認為與資產階級合作的人通常被稱作資產階級的走狗。
如果將「擁有生產工具」定義為一個人對某個特定的生產工具擁有完全的控制,那麼在21世紀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經剩下非常少的資產階級者了。在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用語中,資產階級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機構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過對公司大多數股份的掌握、選擇權、信託、基金、仲介或關於市場業務的公開發言。因此「資本家」是指財富主要透過投資得來的人,而他們不須要工作以求生。
在現代非馬克思主義的中文用法里,資產階級(或布爾喬亞)和普羅大眾(普羅是從無產階級Proletarian的頭音而來)時常被用來指稱富人與窮人,而不一定是指擁有或不擁有生產工具的人。
階級並非一個同質的完整實體,許多分析家會對資產階級進行更細膩的劃分。這些劃分有:
上層資產階級(high bourgeoisie):由最富有的人所組成,包括了企業家、貿易家等等。
中層資產階級(middle bourgeoisie):那些擁有固定繼承財產或收入的人,他們比起上層資產階級較不富有。
小資產階級或小布爾喬亞、小資階級(little bourgeoisie。):以小筆資金獨立創業的人,他們可能僱傭少許的員工。
對某些人來說,小資產階級還包括了馬克思主義中的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這個詞則是指那些剩下來最下層階級的人(貧窮的勞工)。這個定義完全忽視了擁有生產工具這項條件,而且並不是非常普遍的用法。
資產階級的價值觀
社會對於資產階級常常有一些帶有貶抑的觀點,認為資產階級是:
奉從主義者(conformism)
保守主義者
庸俗主義者(philistinism)
個人主義者
對於個人財產過度關注
對宗教的虛偽信仰
資產民族主義者(Bourgeois nationali
④ 辛亥革命時期 革命派和立憲派發行的刊物或雜志分別有哪些
革命派在國內外共創辦了約120種報刊。81其中國內創辦的影響比較大的有:《中國日報》﹑《蘇報》﹑《童子世界》﹑《國民日日報》﹑《女子世界》﹑《警鍾日報》﹑《國粹學報》﹑《中國女報》﹑《神州日報》﹑《南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大江報》﹑《國民報》等。而國外的報刊主要有:《國民報》﹑《湖北學生潮》﹑《浙江潮》﹑《江蘇》﹑《民報》﹑《夏聲》﹙以上均創辦於日本東京﹚﹑《光華日報》﹙緬甸仰光﹚﹑《晨報》﹙舊金山﹚﹑《大漢日報》﹙加拿大溫哥華﹚等。
⑤ 報紙是誰發明的
報紙的發明要上溯到16世紀……
《威尼斯公報》
是現代報紙的鼻祖
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 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服務,這就是 Venice Gazette。後來Venice Gazette 改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Gazette(格塞塔)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Gazette 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Venice Gazette,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代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 Gazette 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
發行這個 Gazette 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 Gazette 是現代報紙的鼻祖。
中國的《邸報》
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
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發行報印貿通商情。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銷售量過千。
20世紀一二十年代
僅北京就有報館上百家
1900年後,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 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字型大小是:聚興,聚恆,合成,信義,集文等。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
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20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那時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
⑥ 高一歷史 《大眾傳媒的變遷》 維新派 革命派 激進派創辦的主要報刊分別是什麼及其作用
維新派:創辦了《通實務》 《知新政》以及一些海外報刊等 其實維新派創辦的報刊 還有一定的迷信思想 但是也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為後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見
革命派:《警鍾日報》《中國女報》等報紙 其最重要的還是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思想 宣傳革命思想,清除保皇派的消極影響
激進派:著名的《新青年》 宣傳科學民主
⑦ 巴黎公社時期有哪些重要的革命報紙
1、《法蘭西共和國公報》:
這是巴黎公社時期最重要的報紙。1871年3月30日改為巴黎公社的機關報,3月20日至5月24日期間共出66期。
2、《公社報》:
這是蒲魯東派另一份有影響的報紙,3月20日至5月19日期間共出60期。
3、《社會革命報》:
這是很有影響的蒲魯東派報紙,3月31日至5月7日期間共出48期。
4、《杜歇老爹報》:
這是親布朗基主義者的報紙,是公社時期影響最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以小冊子形式出版,3月7日至5月22日期間共出68期。
(7)義大利革命派辦過哪些報紙擴展閱讀:
1、《國際歌》
作者:歐仁·鮑狄埃詞 、比爾·狄蓋特曲。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副歌)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沖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的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副歌)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
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蟲!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他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副歌)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2、巴黎公社偉大意義: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無產階級武裝暴力直接奪取城市政權的第一次嘗試。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的學說,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上寫下了光輝、偉大而悲壯的一頁。
由於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所限,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和大發展的時期,資產階級正與封建勢力做最後階段的斗爭,發生於資本主義大工業初期階段的這次無產階級起義無法進行其推翻資本主義統治、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的願望。
但是,作為一次壯舉,它帶給我們以教育和反思。它深刻地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只是資產階級內部的民主,當無產階級的斗爭威脅到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安全時,資產階級會毫不猶豫地把無產階級投入血泊之中。
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公社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馬克思曾說:「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先驅受人敬仰。它的英烈們已永遠銘記在工人階級的偉大心坎里。
⑧ 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時期創辦了哪些報刊和書籍
1、《中國日報》
它是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也是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報紙。 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創刊,由陳少白擔任社長兼總編輯。
早期宣傳內容集中在:(1)揭露和聲討請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宣傳反清反封建;(2)宣傳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介紹英國、法車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贊美民主共和,號召人民起來爭取民主自由;(3)報道革命黨人和留日學會的革命活動,宣傳聲援義和團反帝反侵略的行動;(4)宣傳反帝救亡,譴責八國聯軍侵華的罪行和沙俄侵華的野心,號召人民起來救國;(5)批判資產階級保皇派。
《中國日報》仿日本報紙採用短行排印,這對傳統的豎行長行版來說是一項業務革新。
《中國日報》不僅是革命黨人的輿論宣傳陣地,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據點,這種既是輿論機關又是聯絡機關的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報,其最大特點是把辦報和武裝起義等緊密結合在一志。
2、《開智錄》
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第一個具有革命傾向的刊物,留日學生團體開智會的機關刊物。1900年11月 日在橫濱創刊出版。由鄭貫公、馮自由、馮斯欒創辦,鄭貫公主編。
《開智錄》以「開通民智」為宗旨,印刷、發行要依附《清主報》,內容和《清主報》相似。
3、《譯書匯編》
由我國第一個留日學生團體「勵志會」的成員創辦的刊物。1900年12月在東京創刊。
該刊「專以編譯區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
4、《民報》
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於東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辦,程家檉任總編輯。
該刊為大型時事政論月刊,宣傳「三民主主」的政治綱領是其辦刊宗旨。其宣傳內容主要有:(1)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2)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3)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主主義。此外,它還大力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介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
5、《清議報》
保皇派報刊中最有影響的兩份報刊。戊戌政變後康、梁在海外創辦的第一份報刊,後來成為保皇會的第一個機關報。
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橫濱創刊,梁啟超主編。
該報以時事評論為主,其辦報宗旨是「主持清議、開發民智」。該報於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災而停刊。
6、《新民叢報》
它是一份保皇派報刊,是仿效西方大型綜合性雜志創辦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橫濱創刊。由梁啟超主編。
該報內容豐富(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編輯嚴謹,印刷精美。其宗旨在於「開民智」、「造新民」,政治傾向總體上是保皇立憲。
該報雖未站在時代前列,但該報對西方政治學說,科技文明的介紹和提高民族素質的倡導,客觀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體」也同靡報界和文壇。
7、《時報》
戍戌政變後改良派在國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也是改良派在國內重點創建的輿論陣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創刊,狄平子、羅普分任經理與主筆。
該報從創刊始,就以執中公允的姿態出現,既批評頑固派,又批評革命派。因此,在政治上並沒有造成我大影響,而是在報紙的評論、編輯、出版方面敢於大膽革新,為我國的報業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8、《大公報》
中國新聞事業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1902年6月17日創刊於天津,由英華創辦,自任社長,總攬經營和編務。
該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由莫華主持,是一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2)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並有親日傾向的報紙;(3)由新記公司接辦、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報;(4)成為一張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
9、《京話日報》
一張以城市居民為主要讀者對象,用通俗的北京話出版的報紙。
1904年8月創刊於北京。創辦人兼社長彭翼仲。
該報政治上主張保皇立憲,從一創刊就宣傳它是中國人辦的報紙,「作報人的心是中國的」,極力宣傳反帝愛國思想,大膽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與讀者保持密切聯系,熱心為讀者服務,因而保受讀者信任和贊許,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官僚和權貴。
10、《東方雜志》
中國近代刊行時間最長的大型綜合期刊。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創刊。先後有孟森、胡愈之等人負責編輯工作。
該報以「啟導國民,聯絡東亞」為宗旨,對外主張聯日抗俄,對內提倡君主立憲,教育救國。內容除自己的社論外,還經常選錄多種報刊的時論、記事、要聞、奏摺等,資料性較強,類似文摘性刊物。1911年改革後,逐漸採取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兼容包的編輯方針,仍堅持改良主義,但它宣傳歐美,也譯載有關社會主義的內容。新文化的運動後,保守反動。五四運動後又進行改革,社會科學論著增多,科技文章減少,介紹時政。1948年停刊。
11、《大江報》
文學社機關報。1911年1月3日創刊,其前身是《大江白話報》,由詹大悲投資創辦並任總經理兼總編輯、詹大悲主持的《大江報》有兩大特色:一是以新軍士兵和下級軍宮為主要讀者對象;二是旗幟鮮明,敢發驚人之語。
12、《中華民國公報》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的機關報。1911年10月16日創刊於武昌。由牟鴻勛出任第一任社長。
該報主要內容是刊載軍政府和下屬各部門以及各革命團體的公告,報道有關武昌起義及各省光復消息,評論革命形勢和軍政府的政策法令等,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後,逐成為黎元洪控制下的輿論工具。
13、「豎三民」
報名 創辦時間 創辦地點 創辦人 主編人
《民呼日報》 1909.5.15 上海租界 於右任
《民吁日報》 1909.10.3 上海租界 於右任
《民立報》 1910.10.11 上海租界 於右任
《民呼日報》是在《神州日報》被焚後,由於右任重新集資在上海租界創辦的,後因揭露貪官污吏罪行,於右任被逐出租界,報館被封,該報只辦了92天。《民呼日報》被封20餘天後,他又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吁日報》,後存在48天被查封,一年後,在孫中山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創辦了《民立報》。
「豎三民」的創辦發行,深刻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有力地宣傳了革命思想,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豎三民」在上海地區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
⑨ 報紙的發展歷史
報紙從誕生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事件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1493年,羅馬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了哥倫布航海的消息。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世界上第一張日報在1650年發行於德國,法國1631年才出現報紙,而英國由於當時發生了政治事件,報紙才得以發行。美國的第一張報紙是獨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頓郵局局長發行的《波士頓通訊》。歷史發展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報紙已在歐洲各國相繼發行,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和接受。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小眾化」(貴族化)而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報刊已經具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從而將資產階級報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普通民眾為讀者對象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報紙日漸迎合下層民眾的口味,且售價低廉,讀者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時期的「大眾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態,其發展也十分不穩定,與後來的大眾化報紙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這次飛躍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19世紀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出現以後,尤其是19世紀末報紙的「大眾化」過程完成之後,報紙不再接受黨派津貼而轉為自由出版,獨立經營。報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聞檢查而享有了較為充分的出版權,采訪權和發布權。在內容方面,報紙以各類信息為主,盡可能的向讀者提供有關各項事務的信息,並給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廣大讀者以充分的言論表達自由。在此過程中,報紙作為「社會公器」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使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倡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以貫徹。與此同時,經過自身的實踐、報界對資產階級言論自由的原則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由此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再次,它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他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售。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信息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產,資本集中過程的加劇,報紙上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以美國著名的報紙《紐約時報》為例,報紙大量刊登廣告,大小廣告共占報紙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總收入中,30%來自報紙的發行,70%來自廣告。廣告「養活」了報紙,成為它的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刊登廣告,推銷產品,報紙又反過來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它啟動消費,平衡供需,促進市場的繁榮,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後,報紙業的飛躍推動了新聞媒體的產業化。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報業也由小生產的經營方式逐漸過渡到企業化管理,並日益成為一種有利可圖且利潤豐厚的資本主義行業。19世紀末,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報業資本迅速集中,出現了報業壟斷組織「報團」,由此形成了媒介產業化的格局。到了20世紀末,這些報業集團更是滾動發展成為財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國經營的媒介產業集團。例如,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在報刊,圖書出版,音樂,電影和有線電視等領域全面出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術印報大約出現在1450年的歐洲。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出現在1493年,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當時的報紙並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臨時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每周出版一次,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報紙。不久,報紙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消息報道的來源一般都依賴於聯系廣泛的商人。
日報首次發行於1650年,是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歐洲第一份報紙是1358年在挪威問世。
1907年,英國的《每日鏡報》首次刊登了照片,取代了圖畫。 中國印世界第一份報紙——天寶四年(公元745年)
第一份官方報紙———《北洋官報》(1902年,天津設立總局全國發行)第一份中文商業報紙———《香港中外新報》(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業性報紙———《香港船頭貨價紙》(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國境內出版的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廣州)
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記錄報(廣東記事報)(1827年,廣州—英文)
第一份國內現代報紙(也是第一份外文報刊)———《蜜蜂華報》(1822年,澳門—葡萄牙文)
第一份近代華文報刊(也是第一份宗教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年,新加坡)
⑩ 解放前我國都有哪些報紙
對不起 我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一些
---《解放日報》
---《大公報》
---《新華日報》
---《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
---《劉少奇選集》
---《文匯報》
解放前的報紙內容
---《解放日報》1941年10月28日
共產黨要奪取政權,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這是一種惡意的造謠與誣蔑。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但並不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
---《劉少奇選集》上卷第172-177頁
是要徹底地、充分地、有效地實行普選制,使人民能在實際上,享有"普通"、"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則必須如中山先生所說,在選舉以前,"保障各地方團體及人民有選舉之自由,有提出議案及宣傳、討論之自由。 "也就是"確定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完全自由權。"否則,所謂選舉權,仍不過是紙上的權利罷了。
---《新華日報》1944年2月2日
愚民政策雖然造成了沙漠,卻絕難征服民心。
---《解放日報》1942年4月23日
可見民主和言論自由,實在是分不開的。我們應當把民主國先進的好例,作為我們實現民主的榜樣。
---《新華日報》1944年4月19日
像林肯總統和羅斯福總統那樣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產生的領袖,是雖在戰時也一點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們害怕民主的批評和指責,他們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他們也不害怕足以影響他們的地位的全民的選舉。他們不僅不害怕這些民.主制度,而且他們堅決地維護支持這些民主制度。因此他們才被人民選中了是大家所需要的人。
---《新華日報》1944年11月15日
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與民主選舉政府的基礎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
(毛澤東答中外記者團)
---《解放日報》1944年6月13日
由於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社會狀況等具體條件的不同,他們各自所實行的民主政治,可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存在著多少差異。但無論如何,它們之間有一個基本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政權為人民所握有
,為人民所運用,而且為著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服務。這樣的政權必然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使失掉自由權利的人民重新獲得自由權利;沒有失掉自.由權利的充分享有自.由權利;特別是言論、出版、機會、結社,這些作為實行民主政治的基本條件的人民的最低限度的自由權利,是必須切實而充分地加以保障的。
---《新華日報》1943年9月15日社論
二十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們天天見的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政府所頒布的法令,其是否為人民著想,姑置不論。最使人憤慨的是連這樣的法,政府並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卻天天違法。這樣的作風,和民主二字相距十萬八千里!所以民主雲雲者是真是假,我們卑之無甚高論,第一步先看政府所發的那些空頭民主支票究竟兌現了百分之幾?如果已經寫在白紙上的黑字尚不能兌現,還有什麼話可說?所以在政治協商會議開會以前,我們先要請把那些諾言來兌現,從這一點起碼應做的小事上,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新華日報》1946年2月1日
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貨,不是代用品。把一黨專政化一下妝,當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雖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願望相去十萬八千里。中國的人民都在睜著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
用品來欺騙我們啊!
---《新華日報》1945年1月28日
他們以為中國實現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後的事,他們希望中國人民知識與教育程度提高到歐美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那樣,再來實現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訓練民
眾。
---《新華日報》1939年2月25日
限制自由、鎮壓人民,完全是日德意法西斯的一脈真傳,無論如何貼金繪彩,也沒法讓吃過自由果實的人士,嘗出一點民主的甜味的。
---《新華日報》1944年3月5日
他們說這一套都是外國人的東西,決不適用於中國...原來,科學為求真理,而真理是不分國界的...現在固然再也沒有頑固派用國情特殊,來反對科學--自然科學的真理了。只有在社會現象上,頑固派還在用八十年前頑固派用過的方法來反對真理...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這和機器工業比手工業生產更好一樣,在外國如此,在中國也如此。而且也只能有在某國發展起來的民主,卻沒有隻適用於某國的民主。
有人說:中國雖然要民主,但中國的民主有點特別,是不給人民以自由的。這種說法的荒謬,也和說太陽歷只適用外國、中國人只能用陰歷一樣。
---《新華日報》1944年5月17日
中國要實行民主政治,必須"取資歐美",但又要避免歐美民主政治的一些流弊,更駕而上之,這正是中山先生的偉大識見。
--《新華日報》1942年11月12日
這些一切,只有證明全國人民及各民主黨派對實施綱領的意見,首先是對人民自由的主張,是切實的,迫切需要實現的,萬萬"撤銷"不得的。
---《新華日報》1946年1月18日
這說明英美在戰時也還是尊重人民的言論出版等民主自由的。英美兩大民主國家採取這些重大措置,正說明英美兩國是尊重和重視共產黨及其他黨派,和他們所代表的意見和力量的...同時,(他們)也有一些批評。他的批評對不對,是另外一回事。這種民主團結的精神,是值得贊揚和提倡效法的...全國各黨派能夠融洽的為共同目標奮斗到底,這是英美的民主精神,也是我國亟應提倡和效法的。
---《新華日報》1942年8月29日
這正如前天座談會主席左舜生先生說的:"我們不去敦促,自由這一客人是永遠不會進我們的門的"!
---《新華日報》1944年5月16日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有三個: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開放黨禁;三是實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很多,但目前全國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會結社的自由,是言論出版的自由。
---《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