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強國法國和義大利,為何一直搞不好關系
從歐洲歷史來看,一直活躍著很多強國,強國之間的斗爭和博弈,基本上就決定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這一點到現在都是如此。
現在歐洲主要強國有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而其中關系最為微妙的,當屬於法國和義大利,在歷史上,這兩個國家可以說同宗同源,但是近現代以來卻一直搞不好關系,經常是互掐,到現在也是如此。
那麼問題來了法國和義大利,關系為何一直不好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三點。
法國和義大利是兩國有很多相似之處,無論風俗習慣還是人種,都差不多。而且兩國又是親密的鄰國,正可謂是遠親不如近鄰,兩國應該更加團結發展才對啊。
但是從近代來看,法國和義大利一直不對付,關系一直很緊張,尤其是從一戰和二戰就可以看出來。一戰,二戰,義大利都是跟隨德國打法國,而且在歐洲的博弈之中,義大利從來沒有跟法國站在一起。
即使二戰後也是老掐,到現在更是掐的厲害。最近兩國關系就非常的緊張,一度都要互相的斷交了。可以說法國和義大利兩國關系一直都不行,一直處不好,很多人對此不理解,這到底是為何呢?為何同宗同源的法國和義大利關系就是處不好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第一,歷史恩怨。
從歷史來看,法國和義大利那都是來自於查理曼帝國,可以說1000多年前那是親兄弟。但是法國獨立之後,卻一直向義大利擴張,占據義大利的土地,為此,義大利失去很多領土。
最典型法國南部的尼斯地區,這里風景美麗,非常漂亮,但是在16世紀之前,這里屬於義大利,是法國搶來的。還有義大利門口的科西嘉島,原來也是義大利的,離義大利也更近,但是最後也被法國搶去了。
所以從歷史恩怨來看,義大利就對法國一直很有意見,可謂是苦大仇深,時不時就想報仇,這是兩國最大的症結所在。
第二,法國太跋扈。
法國被稱為高盧雄雞,那是很強大的,但是在歐洲大陸一直干不過德國,德國強大後,實力一直壓製法國,搞得法國那是很郁悶。
但是法國的野心就放在了義大利上,惹不起德國,還惹不起義大利么?所以近代法國一直欺負義大利,經常找麻煩,這使得義大利跟法國關系更加緊張。
所以義大利為了自保,只能跟德國搞好關系,這樣來制衡法國,不然義大利要被法國欺負死。為此,這一層也是現在法國和義大利關系緊張的原因,因為法國一直欺負批評義大利,搞得義大利很沒面子,所以關系能好么?可謂是鄰里關系不和諧啊。
第三,平衡政策。
英國一直是歐洲大陸的攪屎棍,其不允許歐洲出現強大的勢力和國家。為此,在德國一家強大的基礎上,英國需要幫助法國,但是又不能讓法國太強,否則法國就不會跟英國捆綁在一起。
所以英國的策略是支持法國,但是也要孤立法國。所以當法國要削弱德國,義大利時,最反對的是英國。
而義大利如果跟法國關系好,那麼南部歐洲大陸連成一片,法國那是實力大增,直接就打破大陸平衡,因此英國關鍵時刻就會直接上來搗鬼,故意破壞,使得義大利無法跟法國關系良好。以達到整體的平衡。
所以基於這三個理由,法國和義大利好比一對冤家,那是經常為了瑣事掐架啊。而且是難解難分的。
參考文獻:《歐洲歷史》。
2. 本是同根同源的法國和義大利,為何會變成了死對頭
其實法國和義大利的愛恨情仇的根源從一戰時期就已經略顯眉目。一戰時期,在對於勝利瓜分成果的時候,法國對於德國的壓迫,導致了德國後期對法國的殘忍報復,然而一戰時期義大利就已經和德國處於同一陣營對法國進行的攻擊。而這也積攢了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怨恨。回看歐洲的歷史進程,我們很容易發現,德國自始至終一直都是處於軍事極其領先的地位。而反觀法國自從拿破崙戰敗以來,法國的軍事力量遠遠有低於德國的軍事力量。在一戰勝利結束之後,法國想利用一戰的成果來打擊德國,但是德國和義大利有盟友關系,這也導致加重了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仇恨。
這也就是為什麼原本是處於奧匈帝國的法國和義大利最後會變成死對頭的原因。
3. 歐洲強國法國和義大利,為何一直搞不好關系
歷史的因素造成了義大利和法國的關系一直不好。法國和義大利在很多方面是競爭的關系,但是又不能讓法國太強,不允許太強的勢力存在,其中由於德國在其中制衡,導致義大利和法國矛盾不斷。
法國和義大利的關系也是非常的非常的微妙的,在有競爭也有很多的合作。英國需要幫助法國,但是又不能讓法國太強,英國的策略是支持孤立法國。且其中有德國和英國勢力介入。
4. 盟軍佔領了義大利,為何還要在重兵布防的諾曼底登陸
文/寂寞的紅酒
1943年7月11日,盟軍在地中海發動西西里島戰,迫使義大利宣布投降,退出了戰爭。義大利投降後,盟軍沿著亞平寧半島向北推進,佔領了義大利南部。但在1944年6月,為進入法國本土,盟軍集結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165萬軍隊在法國諾曼底實施搶灘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當時盟軍已經佔領了義大利,為何不從義大利進攻法國,而從德國重兵防守的諾曼底防線進行突破?
第一,義大利地形狹窄崎嶇,多山地和丘陵,不利於盟軍機械化部隊和空軍優勢的展開。同時,也不利於盟軍的後勤補給。盟軍物資都放在了英國,從英國千里迢迢運到地中海非常不便,而且會遭到德國潛艇的嚴重威脅。因此盟軍才選擇了在諾曼底登陸。諾曼底距離英國近,運輸方便,又能依託英國的航空基地和港口,比義大利具有更明顯的優勢。此外,諾曼底距離德國本土更近,對德國威脅巨大,因此盟軍選擇了從諾曼底登陸而不是從義大利向北推進。
第二,義大利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尤其是北部的阿爾卑斯山難以逾越。盟軍曾試圖在亞平寧半島向北推進,但在卡西諾山等戰役中嚴重受挫,導致進展緩慢。按照盟軍推進速度,打到柏林估計得1947年了。直到德國投降,德軍依然佔領著義大利北部。
第三,西西里戰役只是英美應付蘇聯的一次軍事行動。由於美英承諾開辟第二戰場,但美英遲遲沒有行動,引起了蘇聯的焦慮和憤怒。為安撫蘇聯,英美決定對防守最薄弱的義大利南部地區發動進攻,英美出動15萬部隊,280艘軍艦、320艘運輸艦、900艘大型登陸艇和1225艘小型登陸艇以及3680架飛機,輕松的拿下西西里島,佔領了義大利南部地區。此後,英美軍隊在亞平寧半島緩慢推進,而蘇聯不得不繼續頂著德國的大部分兵力。直到1944年6月,德國到了強弩之末,英美准備充足,才在蘇聯的催促下發動全面攻勢,在諾曼底進行搶灘登陸,迫使德國三線作戰,越打越力不從心,最終輸掉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