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人什麼時候將麵食傳入俄國

義大利人什麼時候將麵食傳入俄國

發布時間:2022-06-14 10:37:01

1. 義大利面的起源

意麵的起源一般來說有兩種推斷,其一便是起源中國說。在元朝年間,馬可·波羅游歷中國,待他回去時便也把麵食帶到了義大利王國,後傳播到整個歐洲。所以不要覺得意麵比蘭州拉麵高貴,不就是出口轉內銷嘛。

天下麵食是一家

另一種推斷是,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麵粉揉(當時是用腳)成團、擀成薄餅再切條曬乾的妙計,從而發明了義大利面。

2. 麵食的麵食歷史

陝西歧山掛面一直享譽中外,它是山西麵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型大小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型大小。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公元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麵食傳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者如絲。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面條的引進把游牧文化對於麵粉的地一塑造--麵包,拓寬到一個新的領域,就像西方人說的,既多了一種吃的方法,又解決了麵粉的儲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義大利不僅成為空心面的出口國,而且向我們大量出口生產面條的成套設備,看來,我們的「擀麵杖」面臨的現實是何等嚴峻。

3. 十五世紀中葉,出現了馳名中外的義大利麵食是什麼

披薩
比薩(Pizza),又稱為比薩餅、匹薩、批薩、披薩,是一種發源於義大利的食品,在全球頗受歡迎。比薩餅的通常做法是用發酵的圓面餅上面覆蓋番茄醬,乳酪以及其他配料,並由烤爐烤制而成。
乳酪通常用莫薩里拉乾酪,也有混用幾種乳酪的形式,包括帕馬森乾酪、羅馬乳酪(romano)、義大利鄉村軟酪(ricotta)或蒙特瑞·傑克乾酪(Monterey Jack)、馬蘇里拉乳酪等。
關於比薩餅的來歷,人們一般認為它於公元1600年誕生在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位母親,因家裡貧困,只剩下一點點麵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麼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後,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乳酪。這位母親就將麵粉和成面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塗在上面,再把水牛乳酪弄碎撒上,然後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

4. 義大利面的歷史起源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數量種類之多據說至少有500種,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的義大利面,是義大利的特色主食。
義大利面的起源簡單說有人主張起源於中國,由馬可·波羅帶回義大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
也有人主張:當年,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麵粉揉成團、擀成薄餅再切條曬乾的妙計,從而發明了名垂千古的著名美食——PASTA(義大利面)。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與21世紀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最初的義大利面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里做,因此當年義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抻面條、晾面條的人。據說最長的面條竟有800米。不過由於義大利面最初是應付糧荒的產物,所以青睞者多是窮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讓所有階層無法抵擋。
義大利面吃起來連汁帶水,頗不方便。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後還意猶未盡地把蘸著汁水的十指舔凈。
中世紀時,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條卷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裡。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面功不可沒。
新大陸的發現開拓了人們的想像力,也給義大利面帶來更多變化:兩種從美洲舶來的植物——辣椒和西紅柿被引入醬料。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面條,從此令面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和口感更佳。
到19世紀末,義大利面著名的三大醬料體系:番茄底、鮮奶油底和橄欖油底完全形成,配以各種海鮮、蔬菜、水果、香料,形成復雜多變的醬料口味。面條本身也變化紛呈,有細長、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種形狀,並通過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製成五顏六色的種類。據統計,義大利面的品種竟有563種之多。可是誰會想到義大利面條最早是用腳揉面的?因為面團太大,用手實在揉不動。
直到18世紀,講衛生的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二世才請來巧匠,發明了揉面機。
1740年,第一座面條工廠建成,廣場曬面的大場面從此成為歷史。義大利人對面條的喜愛似乎與生俱來,許多人把做面的獨門秘方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把義大利面鄭重寫進遺囑。中世紀許多歌劇、小說里都提到面條。近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也曾用面條犒賞三軍,甚至拿破崙在波河大進軍中也拿「吃面」激勵士氣。
21世紀,全球義大利面條年產量已達1000萬噸。在義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至少28公斤面條。在羅馬市中心總統府附近,甚至還建有一座別具一格的面條博物館,慕名前來者絡繹不絕。這個博物館共有11個展廳,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面條產品以及加工器具,從最早的擀麵杖、和面盆,到後來的切面機、面條生產線等等。眾多實物生動地敘述了義大利面條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如今義大利面條已成為世界的寵兒。
2013的世界面條大會,參加國多達27個。美國紐約著名的「7月4日大胃王」比賽中,義大利面條大賽已成為保留節目。2013年的比賽中9名參賽者在短短8分鍾里吞掉16.2公斤面條,平均每人吃掉1.8公斤;今天在世界100多個國家裡,都可以找到義大利面的蹤影,甚至在地球之外也能聞到它的香氣——國際空間站的食譜里,義大利面條赫然在列。

5. 義大利面的歷史是什麼

義大利面統稱PASTA,原意是經搓揉過的而團,相傳是由馬可波羅自中國攜帶面條回去義大利開始。其最早成型的時期約是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間,在當時人們用谷類來填飽肚子時,就知道將谷類壓碎和水來做濃稠的湯。古羅馬常將這食物添加了起司、肉、蔬菜和海鮮一起煮。聽說是伊楚利亞人發明了千層面,他們將面團擀平,切成一條條來煮,羅馬人則承襲這種煮法,用烤或炒來增添食物美味。

改革

十六世紀時,義大利面的製作方法有所改變,在當時拿坡里制面工會規定,必須使用附有螺旋的青銅制面機,都利用陽光來曬干義大利面。當時阿拉伯人的行旅商隊在沙漠行進中發明的,他們把易腐壞的麥粉加水揉合乾燥,利於外出攜帶方便,這種方法傳到了歐洲義大利南部,當時的義大利人,把麵粉和水放進《馬帝亞》的木槽內,捆著綁在屋頂橫樑上的繩子,用腳踩著面團揉面。

變化豐富的好食材

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義大利面種類和醬汁的變化,也跟著歐洲各國的文化藝術豐富起來。優質義大利面的製作,必須用品種叫做杜蘭小麥粉《俗稱沙料粉》來製作,這種小麥粉所含麵筋成份相當高,做出來的義大利面不但散發出原味的麥香,面條含豐富蛋白質,且保持原味,Q度軟硬適中,口感很棒。從食材製作即可看出合乎營養與健康及自然的定位。

此外,義大利面絕對沒有添加色素及防腐劑,而是利用天然蔬果,例如紅蘿卜或番茄的紅、墨魚汁的黑、蔬菜的綠等,變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尤其配合現代化機器的創新,更可做出各種可愛特別有趣的造型。義大利面所搭配的橄欖油、乳酪、番茄等是營養專家所推崇的健康食物,而橄欖油所含的維他命E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起士所含豐富的鈣質、礦物質;番茄及胡蘿卜所含的維他命維他命A等都是人體基本的營養來源,此外義大利面所常使用的洋蔥、大蒜、月桂葉、九層塔、巴西里、迷迭香、百里香等,更讓美食《畫龍點睛》的效果加分。

正統的味道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種類較多至少有數千種,再搭配醬汁的變化組合,便可做出數以百計的義大利面料理,義大利面正是美味料理中征服全世界人胃的代表功臣,它的製作簡易、用料豐富、口感香濃,一道不同口味的義大利面,總是讓人有一種齒頰留香的特殊情懷,感覺義大利面就像是《媽媽的味道》當許多人正用經濟征服世界時,義大利面卻以吹灰之力,悄悄地,在全世界食客的心中占上一席之地。

關於義大利面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人,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講法。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跟現在我們所吃的義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食用面團最初出現時的製造方法是將麵粉團壓成薄紙狀,然後覆蓋在食物上,放入焗爐內烹煮食用。其後,人們想到將面團切成小塊狀或條棒狀的細長面條,而阿拉伯人更想到了將面條風干儲存的做法。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拿坡里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面條,從此令面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凹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口感更佳。

義大利南部的人喜愛食用干意粉,而新鮮意粉則在北部較為流行。一般來說,意粉多用作頭菜,海鮮意粉配以白酒,而醬料濃的則配紅酒。

6. 酵母面保留最早是多少年

浩瀚宇宙一個藍色星球上,古老黃河於北經34度轉向南流,經地千里納川十九。萬年前中華民族和世界麵食的文明在這兒拉開了帷幕。

一位叫神晨氏的原始人類部落首領為了整個部落的在存,輾轉到這里,在今山西高平的羊頂山上開始了當百草定五穀,終於 出麻、黍、稷、 豆可食,第一次把人類從「畎為肉,草木為食」轉向糧谷。後來,羊頂山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黍定黃金的地方。

斗轉星移,人類進入後器時代,周王朝的先祖從稷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誕生了。稷現四季變換,察五穀生長,發現了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種植規律,擔任氏族長官,教民稼種,把人類從捕獲與採集時代帶入晨耕文明。史稱後稷「功崇平地,德大配天」,被帝王奉祀為五穀之神。

帝堯時,五穀與樹樂同煮而食,著名的黎霍之美,記祿著這一古代帝王的勤勉。五穀遭頂牆倒至而碎,遇雨成水。堯不忍棄,捧谷將於青後,日麗干後收藏。雨後太陽如火,青石板上的谷將變干變黃,並散發出奇異的香味。堯嚼之好。遂令百姓石碎五穀,以水、樹和成將,鋪於青石板上,燃柴木,以石板之熱烤熟谷將後食用。自此石烹時代從堯開始了。炎當百草,稷教稼徠,堯制石餅,終於拉開人類麵食的開端。

日本明星食品株式會社長卜厚昌先生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不愧為麵食之鄉。石烹、陶烹、 烹時代演變,烹任工雲變展,繼而之「煮餅」、晉之「湯餅」|唐之「冷淘」「水引」、宋明之鏝頭、面條、鉸子、餛飩,再到清之豌豆黃、小窩頭,麵食發展豐富多彩。近代以來,烘烤技術的發展,使麵包、糕點等成為麵食新的品種,特別是現代西方食品標致工雲發展,標志麵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五千年的演經流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外麵食文代。

麵食發展史,是一部以晉地為源頭的傳播發展史。連城胡相的羊肉泡饃,漢時西傳陝甘寧而發展;稷山人金氏兄弟赴京後於岐山開面館順天立,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岐山掛面。13世紀,義大利人馬克波羅兩游太原,將麵食帶回故鄉,傳播於世界。山西麵食的發展和傳播,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世界飲食文化史上獨領風騷。

7. 義大利面最早是哪個國家的人製作的

關於義大利面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人,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講法。

8. 麵食的發展歷史

麵食是指主要以麵粉製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種類的麵食,中國的面點小吃歷史悠久,風味各異,品種繁多,主要有面條、饅頭、花捲、油條、麻什、燒餅、餃子、包子、餛飩、麻花等,西餐有麵包、各種烤餅等。

面點小吃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已有石磨,可加工麵粉,做成粉狀食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油炸及蒸制的面點,如蜜餌、酏食、糝食等。此後,隨著炊具和灶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製法、品種
日益豐富。出現許多大眾化風味小吃。如北方的餃子、面條、拉麵、煎餅、湯圓、煎餃等;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元宵、油條等。此外,各地依其物產及民俗風情,又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麵食歷史

陝西歧山掛面一直享譽中外,它是山西麵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型大小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型大小。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公元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麵食傳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者如絲。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面條的引進把游牧文化對於麵粉的地一塑造--麵包,拓寬到一個新的領域,就像西方人說的,既多了一種吃的方法,又解決了麵粉的儲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義大利不僅成為空心面的出口國,而且向我們大量出口生產面條的成套設備,看來,我們的「擀麵杖」面臨的現實是何等嚴峻。

9. 俄羅斯人吃面嗎

俄羅斯也有很多亞種人種,你說他們吃不吃面。

至於俄羅斯人對於義大利面那時喜愛無比。看看下面俄羅斯人面條是怎麼做的就知道

俄羅斯面條
材料
4人量:
調味醬用料:凈芹菜葉(不用西芹)50g,西紅柿1500g,大蒜5瓣,洋蔥1/2隻,新鮮迷迭香葉(Rosmary)2茶匙(10g),橄欖油1湯匙(15ml),瘦牛肉餡800g,番茄醬罐頭1小罐,干紅酒2湯匙(30ml),義大利香草(Oregano)2茶匙(10g),干月桂香葉2片,牛肉精1湯匙,鹽2茶匙(10g)
俄羅斯面條用料:義大利長面條1包(500g),鹽2茶匙(10g),橄欖油1湯匙(15ml)
做法
1、將西紅柿擦成粗絲(或切成小粒),放在大盆中。
2、洋蔥切碎粒;大蒜切碎粒;芹菜葉切細碎。
3、在深鍋中加涼橄欖油,將洋蔥粒、新鮮迷迭香葉和大蒜粒一起小火加熱,炒出香味變黃色後加入牛肉餡。
4、改大火調入干紅酒和芹菜葉,放入西紅柿。炒出湯汁後,調入義大利香草、干月桂香葉和美極牛肉精。
5、所有材料煮滾後改小火,慢燜3小時,每隔20分鍾用木勺攪動鍋底,避免黏鍋。
6、3小時後,鍋中的湯汁基本收去一半,放入1小罐番茄醬攪勻,燉至濃汁表面布滿氣泡,調入鹽即成調味醬。
7、深鍋中加入3/4的水,大火煮開,放入橄欖油和鹽。
8、放入長面條,大火煮10分鍾至面條無硬心。
9、將煮好的面條倒入漏網中,瀝干水分。
10、面條盛在盤中,澆上調味醬即可。
小訣竅
1、俄羅斯面醬可以提前做好,放涼後裝在帶蓋容器中,在冰箱中冷藏起來,隨吃隨取,吃時再加熱就可以了。
2、九層塔香葉(Basil)適合與西紅柿同烹,若新鮮可以最後再放,若是干葉就要提前放。新鮮迷迭香葉(Rosmary)可以用油煎,如果是干葉替代品,應在燉煮時再放。
3、在加熱過程中如果鍋醬汁表面出現太多油脂,可以用勺子撇出不要。
4、俄羅斯面條有多種形狀,即使同為長面條也有粗細的分別,應按照包裝上的時間要求來煮,以達到最佳的口感效果。

10. 最早麵食起源於何

面點小吃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已有石磨,可加工麵粉,做成粉狀食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油炸及蒸制的面點,如蜜餌、酏食、糝食等。

此後,隨著炊具和灶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製法、品種日益豐富。出現許多大眾化風味小吃。

如北方的餃子、面條、拉麵、煎餅、湯圓、煎餃等;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元宵、油條等。此外,各地依其物產及民俗風情,又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中國的麵食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十分美味,不過有資深的美食專家將這些進行整理,總結出了中國五大麵食,分別是山西刀削麵,河南燴面,四川擔擔面,北京炸醬面,武漢熱乾麵。

(10)義大利人什麼時候將麵食傳入俄國擴展閱讀:

面條起源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東漢年間,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

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他們在2005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

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面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

面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面條先河—— 「餅,並也,溲麵使合並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麵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 「

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人什麼時候將麵食傳入俄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午餐吃什麼好 瀏覽:54
越南芽庄是什麼系 瀏覽:982
英國女王死的時候是多少 瀏覽:684
印度神車有哪些品牌 瀏覽:179
在印尼秋衣秋褲多少錢 瀏覽:110
中國心理學會有哪些文件 瀏覽:98
印尼營多方便麵什麼味道好吃 瀏覽:300
中國移動怎麼查詢通話記錄 瀏覽:730
印度作戰方式有哪些 瀏覽:59
一百元在越南能換多少盾 瀏覽:905
中國郵政銀行補辦銀行卡要多久 瀏覽:340
印度車險怎麼樣 瀏覽:691
在英國用什麼app 瀏覽:811
伊朗官員為什麼在巴格達 瀏覽:519
越南米紙200g多少張 瀏覽:675
伊朗屬於哪個國家和哪個洲 瀏覽:195
西印度洋指什麼 瀏覽:316
中國哪些方面排名第一 瀏覽:396
伊朗面積與人口是多少 瀏覽:909
伊朗玉石雕刻的小山多少錢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