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國王室都姓什麼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㈡ 擁有哪一個姓氏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
擁有“安”這個姓氏的,很大程度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有可能是伊朗後代,安氏祖先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由於喜歡中國風土人情,所以決定定居在這里,並定了姓氏為“安”
㈢ 伊朗皇室血統,其祖先曾是伊朗太子,你是這個姓氏嗎
安姓,安姓其實是當時遷徙來中國的安息人的姓氏,安息人其實就是現在的伊朗人。
安息國太子十分信奉佛教,所以將王位轉給自己的叔叔,自己雲游四海,安息國太子到了中國就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姓氏,這個姓氏便是安姓。為了更好的在中國遊走,一個中國姓氏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安息國太子的中文全名叫什麼呢?安清這個極具佛教韻味的名字就是安息國太子的中國名字,安清為了追求佛教的最高境界,一直沿著東路走,經過了很多國家,其中也包括印度,不過在漢桓帝初年,安清終於停下了腳步並且在中原地區定居下來,他後半生都在河南洛陽生活,安清這個中國名字貫徹了他整個後半生,值得一提的是安清在中國還學習了漢語,並且將梵文經書也翻譯成漢語在中國傳播,他走過的路可比唐僧還要多,他為佛教所做得貢獻更是無可估量。
㈣ 有可能不是華夏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的是哪個姓氏
落葉歸根、認祖歸宗,一向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無論你身在何處,總是記掛著自己的家鄉。中國有本《百家姓》,雖然它的內容並沒有文理,只有姓氏的記載,但它卻承載著中國姓氏文化、中國文字認識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流傳千百年,它的存在體現出中國人對血脈、宗族的強烈歸屬感。
然而在《百家姓》里,有一個姓氏極大可能不屬於“炎黃子孫”,而是伊朗人的後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所以不管是安息人的後代,還是滿族人的後代,在幾百、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發展中,安姓人早就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加上通婚等,安氏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㈤ 求1800年至1918年世界滅亡的王朝及王室姓氏
韓國 大韓帝國대한제국(1897年—1910年)李
中國 清朝(1616年—1911年)愛新覺羅
緬甸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印度 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
伊朗 土庫曼阿夫肖利耶王朝(1736—1802年)
阿富汗 薩多查依王朝(1747年—1818年)
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Cent-Jours(1804年—1815年)波拿巴
法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Second Empire(1852—1870年)波拿巴
德國 萊茵邦聯Rheinbund(1806年—1813年)
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1721年—1917年)
奧地利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1867年—1918年)
德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1871年—1918年)
土耳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1299年—1922年)
㈥ 不是炎黃子孫而是伊朗後裔,百家姓未曾收錄,是什麼姓
這個姓氏就是安,它不是炎黃子孫傳承下來的姓氏,而是伊朗後裔的姓氏,這些人後來都到中原生活,都以安為姓。
㈦ 求1800年至1914年滅亡的王國及王室姓氏
韓國 大韓帝國대한제국(1897年—1910年)李
中國 清朝(1616年—1911年)愛新覺羅
緬甸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印度 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
伊朗 土庫曼阿夫肖利耶王朝(1736—1802年)
阿富汗 薩多查依王朝(1747年—1818年)
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Cent-Jours(1804年—1815年)波拿巴
法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Second Empire(1852—1870年)波拿巴
德國 萊茵邦聯Rheinbund(1806年—1813年)
㈧ 外國的皇室姓氏!幫忙找,越多越好
在全世界仍居統治地位的皇室和王室有25個,大部分在亞洲和歐洲。
一、亞洲 (11)
1、日本:日本皇室
2、泰國:卻克里王室
3、馬來西亞:Nine royal houses
4、汶萊:House of Bolkiah
5、不丹:House of Wangchuck(吉格梅.旺楚克家族)
6、巴林:阿勒·哈里發王室
7、約旦:哈希姆王室
8、卡達:阿勒·薩尼王室
9、科威特:House of Al-Sabah
10、阿曼:House of Bu Sa』id
11、沙烏地阿拉伯:沙特王室
二、歐洲(10)
1、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溫莎王朝(韋廷王室後裔,薩克森-科堡-哥達系)
2、荷蘭:奧倫治-拿騷王室(agnatically the House of Lippe)
3、比利時:韋廷王室(薩克森-科堡-哥達系)
4、盧森堡:House of Nassau-Weilburg(波旁王室後裔)
5、西班牙:波旁王室
6、丹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奧爾登堡宗室的支系)
7、列支敦斯登:House of Liechtenstein
8、摩納哥:House of Grimaldi
9、挪威: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奧爾登堡宗室的支系)
10、瑞典:伯納多特王朝
三、非洲(3)
1、摩洛哥:阿拉維王室
2、賴索托:House of Moshesh
3、史瓦濟蘭:House of Dhlamini
四、大洋洲(1)
1、湯加:Tupou
希望能夠幫到您!
㈨ 歐洲各國王室的姓氏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㈩ 伊朗是皇室家族嗎有波斯王子嗎
伊朗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共和國哪來的王室和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