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軍第160航空作戰團的擴張全球急先鋒
第160特遣隊的首次秘密行動,為1983年10月24日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激怒行動」(UrgentFury)二此次戰役中,第160特遣隊幾乎出動所有的直升機,除以AH-6 攻擊直升機負責海豹部隊第4隊登陸前的灘頭戰斗偵察外,更以AH-6伴隨UH-60(當時仍未啟用MH-60特戰衍生型)運輸特戰部隊(叄角洲第1隊及海豹第6隊)對內陸目標展開空中突襲。 雖然亦為突襲行動,但「激怒行動」的規模絕非應采秘密型態特戰部隊應有的作戰態勢,因而造成出乎意料的戰火洗煉。6時15分黎明初曉,l隊由AH-6伴隨掩護的UH-60直升機,以低空高速的飛行編隊撲向內陸目標,不料正巧經過早已嚴陣以待的地面防空火網,主要是俄制ZSU-23型23mm自走防空機炮;編隊雖然立即散開,但成群連串的彈雨卻無情的射向機群,當下就摧毀1架UH-60直升機,另外 7架雖避過劫難,但也嚴重受創。
格瑞那達的「激怒行動」,原打算以精銳特戰部隊的閃電突襲戰法完成戰術目標,以宣揚當時雷根政府執行區域安全任務的決心,但顯然美國叄軍各特戰部隊都還不適於秘密行動以外的正式軍事行動。第160特遣隊的機群損失嚴重,叄角洲及海豹特戰部隊也未能順利執行任務;更甚者,負責主力攻擊的游騎兵部隊,更遭受比原先預期更大的損傷。戰爭畢竟是現實殘酷的,美軍各特戰部隊的戰術運用,顯然仍不適用於如「激怒行動」般的正式軍事行動,因而在開戰後不到24小時內,聯合特戰司令部就決定全面撤出所有特戰部隊。 第160特遣隊(及其他美軍特戰部隊)為世人所熟知的一次公開行動,為1985年10月間發生的游輪人質營救行動。1985年10 月5日,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劫持了義大利籍游輪Archille Lauro號;當獲知船上大部分人質為美國公民後,美國立即出動特戰部隊准備展開人質營救行動。第160特遣隊的MH-6J及MH- 60直升機群,立即運往西西里西格里拉(Sigonella)海軍航空基地部署,海豹特戰部隊也待命准備展開對游輪的水下突襲,叄角洲特戰部隊則准備在游輪靠岸或人質被移往陸地的情況下,展開突襲營救行動。
由於人質中尚有多國公民,美方無法獨斷專行,另因義大利政府的堅持,美軍特戰部隊的突襲行動一直被壓在談判優先之後;冗長延宕的談判交涉過程中,游輪終於駛向埃及,並由埃及政府同意提供飛機,供恐怖份子逃往突尼西亞。由於劫船過程中,恐怖份子曾冷血的槍殺1名美國公民,並將屍體拋入海中,美國乃決定一待人質脫離恐怖份子掌握後,即截下恐怖份子接受司法審判。當恐怖份子飛離埃及領空後,美軍出動F-14戰機於地中海上空,成功攔截埃及航空的波音737噴射客機,並迫使其降落西格里拉基地,接受叄角洲及海豹特戰隊員的「迎接」。 根據未證實的報導,第160 特遣隊於1980年代中葉開始,就涉入兩伊之間的戰爭,雖然大部分任務一般咸信是偵察在黎巴嫩地區遭伊朗挾持之美國人質的行蹤,但由於長期和伊朗恐怖主義對抗,因而逐漸演變成反伊朗政府的秘密顛覆行動。根據以色列及阿拉伯國家情報組織的監聽,美國在西奈沙漠中的活動相當頻繁,而直升機的部署與運用,亦顯示第160特遣隊及特戰部隊的存在。
而各國對美軍特戰部隊秘密涉入中東情勢的懷疑,於1985年一次意外事件中獲得證實。1985 年12月 12日,1架由西奈沙漠飛返美國的包租噴射客機,於紐芬蘭(Newfoundland,加拿大東部一大島)甘達爾(Gander)機場降落加油,再起飛後不久即墜毀,機上248名乘客(清一色為美軍第101 空降師及第 160特遣隊現役軍人1 全數罹難。事後調查報告雖宣稱為機翼結冰導致意外失事,但多疑好事者卻一再要求美、加兩國,再度針對其他原因:如恐怖份子的炸彈攻擊進行深入調查。無論失事原因為何,該次空難事件至少向世人揭露了美軍特戰部隊部署在中東地區的事實。
兩伊戰爭末期進入波斯灣油輪大戰時,美國的態度顯然較偏向伊拉克。兩伊相互爭戰數年後,為破壞對方經濟命脈,轉而開始攻擊彼此的原油產輸設施,及攻擊對方海上航行的油輪;伊拉克出動幻象戰機發射飛魚(Exocet)飛彈攻擊伊朗油輪與設施,相對的,伊朗則以海上快艇攻擊伊拉克的原油產制設施。由於海上戰火可能波及歐美國家的重要石油來源,美國藉此名義開始對伊朗實施海上攻擊行動。
由於伊朗利用遍布近海的鑽油平台,作為海上聯絡與攻擊的基地,攻擊伊朗海上鑽油平台便成為第160特遣隊的主要任務。為順利執行攻擊任務,第160特遣隊的AH-6J特別進行「打帶跑」及海上迫降(伊朗在鑽油平台上皆布置兵力)的求生訓練;MH-60也演練搭載海豹特戰部隊或其他特戰人員,准備對伊朗鑽油平台進行突襲。事實證明,事前的周詳演練,對任務遂行有絕對的助益,第160特遣隊對伊朗鑽油平台的攻擊行動相當成功,數十座伊朗鑽油平台被美軍特戰部隊悉數摧毀,第160特遣隊的AH-6J還直接以機上火力摧毀數座鑽油平台。 當仍為特遣隊編制時,第160特遣隊最大的部署行動,為1989年12月美軍人侵巴拿馬的「正義入侵行動」。該行動美軍出動超過4000名以上的特戰部隊,當然第160特遣隊也不可避免的參與。
巴拿馬入侵行動中,第160特遣隊的AH/MH-6J充份發揮機動滲透與攻擊的能力;滲透任務中,AH/ MH-6J搭載特戰小組,執行營救美國人質與搜捕巴拿馬強人諾瑞加的行動;雖然實力懸殊,但支持諾瑞加的軍方部隊卻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手。整個戰事中,2架AH-6及1架MH-6直升機被敵火摧毀,地面特戰部隊也遭受相當損失。 近代最大一次戰爭--海灣戰爭,為美軍自越戰後最大規模的部署。而當時已隨美國特戰司令部成立,而擴編成團級編制的第160特戰航空團,也全力支援美軍的整體部署行動。
自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開始,美軍隨即展開「沙漠之盾」行動(Desert Shield)的積極防禦及增補集結。當時部署在波斯灣地區的現有地面兵力,僅為第5航空特戰群的綠扁帽部隊及第160特戰航空團第3營;為避免伊拉克部隊持續進犯沙烏地阿拉伯,第160特戰航空團第3營的直升機群,載運著綠扁帽部隊忙碌且緊張的在沙、科邊境佈雷,並沿著沙國防禦線甚至深入伊拉克境內偵察伊軍的行動與部署。
伊軍自侵佔科威特後,並未占著戰略先機而進一步阻絕美軍(及聯合國部隊)的增援行動,使聯軍得以利用數個月的時間從容增補與部署。到1991年 1月16日聯軍開始發動「沙漠風暴」行動(DesertStorm)的空襲時,第160特戰航空團已從事偵搜、運補等防禦性任務多時,且早已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的准備參加正式戰斗。
根據未經證實的消息,聯軍總指揮官史瓦茲科夫(Norman Schwarzkopf)中將,或許是想要恢復美國傳統兵力自越戰後低迷的士氣,或是有鑒於近代美軍特戰部隊運用泰半不順的狀況,並未考量運用早已積蓄多時的特戰部隊戰力;幸賴USSOCOM指揮官史丁納(Carl Stiner)准將的力薦,才於沙漠風暴行動中為特戰部隊爭取到表現機會,由第160特戰航空團配合第75游騎兵團,深入伊拉克西部地域執行搜索與摧毀任務。
為配合沙漠風暴整體作戰行動,第160特戰航空團於沙漠中精研隱密滲透戰術。而這次作戰除夜間滲透外,白晝的正式戰斗也勢將難以避免。因此如何在砂塵環境中實施高速低空飛行,以規避伊軍地面防空火網的截擊,就成為沙漠風暴行動前反覆訓練的重點。
一般直升機低飛的高度約為91.5m(300ft)左右,但在伊軍配置有先進俄制防空武器的威脅下,第160特戰航空團的飛行員們不斷把飛行高度降低,日復一日的勤練,從白晝到夜暗;當沙漠風暴行動正式展開前,第160特戰航空團各種機型的駕駛員,都已能如施行外科手術般精確的實施離地7.6m(25ft)超低空高速飛行。
眾所皆知,海灣戰爭實際上可說是美軍試驗各型新式精準打擊武器的試驗場。空襲作戰開始前,美軍還相當顧忌伊軍的防空武力,先制攻擊行動都是以伊軍的雷達指揮控制系統為主要攻擊目標。空軍的行動成果雖然輝煌,但許多伊軍機動防空系統,則有賴第160特戰航空團的戰斗搜索與摧毀能力。
為搜索與摧毀布置於戰區前緣後方廣大地域的伊軍機動防空系統,第160特戰航空團機群沿著已遭聯軍摧毀的伊軍前線防空缺口進入,機動搜尋伊軍獨立目標並加以摧毀。AH-6J雖小,但精準強悍的攻擊火力,再一次受到實戰驗證;而MH-60的長程飛行能力,搭載著地面特戰人員,伴隨著AH/ MH-6J的進襲,也證實為相當成功的戰術。在此戰術下,MH-60所搭載的特戰人員,除驗證戰果外,還擔負保護第160航空團飛機的任務。
除了空中機動打擊任務外,第160特戰航空團還負責地面敵情偵搜與友軍部隊機動輸運任務。沙漠風暴空襲行動執行後不久,伊軍重裝部隊開始沿著連接伊科邊境的8號公路撤退;第160特戰航空團的MH-60載著能操阿拉伯語的第5空降特戰群,於前進觀測位置即時偵察伊軍動向。此偵察行動奠立隨後地面戰斗的順利執行。地面戰斗開始時,各主要伊軍部隊無論撤退或掩護部隊,都受到聯軍陸、空無情的追擊而損失慘重。 海灣戰爭的勝利,雖然一掃美國軍方,尤其是特戰部隊以往作戰失利的陰霾,但人們往往會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隨後於索馬利亞(Somalia)的部署不當,再度使美國特戰部隊重蹈覆轍,除遭受嚴重損失外,更使特戰人員蒙羞。
索馬里由於長期內戰爭斗,民生凋弊,聯合國於1993年開始發起人道援助行動,以美軍為首的「重建希望行動」(Restore Hope),以聯合國部隊建立起「阻絕區域」,止息索國交戰多方的戰火。初期的軍事阻絕行動相當成功,美國海軍陸戰隊及海豹隊員在莫加迪修(Mogadishu,索馬利亞首都)的登陸行動,嚇阻了交戰各方的炮火,並使聯合國部隊順利建立起非交戰區,隨即美軍將和平維護行動移交給聯合國部隊,功成身退。
建立起和平秩序後,聯合國期望促成交戰多方談判交涉以解決爭端,但以歐美國家為首的聯合國,卻習以「民主自由」為手段,企圖「改造」索國內部的爭端,故而難免偏向某方,終至釀成不可收拾的災禍。
1993年6月5日,因不滿聯合國的偏執,索國軍閥艾迪德(Mohammed Farah Aidid)部隊向聯合國部隊開火;在不到1小時的攻擊行動中,艾迪德部隊擊斃24名巴基斯坦和平部隊士兵,另外擊傷其他54名。至此艾迪德的挑釁,被聯合國冠以「戰犯」頭銜,而急欲緝捕。
艾迪德成為聯合國的目標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即展開全面的獵捕行動。美國空軍第1 特戰聯隊的AC-130空中炮艇,對疑為艾迪德指揮部、部隊集結區等目標進行精準轟擊,海軍陸戰隊則遍布莫加迪修城內及聯外道路上積極巡邏緝捕;雖然緝捕行動相當積極,但卻未獲得任何成果,艾迪德的行蹤仍然成謎,而艾迪德卻正准備展開報復反擊。
為期1個多月獵捕艾迪德的行動失敗,再加上艾迪德部隊對聯合國部隊的伏擊、聯合國部隊傷亡人數日益增加的壓力,使美國國內開始對美軍介入他國事務,及派遣大軍參與猶如戰爭游戲般獵殺某人的正當性產生質疑。更甚者,1993年8月8日, 1輛美軍軍車中伏,造成4名美國士兵陣亡,更渲染了美軍行動的無能。此時在華盛頓的考量中,無論緝捕歸案或擊殺,艾迪德必須立即自索馬利亞的和平維護行動中「消失」,以免造成更大困擾。因此,美國特戰部隊奉命出動。
1993年8月24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國防部長亞斯平及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包威爾將軍,聯名批准聯合國和平部隊指揮官郝戚(Jonathan Howe)的申請,對艾迪德及其部隊展開戰術行動,此處「戰術」的意義,即意味著特戰突擊行動。在戰術突擊命令批准前,美軍即已展開相關特戰行動的部署,任務編組主力為400多名第75游騎兵團綠扁帽部隊、一些叄角洲特戰部隊及第160特戰航空團,任務只有一個一一獵捕或格殺艾迪德。
以總數超過600名的精銳特戰部隊,來對付一個第叄世界國家的軍事領袖,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危機重重。特戰部隊的特色在隱密兩字,大規模的兵力運用卻掩滅了特戰部隊的特色;特戰部隊為求隱密機動,故皆為輕裝部隊,在遭遇傳統地面部隊的伏擊時即相當脆弱。同樣的,第160特戰航空團的各型直升璣,在夜暗中或可如鬼魅般的神出鬼沒,但在非洲烈陽灼燒的白晝里,則宛如一隻只大笨鵝,隨便1發准確的狙擊槍彈就可能將其擊落。
雖然獵捕行動進行得相當認真,特戰特遣隊也多次在夜間進行滲透突擊,但美國情報單位顯然低估了艾迪德的實力;搜捕行動持續進行數周之久,但只能摧毀一些艾迪德的周邊部隊,對核心領導階層的搜捕則始終沾不上邊;獵捕艾迪德的行動可能將面臨失敗命運。
即將絕望之際,美軍再度犯上躁進的錯誤。根據情報單位信誓旦旦的保證,艾迪德將於1993年10月 3日正午出現在城內奧林匹克飯店內,因此美軍指揮部決定大舉出動特戰部隊,准備一舉擒獲艾迪德。但正午時間深入敵境擒王的舉動,預言了必然的失敗結果。
在鄰近海地某一小島的前進基地中,第叄特戰群隊員利用MH-6OK直升機來執行夜間作戰任務。 10月3日正午,13架由MH-60及AH-6組成的機隊,准時抵達奧林匹克飯店上空,游騎兵及叄角洲突擊隊員以繩索快速垂降至飯店天台,並沖進飯店內迅速控制了20餘名艾迪德部隊的軍官,但卻沒有艾迪德的蹤跡,顯然又是再一次的撲空,當准備撤出現場時,才發現中了艾迪德的埋伏。
當美軍發現中伏而准備撤退時,飯店周遭大樓頂層出現了狙擊手及RPG火箭發射器,l位參與該役的第75游騎乒團軍官形容「就像處在台風眼中。」如瀉銀般的彈雨向美軍特戰隊員及空中盤旋的直升機群,一開火時就有3架黑鷹式直升機遭擊落墜毀。本著特戰訓練的宗旨,突擊隊員們並不急著押送俘虜撤退,而是沖向墜毀的直升機,准備搶救同僚及摧毀機上的機密設備;在直升機周圍立刻布置防禦火網,抵抗四周來襲的彈雨,並等待空中救援。
激戰中,l架擔任空中掩護的黑鷹式直升機被敵火命中,而企圖迫降至地面防禦圈內,但受創過重的直升機墜毀在遠處;3名機組員雖發揮求生的本領且戰且走,但仍無法逃過艾迪德部隊的追擊,正駕駛杜倫(MichaeI Durant)准尉嚴重受傷後被俘,另外2名同伴則在激戰中遭敵人擊斃,他們的屍體還被艾迪德部隊扒光衣物拖著遊街示眾,特戰隊員戰死後應有的尊嚴,被艾迪德部隊屈辱得一文不值。
在持續達16個小時的地面激戰中,美軍特戰部隊雖然奮勇戰斗,但敵我懸殊的狀況使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戰斗中唯一支援地面特戰隊員的,是第 160航空團的直升機,一直盤旋在戰場上空,除提供地面支援火力外,另維系著地面部隊的戰鬥士氣。戰斗結束後的清理,美軍遭受越戰後單一戰役最大的損傷,17名特戰隊員戰死,另外77名嚴重受傷。
擴展特戰領域的RAH-66
第160特戰航空團為持續維持一流特戰支援能力,仍不斷在人員訓練及裝備精進改良方面努力;一般推測,美國下一代的RAH-66 卡曼奇式(Commanche)直升機,將首先配屬第160特戰航空團使用;RAH-66先進的偵搜及武器系統,勢將大幅擴張第160特戰航空團的航空特戰任務領域。
紅翼行動
2005年,美軍第160特戰航空團被派遣到阿富汗執行任務。6月25日,美軍展開紅翼行動,第160特戰航空團負責運輸海豹突擊隊成員以及提供火力支援。由於地面上的4名海豹突擊隊成員遭遇圍困,美軍大本營隨即派遣第160特戰航空團的8名士兵以及海豹突擊隊的8名特種士兵乘坐MH-47支奴干直升機前去山區救援。在即將降落的時候,「支奴干」直升機被基地武裝的RPG-7火箭筒擊落,機上16名成員全部遇難。6月30日晚,美軍終於到達「支奴干」墜毀地點,找到了16名被燒得面目全非的美軍的屍體。這16名戰士最年輕的只有20歲,年紀最大的40歲。他們的屍體被運往美軍在阿富汗最大的軍事基地巴拉格姆,隨後將運回美國多佛。
陣亡人員:
Shamus·O·Goare(沙姆斯·O·戈爾)
家鄉Danville(丹維爾)俄亥俄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29歲。
Corey·J·Goodnature(克里·J·古德納切爾)
家鄉Clarks Grove(克拉克斯韋)明尼蘇達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5歲。
Kip·A·Jacoby(凱普·A·雅各布)
家鄉Pompano Beach(龐帕諾比奇)佛羅里達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21歲。
Marcus·V·Muralles(馬庫斯·V·姆拉勒斯)
家鄉Shelbyville(謝爾比維爾)印第安納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3歲。
James·W·Ponder III(詹姆斯·W·龐德爾 三世)
家鄉Franklin(富蘭克林)田納西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6歲。
Stephen·C·Reich(斯蒂芬·C·萊克)
家鄉Washington Depot康涅狄格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4歲。
Michael·L·Russell(邁克·L·拉塞爾)
家鄉Stafford(斯塔福德)弗吉尼亞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1歲。
Chris·J·Scherkenbach(克里斯·J·斯克肯班奇)
家鄉Jacksonville(傑克遜維爾)佛羅里達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40歲。
❷ 什麼是兩伊戰爭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結束,歷時八年。領土爭端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宗教派系對立、民族糾紛、領導者個人恩怨也是引起戰爭的起因。這是二戰之後持續時期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戰爭曾導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使緊張的海灣局勢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兩伊是緊密鄰邦,其接壤邊界線長1280公里,雙方在領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由來已久,誰都不讓步,即便是已達成協議的問題都不誠心解決。
伊朗人口3400餘萬,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只有200萬左右。長期以來,阿拉伯人一直進行著要求民族平等和爭取自治的斗爭。霍梅尼執政前曾答應給予自治,但執政後卻未履行諾言。阿拉伯人起來反抗,伊拉克則對其提供武器和經費,霍梅尼對此極為痛恨。另外,兩國境內均有數百萬庫爾德人,雙方都支持雙方的庫爾德人反對對方政府。這樣,民族糾紛的積怨愈結愈深。
戰爭直接起因是,1978年伊朗發生動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執政。霍即宣揚輸出「伊斯蘭革命」,並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8月,伊朗單方面宣布不承認阿爾及爾協議。9月上旬,伊拉克用武力收復了長期被伊朗控制的扎因高斯等地,隨後也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由此導致了兩伊戰爭的爆發。
戰爭開始後,雙方投入的兵力為:伊拉克10個師,11萬餘人,1500輛坦克,300餘架飛機;伊朗7個師,7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150餘架飛機。此外,雙方各有數萬名後備役部隊參戰。戰爭大體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80年9月22日至1982年7月12日)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拂曉,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大不里士等15個城市和空軍基地。23日凌晨3時,地面部隊5個師(其中裝甲師3個、機步師2個),約5萬餘人,1000餘輛坦克,在猛烈的炮火准備後,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29日,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佔領了伊朗近400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阿拉伯河東岸地區。這一階段,歷時40天,伊拉克利用突然襲擊獲得先機之利,奪取伊朗縱深30-90公里不等的大片土地,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1980年11月,伊朗進行局部反攻,伊拉克轉入全線防禦。由於伊拉克無力進一步發動有效的進攻,步步陷入被動。伊朗穩定了戰局,逐步改變了被動態勢。
從1982年3月起,伊朗轉入反攻,伊拉克被迫退卻。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動正規軍3個師和一部分革命衛隊,共3萬餘人,發動了代號為「勝利行動」的反攻戰役。收復了扎迪赫阿巴斯等城鎮,約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後撤30至60公里。
伊朗在取得戰役勝利後,調整部署,經過約1個月的准備,於4月30日凌晨,發起了代號為「聖城行動」的進攻戰役,主力突破了伊拉克部隊防禦,前出至兩國邊界附近,南下威脅霍拉姆沙赫爾城。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單方面停火,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從此,兩國邊界基本恢復到戰前狀態。
第二個時期(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3月)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以正規部隊革命衛隊等共約10萬餘人,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寬達60公里的正面上,兵分三路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地區發動了代號為「齋月行動」的進攻戰役。深入伊拉克境內8至20公里。14日晨,伊拉克以1個師和2個旅的兵力,在武裝直升機的支持下進行阻擊,並迅速轉入反攻,迫使伊朗部隊退至距邊界約5公里的伊拉克境內的一個弧形地帶踞守。此後,伊朗又發動三次進攻,都未能取得進展。
1982年10月1日起,伊朗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10月1日凌晨,伊朗部隊出動5萬餘人,向伊拉克邊境城市曼達利地區發動了代號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戰役,控制了曼達利至納夫塔哈納之間的戰略公路,對巴格達形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先後發起7次反擊,把伊朗部隊阻止在邊境一帶。從1983年2月起,伊朗主要在中線和北線發動了「曙光1、2、3、4、5號」攻勢。伊拉克憑借在國內作戰的有利條件,對伊朗的攻勢組織了有效的反擊,基本守住了防線。由於戰斗激烈,雙方損失較重,至1984年3月底,伊朗攻勢基本停止。
第三個時期(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並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1984年4-5月,伊拉克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襲船戰」,最多時,一天有8艘伊朗船(多為油船)受襲。8月,伊拉克開始大規模空襲哈爾克島,並襲擊來往於該島的油輪,破壞伊朗的石油出口。1984年6月-1985年6月,伊拉克又發動了「襲城戰」,伊朗近400座城市受襲。隨後,雙方的「襲城戰」進一步升級。1988年2月27日,「襲城戰」達到了8年來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動飛機轟炸了德黑蘭煉油廠。第二天,伊朗進行報復,轟炸了巴士拉及其他5個城市,29日,還向巴格達發射了3枚導彈。「襲城戰」使雙方的許多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炸死炸傷了一大批平民。
與此同時,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伊拉克從1984年開始,發動了一場襲擊油輪的攻勢。為迫使美國等國家進一步向伊朗施加壓力,伊拉克還用導彈打擊巴拿馬、希臘、科威特、英國、美國等國的油輪,企圖將美國捲入海灣沖突。
1987年7月22日,美國公開捲入兩伊沖突。11日,美國出動武裝直升機首次襲擊了正在公海佈雷的伊朗「阿傑爾」號登陸艇。10月8日,又出動武裝直升機攻擊伊朗的4艘炮艇,擊沉2艘,擊傷2艘。10月15日、16日,伊朗發射岸對艦導彈,擊中了懸掛賴比瑞亞國旗的美國「森加里」號油輪和懸掛美國國旗的科威特油輪。1988年7月3日,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用導彈擊落了一架飛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全體人員遇難。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做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伊朗既沒接受,也沒表示反對。1988年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宣布接受598號決議,就在前幾天,它還宣稱要進行持久戰。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主持下,兩伊外長終於坐在一起,為最終結束戰爭進行談判,結果一致同意停止戰爭,但雙方在邊界劃分、戰爭責任、賠償、交換戰俘等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至此,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中東、波斯灣地區爆發的一場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雙方血戰8年,結果兩敗俱傷,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兩國共傷亡約100餘萬人,僅傷亡人數一項就大大超過1948年以來歷次阿以戰爭傷亡人數的總和。8年戰爭,兩伊在軍費開支上共耗資2000多億美元,其他經濟損失更是無法計算。兩伊戰爭如此高的消耗,是二戰後局部戰爭少有的。
1984年5月開始的「襲船戰」,不僅給雙方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且引起了整個海灣局勢的緊張,導致了外國在海灣軍事力量的大量增加。這是二戰以來,外國軍事力量在海灣地區的最大規模的集結。
兩伊戰爭,雙方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化高技術武器裝備,美國、前蘇聯和法國等,將一些新式裝備賣給交戰雙方使用,這些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戰斗數據,為有關國家研製和裝備同種武器提供了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