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座頭鯨的地理分布
座頭鯨在各大海洋中均有發現,它們分布在從南極冰緣到北緯65度的廣闊海面。這是一個有遷移特點的物種,它們夏天生活在涼爽的高緯度水域,但是在熱帶或亞熱帶水域交配繁衍。座頭鯨通常每年遷徙路程長達25,000公里(16,000英里),使它們成為哺乳動物中最好旅行者之一。但是生活在阿拉伯海的座頭鯨是例外,它們長年都生活在那些熱帶海域。座頭鯨在東地中海、波羅的海和北極海域未被發現。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海域):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島、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南極洲、巴哈馬群島、孟加拉、巴貝多、貝南,百慕大群島、巴西、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中國、智利、可可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布)、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斐濟、芬蘭、法國、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屬南半球領地、加彭、甘比亞、迦納、格陵蘭島、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群島、關島、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愛爾蘭、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朝鮮、韓國、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達加斯加、馬爾他、馬提尼克群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摩洛哥、馬約特島、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卡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克恩島、波多黎各、留尼汪、俄羅斯、聖赫勒拿、阿森松、波蘭、葡萄牙,聖基特和尼維斯島、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陵納丁斯、西薩摩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索羅門群島、塞席爾、索馬里、西班牙、斯里蘭卡、斯瓦爾巴特和揚馬延島、中國台灣省、坦尚尼亞、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聯酋、英國、美國、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京群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② 藍鯨的資料
藍鯨編輯[lán jīng]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須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00噸以上。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通常藍鯨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鯨在晚秋開始交配,並一直持續到冬末 ,雌鯨通常2~3年生產一次,在經過10~12個月的妊娠期後,一般會在冬初產下幼鯨。四大洋均有分布。
中文學名藍鯨拉丁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別 稱剃刀鯨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綱哺乳綱亞 綱真獸亞綱目鯨目亞 目須鯨亞目科須鯨科亞 科須鯨亞科屬須鯨屬種藍鯨亞 種4亞種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英文名稱Blue Whale英文名稱Pygmy Blue Whale英文名稱Sibbalds Rorqual英文名稱Sulphur-bottom Whale目錄1外形特徵
▪ 簡介
▪ 身體形態
2生存環境
3生活規律
▪ 捕食 ▪ 呼吸
▪ 活動
▪ 發聲
4分布地點
5繁殖過程
6亞種分化
7種群現狀
▪ 藍鯨的天敵
▪ 藍鯨擱淺
▪ 藍鯨遭捕殺的情況
▪ 環境對藍鯨的影響
8保護級別
9相關知識
▪ 物種分類
▪ 物種命名 1外形特徵編輯簡介
現在藍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哺乳動物,外表像魚,但用肺呼吸,生活的區域較廣,主要以磷蝦為食,性情溫順,體重可達上百噸,甚至僅其舌頭的肉可以填滿幾卡車。不但是最大的鯨類,也是現存最大的動物,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哺乳動物。由於「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陸生動物那樣費力地支撐自己的身體,另外龐大的身軀還有助於保持恆定的體溫。
身體形態
一頭成年藍鯨能長到非洲象體重的30倍左右。已知最大的藍鯨重197噸(體長33.5米),藍鯨平均長度約25米,最高紀錄為33.5米左右。雌鯨大於雄鯨,南藍鯨大於北藍鯨。上面觀,吻寬而平。藍鯨背鰭小,高約0.4米,位體後1/4處。鰭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鰭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直線形。蜇溝55~88條,最長者達於臍。每側須板270~395枚。體背深蒼灰藍,腹面稍淡,口部和須黑色。
藍鯨全身體表均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並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頭相對較小而扁平,有2個噴氣孔,位於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裡沒有牙齒,上頜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板,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在耳膜內每年都積存有很多蠟,根據蠟的厚度,可以判斷它的年齡。在它的上頜部還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是生長毛發的地方,後來,毛發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成了寄生蟲的孳生地。由於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著不同形狀的帽子,所以可以據此區分不同的個體。背鰭特別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鰭肢不算太長,約為4米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刻,尾巴寬闊而平扁。整個身體呈流線形,看起來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稱為剃刀鯨。屬於國家保護動物。
藍鯨和其他種類的鯨不同,其他種
藍鯨
類顯得矮壯,而藍鯨則身體長椎狀,看起來像被拉長。頭平呈U型,從上嘴唇到背部氣孔有明顯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鯨須板密集,大約300個鯨須板(大概1米長)懸於上顎,深入口中約半米。60~90個凹槽(稱為腹褶)沿喉部平行於身體。這些皺褶用於大量吞食後排出海水。
藍鯨背鰭小,只有在下潛過程中短暫可見。背鰭的形狀因個體而不同;有些僅有一個剛好可見的隆起,而其他的鰭則非常醒目,為鐮型。背鰭大概位於身體長度的四分之三處。當要浮出水面呼吸時,藍鯨將肩部和氣孔區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鯨類(如鰭鯨和鯧鯨)要大得多。這經常可作為識別海洋物種的有用線索。 當呼吸時,如果風平浪靜,藍鯨噴出的一道壯觀的垂直水柱(可達12米,一般為9米)在幾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藍鯨的肺容量為5,000升。
藍鯨的鰭肢長3~4米。上方為灰色,窄邊白色。下方全白。頭部和尾鰭一般為灰色。但是背部,有時還有鰭肢通常是雜色的。雜色的程度因個體而有明顯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則是深藍,灰色和深藍色相當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它們生長得很快:在其一生的前7個月,一頭藍鯨每天要喝大約379升母乳,每24小時會增重91公斤。一頭成年藍鯨每天可以吃掉超過3.6噸的磷蝦。
2生存環境編輯溫暖海水與冰冷海水的交匯處,是藍鯨絕佳的棲息地,冰冷的海水通常富含浮游生物和磷蝦,藍鯨通常就以這兩種生物為食,藍鯨呈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數量為最多,主要是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鯨曾來游於黃海和台灣海域。
3生活規律編輯捕食
藍鯨棲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沖入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著鑽藍色光芒的大群磷蝦。藍鯨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為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約200萬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飢餓的感覺。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布於南北極海區,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裡沒有支持體重的限制,所以藍鯨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游弋於稠密的浮游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里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將海水從須縫里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藍鯨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硅藻,以及各種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鯨,體型比生活於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為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藍鯨以浮游生物為食,主食磷蝦(krill)。一頭藍鯨每天消耗2~5噸食物。攝食時游速2~6km/h,洄遊中5~33km,被追逐時最大20~48km。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鍾。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藍鯨所吃的這類浮游生物因海洋區域不同而屬不同的物種。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
而在南極,南極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藍鯨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這意味著藍鯨白天需要在深水(超過100米)覓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覓食過程中藍鯨的潛水時間為一般為10分鍾。潛水20分鍾並不稀奇,最長的潛水時間記錄是36分鍾(西爾斯,1998年)。藍鯨捕食的過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同時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後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經鯨須板擠出。當口中海水排出干凈後,藍鯨吞下剩下的不能穿過鯨須板的磷蝦。
呼吸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鍾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沖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藍鯨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國海域極為少看到,黃海和南海曾有出現過藍鯨的記錄。它潛水一般不超過100米,但有的個體可潛至500米深,潛水時間可持續10~20分鍾,隨後是連續8~15次噴氣。
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活動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鯨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里。
發聲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藍鯨在與夥伴聯絡時使用一種低頻率,震耳欲聾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能超過180分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聽到的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發出的聲音還要大,有一種靈敏的儀器曾在80千米外探測到藍鯨的聲音。通過距離藍鯨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准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范圍仍有89~122分貝。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鯨種群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鯨的聲音持續時間為10~30秒鍾。有記錄斯里蘭卡海岸外藍鯨的聲音重復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鍾,使人想起駝背鯨之歌。研究者認為,因為這種現象沒在其它種群中看到,它可能為B. m. brevicauda(侏儒)亞種獨有。科學家並不知道藍鯨為什麼要發聲,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幾個原因:
保持個體間的距離
同類和個體識別
環境信息傳遞(例如覓食,警告,求偶)
保持群體聯系(例如雌性和雄性間的交流)
地貌特徵定位
食物定位
(從2002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生物意見書論文改編)
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認為將大量擴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記錄藍鯨的歌聲將是一個非常酷的做法。40年之後,一些已對藍鯨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得出了一個奇怪的發現,世界上每一頭藍鯨的歌聲每一年均變得越發深沉。但對於其中的原因,他們並不清楚。
盡管語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異,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說話速度均變得越發緩慢,越來越像詹姆斯·厄爾·瓊斯。這種變緩幅度很小,每年只減少不到一個赫茲,但整個趨勢卻較為穩定並且具有持續性。
從全球氣候變暖到噪音污染不斷加劇,人們認為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但全球變暖對海洋造成的影響並不能解釋通,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變化上,藍鯨發出的聲音並不會因此發生較大變化。相比之下,噪音污染可能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讀者不妨想像一下,在人頭攢動的酒吧,我們只能提高聲調才能引起服務生的注意。假設藍鯨無法接受高音調的叫聲,這也並不意味著生活在這顆被詛咒的星球上每一個海洋的每一頭藍鯨同時以同樣的方式改變它們的行為,並且是在長達40年內。[1]4分布地點編輯 藍鯨分布圖[2]
藍鯨分布於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分布的國家有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貝南,百慕大,巴西,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吉布地,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加彭,迦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地馬拉,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日本,肯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留尼汪島,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英國,美國,烏拉圭,西撒哈拉,葉門。[3]5繁殖過程編輯藍鯨在冬季繁殖,雌獸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12個月,每胎只產1仔。幼鯨重約2噸半,長約7米。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獸要將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氣,以後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獸的一對乳頭長在生殖孔的兩側,哺乳的時候游在海水的上層,幼仔則緊跟在雌獸後方的下面,因為幼仔沒有能動的嘴唇,不能自己銜著乳頭吮乳汁,雌獸就憑借肌肉的收縮,將乳汁直接噴射到幼仔的嘴裡,這也是它對水中生活的一種很好的適應。藍鯨乳汁中的營養十分豐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發育得很快,8個月以後,可增加到15米,體重增長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張嘴吃各種浮游生物了。到了2歲半至3歲時,體長即可超過20米。性成熟的年齡約為8~10歲,壽命一般都在50歲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歲。[4]6亞種分化編輯藍鯨(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英文名稱
1. 侏儒藍鯨 Balaenoptera musculus brevicauda pygmy blue whale
2. 印度洋藍鯨 Balaenoptera musculus indica Indian Ocean blue whale
3. 南藍鯨 Balaenoptera musculus intermedia Antarctic or Southern blue whale
4. 北藍鯨 Balaenoptera musculus musculus Northern blue whale
7種群現狀編輯藍鯨的天敵
在東北太平洋(西爾斯1998年報告)。藍鯨的天敵是逆戟鯨。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調查發現25%的成年藍鯨都有逆戟鯨攻擊留下的傷痕。
藍鯨擱淺
藍鯨擱淺並不多見,由於其特殊的群體結構,因此從來沒聽過藍鯨群體擱淺。但是當擱淺確實發生時,會倍受關注。1920年一頭藍鯨在蘇格蘭外赫布里底群島路易斯島海灘擱淺,它的頭部被捕鯨人射中,但魚叉沒有爆炸。和其他動物一樣,藍鯨本能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持呼吸,擱淺可以讓它不至於溺死。
藍鯨遭捕殺的情況
藍鯨不容易捕殺和保存。藍鯨的巨大體型、駭人體重、游泳速度和力量意味著它們通常不是早期捕鯨人的目標,他們選擇捕殺抹香鯨和露脊鯨。當這兩種鯨數量減少後,捕鯨人選擇捕殺須鯨的數量增加,包括藍鯨。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專門設計捕捉大型鯨魚的魚叉裝配了他的輪船。雖然最初很麻煩,但這種方法很快流行起來,19世紀末,北大西洋的藍鯨數量開始漸漸減少。
由於藍鯨的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可以做肥皂,鞋油等。因此藍鯨遭到了捕鯨人的大量捕殺。
藍鯨的捕殺量在世界范圍內快速增長,到1925年,美國,英國和日本跟隨挪威,加入了捕殺藍鯨的行列,他們用「捕鯨船」捕殺後將藍鯨升到巨大的「工廠船」進行處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殺了28325頭藍鯨。二戰末期,藍鯨種群已接近滅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國際鯨魚交易配額限制。這些配額是無效的,因為約定並沒有考慮到不同物種的區別。數量稀有的物種可以和數量較多的品種進行相等程度的捕殺。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海洋環境的污染,1960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開始禁止捕殺藍鯨,此時已有350000頭藍鯨被殺,全世界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世界只生存著不到50頭的藍鯨。
環境對藍鯨的影響
與船隻發生碰撞或受困、糾纏在捕漁設備中時,藍鯨可能會受傷,海里越來越多的噪音使他們難以互相溝通,甚至可能喪命。人類對於藍鯨的潛在威脅包括製造會在藍鯨體內累積的化學物品多氯聯二苯(PCB)。隨著全球暖化導致冰川與永久凍土層快速融化,並導致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有人擔心一但流入海中的淡水量超過臨界點,將會導致溫鹽環流瓦解。考量到藍鯨根據海水溫度的遷移模式,環流瓦解將導致溫暖與寒冷的海水環繞全球,這可能會對藍鯨的遷徙造成影響。藍鯨夏季時處在寒冷、高緯度的海域,因為這里擁有豐富的食物;而冬季時則位於溫暖、低緯度的海域,在這里它們可以交配與生產。
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海域中,藍鯨的數量相當多。在超過40年後,捕鯨者瘋狂的獵殺使它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護藍鯨後,藍鯨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一份2002年報告估計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隻之間,並分布在至少5個族群中。對於侏儒藍鯨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在人類的捕鯨活動開始前,藍鯨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000隻(范圍介於202,000與311,000之間)。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以前要減少非常多(大約各只有2,000隻)。在北大西洋則有2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個集團。
藍鯨是最重要經濟種之一,脂肪量多。國際上規定用藍鯨產油量作換算單位,即1藍鯨=2長須鯨=2.5座頭鯨=6大須鯨。從現代捕鯨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鯨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鯨近3萬頭。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藍鯨為禁捕的保護對象。未開發前藍鯨至少有20多萬頭,現在估計最多有13000頭。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1989年發表的統計報告說,藍鯨現在只有200~453頭倖存者。這是根據在南半球經過8年的調查得出的,已經瀕臨滅絕。
禁止捕鯨以來,全球藍鯨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大概3000~4000頭。從受脅物種紅色列表創立開始,藍鯨就已經被列為紅色列表上的瀕危物種。位於太平洋東北部的藍鯨種群是最大的,由大約2000個個體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大黎加之間,但在夏季常見於加利福尼亞。這個種群是長期以後藍鯨數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時候他們會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記載出現在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端之間。
南大洋藍鯨種群的數量在750~1200頭之間,該種群遷移的方式還沒良好理解。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區別於斯里蘭卡東北沿海時常出現不確定數目的種群。南大洋種群的一部分藍鯨接近南太平洋的東海岸。在智利,人們發現了藍鯨聚集於智魯島沿岸覓食,因此智利鯨類保護中心,在智利海軍的支持下,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和保護。
在北大西洋生活著兩個藍鯨種群。第一個位於格陵蘭,紐芬蘭,新斯科舍和聖勞倫斯灣。估計有500頭左右。第二個更靠東,春季出現在亞述爾群島,而七八月份則出現在冰島;據推測鯨群沿大西洋中脊在這兩個火山島之間活動。除了冰島,雖然及其少見,藍鯨還出現在更遠的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科學家不清楚這些藍鯨在哪裡過冬。整個北大西洋的種群數量在600~1500之間。
人類對藍鯨種群的恢復造成威脅,多氯聯二苯化學品會在藍鯨血液內聚集,導致藍鯨中毒和夭折,同時日益增加的海洋運輸造成的噪音(the noise pollution),掩蓋了藍鯨的聲音,導致藍鯨很難找到配偶。
海洋溫度的改變也會影響藍鯨的食物來源,暖化趨勢也會減少鹽分的分布,這將會對的分布與密度造成重大的影響。
8保護級別編輯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3]9相關知識編輯物種分類
藍鯨是須鯨科目的其中一個物種,這個科的成員還包括大翅鯨、塞鯨、布氏鯨、長須鯨與小須鯨。須鯨科被認為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須鯨亞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對於須鯨科的成員何時彼此分離演化還是未知的。藍鯨通常被歸類在須鯨屬的其中之一,雖然有學者將它歸類在另一個單型屬-藍鯨屬(Sibbals)中,但是這種分類方法並沒有被其他學者接受。DNA序列分析顯示,藍鯨比其屬中的其他物種在種繫上更接近座頭鯨和灰鯨。如果進一步的測試可以證實這種關系的話,將有把須鯨重分類的必要。
藍鯨是鰮鯨屬七個物種中的一種。但是DNA測序分析表明,藍鯨比其屬中的其它物種在種繫上更接近駝背鯨和灰鯨。關於藍鯨/鰭鯨雜交的成年後代至少有11項文獻記載。也已知有藍鯨與大翅鯨之間的雜交種。阿倫遜和格爾伯格(1983年)認為藍鯨和鰭鯨的差別類似於人類和大猩猩的差別。普遍認為鰮鯨科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須鯨亞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不知何時這些科的成員彼此分離。
與藍鯨相關的動物種系樹一些權威把該物種分為三個亞種: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種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種群;B. m. brevicauda (也稱侏儒藍鯨),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種群。更早的權威把把印度洋種群單獨列為一個亞種稱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個亞種不同的是,最後一個亞類的名稱並未出現在瀕危物種紅色列表上。兩種分類方法仍舊受到一些科學家的置疑;遺傳分析卻表明只有兩種亞種。
物種命名
藍鯨的物種名稱musculus來自於拉丁語,有「強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翻譯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開創性著作《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中完成了該種類的命名,他可能知道這一點,然後幽默地使用了這個帶有諷刺意味的雙關語。藍鯨在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記》中被稱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為矽藻附著在藍鯨的皮膚上,使得它們的下側呈現橘棕色或淡黃色,因此其也稱為磺底鯨。其他常見的名稱還有西巴德鯨、塞巴氏須鯨(Sibbald's Rorqual,由羅伯特·西巴德所命名),大藍鯨(Great Blue Whale)與大北須鯨、巨北須鯨(Great Northern Rorqual),不過近幾十年來這些名稱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權威專家將藍鯨分類成3或4個亞種:北藍鯨包括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的族群、生活在南極海的南藍鯨、在印度洋與南太平洋被發現的侏儒藍鯨與一個仍有疑問的亞種:大印度藍鯨,它們也是在印度洋被發現的,盡管之前這個亞種被懷疑可能就是侏儒藍鯨。
③ 鯨的全部資料
鯨的種類:鯨的種類很多,但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牙齒的是須鯨,一種是有鋒利牙齒的是虎鯨。
吃小魚和小蝦的是須鯨,因為須鯨吃不了大魚和海獸,它是沒有牙齒的,只能用鯨須來吃小魚和小蝦,因為如它有牙齒的話它也會吃大魚和海獸的.虎鯨又稱為逆鯨,而且虎鯨它的荷蘭文和英文名都有著"殺鯨兇手"之意。
這是因為虎鯨的背鰭,很像古代的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虎鯨被稱為"殺鯨兇手"是它平常幾十頭鯨都圍在一起,可以吃掉比海豚大的藍鯨,而且它的性情比較兇猛,食慾也非常的大,所以被稱為"海中之王"。
鯨的大小:藍鯨剛產下的小鯨有7米左右,重約6噸,經過24小時的餵奶,它的體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它身長達30米,體重約70噸,一張嘴就可以開到容10個成年人自由進出的寬度。
鯨的生活習性
捕食:
南大洋的鯨主要以磷蝦為食,也吞食一些橈足類等甲殼類浮游動物。濾食性須鯨,從亞熱帶和溫帶遷促到南極,在南極水域飽食美餐,尋偶交配。在此期間,有些種群能積累全身脂肪量的50%。須鯨在亞熱帶很少吃東西,在南極積累的脂肪用來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時間所需要的能量。齒鯨類的襪香鯨是以食烏賊和魚類為主。鯨的胃口很大,一頭藍鯨一天能吃8~10噸磷蝦。藍鯨口腔的容積達5立方米,張口時大量的磷蝦和海水一起涌進,閉口時,把海水從唇須縫中擠出,濾出的磷蝦一口吞下。
呼吸:
「噴泉式」呼吸方式,是鯨特有的生活習性。鯨在水下生活期間,緊閉鼻孔,露出水面呼吸時,鼻孔張開,憑借肺部的壓力和肌肉的收縮,噴出一股白花花的水柱,並伴隨一陣汽笛般的叫聲。所以噴水柱的高度和形狀是鑒別不同鯨種的標志。據此,有經驗的捕鯨者,可以迅速地判斷鯨的種類及其大小和距離的遠近。如藍鯨的噴水柱垂直向上,強勁有力,上粗下細,頂部鬆散,如同禮花,射程高達10米以上。其他須鯨類噴水柱的高度一般為8~10米。抹香鯨的噴水柱向左前方偏轉,噴射力弱,粗短而鬆散,高度僅3~4米。
繁殖:
鯨很多是在南極之外繁殖,一般每年一次,每胎產一仔。懷孕期一般為9~12個月,藍鯨為12個月,抹香鯨的懷孕期長達16個月。仔鯨的生長速度很快。胎內發育
睡眠:
多數鯨類成群的習性不很顯著,唯獨抹香鯨有組織小家庭的習慣,其成員往往是雌鯨、幼仔和雄鯨各一頭,但其周圍也常有成年的雄鯨伴隨,伺機而動,爭奪妻妾。抹香鯨往往是一夫多妻。
向海洋奔跑
——發現鯨類動物的陸生祖先
「鯨」這個漢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認為鯨是一種大魚,
「鯨魚」一詞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不能責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學常
識,因為包括鯨、海豚和鼠海豚(體型較小的海豚)在內的鯨類
動物(cetaceans)實在是同魚太像了:長長的身體呈流線型,尾
巴的形狀像葉片,後肢退化縮小到沒有、只在身體內部還能尋到
一點殘跡,這些特徵無一不是適於水中生活的。
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大約與恐龍差不多同時登上進化的舞
台,在巨大爬行動物橫行的年代裡生活得不甚得意,直到一場大
滅絕事件——通常認為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毀
滅了恐龍家族,才因禍得福地興盛起來。 在5000至6500萬年前的
第三紀,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現代鯨類動物的祖先
也不例外。由於某種原因,一些憑借四肢在大地上奔跑的動物,
於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開始回歸河流和海洋,在不足800萬年
的時間里,體型和生活習性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些發現特別是巴基斯坦古鯨(Pakicetidae) 已經足夠讓科
學家激動,因為它們是陸生哺乳動物與現代鯨類動物之間的過渡
型,再次為進化論提供了優美的證據。不過,這些過渡型化石更
加偏向於鯨那一邊,要麼能夠水陸兩棲,要麼完全適應海洋生活。
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未能解答:鯨類動物的陸地祖先——那些只會
奔跑不會游泳的最原始的鯨類動物,是什麼樣子?世上現存的哺
乳動物中,哪一種與鯨類的親戚關系最近?
科學家致力於更詳細地鯨類動物的進化歷程,不同專業的人
有不同的方法。根據化石的牙齒和耳朵特徵,古生物學家傾向於
認為,鯨與一種生活在第三紀、現已滅絕有有蹄動物mesonychians
血緣最近。研究現存動物DNA特徵的分子生物學家則比較偏愛河
馬,認為這種現代偶蹄動物才是鯨最近的親戚。
今年 9 月20日,Thewissen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
他的小組新發現了兩種巴基斯坦古鯨化石,它們完全是陸生的。
就在第二天,Gingerich 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另兩種也是
在巴基斯坦挖出來的古鯨化石,長著發育良好的後肢,可以水陸
兩棲。(看來每一領域的大腕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個人,而且這
兩位大概有點競爭的意思,同時在兩份地位對等的雜志上發表主
題相同的報告,倒也頗為有趣。)兩人的新發現都表明,牛、河
馬、豬、駱駝和長頸鹿等偶蹄動物與鯨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對
Gingerich來說,提出這個觀點也許稍微多費了一點功夫, 因為他
原先主張mesonychians是鯨的近親。
相比之下,Thewissen的報告比較重要。他新發現的化石分屬
巴基斯坦古鯨的兩個種,分別稱為Pakicetus(上圖中較大的那個,
那把錘子大概是20厘米)和Ichthyolestes。它們有肉食的牙齒,長
得有點像狗,但尾巴比狗更長,嘴更兇猛,眼睛比較小,身體分
別像狼和狐狸那麼大。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形狀
與鯨類動物獨有的相同部位的骨頭非常相像。但頸椎骨長度、腰
椎骨稍嫌僵硬的關節、細長的後肢骨都表明,這些動物善於在陸
地上奔跑。更重要的是,其踝部有一塊特殊的骨頭,上下各有兩
個滑車(如下圖所示)。很容易理解,這種形狀必定使足關節相
當靈活,利於奔跑,以前曾被認為是偶蹄動物的獨有特徵,現在
看來,原始鯨類動物也是如此。
根據Thewissen的意見,大致可以畫出這樣一張親緣關系圖。與
其它偶蹄動物相比,河馬與鯨並不格外親近,這一意見與 Gingerich
有分歧,後者認為河馬還是要特殊一些。
基本上,Pakicetus長得像一條嘴很長的狗。與龐大、優雅而雍
容的鯨相比,不僅沒半點相似之處,而且太丑了,稱之為古鯨實在
讓人心裡別扭。然而,它確實是鯨的祖先。棲息環境發生巨大變化,
在自然選擇的沉重壓力之下,宜於陸地生活的形態迅速被抹殺。但
仍有一些細微特徵被保留下來,在化石之中向我們展示進化的神奇
力量。與以前發現的古鯨化石相比,Thewissen發現的這兩個新種是
更加完美的過渡型,也就難怪同一期《自然》雜志上刊載的新聞評
論認為它們可與始祖鳥和南方古猿並列了。
④ 伊朗也有十二生肖 ,它們的十二生肖從何而來呢
伊朗的十二生肖分別是鼠、牛、豹、兔、鯨、蛇、馬、羊、猴,雞、狗、豬,他們起源於,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生肖和我國的十二生肖大部分都是一樣的,這些生肖屬相文化起源於索羅亞茲德時代。在他們那邊採用的紀年法和我國的舊歷紀年法大致是一樣的。歷史也非常的悠久,研究發現他們和我國的文化交流還是非常密切的,在元代的時候就有一部分人將波斯文化帶入我國。
這種文化理念也是伴隨著人們的故事傳承留存下來的,像伊朗流傳的1001夜,故事當中就有相關的一些描述,這些動物都在這些故事當中擔當的重要的角色。而縱觀整個歷史,我們也不難發現,我國和伊朗民族的文化交流很早之前就非常密切了,也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繼續這種關系,和平友好的交流發展。
⑤ 鯨魚為什麼會鯨爆
鯨魚會鯨爆是因為鯨魚死亡後腐爛會產生氣體最終這些氣體會沖破鯨魚屍體,發生鯨爆。鯨爆顧名思義,就是鯨魚屍體發生爆炸,在台南和加拿大,都發生過鯨爆事件。
科學家指出,由於鯨魚在海洋中會吃掉大量的食物,鯨魚死亡後,這些生物依舊會殘留在鯨魚的胃中,失去新陳代謝的鯨魚,胃中的食物會逐漸腐爛,產生甲烷、硫化氫等氣體。由於鯨魚的皮膚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這些氣體會在鯨魚的體內逐漸積累,而隨著鯨魚身體的腐敗,最終這些氣體會沖破鯨魚屍體,發生鯨爆。
鯨落
鯨落是鯨魚死後沉入海底的現象,但是鯨落的發生非常稀有,至今科學家還沒有發現50次鯨落。鯨落需要鯨魚具有較大的體型,至少50噸的鯨魚死亡後沉入海底,才能形成鯨落;除了體型的要求,鯨魚屍體如果沒有沉到海底,而是被沖到岸邊,也無法形成鯨落。
⑥ 世界十大未解之迷
世界未解之謎大集合
百慕大三角----是地球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區域之一,傳聞中曾有一連串的飛機、航船在此
失蹤。對它的解釋有二種:一、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是否是外星人在作怪。二、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百慕大這個黑洞,至今還沒有見底。
麥田怪圈----是在麥田或其他農田上,透過某種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幾何圖案。此
現象在1970年代後期才開始引起公眾注意。目前在全世界,每年大約出現250個圖案各異的怪圈,特別是在英格蘭南部。是惡作劇還是外星人傑作,至今仍然沒有解釋該現象是何種設備或做法能夠達到。
尼斯湖水怪---------它是地球上最神秘的謎之一。湖位於蘇格蘭的大峽谷中,平均深度達
200米。該湖終年不凍,湖北端有河流與北海相通。1934年4月,倫敦醫生威爾遜用相機拍下了水怪的照片,明確的顯出了水怪的特徵:長長的脖子和扁小的頭部,看上去像七千多萬年前滅絕的蛇頸龍。
死亡島傳奇----在距加拿大東部哈利法克斯約百公里的北大西洋上,有一座令船員們非常
恐怖的小島「賽布島」。全島一片細沙,十分荒涼可怕,沒有高大的樹木,只有一些沙灘小草和矮小的灌木。幾千年來在此島的四周估計先後遇難的船舶不下500艘,喪生者總計在5000人以上。
金字塔之謎----在埃及尼羅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約80座。它們是古代埃及法老(國王)
的陵墓。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大約建於4500多年前,塔高146.5米。據估計:支持這樣的建築工程需要5000萬人口的國力,而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總人口也不會超過2000萬人。
諾亞方舟之謎---出自聖經中的一個傳說:上帝看到人類戰爭,確定要懲罰人類。上帝選
中諾亞一家作為人類的種子保存下來,諾亞便打造了一艘船,這就是「諾亞方舟」,諾亞把每種生物都帶了一對,就成了今天的生物界。上帝連續下雨40天,世界變成一片汪洋,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動物安然無恙。
「諾亞方舟」雖然是個傳說,但由於《聖經》中記載的很多事情都被證實是真實的,許多考古學家都希望揭開這個千古之謎。2010年4月一支探索隊在土耳其的亞拉臘山海拔4千米處發現了方舟遺跡,並在方舟內發現陶器和類似種子的物體。進行碳元素鑒定證明可溯至4800年前,也正是聖經中所提諾亞方舟的年代
巨石陣之謎----著名的巨石陣遺址位於英國倫敦西南100多公里的索爾茲伯里平原上,
是歐洲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建造於4300年前,石陣的主體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崗和溝。巨石小的有5噸,大的重達50噸。
巨石陣堪稱英國最為神聖的地方之一。2008年3月31日,考古學家最終打破了這里的平靜,開始發掘工作。發現很多墓葬用品散落在巨石陣及其岩石碎屑周圍,代表一種避邪之物,
「乘機安全小貼士」安全出行要重視
表明巨石陣在古代首先是一處朝聖地。還發現巨石陣曾是全歐洲病患療傷之地的證據,表明了巨石陣曾經是史前朝聖者的康復中心。
巨鯨集體自殺----沒有誰在驅趕,也沒有誰在捕撈,鯨魚為什麼會自取滅亡地離開大海
呢?而鯨魚大規模地沖上海灘集體自殺的現象就更令人驚奇了。 對於鯨魚集體自殺現象,海洋學家們從各個角度分析論證,有人認為是由地球磁場決定它們總是循著磁力低的地方走,至死不回頭。
黛安娜車禍----1997年8月30日深夜,黛安娜王妃與情人多迪在巴黎高速公路發生車
禍,急救不治去世。這起車禍究竟是怎麼發生的,與黛安娜在一起的其他人又是誰?黛安娜生前曾多次表示,她最擔心有人會在她的座車上「做手腳」,結果導致她「座車剎車失靈,頭部受重傷而死」。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焦點。20世紀60年代
以來,美國和前蘇聯相繼發射了很多宇宙飛船進行考察。從飛船考察的情況來看,火星表面很像月球,上面有一萬多個大大小小的環形山。在火星的大氣中,含有形成生命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碳、氫、氧、氮以及水蒸汽。
火星-500是由俄羅斯組織的國際大型試驗項目,將模擬從飛船發射、飛向火星、登陸火星到返回地球全過程。設計時間520天(2011年11月4日結束),前250天模擬飛往火星、中間30天登陸火星、最後240天返回地球,志願者模擬飛往火星、環繞火星、登陸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過程。中國航天員中心的王躍入選。
瑪雅文明消失----瑪雅文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謎,瑪雅文明是古代位於墨西哥東
南部、瓜地馬拉等中南美洲區域的文明。它彷彿一夜之間就在身林中興起,經歷了數千年的輝煌後,又神秘的失蹤了。瑪雅人掌握了高度的農業、數學和天文的知識。如今仍有瑪雅的後裔零星的居住在美洲各地。
「木乃伊」之謎----木乃伊的製作,夾雜著一些神秘和迷信的東西,就「木乃伊」製作本身
來說,它反映了古埃及醫學水平所達到的成就。在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埃及人積累了不少解剖學的知識,初步了解到人體血液循環和心臟功能的關系,以及大腦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兩億年前的腳印----人類的出現是200~300萬年前才有的事情,可一些考古學家在他
們的研究過程中,卻在兩億年前的化石上發現了人類的足跡,而且腳印上還帶著鞋子!這讓所有人都大為吃驚。是誰留下了這些腳印呢?難道兩億年前還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嗎?發現這些腳印化石的地方都在美國。
泰坦尼克號沉沒----1912年4月12日英國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在駛往北美洲的處女航
行中不幸沉沒,致使1523人葬身魚腹,是人類航海史上最大的災難。這么多年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們探索的焦點。1996年科學家對沉船進行了實地探測,僅發現船舷6個90厘米的小洞!
韓國客機墜落之謎----一架從漢城飛往關島的韓國大韓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機於當
地時間1997年8月6日凌晨在關島國際機場附近墜毀,200多人遇難。韓國和美國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對大韓航空公司飛機失事的原 因各執一詞。韓方說,機場的導航裝置當時處於
故障狀態,此外天氣異常導致飛機失事。
貝加爾湖之謎----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南部伊爾庫茨克州及布里亞特共和
國境內,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人們始終不明白,貝加爾湖的湖水一點也不咸,為什麼會生活著如此眾多的「海洋生物」:海豹、鯊魚、海螺、海魚和龍蝦等。隨著人們對自然的不斷深入, 這個謎團終將會得到答案。
亞特蘭蒂斯----在帕拉圖的著作和希臘神話等出現的一個神秘地區,公元前9600年左右,
存在一個名叫阿特蘭蒂斯的地方,其陸地面積比小亞細亞與北非之和還要大,曾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古王國,後來沉沒於海底。對於阿特蘭蒂斯的沉沒,直到今天,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恐龍滅絕之謎----恐龍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動物,它身上存在著很多未解之謎,其中最為
重要的就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恐龍消亡之迷,已困惑人類多年,比如地磁倒轉說、酸雨說、氣候大變動說、性別失調說、海洋收縮說、火山爆發說等。恐龍滅絕之謎的真正真相,將永遠是一個人們無法解開的謎。
龐貝城滅亡之謎----龐貝城是義大利半島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距維蘇威火山僅有10
千米。公元前7世紀,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丶商旅雲集的小城。公元初年,著名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判斷這是一座死火山。龐貝人對此深信不疑,公元79 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了。龐貝遭遇了毀城之劫,居民全部遇難。
海底圍牆之謎----1968年春天,兩位美國作家在比密里島北岸發現了海底中一些巨大的
石頭。這些石頭每塊約有6 米長、3米寬、0.6 米高,經考古學家考證後說,這些石頭在水中至少已經沉睡1 萬年。如果它們是圍牆,則說明海島上曾有過一個文明程度甚高的城市。圍牆怎麼會沉入海底呢?
南極不凍湖之謎---- 南極大陸年平均溫度僅-25℃,被稱為「世界寒極」。 在這片寒冷
的冰天雪地上,卻存在著不凍湖。日本學者分析測量資料後發現,該湖表面薄冰層下的水溫為0℃左右,16米深處,水溫升至7.7℃,至66 米深的湖底,水溫竟高達25℃,與夏季東海表面水溫相差無幾。
澳洲神石之謎----在澳大利亞無比廣袤的荒原上,躺著一座巨石,底座周長約9公里,
上面寸草不長。這座神石叫Uluru-Kata Tjuta,在夕陽的映照下,它從本來的緋紅色,變為深紅,再變為橙黃,再變為紫色,再變為灰色,最後變成黑色。億萬年土著之魂,盡在其中!來到澳洲,千萬不可以錯過!
小人國之謎----小人國的居民是非洲的俾格米人,他們是生活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種族之
一,瀕臨滅絕,他們身材矮小,其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4米,由於自衛能力弱,經常遭受其它民族的虜掠屠殺,逐漸退隱於非洲中部的雨林,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神秘失蹤的第八大奇觀----琥珀屋。1709年,普魯士國王興建「琥珀屋」,面積約55
平方米,全都由當時比黃金還貴12倍的琥珀製成,總重達6噸,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後普魯士國王贈送給了俄彼得大帝。1941年,納粹德軍將「琥珀屋」拆卸運回了德國。二戰
後,「琥珀屋」從此從世人眼中失蹤。
骷髏海岸----非洲納米比亞的納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間,有一片白色的沙漠,這條
綿延的海岸線稱為「骷髏海岸」,這條5 0 0 千米長的海岸備受烈日煎熬,一年到頭都難得下雨。海岸沿岸充滿危險,有交錯水流、八級大風、令人毛骨悚然的霧海和深海里參差不齊的暗礁,經常令來往船隻失事。
震驚世界的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森林裡,發生了一次
史無前例的大爆炸,數百平方公里內的城鎮與森林在爆炸中被毀滅。而爆炸之後的3 天,西伯利亞一帶和北歐、北美北部許多地方的夜空一片明亮,和白晝一樣。爆炸震驚了全世界,但至今通古斯大爆炸之謎依然眾說紛紜。
古羅馬失蹤之謎----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今
伊朗),在卡爾萊(今敘利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所率的軍團約6000餘人拚死突圍,但不知去向。歷史學家認為這一軍團落戶在祁連山下永昌驪胱縣。
消失的示巴古國----人們已初步斷定《聖經》中提到的示巴王國位於現今阿拉伯葉門共
和國境內。它是公元前10世紀興盛一時的文明古國之一,在古代東方的發展史上曾起過積極影響。示巴古跡的發掘,已透射出這個文明古國的奇光異彩。但失落的示巴文化這個歷史 之謎,還遠未全部揭開。
神秘干屍----這兩具干屍是由秘魯東南部庫斯科一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雷納托·達維拉·里
克爾姆在曲斯皮坎奇省南部城市安塔瓦伊利拉發現的。干屍的頭骨巨大,長度和其下面的身體部分相當,均為50厘米,該頭骨形狀怪異。人類學家對這兩具干屍進行研究,他們一致認為這不屬於人類的遺骸。
澳洲聖母像流淚----澳洲的中年婦女派蒂·鮑爾從泰國買來一尊聖母像,但是放在家裡八
年之後,從2003年春天開始,聖母像的眼睛就不斷低下有著玫瑰香氣的油水。難道是神像顯靈了嗎?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很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騙局,但是聖母像為什麼會流淚至今還沒人能給出解釋。
長白山天池水怪----神秘莫測的「長白山天池水怪」最近兩次現身。繼2002年7月6日
在長白山北坡,兩名當地人發現「水怪」後,7月25日在長白山西坡又有更多的人目擊了這一不明生物。近百年來,「水怪」一直是這個高山湖泊中的一個不解之謎,天池存在「水怪」成為難以否認的事實。
成吉思汗墓詛咒顯現----相傳近800年來一直保護成吉思汗墓陵不被人發現的一個詛
咒,2002年聲稱找到成吉思汗墓的美國考古隊,放棄挖掘行動撤出外蒙古。探險隊發現,墓陵由一條2英里長的牆壁保護著,牆壁中忽然湧出許多毒蛇。據說,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之前,曾下令不許任何人知道墓陵在何處。
⑦ 為什麼鯨會棄陸奔海
鯨魚的祖先---巴基鯨,屬於偶蹄目的一支,但是對比草原的親戚,這貨的種群生存位置非常不怎樣。
我們都知道,6500萬年天降正義,恐龍為首的陸生爬行動物全數滅絕,但實際上天降正義還沒來呢,當地火山就直接噴發,直接將整個區域內燒個一干二凈。(特提斯洋中的古印度大陸)
偏偏就有一支偶蹄目---當時的主要種群生活在今天大概阿拉伯到伊朗沿海,強烈的夏季風令當地此時多雨並且易於山洪(典型熱帶季風氣候),大量林木沖毀後,順著洋流,就飄去了那個北燒得赤地千里的島嶼。
很顯然,這些林木上可能附著有不少的小動物,其中就包含巴基鯨的祖先,去到這個不毛之地的結果,那自然是大量生命直接死亡。最後活下的生物勉強在當地開始建立起了比起其他地方脆弱得多的生態系統(放心,古印度大陸撞上亞歐大陸後這個生態系統馬上被破壞。當然,這個生態系統其實是相當有意思的,譬如,明明是灌木林,季雨林,其中卻生活著類似鴕鳥的植食動物,而頂級獵食者長得尖嘴狗腮似的,有點像我們今天的細狗。一點都不凶。)
在其中的巴基鯨,就很快發現了淺水【注意淡水】內有不少食物(主要是軟體動物和魚類),開始嘗試著下水。從純陸生轉為兩棲。
在這里必須指出,此時水中的高階生態位也基本是空缺的,而有另一個本來可以扼殺巴基鯨的生物---新生代早期鱷魚的大本營距離古印度大陸實在太遠,這使得巴基鯨得以順利存活---不然今天就沒鯨魚什麼事了。而巴基鯨下水後,很快演化出了「陸行鯨」,他乾的勾當就是平常鱷魚做的,閉氣在水中,伺機伏擊路過的東西。
【與此同時,巴基鯨也有其他的演化方向,譬如繼續營兩棲,有點像今天水獺的雷明頓鯨。當然,因為不是鯨魚演化支,其他演化方向我們不多介紹了。】
偏偏這個時候,全球出現了一次急劇的升溫,以及瘋狂的降水(古新世極熱事件),海水鹽度劇烈升降使得淺海海洋生態位遭到重挫,也令陸行鯨的一支,向海洋生活演化提供了可能。
這里開始,鯨魚的祖先才走向大海。但此時鯨魚的外形,比起說像現代的鯨,不如說更像是海豹,海牛之類的。而鯨魚直系祖先原鯨【也就是必須長得像鯨】,還需要等1000萬年,鯨魚演化遭遇第一場挫折(鯊魚入侵)之後。當然,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講完了故事,你就應該可以總結了:
原本生存的陸地生態系統相對脆弱
與之相比,淡水,淺海生態系統生態位卻存在顯著空缺
這兩條,是鯨魚的祖先棄陸奔海的原因。
但必須說明:突變是不定向的,所以在這個演化過程中,我們可以見到不少鯨魚的演化旁支出現【有長鴨蹼的,有兩棲的學鱷魚的,有和大象一樣有長鼻子的……】,但最終證明,只有長得像鯨,並開始朝向純海水生的原鯨,會被自然環境所選擇而活下來,其餘的旁支悉數滅絕。
⑧ 有關虎鯨的資料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復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范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阿拉斯加灣,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形態特徵
虎鯨成年雄性身長最大記錄是9.75 米,體重9524千克。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大小、鰭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最大體長達7.70米,雄性體長達9米。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 米。頭部略帶圓,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鰭肢位於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鰭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體背面黑色,在背鰭後方有1個淺灰色的鞍斑。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鰭後的體側。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
成體頭骨的髁基長可達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頜骨的寬小於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側都有10-12枚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內和向後。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
虎鯨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10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能把一隻海獅整個吞下。
棲息環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與過境型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國南方的加州。
生活習性
游水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狹窄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5]
聲音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聲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集群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社會祖系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
虎鯨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復雜,不是由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准科學家並不清楚,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
鯨群內沒有父子關系和父女關系,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系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系,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
捕獵
有時虎鯨會采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迴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系,並策畫戰術。 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沖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沖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
虎鯨的食物包括魚類、其他鯨類、鰭足類、海獺類、鳥類、爬行類和頭足類。在南極採集的虎鯨的362個胃中,217個含有魚類,75個含有小須鯨的殘余,35個含有鰭足類,35個含有頭足類。
虎鯨的大腦非常發達同時身體擁有強大力量,憑借這些優勢,這些高智商動物能夠追趕和捕殺海洋中的很多頂級捕食者。一些虎鯨家族成員的菜單上至少列出了9種鯊魚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動物聞風喪膽的大白鯊和灰鯖鯊。
虎鯨專家、對虎鯨行為進行了長達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維薩爾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鯨會利用尾巴將鯊魚趕出水面,整個過程中甚至不用與鯊魚發生身體接觸。藉助於尾巴產生的上升力,它們能夠製造一個漩渦,將鯊魚置於其移動時形成的水流之上。一旦獵物露出水面,虎鯨便轉動身體同時將尾巴伸出水面,而後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樣攻擊鯊魚。
將鯊魚劈暈之後,虎鯨會抓住鯊魚並將其翻轉過來。這顯然是一項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說明虎鯨非常了解自己的對手。在被迅速翻轉倒置之後,鯊魚進入癱瘓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肌肉緊張性停滯」,從此任由虎鯨宰割。
來自紐西蘭諾斯島圖圖卡卡的維薩爾表示:「虎鯨並不了解鯊魚的生理學結構,但所表現出的行為確實說明,它們知道採取一項確定的行動之後會帶來怎樣的效果。你不必為了開車就去掌握汽車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麼做才能讓車子行駛起來。同樣地,虎鯨似乎知道一旦將鯊魚翻轉過來,它們便會喪失反擊能力。虎鯨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在虎鯨身上,科學家還觀察到其它一些攻擊手法,其中就包括「圍捕」,即鯨群圍住一條落單的鯊魚而後展開正面進動,或者從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備迅速偷襲鯊魚下腹部。
維薩爾說:「通常情況下,虎鯨都會將鯊魚翻轉過來,此時的鯊魚已經無力反擊,一次成功的捕獵行為就此結束,最後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認為虎鯨並不會專門制定外出捕殺鯊魚的計劃。在海洋覓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機會出現,它們便毫不留情地對鯊魚展開攻擊。」
分布范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南極洲、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克、厄瓜多(科隆群島)、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直布羅陀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宏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繁殖方式
虎鯨全年都可以交配,雌獸每3-5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年,每胎產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壽命約為20-5歲。在出生後的1-2年內,幼仔在飢餓或者呼喚雌獸時,只能發出粗厲的聲音。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模仿成體的聲音,改進和豐富自己的叫聲,但由於虎鯨的語言復雜而多變,幼仔要完全掌握成體的「語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時間。
虎鯨為多配性的。在西北太平洋,多數在5-7月間進行交配。在東北太平洋,它們大多在10月至次年3月間產仔。雄性性成熟體長5.2-6.2米,雌性性成熟體長4.6-5.4米。雌性在 11-16年間生產第一個可存活的仔鯨,在北太平洋記錄的最小的新生仔鯨長2.28米。產仔間隔約5年。雌性約在40齡時停止產仔,其後生殖期平均約10年,可延長到30 年以上。平均壽命估計達80-90年。雄性約在15齡達性成熟,平均壽命約29年,最大壽命約50-60年。[
亞種分化編輯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基因組研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測序後發現了至少3個新的虎鯨物種,這也表明全球海洋中存在不止一種虎鯨。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對139隻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測序。這批虎鯨來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極大陸附近海域。研究人員最終發現,在南極海域生活的兩種分別主要以魚和海豹為食的虎鯨可能屬於新物種,此外,北太平洋地區也存在新的虎鯨種群。
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遺傳學家菲利普·莫林表示,與其他鯨類一樣,虎鯨體內的線粒體也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因此不查看整個基因組很難發現新進化的虎鯨物種。但利用「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可以通過測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虎鯨組織樣本完成對虎鯨線粒體的基因組測序,從而分辨出新物種。
種群現狀
歷史上,虎鯨在日本、挪威、和前蘇聯曾是直接捕獵的對象。已沒有直接捕獵虎鯨的漁業。20世紀60年代水族館中虎鯨表演的興起,促使活捕虎鯨的漁業迅速發展。隨著虎鯨飼養下繁殖技術的發展,活捕的需求已經下降。海上石油泄漏和其他有毒物質的污染對虎鯨的健康構成了一些威脅,海上交通對虎鯨獵物的干擾則是一個潛在的影響。在南極估計有70000頭虎鯨,對其他海域的虎鯨只有一些零星的數量調查。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余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只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當前在日本、印尼、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飼養馴化
虎鯨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於虎鯨智力出眾,也被人們通過馴化來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務,例如美國海軍夏威夷水下作戰中心,每年要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訓練一隻動物部隊,虎鯨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可以進行深潛、導航、排雷等工作。人們還訓練虎鯨打撈海底遺物,播放虎鯨的聲音嚇跑海水中的害獸,或者把它當成海中警犬,看護和管理人工養殖的魚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