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被尊為國教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全世界以憲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基督教為國教的有英國、挪威、丹麥、芬蘭等國家。
規定天主教為國教的有梵蒂岡。
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有伊拉克、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等等多數中東阿拉伯國家及亞洲的印尼。
規定佛教為國教的有泰國、柬埔寨等國家。
政教合一,強制人民信奉國教(伊斯蘭教)的有伊朗。
2. 哪個國家,伊斯蘭是主流,但佛教
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是主流。比如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
3. 伊朗的國情問題
這項規定的對象是全體在伊朗的女性,也就是不論是否是伊朗人,在公共場合必須佩帶頭巾。
有兩點需要注意:一、公共場合,也就是在外出非私人場合,如公司、學校、集會、購物等,都需要佩帶頭巾;但是,在私人場合,如家裡、宿舍、親友家中等,則沒有強制規定,沒有外人或陌生人在場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女性會一直戴著頭巾,在家中的衣著也是很隨意的,跟西方沒啥區別。二、佩帶頭巾有多種方法,但沒有一種佩帶方法強制遮住臉部,現實中也沒有伊朗女性會這么做(其實伊朗婦女對護膚、化妝等很在意,展示還來不及),頭巾的種類也不少,只要保證不露出大部分的頭發,帶法可以隨意一些(近來也有保守派對此提出異議的)。
所以,外國女性高級官員訪問的話,還是要「入鄉隨俗」帶頭巾的(對於訪問者來說,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也是一種國際交往中的禮貌),但不似對伊朗女性般要求嚴格。
伊朗女性在很多公眾場合被拒之門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活動的主體是男性,也即是說,女性被拒之門外的活動都是男子比賽,男足、男籃等等,婦女是無法到場觀看的,理發店等等也是男女分開的。但反過來也是一樣的,活動的主體如果是女性的話,男性也是被禁止入內的,如女排比賽等。此外也有比較開放的場合,如電影是男女都可以同場觀看的。
主要還是宗教規定的限制,當然也有不少地方容易遭人非議,不過作為伊朗人來說,已經習慣成自然了吧。
4. 為什麼佛教從印度消失了。。。變成了印度教呢。。。
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皈依佛教,將佛教傳入全印與其鄰國,而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印度教的詳細起源還沒有定論,大體是在公元10世紀的時候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所以在印度,佛教始終和印度教並存發展。
佛教在印度的最終發展:
中世紀早期的佛教大乘片面發展早期空的思想成為相對主義的大空思想,並出現全印度范圍內的大量偽佛造經運動.
由於對大空思想的反感和佛教心理學\物理學的發展,形成唯心法相思想.
但後又在邏輯思維運動的推動下由此變回具有早期佛教思想的經量部論點.
同時代的印度哲學的發展,有許多由原來從印度教家族出家的佛教人把印度教的心理信仰\<奧義書>哲學帶入了佛教。
菩薩思想的建立,同時和印度人不講歷史的壞習慣,造成了對佛陀時代的早期真正佛教的嚴厲批判.並產生佛教造神運動,觀音\阿彌陀佛\普賢等神佛就是這一時期的人類幻想力的作品..
伴隨佛教造神運動,佛國往生思想形成,阿彌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這種形式後來在中國得到發展,成為純信仰主義佛教的中國凈土宗佛教.把佛陀教導的今生解脫定義為下生的事.違背早期佛教精神.
雖然佛教傳播廣泛了,但起代價是沉重的,是用改變根本教義的方法獲得信眾的增多.
以上造神運動\大空思想等又和婆羅門教儀式結合成為早期的密宗佛教----前三部分瑜伽修行.這個宗派後來在中國得到發展,成為中國唐代密宗和日本真言宗.
中世紀的金剛乘時代則由印度教和達毗羅宗教的復興帶來佛教的轉變,性力主義\生殖崇拜的修道方式\瑜伽氣功和整個佛教在印度大地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形成密宗佛教無上部二種次第的瑜伽修行及隨帶的巫術形式,又由於佛教嚴格的戒律及哲學體制對此的限制發展出佛教象徵主義.
佛教在印度的衰敗
(1)伊斯蘭國家的進攻和印度佛教的衰敗
信奉武力征服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向東部和印度北方邦強有力的進軍,中亞(伊朗\阿富漢等處)和印度佛教所在的堡壘(如那爛陀佛教大學等)相續被攻克,印度本土最後的佛教向南部亞洲和東部山區退卻,一部進入西藏地區和尼泊爾,另一部向緬\泰\柬\寮\東北印度的阿薩姆邦等國家和地區.
(2)印度佛教的終結――惡魔派和阿者里教派
最晚期的與印度教同化時代於是到來,佛陀在印度北方邦被綜合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因素,信徒認為他是印度教保護神毗濕奴化身的惡魔,所有的作為是為了讓不信印度教的人被引導入地獄.這種崇拜稱為印度教的第九化身派.
印度教取代佛教
而向緬\泰\柬\寮\東北印度阿薩姆邦的一部分密宗性力佛教和當地的生殖崇拜蠻俗相結合,出現了駭人聽聞的阿者里教派,以縱欲\美酒\公開姦淫當地上至貴族下至貧農的任何婦女為修行的罪惡派別,這一形式在那裡某些地區流傳相當長的時期(有的地區超過幾百年),幸好有早已在當地紮根的代表早期佛教傳統的上座部佛教僧團聯合實踐上座部佛教信仰的國王對此用行政力量進行嚴厲打擊,才得以完全消滅.
5. 佛教在印度13世紀時為什麼會瓦解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欲.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欲的觀點.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僧侶生活完全社會負擔.結果是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可以看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查對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基督教內部文件,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斗里,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6. 古代佛教在大伊朗地區傳播情況如何
佛教派出去的長老,在大伊朗傳播佛教的情況:
他們分別帶去了《蛇喻經》、《天使經》、《無始終經》、《火聚喻經》、《轉*輪經》、《梵網經》等經典,使數千乃至數萬不等的人群皈依了佛教。
7.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消失
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皈依佛教,將佛教傳入全印與其鄰國,而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印度教的詳細起源還沒有定論,大體是在公元10世紀的時候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所以在印度,佛教始終和印度教並存發展。佛教在印度的最終發展:中世紀早期的佛教大乘片面發展早期空的思想成為相對主義的大空思想,並出現全印度范圍內的大量偽佛造經運動. 由於對大空思想的反感和佛教心理學\物理學的發展,形成唯心法相思想. 但後又在邏輯思維運動的推動下由此變回具有早期佛教思想的經量部論點. 同時代的印度哲學的發展,有許多由原來從印度教家族出家的佛教人把印度教的心理信仰\<奧義書>哲學帶入了佛教。菩薩思想的建立,同時和印度人不講歷史的壞習慣,造成了對佛陀時代的早期真正佛教的嚴厲批判.並產生佛教造神運動,觀音\阿彌陀佛\普賢等神佛就是這一時期的人類幻想力的作品.. 伴隨佛教造神運動,佛國往生思想形成,阿彌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這種形式後來在中國得到發展,成為純信仰主義佛教的中國凈土宗佛教.把佛陀教導的今生解脫定義為下生的事.違背早期佛教精神. 雖然佛教傳播廣泛了,但起代價是沉重的,是用改變根本教義的方法獲得信眾的增多. 以上造神運動\大空思想等又和婆羅門教儀式結合成為早期的密宗佛教----前三部分瑜伽修行.這個宗派後來在中國得到發展,成為中國唐代密宗和日本真言宗. 中世紀的金剛乘時代則由印度教和達毗羅宗教的復興帶來佛教的轉變,性力主義\生殖崇拜的修道方式\瑜伽氣功和整個佛教在印度大地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形成密宗佛教無上部二種次第的瑜伽修行及隨帶的巫術形式,又由於佛教嚴格的戒律及哲學體制對此的限制發展出佛教象徵主義. 佛教在印度的衰敗 (1)伊斯蘭國家的進攻和印度佛教的衰敗信奉武力征服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向東部和印度北方邦強有力的進軍,中亞(伊朗\阿富漢等處)和印度佛教所在的堡壘(如那爛陀佛教大學等)相續被攻克,印度本土最後的佛教向南部亞洲和東部山區退卻,一部進入西藏地區和尼泊爾,另一部向緬\泰\柬\寮\東北印度的阿薩姆邦等國家和地區. (2)印度佛教的終結――惡魔派和阿者里教派最晚期的與印度教同化時代於是到來,佛陀在印度北方邦被綜合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因素,信徒認為他是印度教保護神毗濕奴化身的惡魔,所有的作為是為了讓不信印度教的人被引導入地獄.這種崇拜稱為印度教的第九化身派. 印度教取代佛教而向緬\泰\柬\寮\東北印度阿薩姆邦的一部分密宗性力佛教和當地的生殖崇拜蠻俗相結合,出現了駭人聽聞的阿者里教派,以縱欲\美酒\公開姦淫當地上至貴族下至貧農的任何婦女為修行的罪惡派別,這一形式在那裡某些地區流傳相當長的時期(有的地區超過幾百年),幸好有早已在當地紮根的代表早期佛教傳統的上座部佛教僧團聯合實踐上座部佛教信仰的國王對此用行政力量進行嚴厲打擊,才得以完全消滅.
8. 為什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把信仰宗教作為法律推廣開來,而中國沒有
當然是根據各國的國情來判斷的了,一三俺覺他是全民都信教
9. 能不能講下佛教在我國西域慢慢被伊斯蘭教取代的原因,以及這一個過程
首先是伊斯蘭教傳播地域的擴大。在佛教、景教等其他宗教向傳統的伊斯蘭地區發展時,伊斯蘭教也藉助宗教寬容政策傳播到傳統的佛教地區。自11世紀喀喇汗王朝向高昌回鶻的武力傳教失敗後,伊斯蘭教沒有能夠再擴大傳播范周,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的國界成為伊斯蘭教難以逾越的障礙。13世紀以前,伊斯蘭教始終沒能跨過庫車、拜城一線。西遼建立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傳播到上述地區。這是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鶻王國的宗教戰爭之後的一個多世紀里,伊斯蘭教取得的向高昌,回鵲王國傳播的一次突破性發展,也是伊斯蘭教傳人新疆以來,第一次以和平方式向喀喇汗王朝境外的傳播。蒙古統治時期,伊斯蘭教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這一時期來到新疆的中外旅行家,在各地幾乎都看到有伊斯蘭教教徒。如法國人魯不魯克就說:」在所有畏吾爾的城市中,都有聶斯脫利派教徒和薩拉森人(指伊斯蘭教教徒)。」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天山以北的昌吉、吉木薩爾等地,也都有伊斯蘭教教徒的活動。這表明伊斯蘭教已經傳播到新疆各個地區。
其次是伊斯蘭教發生了適應性變化。伊斯蘭教自傳人新疆後,一直處於官方宗教的地位,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扶植。西遼建立並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後,伊斯蘭教不僅失去了一教獨尊的官方宗教地位,而且第一次處於非伊斯蘭政權的統治和管理之下。面對這一社會現實,伊斯蘭教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始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伊斯蘭教上層和伊斯蘭教教徒改變了對異教徒一貫的敵視態度,不僅積極擁護西遼和蒙古的宗教政策,對西遼和蒙古的統治也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宗教界甚至還下令各清真寺在禮拜時,以西遼統治者的名字念「呼圖白」(阿訇在聚禮和會禮時進行演講的儀式)。以異教徒的名字念「呼圖白」在新疆是第一次,即使在伊斯蘭教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伊斯蘭教上層還進入西遼統治集團,直接參與和幫助西遼的統治,代替地方官吏向穆斯林徵收賦稅,甚至主動負起代西遼統治者監視民情、維持地方治安的責任。西遼時期發生過不少穆斯林暴動,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地伊斯蘭封建主的,直接反對西遼的不多曠據伊斯蘭史料說,西遼的穆斯林群眾認為,「異教徒」契丹人對他們的統治,甚至比有「正統信仰的人 (伊斯蘭教教徒)」的統治要好些。在暴動受到伊斯蘭封建主鎮壓時,他們甚至尋求西遼統治者的支持。這一時期的穆斯林史學家也在他們的著作中對西遼統治者大加頌揚,稱贊他們的公正及其對伊斯蘭教所給予的應有的尊重。
再次是伊斯蘭教出現了衰落的現象。西遼和蒙古統治時期,伊斯蘭教不僅發生了政治地位的變化,而且改變了過去那種與其他宗教不相接觸的狀況,開始與其他宗教交錯分布。由於這一變化以及受到其他宗教的沖擊和社會風氣日下的影響,伊斯蘭教變得不那麼「純潔」了;教規、教法失去了約束力,「異端邪說」盛行;虔誠信教的少了,一些穆斯林特別是那些原來就是被強迫接受伊斯蘭教或信仰不甚牢固的人,信仰開始發生了動搖,甚至改信了其他宗教。13世紀著名的穆斯林詩人尤格乃克在他的哲理長詩《真理的入門》中,對當時的伊斯蘭教狀況進行了具體的描述:「伊斯蘭曾受冷漠,而今重遇凄涼,崇拜成為偽善,信徒已經隱藏。酒館周圍興隆繁盛,清真寺變成廢墟無人禮拜,冷落荒涼。學者丟棄了善功,隱士舍棄了虔誠,哲人竟跳起歡快的薩瑪(薩滿教舞蹈);手舞足蹈。禁止異教的人已無影無蹤,異端邪說卻猖獗盛行。」這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教教徒對伊斯蘭社會的世風日下所發出的無奈的感嘆,其實早在11世紀時《福樂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已經對穆斯林信仰的敗壞和世風日下而痛心疾首。這種狀況雖然是虔誠的穆斯林不願看到的,但卻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種宗教當然也包括伊斯蘭教;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在傳播到二個新的地區或民族中後,也會不斷吸收、融合當地的傳統宗教和文化成分,這是任何一個有生命力的宗教都必須具有的自我調節功能。信仰同二宗教的不同地區,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其宗教信仰卻存在差別的原因正在於此。可以說,伊斯蘭教在新疆的傳播過程,就是伊斯蘭教不斷地區化和民族化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直到現在也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