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0年間,伊拉克和伊朗在處理邊界領土爭端時採取了什麼措施其結果如何
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之後,它與領國伊拉克的關系迅速惡化。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
造成兩伊交戰的原因相當復雜。首先是兩國之間的領土糾紛,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阿拉伯河的劃界問題。這一由來已久的爭端可以一直追溯到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爭雄時期,當時雙方曾在阿拉伯河流域長期爭斗。而英、俄殖民勢力的逐步插手使兩國的糾葛變得更加復雜。1913年11月兩大帝國在英俄裁定下,簽訂《君士坦丁堡議定書》。1914年根據上述議定書組成的劃界委員會又達成了會談紀要,規定阿拉伯河除靠近波斯的霍拉姆沙赫爾一段以河道深水線劃界外,其餘部分以伊朗一冊淺水線為界,整個河流的主權屬於奧斯曼帝國。1937年7月,獨立後的兩伊在德黑蘭締結邊界條約,商定伊朗阿巴丹附近約4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改為以河道深水線劃分,其餘部分仍遵照《君士坦丁堡議定書》之規定。
隨著石油資源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伊朗日益不能容忍阿拉伯河這一重要的油船航道為伊拉克所控制。況且隨著石油出口而帶來的財富增長,兩國統治者多少滋長了擴張地區影響力,進而稱霸波斯灣的野心,並視對方為最強勁的競爭者。1969年,伊朗國王巴列維單方面廢除1937年的邊界條約,兩國一度因此斷交。1975年3月,在石油輸出國組織阿爾及爾首腦會上,巴列維國王和薩達姆總統達成了解決邊界糾紛和發展睦鄰關系的協議,即阿爾及爾協議。雙方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水上邊界,並決定依照1913年議定書和1914年會談紀要勘測陸地邊界。伊拉克當時在邊界問題上做出比較明顯的讓步,是為了換取伊朗停止對伊拉克庫爾德族分離勢力的支持。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以後,伊拉克認為在邊界劃分中讓步的前提已不存在。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總統正式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不久,阿拉伯河兩岸成為兩伊戰爭的主戰場。
兩伊戰爭開始後,各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曾多次進行調停。面對戰爭擴大化的危險,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通過598號決議,再次做出結束戰爭的努力。該決議規定:(1)兩伊立即停火,並將軍隊撤至國際公認的邊界內;(2)在敵對行動停止後,立即釋放和遣返戰俘;(3)由聯合國秘書長和兩伊協商,委託一個公正團體調查沖突責任問題;(4)由聯合國秘書長會同兩伊及其他有關國家審查保持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措施。該決議得到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致支持,並首次引用聯合國憲章第39條和第40條,規定如有一方拒絕執行,安理會將「開會審議確保決議獲得遵守的進一步措施」,即實施制裁。從而對兩伊構成了強大壓力。
兩伊此時都已戰至精疲力竭。伊拉克立即接受了聯合國決議,而伊朗自恃佔有伊拉克的法奧半島,在討價還價中地位有利,職責聯合國決議沒有明確戰爭責任而拒不接受。1988年4月,伊拉克軍隊發動攻勢收復法奧地區,並趁勢攻入伊朗境內。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再要求安理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在外交和軍事雙重壓力下,伊朗被迫於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正式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結束。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2. 伊朗如何將10萬大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派到了敘利亞
有專家表示,伊朗石油的出口是美國無法阻攔的,伊朗並非一個孤島,即使無法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石油,也可以通過其他的路線出口石油,而世界對石油的需求註定了美國無法用這種長臂法則直接干涉其他國家的戰略能源輸送。
3. 美國背信棄義制裁伊朗,伊朗如果失敗了,結局會如何你怎麼看
如果伊朗失敗了,那麼伊朗將面臨著一個十分嚴峻的局面。因為單就兩國國力對比,美國確實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上都領先伊朗好幾個層級。伊朗想要反抗,基本就是胳膊擰大腿。
而一旦一個國家的經濟發生動搖,那麼這個國家離動盪也就不遠了。如果美國真的實現了對伊朗政權的更替,中東地區將處於巨大的混亂之中;歐盟也將受到巨大沖擊,難民問題、能源問題、金融問題將紛至沓來;俄羅斯的處境將變得更加艱難;美國對中東石油的控制將更加嚴格。
所以一旦伊朗出現巨大的國家問題,附帶會有一系列周邊傷害。這是很多國家不想看到的。歐盟土耳其及伊朗周邊國家會力挺伊朗,所以綜合各種因素來看目前美國的陰謀並不能得逞。
4. 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5. 三角洲六伊朗最後一關的叛軍統領怎麼打不死
能 你得多打幾槍
6.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
在這個問題上,蘇聯方面做出了讓步。從蘇聯的角度來說,這次吃虧了。在此之後,蘇聯一方面加緊研究自己的原子彈,另一方面加強自己的陸軍建設。為何要發展陸軍呢?因為蘇聯暫時沒有原子彈,也就只能用陸軍裝甲部隊的優勢來抵消對付的優勢。美國固然擁有原子彈,但美國陸軍裝甲部隊的數量有限,面對強大的蘇聯陸軍,美國也沒有底氣。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衡點,在伊朗問題上的較量已經是美蘇之間矛盾的體現。隨著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和馬歇爾計劃的開始,美蘇之間的冷戰逐步展開。1949年秋天,蘇聯的原子彈試爆成功,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結束。
1946年,世界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美國和蘇聯在1945年似乎關系密切,但在1946年已經發生了沖突。在伊朗問題上,美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為了迫使蘇聯撤軍,美國甚至使用了核威脅。那麼,蘇聯軍隊是怎麼在伊朗搞到的?他們為什麼退出?
2、 為了迫使蘇聯撤軍,美國首次使用核威懾力量
當然,依靠伊朗自己的力量無法趕走蘇聯軍隊,因此伊朗國王巴列維向美國總統杜魯門求助。杜魯門自然理解伊朗的重要性,並建議將此事提交聯合國處理。因此,聯合國設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伊朗和蘇聯。然而,蘇聯並不打算撤軍。最後,杜魯門做到了。1946年2月,杜魯門要求駐扎在伊朗的蘇聯軍隊在1946年5月1日前從伊朗撤軍,否則後果自負。當時,一些美國媒體開始吹噓“300顆原子彈壓平了……”。事實上,美國根本不會有那麼多原子彈。這只是一種核威懾。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擁有原子彈。因此,在美國的要求下,蘇聯最終從伊朗撤軍。不過,為了挽回面子,蘇聯並沒有在5月1日撤軍,而是在6月才撤軍。
7. 美國到底要怎麼處理伊朗
因為美國全面制裁伊朗,依靠石油出口的伊朗經濟已經是哀鴻遍野了。當然美國這種霸道的外交手段,讓歐亞許多國家都跟著受牽連。只可惜美國太強了,大家都怕得罪它,只能捏著鼻子人倒霉了。可是,別的國家可以換個石油供應商,伊朗可就不行了。原本伊朗就是石油出口大國,石油出口的外匯收入是最主要經濟來源。現在相當於一個人突然丟了工作,沒有工資的生活得有多糟呀。
(沙特在葉門丟失大量裝備,也的確應該補充補充了)
不過,不管美國和伊朗最終會不會真打起來。伊朗周邊的國家可是不得不防呀。伊朗的體量在西亞地區實在是太大了。伊朗人口 有8000萬、沙特才3200萬人、伊拉克才 3700萬人、那些小國就更別提了。
埃及 到是有一億人口,但是埃及算非洲國家。這裡面最急迫的就是沙特了。畢竟,沙特在中東因為宗教話語權問題,和伊朗矛盾重重,甚至比和以色列的矛盾都大。而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更是屢屢打了沙特的臉。所以前幾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以「伊朗行動危害地區安全」和「葉門胡塞武裝威脅增加」為由,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從而繞過國會,開啟向沙特出售軍火的行動。
緊急向沙特和阿聯酋出售了價值81億美元的軍火,並且向中東增派3000名士兵。這其實是個一箭雙雕的妙招。
8.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8)伊朗叛軍最後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9. 三角洲特種部隊6伊朗任務第六關匪首打不死怎麼辦
伊朗第6關
Rebel Mountain Stronghold
山上的叛軍大本營
時間:2005年5月24日 17點
位置:伊朗,Yasuj
1)形勢
Haatim Jaareh Bin Shamin Kalb將軍(好長的名字)和他的軍隊消失在他們在山上的大本營。他們捕獲了一個三角洲隊員作為人質,並且在大本營附近的城市中有三門蘇制的zu-23 AAA防空炮,用他們來防止一些來自空中的威脅。
*天氣:塵土彌漫而且炎熱的晴天
*地形:沙漠山地,略微有些植物
*敵人:大約250名叛軍手持ak47和rpg火箭筒,裝載7.62毫米機槍的輕裝甲戰車,3門蘇制的zu-23 AAA防空炮
*朋友:三角洲隊員人質
2)任務
*行動單位:三角洲5小隊,160特航團
*行動方式:乘坐黑鷹進入,炸毀3門蘇制的zu-23 AAA防空炮,攻擊山上的大本營,幹掉Kalb將軍。
*行動時間:立即行動
3)執行
*行動意圖:解除城市的防空武裝,定位並且消滅Kalb將軍
*行動概念:叛軍捕獲了一支三角洲部隊,在一個古老的避難所進行豁免交換。在附近的城市放空炮隊空中支援是個威脅,幹掉他們空中支援可以協助最後對叛軍的進攻,並且阻止Kalb將軍的逃脫。
4)裝備
*saw機槍,散彈槍,炸葯包
沙漠的風沙特別大,有時候把眼睛也彌了,我和隊友們乘坐著黑鷹心情比較復雜:這可能是最後的任務了,不知道是高興還是緊張,因為這次要攻擊叛軍的大本營了。黑鷹降了下來,叛軍迎接我們的是子彈、rpg火箭彈和瘋狂向我們沖來的加裝7.62毫米機槍輕裝甲車,我用黑鷹上的m134解決了3輛前來送死的輕裝甲車,然後和隊員們一起向第一門防空炮移動。不知道隊員們怎麼想的,每到一個路口都要我先清除手持rgp的叛軍分子,和他們說,他們說我手裡的傢伙比他們厲害,死活不肯出去,恨不得先把他們給解決了。這時的敵人還特別瘋狂,可能是最後的據點了,他們前赴後繼,個個都不怕死,最煩人的就是樓頂上的rgp攻擊手,打了一個又來一個,不好好對付他們,估計我的小命難保。好不容易摸到了第一門防空炮所在的大樓,順著梯子爬上了天台,消滅守衛後,炸毀了第一門炮。接著再向第二門炮移動,當拐過幾個小街,山上古老的防禦城堡出現在眼前,同伴們不約而同的驚呼了起來。沒時間觀賞了,大家快速推進,一路仔細的消滅前來攔截的叛軍士兵和武裝車,在一個彈葯箱附近的高樓上炸毀了第2門炮,在一個較為豪華的建築中找到了被捕獲得三角洲隊員,並且在頂上炸掉了第3門炮,不多一會,幾架黑鷹快速飛來,建立起強大的空中支援,SAS特勤隊員下了黑鷹前來救助著位三角洲隊員。
終於進入最後的任務了,消滅Kalb將軍,隊員們的腎上腺急速上升,這下無所顧忌了,一路猛殺猛打,在空中強大的支援下,殺到了那個老城堡的門口,這個就是所謂的叛軍大本營,確實豪華。我們在叛軍大本營門口遇到了些抵抗,好在門口的破樓內有他們遺漏的彈葯箱,不多時平息了他們的攻擊。我們開始進入城堡,天殺的,消滅叛軍同時還要注意腳下的地雷陣,好不容易殺到了內部大門,正對大門的破樓內兩艇.50和一個榴彈發射器把大門給封鎖了,那些該死的同伴又縮在門後不敢進攻了。我硬著頭皮把這些攻擊點一一敲掉,千辛萬苦的打進了目標建築,消滅了底層的守衛後,向2樓摸去,過不出所料Kalb將軍就在這里,我毫不猶豫的舉槍瞄準了他,扣下了扳機……
10. 伊朗局勢開始走向緩和,他們此次究竟如何做到「對症下葯」平息暴亂的
現在伊朗的局勢已經逐漸的緩和了,對於這一次的暴力示威事件。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採取了果斷的處理方式,逮捕了很多煽風點火的人,而示威活動也慢慢的被平息。
伊朗方面有充分的理由證明這一次的暴力示威活動其背後的勢力就是美國。譴責美國對於暴力示威人的支持,並且對於這些煽風點火的人將進行嚴肅的處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