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藍舌怎麼訓

印尼藍舌怎麼訓

發布時間:2022-07-19 10:50:52

❶ 藍舌石龍子飼養方法

藍舌石龍子為蜥蜴的一種,搭建一個足夠大,通風設施比較好的居住環境,飼養蜥蜴的房子或者是籠子必須要堅固,要大要比蜥蜴本身大很多,通風一定要好,要不會導致過度悶熱,蜥蜴有可能會患病嚴重死亡

它不像其他寵物對食物沒有挑剔,它主要以小型動物為主,但是他們使用蔬菜,動物的內臟,雞鴨魚肉,水果搭配進行餵食,以保證他們營養全面。喂養時候可以適當加一些維生素片或者鈣片,幫助蜥蜴補充身體必須的營養。

太陽光照的最外線對蜥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蜥蜴通過光照是皮膚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主要成分,在家飼養蜥蜴一定要保證足夠的陽光照射。這樣可以防止得佝僂病。

(1)印尼藍舌怎麼訓擴展閱讀:

藍舌石龍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東部藍舌石龍子,最常見也是最普通的種類。背上有7-8條斜紋,多數眼睛後方具有黑色條紋,少數比較淡,前腿比較干凈沒有花紋,野外種群數量大,分布於澳洲東部和東南部。其另外一個亞種巨人東部藍舌體長可達50-60厘米。

2、西部藍舌石龍子,體色為茶褐色並有4-6條寬紋覆蓋,眼睛後方有黑色條紋,分布於澳洲西部的乾燥地區。

3、北部藍舌石龍子,和東部藍舌很像,背上帶有斜紋,眼後不具黑色條紋,按不同地區也有幾個亞種。

❷ 藍舌石龍子的主要分類

藍舌石龍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東部藍舌石龍子(T. scincoides scincoides ),最常見也是最普通的種類。背上有7-8條斜紋,多數眼睛後方具有黑色條紋,少數比較淡,前腿比較干凈沒有花紋,野外種群數量大,分布於澳洲東部和東南部。其另外一個亞種巨人東部藍舌(King Eastern)體長可達50-60厘米。
西部藍舌石龍子(T. occipitalis ),體色為茶褐色並有4-6條寬紋覆蓋,眼睛後方有黑色條紋,分布於澳洲西部的乾燥地區。
北部藍舌石龍子(T. scincoides intermedia ),和東部藍舌很像,背上帶有斜紋,眼後不具黑色條紋,按不同地區也有幾個亞種。
1)來自Darwin的北部亞種。
2)來自Kununurra的北部亞種。
3)來自Prince Regent的北部亞種。
中部藍舌石龍子(T. multifasciata ),體色灰白並有多條橘色細紋覆蓋其上,眼後方有黑色條紋,頭型呈三角形,尾短,體型相對其它種類的藍舌要肥胖很多,他們不太喜歡動。分布於澳洲中部及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
斑點藍舌石龍子(T. nigrolutea ),身體上具有豎直的斑點,尾部覆蓋橫向條紋。分布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群島上。分為兩個亞種,普通種(Blothed)和高山種(Alpine blothed)。普通種的體色比較灰暗,高山種則比較鮮艷,通常在澳洲高山種的斑點藍舌價格要比普通種的高好幾倍。
印尼藍舌石龍子(Tiliqua gigas giga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斜紋巨人,分布於印尼,新幾內亞,是藍舌石龍子中唯一一種分布於澳大利亞以外的品種,由於澳大利亞禁止出口他們的物種,這種藍舌便成為了澳洲以外的地區寵物市場里比較常見的藍舌石龍子。他們和北部藍舌很像,身上覆蓋黑色的斜紋,眼後無黑斑,體型比較大,黑色的四肢是他們明顯的特徵。另外有一種英文名叫作Irian Jaya的品種,Irian Jaya是印尼的一個地區的名字,接近新幾內亞。當地所產的藍舌介於澳洲東部藍舌和印尼藍舌中 挑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兩眼有神,爬行速度較快。
2.應選擇體色為綠色,背鋒高聳,身短尾長的水龍。
3.鱗片無破損,尾巴末端為尖圓形狀,爪尖完整。
飼養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可在魚缸中飼養,缸底鋪白色海沙,天氣熱時可放置一水盆,供其飲用,當水溫在10-20度時,應在缸中放一塊布,讓其爬在上面夜間睡覺時為它在蓋一塊布,為其保暖,所用的布應選擇純棉質地的。

❸ 有什麼適合新手養的小型蜥蜴嗎

4種適合新手飼養寵物蜥蜴
一、 豹紋style:豹紋守宮
豹紋守宮原產於印度及巴基斯坦,棲息於沙漠或乾草原,通常以大石的縫隙或孔洞為遮蔽所,當乾燥時這些區域不會烘烤的有如沙漠,今天豹紋守宮大多可在寵物店看到,但都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生的,顏色和品系繁多,並且繁育者們依然正在努力的繁育中。
【易養指數】★★★★★
【拉風指數】★★★★
【推薦指數】★★★★☆
【外貌特徵】
豹紋守宮是非常漂亮的爬蟲類動物,成體全長(含尾巴)約為20cm,最大可達25cm。身體會有紫褐色及亮黃色的條紋(帶狀),當長大時黑暗條紋開始打散成小點,少數成體會留下一點點條紋圖案,現今所被飼養的豹紋有二種基本顏色「褐色」及「亮黃色」。
褐色的變化,有些以灰棕色為底色,有些以紫色為底色,而斑點覆蓋其上,亮黃色的變化,是以亮黃色為底,少數還會有一些橙色的斑點。
【生活習性】
豹紋守宮能吃大多數的昆蟲,已知野生的守宮會吃甲蟲、蜈蚣、蠍子和蜘蛛,適應力強,幾乎能吃得下的東西都吃。
豹紋守宮的尾巴與其它蜥蜴一樣具有防衛作用,如果施加壓力,尾巴很容易斷掉,而且尾巴斷掉後會不斷蠕動,這稱為自割。其功用為分散掠奪者的注意力,趁機脫逃,尾巴基部略為收縮處便是自割處,此處於尾巴自割後,血管會自動封閉,尾巴於自割後會自動重新長出來。
但不如先前的好看,重新長出的尾巴比較寬,但長度約為原來的一半,顏色與質地都不均勻,失去尾巴並不會傷到守宮,除非有一段的時間未進食,因為守宮的尾巴是用來儲存脂肪,於食物缺乏時提供能量來源。有些爬蟲將尾巴當作脂肪的貯藏庫,如果食物缺乏時,則爬蟲將拒絕自割。
【家庭飼養】
容器:烏龜盒、亞克力盒、整理箱、大型保鮮盒、甚至可以用鞋盒!只要空間足夠大,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打孔打的多,有良好的通風系統就可以。
食物:喜歡吃活食,所以杜比亞、櫻桃蟑螂、大麥蟲、脫殼的麵包蟲、蟋蟀、都是好的選擇。
補鈣:在飼養盒內放上一個鈣粉盆(不過這樣容易被守宮弄出來或者返潮)還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把鈣粉裹在大麥、杜比亞等飼料上喂守宮。
打掃:一發現排泄物就立馬清理!水盆、食盆、飼養盒定期消毒。
繁殖:雌性每季可以產卵3-4次,每次產兩顆卵,由於是無黏性的卵,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移到孵蛋器中孵化.約50-60天 可以孵化.未受精的卵約一周左右就會變黃腐敗,受精卵則保持白色並且會稍微漲大.最適宜的孵化溫度是攝氏28.9-30.6度,孵化的幼體雌雄數目相當,較高的溫度則 產生較多的雄性,溫度較低則產出多數的雌性.重要的是溫度最好不要超過32度,否則胚胎容易死亡。
【編輯點評】
豹紋守宮之所以火爆國內國外的爬蟲市場,不僅因為它的基因花色繁多,更重要的是它適應能力強,飼養極為簡單。豹紋守宮幾乎全部是人工繁殖的個體,已經非常適應人工環境,它們對環境並沒有太多的要求,墊材,山洞,水盆,僅此而已。而且飼養成本低廉,每周只需要餵食2-3次,除了需要注意補鈣,冬天加溫飼養就可以了。

二、「蘿卜」style:蛙眼守宮
蛙眼守宮是常見的三種家養蜥蜴之一(綠鬣蜥,麗紋龍,蛙眼守宮)。因養殖方式簡單,形態可愛而深受人們喜愛。養殖的箱子里最好有一個「小屋」,可供蛙眼們棲身藏匿。箱底最好有「爬蟲砂」,或者幾張紙。食物有麵包蟲,螞蚱,蛐蛐等。
【易養指數】★★★★☆
【拉風指數】★★★★
【推薦指數】★★★★☆
【外貌特徵】
全長可達17公分。在四肢、軀體及尾部等位置,均覆有大型鱗片。此外,尾背上另有一列更大型的盤狀鱗片。體色以淡褐色為主,並雜有黑色直紋或斷續帶狀斑紋。尤其在幼年階段,大多是以黑色帶狀粗紋為主。
蛙眼守宮體長7—10cm,最長可達15cm以上。四肢、軀體及尾部都覆有大型鱗片,耐乾旱。白天潛伏在洞穴內,夜晚出來活動和覓食。性情溫順,不怕人,對感到好奇的東西,會用舌頭舔一下,生氣的時候會搖動尾巴,以示警告的。
【生活習性】
夜行性,棲息於沙漠或半沙漠地帶,白天通常會潛藏於自己所挖的80公分深穴內。每胎可產2顆卵,經75-95天後即可孵出60mm的幼體。
雌性的蛙眼守宮比雄性活潑,並且經常挖掘很深的洞穴棲息,在飼養時最好鋪上比較厚的底沙.它們的表皮可以直接吸收氧氣所以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傷整塊脫落,在抓取時要特別小心.雄性間會產生斗爭,所以不適合兩只以上的雄性共養.夏季照明16小時,溫度25-30度;冬季照明8-10小時,溫度15-20度.這種季節周期的輪替對蛙眼守宮的繁殖有決定性的影響.
【家庭飼養】
飼養箱: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墊材:最好是厚20-30cm的乾燥沙礫,也可用泥土,幼沙(例如:爬蟲沙,鈣沙),樹皮(例如:樹皮,碎椰殼
溫度:23—26°C
食物:麵包蟲、螞蚱、蟋蟀,這些在花鳥市場都有出售(如果你眼明手快的話,可以抓蟑螂喂它)。要准備一個小的水容器供其飲用,水深不宜超過它身體。
繁殖:每次產卵2枚,經75-95天後即可孵化出幼體,體長約6cm。
【編輯點評】
蛙眼守宮一屬共有三個亞種:小蛙眼守宮大蛙眼守宮(T. s. keyserlingii)和 T. s. Rustamowi。市面上的蛙眼守宮只有大小兩種比較普遍,而大蛙眼守宮因為體型較大體色較鮮艷因此也更受到歡迎喔,而且蛙眼守宮性格活潑,而且對環境要求方面新手們都完全能滿足它的,所以市場接受度很高喔。

三、綠燈俠style:綠鬣蜥
綠鬣蜥是美國比較受歡迎的爬蟲寵物之一。美國每年都從中、南美洲的鬣蜥養殖場進口大量的綠鬣蜥。在美國的每個寵物店裡幾乎都能找到綠鬣蜥。
【易養指數】★★★☆
【拉風指數】★★★★☆
【推薦指數】★★★★
【外貌特徵】
綠鬣蜥在2-3歲以前生長都非常迅速。生長速率會因為個體差異和食物的好壞有不同。如果在幼年時期營養不良,會使得成年後個體小。當它長到3歲以後,就會放慢生長的速度,甚至可以長到6英尺長(尾巴是身體的2-3倍),18磅重,不過在人工飼養下,它們通常比在野外生長的個體要小。
【生活習性】
鬣蜥是日行性的樹棲型蜥蜴,屬於雜食性,幼年期較能接受蟋蟀,麵包蟲、雞蛋等動物性食物,成年後會轉變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可以菜葉、水果餵食。野外綠鬣蜥主要吃各種葉子、嫩芽、花和果實。早上從棲息處 爬到容易曬到太陽的樹枝上,曬數小時日光浴,把身體曬暖,然後在各處覓食。數小時後吃飽,繼續爬到樹枝上曬太陽,因為他們需要足夠的溫度才能把剛才的食物消化掉。太陽下山後,爬回棲息處睡覺。在一整天的活動中,它們一方面會提防比自己大的鬣蜥,一方面見到比自己小的鬣蜥就會去嚇唬它。對於其他大的動物,都會認為是自己的獵食者。在發情期,雄鬣蜥會到處尋找雌鬣蜥來交配,而雌鬣蜥會盡量躲藏。
【家庭飼養】
飼養箱:通常多數人都使用魚缸作為綠鬣蜥的飼養箱。
墊材:墊材選用的原則是便於清理和乾燥。很多人喜歡用報紙來做墊材,因為可以用完就扔掉。總之不要用木碎、沙子等其它綠鬣蜥容易誤吞的物質。
溫度:23—26°C
食物:豆腐、紫甘藍(包菜)、蕪箐甘藍、芥菜、芹菜、蒲公英、青豆角、青椒、韭菜、雪豆、葡萄、蘿卜、梨
繁殖:一窩可以產下30-50顆卵,經過75-90天可以孵化。
【編輯點評】
我想很多新手朋友都抵擋不住美洲綠鬣蜥的誘惑,溫順的性格加上威武龐大的身軀絕對可以吸引住你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它們平易近人的價格。別看美洲綠鬣蜥身材巨大,它們可是絕對的素食主義者,只對青菜類感興趣,是不是飼養成本又很低呢?美洲綠鬣蜥對飼養空間要求比較大,要留給它們足夠的活動空間,另外,UVB燈必不可少,幫助它們吸收鈣質。

四、藍精靈style:藍舌石龍子
藍舌石龍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東部藍舌石龍子、西部藍舌石龍子、北部藍舌石龍子、中部藍舌石龍子、斑點藍舌石龍子和印尼藍舌石龍子。
【易養指數】★★★★★
【拉風指數】★★★★☆
【推薦指數】★★★★★
【外貌特徵】
東部藍舌石龍子,最常見也是最普通的種類。背上有7-8條斜紋,多數眼睛後方具有黑色條紋,少數比較淡,前腿比較干凈沒有花紋,野外種群數量大,分布於澳洲東部和東南部。其另外一個亞種巨人東部藍舌(King Eastern)體長可達50-60厘米。
西部藍舌石龍子,體色為茶褐色並有4-6條寬紋覆蓋,眼睛後方有黑色條紋。
北部藍舌石龍子,和東部藍舌很像,背上帶有斜紋,眼後不具黑色條紋。
中部藍舌石龍子,體色灰白並有多條橘色細紋覆蓋其上,眼後方有黑色條紋,頭型呈三角形,尾短,體型相對其它種類的藍舌要肥胖很多,他們不太喜歡動。
斑點藍舌石龍子,身體上具有豎直的斑點,尾部覆蓋橫向條紋。分布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群島上。分為兩個亞種,普通種(Blothed)和高山種(Alpine blothed)。普通種的體色比較灰暗,高山種則比較鮮艷。
印尼藍舌石龍子,身上覆蓋黑色的斜紋,眼後無黑斑,體型比較大,黑色的四肢是他們明顯的特徵。
【生活習性】
由於四肢短小 ,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麵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家庭飼養】
飼養箱:盡量選取較大的燈箱。
食物:雜食性(植物和動物);花,蔬菜,柔軟 水果 (例如:香蕉,奇異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紅柿),水流慢的 無脊椎動物 (例如:蝸牛,鼻涕蟲),間中 初生小白鼠或大種白老鼠。
墊材:鋪上木屑,乾草或者貓沙。
溫度:27-30度
繁殖:藍舌是胎生的蜥蜴,每年春天他們會開始交配,到初秋便會生下一窩小藍舌。只成年雌性藍舌一胎可以產下5,6隻小的,數量按品種不同有所變化。
【編輯點評】
如果你嫌棄豹紋守宮長的太小,不夠炫的話,藍舌石龍子是個不錯的選擇。藍舌石龍子體型適中,而且性格溫和,親近人,完全可以捧在手中把玩,點睛之筆就是粗又大的藍舌頭,完全可以滿足你的虛榮心,讓你成為焦點。藍舌石龍子的體格十分健壯,對食物是來者不拒,貓糧,狗糧,蜥蜴糧,最讓人欣慰的是它們不僅可以接受活食,而且還可以吃死的食物,這也是它們飼養簡單的一方面喔。

❹ 藍舌石龍子吃什麼

喂飼,食物雜食性(植物和動物);
花,蔬菜,柔軟水果 (例如:香蕉,奇異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紅柿);
水流慢的無脊椎動物 (例如:蝸牛,鼻涕蟲),間中初生小白鼠或大種白老鼠。
藍舌石龍子,世界上第二大的石龍子,是一種非常溫順而且容易飼養的蜥蜴。分布於澳洲大陸和附近島嶼,印尼和新幾內亞也有分布。顧名思義,他們的舌頭是藍色的,平時會不時向外一伸一伸的。他們是地棲性的石龍子,在澳洲,它們經常出沒於家庭後院的牆腳縫隙,野外數量龐大。

❺ 剛買了藍舌石龍子,食物和水多久喂一次比較好最大能長多大求簡單的飼養方法。

這個很好養的,而且很萌,哈哈食物2天喂一次就好。飼養箱里放一個水盆。平時狗糧就好偶爾給點水果蔬菜。大的馬老齊能長60-70厘米 曉得印尼50-60吧。飼養挺簡單的。望採納!!!

❻ 印尼藍舌石龍子的飼養

藍舌石龍是胎生的蜥蜴,每年春天他們會開始交配,藍舌石龍子到初秋便會生下一窩小藍色。一隻成年雌性藍舌石龍子一台可以產下5、6隻小的,數量按品種不同有所變化。
比如松果一胎一般是1-2隻,而東部藍舌可以生下10隻以上。小的藍舌和大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飼養,每天給他們餵食冬天可以加溫飼養,2-3年便可以性成熟,而他們的壽命大約是20年,注意藍舌脫皮的時候,頭部的老皮經常會蛻不下來,因為頭頂很少與地面摩擦。你可以幫他們蛻下,動作要輕,不要傷了他們的鱗片。
箱子裡面最好放置躲避穴或者樹洞,有些品種的藍舌比較膽小,比如中部。松果,這樣可以使他們有安全感。白天箱內溫度保持在27-30攝氏度,晚上可以不用加溫,冬天保持在15-20攝氏度左右即可,他們比較耐寒,他們的食物很豐富,機會什麼都可以吃,水果、肉類、昆蟲。蝸牛、貓糧等等。不同的品種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給他們餵食時當心你的手指被咬,他們的咬合力是很強的,吃完之後就是便便,他們的便便很大,一般一天一次,要注意每天清理,保持清潔。

❼ 蜥蜴的資料

澤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於沼澤地區,特別是紅樹林區的大型巨蜥.體長可以長達兩公尺以上,十分龐大.但是由於不挑食的習性,使得它們可以棲息在大型動物無法生存的沼澤區域.澤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魚蝦,螃蟹,鳥類,蛋類,蜥蜴,老鼠,蛙類,蛇類,甚至是死屍或垃圾等.這種來者不拒的個性也賦予它們過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飼養下,適應良好.印尼繁殖場每年出售數以千計的澤巨蜥至國內外寵物市場或是皮革市場,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經濟動物.

澤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為溫馴的一種 ,屬於半水棲日行性蜥蜴,幼體的體色也十分出色,但長成之後體色則趨於黯淡,不過個別體色還是有差異存在.飼養環境與尼羅巨蜥相似,對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麵包蟲,小鼠,雞蛋等,幼體成長快速,所以鈣粉和維他命的補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應一次.

雄性體型同樣大於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屬於成體,雌性則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後4-6周就會產下6-25顆軟殼蛋於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經過2.5-3.5個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約兩年後成年,壽命與一般巨蜥相同大約是十五年.
學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產 地 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

棲息環境 沼澤或紅樹林區

體 長 全長100-20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學 名 Iguana iguana

原 產 地 中南美洲墨西哥至巴拉圭等國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16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鬣蜥 ,由字面上看得出來就是指有棘鬣的蜥蜴,種類不多,其中最有名氣的自然要屬加拉巴哥群島的海鬣蜥和陸鬣蜥.但如以寵物蜥蜴來說,綠鬣蜥可就算是最受歡迎的蜥蜴之王了,它也是體型最大的鬣蜥種類,是最被廣泛飼養的代表性寵物蜥蜴.中國自從2001年底開放人工繁殖個體進口後.身價由數千元急跌至數百元一隻,對於喜愛大型蜥蜴的人來說這不啻是一大福音.

綠鬣蜥是日型性的樹棲型蜥蜴 ,屬於雜食性,幼年期較能接受蟋蟀,麵包蟲,雞蛋等動物性食物,成年後會轉變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可以菜葉,水果餵食.在野外,綠鬣蜥主要是棲息於鄰近溪流的森林樹冠層,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水盆是不可缺少的設備.外皮十分堅韌,不易受傷,但必須注意保溫燈具的距離,經常發生燙傷的意外.超長的尾巴在危急時也會自行斷落以自保,所以再把玩時要小心尾巴,不過段落的尾巴會再生,所以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由於寵物市場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美國佛州和南美洲各國都有大規模的專業養殖場大量生產上市.可以說是產量最大的蜥蜴.

雄性綠鬣蜥後腿部有股孔 ,頸部的肉垂遠大於雌性,耳孔下方還有著一個特大的圓形鱗片也是遠大於雌性.交配是在樹上進行,懷孕的雌蜥會將卵產餘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蓋覆土後就不會再理會卵窩,因此孵化的幼蜥

從小就得自力更生 .不過雌蜥有時會多掘幾個洞穴以擾亂掠食者的注意.綠鬣蜥產卵數量很大,經常一窩可以產下30-50顆卵,大經過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成年.如果飼養正確,綠鬣蜥可以活上十年以上.

學 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原 產 地 南非

棲息環境 沙漠岩石區

體 長 全長15-2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犰狳蜥因為避敵方式酷似哺乳類中的犰狳而得名 .屬於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區域的岩堆間棲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沖進石縫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會將尾巴含在口中,將身體捲成一個帶刺的圓球以保護脆弱的腹部,這種自保措施與犰狳一模一樣.在哺乳類和爬蟲類中都有避敵方式如此神似的動物,確實是 自然界少見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溫馴 ,也很好養,可以很快適應人工環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膽小一點,在沒有完全適應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主,可以餵食蟋蟀和麵包蟲,幼體特別喜歡吃白蟻.如果找得到的話,白蟻是最營養的食物.成體也可以餵食乳屬.飼養環境以砂為底材,堆置一些岩塊供它們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點因為它們喜歡泡水,要有UVB加溫燈供它們曝曬.

在雌雄辨別上 ,犰狳蜥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因為價格不高,可以3-5隻群養讓它們自然配對,雄性通常頭部較大花紋較鮮明,股孔也比較明顯,不過准確性較其它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隻幼體,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體包覆在一層透明薄膜中,約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體都可以與父母共同生活,不會有被吃的危險,因為犰狳蜥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以家庭成員為群聚對象,如果是外來的陌生個體便有遭受攻擊的危險.

經過人工飼養的犰狳蜥會逐漸失去捲曲成球的自衛本能 .市面上所見的個體絕大多數是野生個體,因為人工繁殖數量太低沒有經濟價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飼養樂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適合初學的新手飼養.

學 名 Tiliqua scincoides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各島

棲息環境 乾燥草原及森林區

體 長 全長45-6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藍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類的猙獰 ,反而還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藍色大舌頭,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愛好者.藍舌蜥在澳洲共有六個亞種分布,最常見的亞種就是俗稱東部藍舌蜥或是斜紋藍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地.族群和數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 最普遍的蜥蜴,經常在住家後院出沒.藍舌蜥很活潑也很容易馴養,只要常接觸,很快就會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很溫馴,是很適合初學者當寵物的蜥蜴.如果飼養得當,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類似的亞種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稱為北部藍舌蜥,外型與東部種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後的黑斑來區分.

由於四肢短小 ,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麵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雌雄的判別很容易 ,雄性的頭部比雌性來得寬大許多.藍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經過冬天的低溫刺激後,在初 春時會進行交配,在飼養箱中設置生產箱,箱內鋪上略濕潤的報紙或干水草,在交配後3-5個月,雌蜥會產下10-15隻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飼養並不困難,只要餵食與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體積必須要小一點.三年左右可以成年,這時就會成為石龍子科中最大的一個種類.

學 名 Dracaena guianensis

原 產 地 南美巴西,厄瓜多,秘魯,蓋亞那

棲息環境 河流沼澤地帶.

體 長 頭尾120-150公分.

適 溫 攝氏20-26度.

南美鱷蜥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陌生的蜥蜴 .雖然在南美洲分布很廣,野生族群也還不少,不過由於受到嚴格的保護,因此在寵物市場上仍然難以得見,就算是在歐美日市場上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種.

南美鱷蜥不論是在外型或是習性上都可以說是巨蜥和鱷魚的混合體 ,成蜥可以長到一公尺以上,擁有巨蜥的體型和開叉的舌頭,卻又擁有鱷魚的鱗甲和水性.它們屬於日行性的半水棲的蜥蜴,但是爬樹的功夫也很好,平日除了在水中活動之外,就喜歡在濱水的樹枝上曬太陽,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遁入水中逃逸.因此基本飼養環境最好布置類似飼養水龍的環境,以水為主,陸地面積可以盡量縮小,多設置枯枝幹供攀爬.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南美鱷蜥以蝸牛為主食 ,但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驗,也不知道那種蝸牛才適合餵食,原產地的信息也只有不完整的片段,所以幾乎所有的飼主都以飼養巨蜥的方式來飼養它們,餵食小鼠和蛙類,雖然也能夠成功飼養,但是卻與它們實際的需求相差甚遠.

事實上 ,南美鱷蜥是完全以水生蘋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類為主食 的.這個秘訣在爬蟲市場上幾乎無人知曉,站長也是因為在尋找蘋果螺的資料時意外發現的.這些螺類體型碩大,普遍分布於南美洲各水系,主要有四個 大屬:

Asolene, Felipponea,Marisa 和 Pomacea.其中又以Pomacea屬為南美鱷蜥最主要的食物.

說到 Pomacea屬的螺類,它們可算是惡名昭彰,台灣也 在很多年前由農業單位自南美洲大量引進養殖做為食用螺,卻因為風味不佳而又大量棄養,如今已經成為台灣水生植物最大的禍害,它的名字就叫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有很多不同的體色.目前水族市場上仍然常可見到金黃色的黃金螺,它正是福壽螺的分身.南美鱷蜥經過百萬年的演化而發展出強有力的上下顎和粗短而平整的牙齒,正是用來咬碎螺貝類的最佳工具.它們的牙齒並不適合用來捕食其它活體食物.如果在台灣飼養南美鱷蜥,食物的來源倒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的臉部橘紅色澤較深而全面,雌性色澤較淺且范圍較小.同時雄性在兩腿之間有較明顯的八字型兩道股孔,雌性就沒有.至於繁殖資料現在仍然所知不多,仍然有賴飼主自行摸索了.

學 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原 產 地 新幾內亞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潮濕森林區

體 長 全長18-25公分

適 溫 攝氏16-27度

紅眼鱷蜥屬於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圍有一個橘紅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來好象兩個大紅眼睛,頗有威嚇掠食者的功用.當然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鱷蜥共有八個種類,紅眼鱷蜥可以算是最出色的一種,一般棲息於熱帶雨林中緯度比較高的山區森林瀕臨溪流的區域.屬於肉食性蜥蜴,以昆蟲和軟體甲殼類為主食,喜歡在水中活動.所以在飼養時需要注意這些要點.

飼養紅眼鱷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夠飼養一對 .布置1/3水區,2/3陸區,底材以無菌土混合樹皮碎片最為合適,可以保持較高的濕度.太乾燥的環境容易造成脫皮不順.因為它們夜行的傾向,所以不需要特別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裝置加溫墊以保持適當的溫度.鱷蜥腳爪尖銳善於爬樹,因此缸蓋要蓋緊.紅眼鱷蜥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雌雄兩性都能發出唧唧的叫聲,音調尖細,雌性頻率較雄性低沉.

雄蜥體型略大於雌蜥 ,雄性後腳三個腳趾內側都有一排細小的肉墊,雌性則無,另外在肚臍的位置雄性會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鱗片.紅眼鱷蜥生性溫和,但是雄性會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所以不要把兩只雄蜥養在一起,兩只雌性養在一起也不適合,所以最好成對或多對飼養.產卵期多數在秋天,雌蜥每次只產一顆蛋,約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溫度最好不要超過攝氏29度,以27度最為理想.溫度與性別沒有關聯.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達到成熟階段,只要注意濕度,紅眼鱷蜥應該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較容易飼養與繁殖的蜥蜴類.

學 名 Chlamydosaurus kingii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傘蜥的外型和體色就和一般人觀念中的蜥蜴相差無幾 ,很少人知道其實傘蜥不但容易飼養,個性也十分溫馴而且活潑,是蜥蜴中少數最適合做為寵物的種類.而它們張開獨特頸傘的樣子更是令人百看不厭.這種中大型蜥蜴分布在澳洲和新幾內亞,市面上販賣的個體通常都是印尼的半野生個體.購買時最好買越年輕的個體越好,比較容易馴養.

傘蜥個性溫和 ,不太會攻擊他種蜥蜴,不過同種間還是會有爭斗,所以不適合混養體型相差太多的個體.體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區域性的變化.由於傘蜥屬於日行性樹棲型,因此飼養箱要以高度為主,底材可用樹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幹供攀爬,UVB燈和水盆都是必須的設備.傘蜥食量很大,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蟑螂,甚至小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和水果,魚肉,蝦肉和肉食蜥蜴飼料 等餌食,所以可以多試試它們的口味.傘蜥通常是在遭受威脅或驚嚇的情況下才會張開頸傘,因此一般馴養的傘蜥張傘的機會就會比較少見.要注意的是傘蜥的尾部是體長 的兩倍長,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斷.

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 ,特別是在幼體階段,成體的雄性體型比雌性大很多,頭部和頸傘也比較大,泄殖腔下方也會有凸起,體色比較鮮明,個性反而比較溫和.傘蜥在一年左右就會繁殖,不過最好養到兩年以上再繁殖比較安全,以免雌性體 型過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過程中讓它們經歷一段低溫乾燥的期間,可以促進交配行為.交配通常在地面進行,懷孕的雌性會直接在地面挖洞產卵,必須事先准備產卵的土堆.孵化溫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間,不要超過30度,否則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再正常的飼養狀態下,傘蜥的壽命是十五年.

學 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原 產 地 墨西哥至哥倫比亞北部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Corytophanes屬共有三個成員: C. cristatus, C. hemandesii,和C. percarinatus.其中就是以被稱做海帆蜥 的C.cristatus 最常見於寵物市場.海帆蜥屬於鬣蜥科的一員,與綠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濟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鱗外,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頭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隨意伸縮.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沒有的特徵.尾巴是體長的兩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樹幹上或是灌木叢中活動,距離地面的高度並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員中,海帆蜥算是比較溫和文靜的一種.

飼養的方式類似雙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較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蜥蜴,小鼠,蚯蚓等為主,同時也需要添加維他命和鈣粉.飲水盆必須准備.最好還要每天噴水2-3次以保持較高的濕度.

雌雄辨別較容易 ,雌性的頭冠比較小,股孔也較不明顯.雌性每窩產下6-10顆蛋,大約60-75天可以孵化,不過海帆蜥的繁殖難度頗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記錄非常稀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學 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原 產 地 台灣特有亞種

棲息環境 1000公尺以下山區及平地草叢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5度

台灣的石龍子種類有十餘種之多 ,其中也不乏體色出眾的品種.中國石龍子可以算是比較普遍的種類.也是台灣本島的特有亞種,其它還有四個亞種分別分布在綠島,國內與東南亞地區.族群數量都不大,喜歡出沒於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田野草叢或灌木叢,一般人並不容易見到.冬天有 鑽入土中冬眠的習性.

中國石龍子是日型性地棲型蜥蜴 ,一般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偶而也會攝取植物莖葉.個性溫和而膽小,對於人工環境的適應力頗高.以一般熱帶雨林地棲蜥蜴的環境來飼養就可以養得很好.對於一般蟋蟀,麵包蟲食餌接受度也很高.不過尾巴與守宮一樣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

雄性個體尾巴根部較粗大 ,耳後的紅斑面積較大較密.雌性每窩可產下15-20顆蛋.算是比較多產的蜥蜴

學 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原 產 地 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5度

雙冠蜥是標準的熱帶雨林爬蟲 ,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由於它們多棲息在瀕河的樹木上,因此環境的濕度非常高,可以達到75-100%. 在人工環境中飼養,濕度控制就成為最重要的關鍵.雙冠蜥共有四個亞種,最常見的就是棕雙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條紋雙冠蜥也叫紅雙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雙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後是綠雙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嚴格來說,只有綠雙冠蜥頭冠分為兩片,是明符其實的雙冠蜥其它三種都是單片的.由頭冠的形狀就可以分辨各個亞種.當然,頭冠和背上的鰭都是只有雄性個體才有.西部雙冠蜥因為數量很少,市面上很難見到.人工繁殖的個體通常頭冠和鰭部都比野生的小,體色也比較黯淡一點.

雖然只要條件適合 ,雙冠蜥的飼養難度並不高,不過因為它們生性比較膽怯,容易受驚嚇,與飼

主的互動程度也比較低 ,所以並不適合喜歡把玩寵物的人飼養.雙冠蜥喜歡棲息河岸的樹木 西部雙冠蜥上,遇到威脅可以立刻跳進水中水遁,它們在地面上多以後肢奔跑,由於體重輕,後肢粗壯發達, 後腳掌不但特大,而且腳底有特殊的鱗片可以發揮滑水板的作用,使得雙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長的距離,然後才沉入水中快速游離危險.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應該盡量符合這個特點.與水龍的飼養環境很類似.

雙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型蜥蜴 ,飼養缸以高度為主,設置枝乾和綠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樹皮屑或無菌土,UVB加溫燈也是必需的設備.由於雄性的領域性頗強,不能有兩只雄性共處一缸.在食性上屬於蟲食性,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小鼠,小魚.在野外雙冠蜥有時是會捕食魚類的.

成體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體型較大,又擁有頭冠和背鰭尾鰭,不過在繁殖上難度比較高,最主要就是在於濕度的控制上,其它如日照時間和溫度也都要配合得當.像棕雙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濕度.將雄性和雌性分開飼養一段時間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機率.在成功交配後約4-6周,雌性會在地面掘洞產卵,每窩可產15-17顆軟殼蛋,每季可以產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產蜥蜴.

孵化溫度應保持在攝氏 28-29 度 , 約 8-10 周可以孵化 , 孵化後的幼體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後才移到個別飼養缸中 . 幼蜥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可以成熟 , 不過雄性在六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爭斗 , 最好分開飼養 . 幼蜥還有一種獨特的避敵絕技 , 就是裝死 , 這在其它蜥蜴並不多見 . 如果飼養得當 , 雙冠蜥可以活上 15-20 年之久 .

學 名 Pogona vitticeps

原 產 地 澳洲中部至東南部

棲息環境 半沙漠區或乾燥疏林區

體 長 全長40-6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8度

鬃獅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極受歡迎的寵物蜥蜴 ,普及性可以說與綠鬣蜥在伯仲之間.成蜥鼓起頭部棘刺那種威武的氣勢,確實吸引了許多人的眼光,體型上比綠鬣蜥小得多也是它們更適合居家飼養的主要原因.鬃獅蜥有許多亞種,體色因種類的不同而稍有變化,加上人為的培育,因此鬃獅蜥的體色變化越來越多樣化,由白色到紅色各種色澤都已經出現,目前美國也已經培養出全紅的種類,身價十分高昂.

食性上屬於雜食性 ,但比較偏愛肉食,舉凡蟋蟀,麵包蟲, 螞蟻等昆蟲都來者不拒,占日常食物量70%,當然也會吃點青菜水果和花朵,約佔30%.每次餵食量以10-15分鍾能吃完的量為准.幼蜥蜴一天喂2-3次,成蜥約每周餵食2-3次蟋蟀,但青菜須每天餵食一次.底材以細紗或細沙與無菌培養土的混合土最為適合,樹皮類或木屑類的底材都應該避免.飼養空間幼蜥只要兩尺缸就足夠,但一對成蜥就需要四尺缸才足夠.鬃獅蜥不太會喝水盆中的水,因此可以不需放置水盆,但需要每兩天噴灑一次水供它們飲用.如果飼養良好,鬃獅蜥可以活到十年以上.同類

間的打鬥 ,尤其是雄性間的爭斗有時很激烈,但一般不會造成傷害.

幼蜥階段的雌雄辨識十分困難 ,約一年左右就可以達到成熟的階段,雄蜥在繁殖期下巴會轉為黑色,但並不是絕對的,因此要分辨雌雄還是以尾部的差異來看比較准確.雌蜥會在地面上有遮蔽的處所掘洞產卵,每次可以產下10-25顆卵,孵化期大約是90天.由於鬃獅蜥擁有特殊的體溫控制機能,因此比其它蜥蜴更能承受較高或較低的氣溫,但冬天保溫的燈光設備仍然不能少.如果常常把玩鬃獅蜥,它會成為十分溫馴的好寵學 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原 產 地 中國,泰國,越南等地

棲息環境 濱河森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1度

爬蟲市場上所見到的水龍主要有兩種 :中國水龍P. cocincinus和澳洲水龍P. lesueurii兩種,雖然同屬還有其它1-2種水龍,但是並未出現在市場上.以水龍而言,中國水龍受歡迎的程度高於澳洲水龍,或許是顏色較討喜的關系.基本上兩種水龍的分布地區不同,中國水龍分布在中國和中南半島,澳洲水龍則分布於澳洲東部,所以也被稱為東部水龍(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習性和食性卻仍然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承受溫度的范圍大為不同,澳洲水龍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溫,但無法長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溫,個性比較穩重,而中國水龍則對20度以下的低溫很敏感,高溫的承受力卻很好,個性上比較膽怯.因此以台灣來說,飼養中國水龍會比較適合.澳洲水龍比較容易因為過熱脫水而死.

飼養環境以保持濕度為主要原則 ,以熱帶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龍都是日行性半水棲的爬蟲,底材可以樹皮屑混合無菌土鋪成,濕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須噴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濕度,UVB也是必須的.另外不能或缺的當然就是一個大水盆,水龍很喜歡靜靜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飼養箱夠大,水龍是可以多隻雄性共養的.在食性上一樣是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和小魚都是不錯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餵食,成體還可以餵食乳鼠.維他命和鈣粉必須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別在成體來說並不困難,雄性水龍的背上鬣棘發達,體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顯,雄性澳洲水龍的胸部會出現鮮艷的橘色至紅色色澤,中國水龍則出現橘色到黃色色澤.雌性的斑紋一般都比較黯淡模糊.只要環境適合,水龍的繁殖並不困難,但是至少要兩歲或60公分以上的個體比較適合繁殖.通常水龍不用經歷低溫期也能將配產卵,但是給他們兩個月左右的20-23度低溫期和每周一次的餵食,日照時間降至10小時以下,兩個月之後當溫度恢復正常時,雄性便會展開求偶行為,交配之後約兩個月雌性會在地面挖洞產卵.通常每次產卵約10顆左右.將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度,約55-70天可以孵化.幼體可以餵食螞蟻蟋蟀和小麵包蟲.只要環境合宜,水龍可以輕易活上10年以上.
學 名 Varanus komodoensis

原 產 地 印尼科摩多島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及乾燥草原區

體 長 全長200-300公分

適 溫 攝氏26-32度

大名鼎鼎的科摩多龍相信大家在Discovery頻道上應該都看過,這種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才是真正的巨蜥,甚至是上股恐龍的現代版.體長可達三公尺.野外族群數量 現在只有大約2,500-5,000隻.其中雌性卻只有大約350隻.科摩多龍屬於CITES的一級保育類,台灣卻也有少量進口幼蜥.盡管成體體色朴實無華,但幼體可是體色特殊而華麗.幼體通常棲息在樹上直到一公尺左右才會回到地面上活動,這個樹棲期間大約是一年.這是躲避成年科摩多龍襲擊的 天生本能.

科摩多龍是最高層的掠食動物 ,在原生地沒有天敵,但是因為繁殖不易,所以仍然有滅絕的危險.它們主要是以伏擊的方式獵捕大型哺乳類動物如山羊,野豬,鹿甚至水牛為食.通常也會吃食死屍.科摩多龍的唾液中帶有大量細菌,被咬傷 的獵物通常會在兩天內因傷口發炎而死.此時嗅覺靈敏的科摩多龍就可以輕易找到獵物加以吞食.所以飼養時要特別避免被咬傷,因為傷口會很難癒合.它們也是少數有群居習性的蜥蜴.嗅覺主要是依賴分叉的舌頭,而不是鼻孔.人工飼養時主要以老鼠和雞鴨或肉類為主.除非有 寬大的戶外飼養場所,否則這種巨蜥是不適合當作寵物飼養的.

幼體經過五到七年就能繁殖 ,自五月到七月間是繁殖季節,雄性會互相爭奪雌性交配,自七月到九月間是產卵季節,雌性會產下15-30顆軟殼蛋,經過大約200-25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較一般巨吸長得多.幼體以昆蟲和守宮為主食.壽命約20-35年

.學 名 Varanus timorensis
原 產 地 印尼帝汶及周邊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7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2度

❽ 藍舌石龍子多久退一次皮

一般都是一年一次,但是也要看每個特點。

藍舌石龍子的飼養環境可以根據飼主自身條件而定,標配為80-100cm的飼養箱,同時配備UVB紫外線燈和不同瓦數的UVA曬燈。墊材以爬寵專用樹皮為主,資金充裕可以使用森林地表,這兩種墊材的保濕性和吸水性都較為優秀。

切記不能使用木屑和椰土,防止藍舌石龍子誤食而堵塞腸道的風險。順帶一提,蘭花土也可以當作很不錯的墊材,前提是需要將蘭花土暴曬後才可使用,以免土裡藏有寄生蟲。

餌料

印尼藍舌石龍子還是澳洲藍舌石龍子的食譜都基本相同,採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為主。因為它們是雜食性動物,所以需要葷素搭配。肉類以蝸牛肉、雞胸肉、牛肉、杜比亞蟑螂、櫻桃蟑螂為主食,再搭配生菜、西蘭花、苦菊、火龍果、香蕉等蔬果為輔食即可。溫度控制到25-32度為佳。

❾ 藍舌石龍子的基本信息

學 名:Tiliqua scincoides 。
原產地:澳洲與新幾內亞各島。
棲息環境:乾燥草原及森林區 。
體長:全長45-60公分。
適溫:攝氏22-28度 。 藍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類的猙獰 ,反而還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藍色大舌頭,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愛好者。藍舌蜥在澳洲共有六個亞種分布,最常見的亞種就是俗稱東部藍舌蜥或是斜紋藍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地。族群和數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最普遍的蜥蜴,經常在住家後院出沒。藍舌蜥很活潑也很容易馴養,只要常接觸,很快就會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很溫馴,是很適合初學者當寵物的蜥蜴。如果飼養得當,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類似的亞種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稱為北部藍舌蜥,外型與東部種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後的黑斑來區分。
由於四肢短小,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麵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雌雄的判別很容易,雄性的頭部比雌性來得寬大許多。藍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經過冬天的低溫刺激後,在初春時會進行交配,在飼養箱中設置生產箱,箱內鋪上略濕潤的報紙或干水草。在交配後3-5個月,雌蜥會產下10-15隻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飼養並不困難,只要餵食與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體積必須要小一點,三年左右可以成年,這時就會成為石龍子科中最大的一個種類,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例如:訂制木櫃,玻璃飼養箱)。墊底物泥土,砂礫,樹皮 (例如:樹皮,椰殼碎),幼沙 (例如:爬蟲沙,鈣沙),人造紙屑 (例如:壓縮紙粒)。 溫度:29 - 31 °C -- 照點 (例如:太陽燈)23 - 26 °C
--日間 (例如:日用藍燈)19 - 22 °C
-- 夜間 (例如:夜用紅燈,紅外線發熱燈,陶瓷發熱器)。
濕度:中
躲藏處
可採用人工洞穴 (例如:樹洞,發熱洞穴)等。
喂飼
食物雜食性(植物和動物);
花,蔬菜,柔軟水果 (例如:香蕉,奇異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紅柿);
水流慢的無脊椎動物 (例如:蝸牛,鼻涕蟲),間中初生小白鼠或大種白老鼠。
繁殖
胎生。

❿ 藍舌石龍子問題

原產地:澳洲與新幾內亞各島
棲息環境:乾燥草原及森林區
體長:全長45-60公分
適溫:攝氏22-28度
藍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類的猙獰 ,反而還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藍色大舌頭,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愛好者。藍舌蜥在澳洲共有六個亞種分布,最常見的亞種就是俗稱東部藍舌蜥或是斜紋藍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地。族群和數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最普遍的蜥蜴,經常在住家後院出沒。藍舌蜥很活潑也很容易馴養,只要常接觸,很快就會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很溫馴,是很適合初學者當寵物的蜥蜴。如果飼養得當,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類似的亞種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稱為北部藍舌蜥,外型與東部種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後的黑斑來區分。
由於四肢短小 ,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麵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雌雄的判別很容易 ,雄性的頭部比雌性來得寬大許多.藍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經過冬天的低溫刺激後,在初 春時會進行交配,在飼養箱中設置生產箱,箱內鋪上略濕潤的報紙或干水草,在交配後3-5個月,雌蜥會產下10-15隻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飼養並不困難,只要餵食與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體積必須要小一點.三年左右可以成年,這時就會成為石龍子科中最大的一個種類。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例如:訂制木櫃,玻璃飼養箱)。墊底物泥土,砂礫,樹皮 (例如:樹皮,椰殼碎),幼沙 (例如:爬蟲沙,鈣沙),人造紙屑 (例如:壓縮紙粒)。
活動時間 日間;12 - 14 小時直接陽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設備 (例如:紫外光管 5.0,強力紫外光燈)。
溫濕度 溫度:29 - 31 °C -- 照點 (例如:太陽燈)23 - 26 °C -- 日間 (例如:日用藍燈)19 - 22 °C -- 夜間 (例如:夜用紅燈,紅外線發熱燈,陶瓷發熱器)。
濕度:中
躲藏處可用,可採用人工洞穴 (例如:樹洞,發熱洞穴)等
喂飼食物 雜食性(植物和動物);花,蔬菜,柔軟 水果 (例如:香蕉,奇異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紅柿),水流慢的 無脊椎動物 (例如:蝸牛,鼻涕蟲),間中 初生小白鼠或大種白老鼠
繁殖胎生
分類藍舌石龍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東部藍舌石龍子,
最常見也是最普通的種類。背上有7-8條斜紋,多數眼睛後方具有黑色條紋,少數比較淡,前腿比較干凈沒有花紋,野外種群數量大,分布於澳洲東部和東南部。其另外一個亞種巨人東部藍舌(King Eastern)體長可達50-60厘米。
西部藍舌石龍子,
體色為茶褐色並有4-6條寬紋覆蓋,眼睛後方有黑色條紋,分布於澳洲西部的乾燥地區。
北部藍舌石龍子,
和東部藍舌很像,背上帶有斜紋,眼後不具黑色條紋,按不同地區也有幾個亞種。
1)來自Darwin的北部亞種
2)來自Kununurra的北部亞種
3)來自Prince Regent的北部亞種
中部藍舌石龍子,
體色灰白並有多條橘色細紋覆蓋其上,眼後方有黑色條紋,頭型呈三角形,尾短,體型相對其它種類的藍舌要肥胖很多,他們不太喜歡動。分布於澳洲中部及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
斑點藍舌石龍子,
身體上具有豎直的斑點,尾部覆蓋橫向條紋。分布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群島上。分為兩個亞種,普通種(Blothed)和高山種(Alpine blothed)。普通種的體色比較灰暗,高山種則比較鮮艷,通常在澳洲高山種的斑點藍舌價格要比普通種的高好幾倍。
印尼藍舌石龍子,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斜紋巨人,分布於印尼,新幾內亞,是藍舌石龍子中唯一一種分布於澳大利亞以外的品種,由於澳大利亞禁止出口他們的物種,這種藍舌便成為了澳洲以外的地區寵物市場里比較常見的藍舌石龍子。他們和北部藍舌很像,身上覆蓋黑色的斜紋,眼後無黑斑,體型比較大,黑色的四肢是他們明顯的特徵。
另外有一種英文名叫作Irian Jaya的品種,Irian Jaya是印尼的一個地區的名字,接近新幾內亞。當地所產的藍舌介於澳洲東部藍舌和印尼藍舌中

閱讀全文

與印尼藍舌怎麼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紙幣500長什麼樣 瀏覽:769
中國人壽的保證金辦理了多久拿 瀏覽:96
印度有多少高階人才 瀏覽:710
義大利周邊國家用什麼語言 瀏覽:208
英國人感染病毒多少口受檢 瀏覽:51
英國諾丁漢大學學費多少 瀏覽:639
國產植體和義大利植體哪個好 瀏覽:987
越南航班vn503是什麼樣機型 瀏覽:801
拿破崙為什麼叫英國國王 瀏覽:654
印尼香煙多少錢 瀏覽:184
什麼時候去印尼最舒服 瀏覽:29
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度努比 瀏覽:4
義大利服裝在哪裡 瀏覽:442
英國共援助中國多少錢 瀏覽:551
一歐元在英國能買到什麼 瀏覽:290
印度有多少邊境人口 瀏覽:901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進入三期 瀏覽:358
伊朗和歐盟有什麼關系 瀏覽:815
三千九百萬印尼盾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33
中國有多少叫王建峰的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