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經濟:中國為何才發現印度不知不覺間悄然崛起
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經濟發展勢頭依然良好。原因何在?我們邀請專家就此作答。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研究員 孫士海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陳峰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榮鷹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馬加力 問:作為金磚四國之一,印度近年的經濟發展很快,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尤顯突出。 陳峰君:金融危機對印度也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在金融、金融外包、航空與旅遊等方面受到較大沖擊。但總體說,其受影響程度有限,原因:一是印度對外貿易比重相對較小,其消費市場主要在國內,印度大部分企業均是服務於內需。二是印度政府為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保證勞動力就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加銀行資金流動性,加強銀行金融監管;擴大稅收減免,增加財政支出;積極利用外資;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小型企業發展。 馬加力:從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在「金磚四國」中僅次於中國,遠高於巴西和俄羅斯,其增長勢頭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也是屈指少有的。原因很多:一是政府採取了較為大膽的改革開放政策,放鬆管制,大力吸引外資,有力地提升經濟活力和公私企業的創造力。二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加強軟體開發和外包等獨具特色的服務業。其三是注重人才培養,特別是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榮鷹: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形成了一個符合印度實際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是由內需和消費拉動、服務業為先、高新技術先導。二是有相對完善的體制和軟體環境。印度金融業成熟,資源配置較合理;國民儲蓄率低,但投資效益高。私企唱主角,政府幹預相對較少。三是同西方的聯系較密切。印度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大量僑民,是參與全球化的重要橋梁。 孫士海:印度獨立以來始終重視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科技人員存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將印度譽為「發展中國家發展高科技的榜樣」。在21世紀全球經濟最重要的三個領域,即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方面,印度擁有一批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印度認為,現代科技已經替代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印度要想成為經濟強國就必須充分利用本國科技人才資源的優勢,使其未來發展從資本驅動型轉向科技驅動型。 榮鷹:印度高科技立國有不少有利條件。首先,印度具有人才優勢,工程師數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其次,已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科技體系。印度的空間技術開發和應用已開始跨入新的發展階段,生物制葯不僅技術領先,而且成本低廉、產出高,形成了完善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印度IT產業,特別是軟體開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第三,創新能力較強。印度人數理基礎好,思辨能力強。 馬加力:科技發展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強盛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科技更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軍力提升的力量倍增器。因此,印度與世界上其他一些大國一樣,明確提出科技立國和科技強軍的方針。這既是世界主要國家發展的重要經驗,也是其實現崛起的必由之路。[---分頁---]問:作為南亞地區和印度洋周邊的大國,您認為印度的發展會給該地區帶來怎樣的影響? 榮鷹:印度的崛起,是新興發展中大國群體性崛起的重要標志,其影響不僅將超越南亞和周邊地區,對亞洲力量平衡乃至國際格局的走向都有深遠影響。從周邊國家看,他們一方面希望印度的發展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實惠,但對印度的政策仍有不少疑慮,希望印度能不斷調整政策,適當照顧其關切。印度這些年來大力發展海軍力量,多次舉行聯合海上軍演,顯示了印度要做海洋大國,力圖主導印度洋的戰略意圖。這可能會給地區地緣戰略格局帶來新的復雜因素。 孫士海: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與中國一樣,印度的發展有利於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的穩定,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貢獻,同時也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亞洲經濟的一體化。如果印度也能像中國一樣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那麼就會成為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如果中印兩個崛起中的亞洲巨人能夠和平共處,共同發展,那麼亞洲的和平與繁榮就有了基本的保證。 陳峰君:首先是正面的,它會大大促進與帶動周邊國家的經貿發展與文化交流,特別將會促進南亞區域合作以及印度與東亞、中亞、西亞、非洲等地區的區域合作。此外,作為南亞地區和印度洋中的龍頭老大,其發展經驗與模式,將無疑對其它國家有重要借鑒意義。印度的崛起對周邊國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它們會擔心其安全受到挑戰甚至威脅,特別在領土、資源、宗教、民族等方面有爭端的國家。 馬加力:近年來,中印關系總體上的發展是良好的。但是雙方之間由於歷史和現實的某些原因還存在不少問題。可喜的是,在印度有不少有識之士一直在積極推動印中關系的發展。而隨著一些對華有較多了解的人士擔任負責對華事務或國家安全事務,雙方將可以進行更坦率和更真誠的溝通,進一步加強交流,增加信任,減少誤判,避免雙方關系的大起大落,使中印關系保持穩健發展的勢頭,共同造福於中印兩國人民。 陳峰君:中印兩國的共同利益是全局性的、戰略性的、長遠的,而兩國之間存在的問題則是局部的,次要的,暫時的。中印完全有理由構建成文明和諧的友好關系,並能成為構建和諧世界的典範。增進中印政治上的互信,樹立相互學習的心態與理念。當前中印友好關系無疑是主流,「中印必有一戰」之說乃無稽之談。但當前特別要防止中印民間與媒體非理性的斗氣情緒。 孫士海:在過去的20年中,中印關系得到了全面發展,雖然兩國之間不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發展的主流是健康的。與中國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
Ⅱ 甘地、尼赫魯和莫迪,是咋帶偏印度崛起之路的
婦女的地位極低。比階級固化更可怕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強奸事件層出不窮。在印度表面繁榮的背後,是至今仍遺留下來的封建文化的不良習俗。經過74年的發展,它顯然是一個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民主國家。事實上,印度仍然是一塊擋不住牆的泥巴。用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的話說,印度沒有希望成為下一個中國。說到印度,大多數人的腦海里充斥著骯臟、混亂和惡劣的環境、美妙的交通條件、有趣的閱兵儀式和其他圖片。這里的惡劣環境當然並不意味著整個印度都是一樣的,而是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印象。
作為一個強大的超級大國,印度長期活躍在國際舞台上。在西方國家眼中,它是名副其實的「民主典範」和「自由先鋒」。有名字的朋友可以一起繞地球三圈。一般來說,如果你想擁有一群朋友,或者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畢竟面對強大的實力,其他沉默的國家沒有勇氣說「不」。
一些不相信邪惡的人跑過去親眼看看。沒有「驚喜」。只要你離開,你就不會只呆在印度的富裕地區。當你回來向親朋好友提起這件事時,你一定會感慨萬千地看著「印度名不虛傳」。當你走在印度的街道上,回顧過去,牛馬車、計程車和公共汽車擁擠在一起。路邊隨處可見各種生活垃圾,牛羊糞、鳥糞隨處可見;在離街道較遠的空地上,有不少露天廁所,公眾視野中的「方便」是一種普遍現象;如果你偶爾經過巷子的交叉口,風就會颳起來,過道的牆壁會有尿味。
Ⅲ 印度是靠著什麼一步步崛起
印度,擁有13億多的人口,人口平均年齡之中位數為27.3歲,反觀著人口高齡化的日本,年齡中位數到達47歲,印度的人口結構可以說是相當的年輕,有著年輕的人口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又擁有著巨型的市場以及英語系國家的優勢,因此大部分的外資都會優先考慮印度。在外資進入投資下,印度在2018年人均所得為2100美元,估計在2030年能達到3200美元,人均所得不斷攀升的情況下,這匹沈睡的象在未來前景一片光明。
印度在軟體開發和IT產業的人才輸出大國,由於軟體開發跟一般實業不同,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土地廠房,軟體開發只要有電腦滑鼠就能開始設計產品,即使軟體出了問題,只要能改寫程式,損失都不大,印度年輕人擺脫貧窮的方式成功率大了許多。
印度雖然是一個大國,但是卻包含著29個邦,互相既獨立又能協作,印度人之間不僅僅要互相理解,更具備有搏倒對手的能力,不僅僅如此,在矽谷印度人更是僅次於美國的CEO輸出大國,印度人靠著習慣競爭並且又能適應文化的不同,在國際中佔有一席的地位。鮮為人知的是,印度其實是全球第三大制葯國,更是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FDA)葯品第二大上市國,佔全球葯品生產8%,預計2020年成為全球五大市場之一,曾經接受過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印度人,擁有將「復制」變成「可能」的強大學習能量。
借鑒於中國的開放政策,目前印度學習於其他國家的開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資來投資設廠,增加就業率來帶動整體經濟,就像中國的90年代製造業帶動了接下來的中國發展,當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政策及困難點,所以導致印度的發展速度不比中國,但是靠著人口紅利、教育、以及產業類型,印度成長速度將會飛快的成長。
Ⅳ 印度會像中國一樣崛起嗎
印度不會像中國一樣崛起。
一、政治制度。
印度是被英屬印度殖民統治創造出來的,它曾被大英帝國統治了長達300年,因此印度在獨立之後自然而然地效仿了西方國家的議會制。
這種制度並不完全適合印度,因為在印度境內存在著28個土邦,每一個土邦都有自己的民選政府,他們各自為政,並不完全聽命於印度聯邦政府。
對於發展大國來說,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很顯然,印度無法在短期內做到這一點。
二、落後的基礎設施。
就目前而言,印度的基礎設施要遠遠落後於中國,就拿出行來說,我國擁有全世界裡程最長的高速鐵路,飛馳的高鐵可以載你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也極大地為出行與貨物運輸帶來便利。
反觀印度的超快列車時速僅為55公里/小時,並且車站和列車也都破舊不堪,還經常是一票難求。
同時印度還存在電力供應不足的現象,甚至還有很多地區沒有通電,如果連發展工業最基本的用電都無法保證,那麼誰還會來投資呢。落後的基礎設施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
以上兩點就已經給印度的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但最為致命的卻是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
印度國內普遍存在著種姓制度,這是一種十分落後的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它使得印度的社會階層幾乎長期處於一種停滯狀態,無法發揮利用人口紅利這個巨大優勢。
嚴重的種姓制度現象,讓印度很難成為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如果印度無法解決這種落後的種姓制度,那麼在發展的路上必將困難重重。
不過,雖然目前印度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但世界上仍有不少國家對印度的未來保持樂觀態度,並且都對它寄予厚望,他們希望印度能夠同中國一樣快速崛起,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另一個火車頭。
古印度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甚至早於中華文明: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印度那個地方就誕生了哈拉帕文明,其標志就是這個文明裡有城市的存在,城市裡有作坊、居民區、政府辦事處、神廟以及澡堂子,另一個文明的標志就是銅器上出現了文字,以及精美的珠寶首飾說明了印度人的冶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