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自古以來有多少勝仗

印度自古以來有多少勝仗

發布時間:2025-09-25 11:11:38

⑴ 中緬印戰區詳細資料大全

中緬印戰區(CBI)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對其在中國,緬甸,印度的軍隊的稱謂。在這一戰區知名的部隊包括飛虎隊,駝峰航線上的運輸和轟炸部隊, 建造中印公路的工程兵部隊,以及麥瑞爾突擊隊。

基本介紹

中緬印戰區的形成,主要指揮官,英軍,美軍,中國遠征軍,中國參戰,第一次遠征,同古阻擊戰,仁安羌戰役,

中緬印戰區的形成

1942年12月底,日軍進攻緬甸。滇緬公路受到直接威脅。仰光是滇緬公路的入口,日軍佔領仰光就等於切斷了中國唯一與外界相連的國際運輸通道。 美國不希望看到中國因為滇緬公路被切斷而退出戰爭,更不希望日本人攻下緬甸後揮師進攻印度與德軍會師。然而,當時美國在緬甸只有不到一千人的部隊,英國也僅有三個師,這些部隊顯然不足以抵擋日軍的進攻。所以,美國 *** 希望中國能出兵與英美軍隊一起保衛緬甸。 但是英國人並不想邀請中國軍隊來緬甸。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一旦邀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美國肯定會逐步武裝這支軍隊。英國人狹隘的看法,使保衛緬甸的計畫坐失良機,並為後來緬甸的陷落埋下了禍根。 1942年元月底,日軍出人意料地以18000人打敗了30000裝備精良的英國部隊,迅速攻下緬甸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緬甸南部防守的英軍潰不成軍。這時,英國 *** 緊急派員求見蔣介石,請求中國趕快出兵緬甸。

主要指揮官

英軍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英國陸軍元帥。東南亞戰區盟軍地面部隊(即第11集團軍群)司令。有「叢林作戰之父」之稱。) 哈羅德·亞厲山大(英國陸軍元帥。中東戰區總司令、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團軍群司令、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團軍群司令和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因指揮突尼西亞戰役獲勝而被封為「突尼西亞的亞歷山大勛爵」。) 路易斯·蒙巴頓(英國海軍元帥。1943年起任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率部收復緬甸。1947年任印度總督,提出「蒙巴頓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至1954年任北太平洋公約組織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55年任英國海軍參謀長。) 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英國陸軍元帥。印度英軍總司令、西南太平洋地區美英荷澳司令部盟軍最高司令。) 奧德·溫蓋特(英國陸軍准將。「奧德·溫蓋特率遠程突擊部隊(欽迪特)」司令)

美軍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駐華美軍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第3軍軍長、中印緬戰區司令兼戰區最高司令的參謀長、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第10集團軍司令。) 克萊爾·李·陳納德(美國空軍中將。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指揮官、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司令、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司令、駐華空軍指揮官。有「飛虎將軍」的美稱。) 艾爾伯特·C·魏德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美國陸軍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參謀長、中國戰區美軍司令兼中國戰區最高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 法蘭克·麥瑞爾(美國陸軍准將。第五三○七臨時支隊(麥瑞爾突擊隊)司令。)

中國遠征軍

陳誠(司令長官)、衛立煌(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繼任第一路司令長官)、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第5軍軍長)、孫立人(新編38師師長,後接任新1軍軍長)、戴安瀾(200師師長)、廖耀湘(新編22師師長)等。

中國參戰

此前,盟國剛剛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把緬甸、泰國和越南從盟軍東南亞戰區中劃出來,加上印度一起,與中國戰區合並,成立盟軍「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出任總司令。會議還決定,由美國前駐華武官史迪威將軍出任蔣介石的參謀長,並擔任緬甸戰役的中國軍隊總指揮。 1942年2月,蔣介石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其中有中國唯一的機械化軍第五軍。隨同第五軍出征的還有第六軍和六十六軍,組成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遠征軍」。 當時,這些部隊大量配屬了汽車、裝甲車和炮兵等特種兵。在畹町,沿途排隊等待出境的車輛就排到了龍陵,大約200公里。當時,部隊的裝備都是最好的:中國士兵戴著樹膠眼鏡,開著三輪機車,還有德國中型坦克,就連5軍軍部參謀的車都是德國專業的作戰指揮車,車內有桌子可以辦公,還有裝甲。

第一次遠征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緬甸 遠征軍出征時,從昆明開始,沿途夾道歡送的民眾,一直綿延到一千多公里到緬甸。人們用竹子、樹枝搭建綵樓,沿途老百姓和緬甸華僑歡呼:「國軍萬歲」、「中緬軍事合作」、「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願革命成功,願自己成仁」等口號。許多人手舉「V」字,預祝大軍勝利。國旗、鮮花和綵帶凌空飛舞。在芒市,遠征軍司令部還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出國誓師大會,長官講話,呼口號,燃放鞭炮,敲鑼打鼓。每一個人都堅信:這一次我們中國軍隊一定會獲得勝利!

同古阻擊戰

1942年3月,中國軍隊沿著滇緬公路開進了緬甸,200師率先到達緬甸北部城市臘戌。正當200師登上火車出發時,前方傳來戰報:仰光陷落了,英國軍隊已毫無鬥志,正向北部撤來。這是英國 *** 猶猶豫豫、貽誤戰機的結果。仰光港的大批中國物資全部落入敵手。 一邊是野心勃勃的日本軍隊在北上,一邊是志在必勝的中國軍隊在南下,1942年3月29日,這兩支軍隊在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相會了。 由於英軍在連續幾次敗給日軍之後,已毫無鬥志,一與日軍交火就潰不成軍。三月中旬,英軍在不打一聲招呼的情況下倉皇撤退,一下把我軍的右翼暴露給敵人。接著,日軍乘勢佔領了遠征軍背後的飛機場,把退路也斷了。 200師的退路被切斷以後,仍繼續頑強作戰。戴安瀾立下遺囑,准備與同古城共存亡。經過20多天的激戰,200師與日軍第五十五師團都已精疲力盡,日本第五十六師團趕來,攻破了200師的防線,並形成分割包圍之勢。鑒於這種情況,第五軍軍 長杜聿明將軍命令新22師火速趕往同古救出200師。經過奮勇奮戰,新22師終於幫200師殺出一條血路,突圍而出。但此時,這支最精銳的中國部隊已經傷亡過半,元氣大傷。

仁安羌戰役

200師撤出同古,並沒有影響曼德勒會戰計畫。根據這個計畫,中國軍隊的第五軍將布防在曼德勒以南的正面方向,第六軍布防在第五軍以東,英軍布防在第五軍以西,當時中美英聯軍的總兵力近20萬,日本三個師團的總兵力是10萬,如果盟軍齊心協力共同對敵的話,曼德勒會戰就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在這時,西線的英軍又出了問題。 4月中旬,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出人意料地迅速包圍了西線仁安羌的英軍。英國軍隊一被包圍,馬上就亂成一團。這支部隊由亞力山大將軍率領。亞力山大就是在兩年前著名的敦克爾刻大撤退中統帥英軍的那位將軍。亞力山大可能對撤退遠比對作戰要精通得多,他匆匆組織了多次突圍,但毫無效果,軍心大亂的英軍在敵人強大的火力下一觸即潰。眼看數萬英軍幾個月前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的一幕就要在仁安羌重演。 4月16日,中國軍隊新編第38師趕到仁安羌。這支部隊的一個團在坦克的掩護下向日軍陣地發起猛攻,半天以後,包圍圈被撕開,救出了被圍多日的英軍。中國軍隊又在他們身後堅守了三天,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和新聞記者五百多人。 仁安羌戰役是中國軍隊入緬參戰後的第一個勝仗。把英軍救出來的新38師師長是位頗有學者風度的軍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號稱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軍——孫立人。孫立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赴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攻讀軍事,並以優異的成績從這所著名的軍校畢業。1932年松滬抗戰中,孫立人就因為戰功突出而屢受嘉獎,但是真正使他嶄露頭角的還是這次仁安羌戰役。

⑵ 印度為什麼老是打不下巴基斯坦

因為現代戰爭的勝負不是靠軍隊多少、人員數量決定的,而是靠武器裝備、軍隊素質、指揮員和士兵的素質、戰鬥力等綜合因素決定的。

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完善,軍工企業不發達,印度的武器裝備一直以來都靠進口,俄羅斯提供給了印度70%以上的武器裝備。印度買了俄羅斯的武器,但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員,武器裝備出點問題,都需要找俄羅斯。

印度軍隊的總體素質不高,人們常說「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現在僅靠四肢發達打戰肯定不行了,必須運用腦袋打戰。印度雖然有10多億人口,有140萬軍隊,但總體上文化素質都不高,還有不少數量的文盲。這樣的軍隊打起戰來,能打出什麼結果?現代戰爭中,武夫、莽夫吃不開了。

因為武器裝備靠進口,人員素質不高,導致戰鬥力不行。戰鬥力就是作戰能力,由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編制體制的科學化程度、組織指揮和管理的水平、各種保障勤務的能力等因素綜合決定。

因為戰鬥力不行,印度軍隊與巴基斯坦軍隊發生沖突時,巴基斯坦軍隊肯定會找准印度軍隊的「軟肋」攻擊,打到印度軍隊的「七寸」。而且,印度軍隊沒有自信,哪怕占據優勢也很難轉化為勝勢,每次印巴沖突,雖然不都是印度軍隊失敗,但也很難說印度軍隊獲得了勝利。

(2)印度自古以來有多少勝仗擴展閱讀

同為南亞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發展程度其實差不多,印度有的巴基斯坦也都有,比如說核彈頭印巴都擁有。雖然在領土面積上,巴基斯坦沒有印度大,但軍事實力差不多。不過總體來說,印度要比巴基斯坦強大一點,這也是兩國綜合國力造成。

依靠進口武器的印度,在海軍方面擁有航母和和14艘潛艇,各型號其他艦艇70多艘,而巴基斯坦則擁有5艘潛艇和10艘其他護衛艦。空軍方面,印度擁有2000多千架飛機,大部分都是三代半戰機,而巴軍只有400多架戰機,而且印度還在積極采購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

陸軍方面印度3000多輛先進坦克,巴軍擁有2000輛性能不錯的T80和2300輛老師的輕型坦克,而且還擁有500多架武裝直升機,比印度多了一倍,都能趕上中國了。

在陸軍方面,巴軍要比印度的實力稍微好點,不過在實際作戰中,印度軍隊遠沒有巴基斯坦軍隊團結敢於拚命,再加上印度國內宗教信仰不同,大部分的精力要花費在解決貧富差距,宗教沖突等國內矛盾問題上,對於巴基斯坦全力以赴的戰斗只能靠邊站。

所以說,一個國家要想被尊重,一定要團結一致,國民生活水平也要提高,這樣才能有效對抗外敵。

⑶ 請問歷史上China和印度尼西亞發生過戰爭嗎

歷史上China和印度尼西亞發生過戰爭的。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曾經和位於現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爪哇國和葛郎國發生過戰爭。具體情況如下:

中國元朝建國後,元朝皇帝忽必烈與爪哇經常互派使節,保持友好,後來爪哇國王卻刺元朝詔使孟右丞,忽必烈認為這是對大元帝國的莫大侮辱,遂決定在1292年出兵征伐爪哇。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任命史弼為統帥,泉州太卿亦黑迷失 ,福建行省右丞高興為副帥,率兵2萬,戰船千艘,渡海進攻爪哇,元朝大軍到達蘇門答臘島後,招降了島上的國家。

當時,爪哇國與鄰國葛郎關系不好,爪哇國王哈只葛達那加刺為葛郎國王哈只葛當所殺,爪哇國王女婿土罕必舍耶攻打哈只葛當失敗,卻希望元軍幫助他。

元軍幫助他打敗葛郎完後,土罕必舍耶要求回國,表示以更換正式降表和准備向元朝入貢的珍品。

史弼和亦黑迷失同意,並派萬戶擔只不丁和甘州不花帶兵護送,途中,土罕必舍耶反叛元朝,殺害護送他的元軍將領,並率部進攻元軍,元軍敗,返回。

元朝進軍爪哇雖然沒有多大結果,但卻使爪哇對元朝軍隊害怕。

加上中國元朝的南方人大量南下東南亞開展遠洋貿易,中國元朝南方海軍經常在南中國海巡邏到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爪哇遂主動遣使入貢中國元朝,爪哇為中國藩屬國,兩國之間的官方和人民往來密切。


(3)印度自古以來有多少勝仗擴展閱讀:

元朝打過的東亞國家:

元滅南宋十年後,東邊經高麗分蒙軍、漢軍、高麗軍三路漂洋過海去打日本,南方的寧波同時出海一路原來的南宋漢軍,結果這四路軍到了日本的鷹島的時候遇上颶風,元朝大軍淹死一大半,剩下的被埋伏好的日軍殺了個干凈。

四年後,忽必烈的一個兒子鎮南王出兵越南,越南軍隊躲進山林,元軍打越南就藏起來,元軍坐下休息,越南就跑出來騷擾,讓元軍覺都沒法睡。

況且當地炎熱潮濕,真蚊子也不少,瘧疾盛行,水土不服,元軍實在熬不下去了,退出越南戰爭。

幾乎與此同時,元朝兩次進攻緬甸,逼著緬甸簽下條約每年納貢,然後撤軍了。從緬甸撤回來的元朝軍隊又跑去打越南,覺得上次鎮南王辦的事太丟人了,結果還是一樣,直熬到帶的干糧吃光了,被迫撤退。

三年後元軍從福建出海,直撲印尼,爪哇的國王立馬投降。爪哇國王讓元軍幫助攻打敵國葛郎,元軍果然拼盡全力滅掉了葛郎國,爪哇國王立馬帶兵掩殺疲憊的元軍,剩下的元軍倉皇撤退。

⑷ 印度軍隊的真實戰鬥力如何

根據我從書上看到的內容,我認為,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是戰五渣,而且不但如此,外來的曾經很能打的侵略者一旦在這片土地定居下來(英國人那種把印度當殖民地的除外),幾代人之後也變成了戰五渣。

下面按年代順序介紹一下印度簡史和各個時期印度軍隊戰鬥力分析:

1.印度河文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比中國還要早得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本土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稱印度河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居民一般被認為是達羅毗荼人(Dravidian),也有認為是其他民族,有出土文字,但還沒有破譯。

註:達羅毗荼人現在主要分布在印度南方,他們和北部的雅利安人後裔相比膚色更黑,個子更矮

這個文明早已消亡,消亡原因有人說是因自然災害(比如洪水等),但更多的人認為是被外來入侵者滅亡,這入侵者就是著名的雅利安人。

2.吠陀文化

入侵者,也即從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創立了吠陀文化,使用梵語,通常意義上的古印度一般指的是這個時期。種姓制度也是這一時期出現,很可能是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為了保持自己的血統純潔而創立的制度,這套制度幾千年來在印度這片土地上超越了王朝和民族,得到了很好的實行,即便是幾千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它的影響和威力:現在高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白,相貌更類似歐洲白人,而低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黑。

但這些入侵者進入印度之後相當長時期之內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這期間有「十六雄國時期」,但都是內戰,沒什麼能體現印度戰鬥力的史料,直到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入侵。

有人說印度人成功抵抗了亞歷山大的侵略,這是不對的,當時的印度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並不能像打埃及波斯那樣通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勝利來取得對整個國家的控制,亞歷山大本人在印度並沒有失敗,不但如此還打了一場著名的勝仗,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但印度次大陸上的邦國林立,打敗一個還有一個,而且每個國家都不大,毫無成就感。

最終亞歷山大麾下的士兵全都厭倦了戰爭,亞歷山大本人也不得不屈服,班師回朝,之後就因病去世了。

3.孔雀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在印度西北方留下了權力真空,旃陀羅笈多·孔雀因勢而起,建立了孔雀帝國,在他的孫子阿育王手中,孔雀帝國的疆域達到歷史上最大,幾乎統一了印度全境,這應該是印度歷史上武功最盛的時期,此前和此後,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領土上能超過孔雀王朝。

除了統一印度之外,孔雀帝國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了,據印度人說,孔雀王擊敗了西方入侵的塞琉古一世(亞歷山大曾經的部將),但希臘人說,塞琉古勝利了,現代史學家一般認為雙方對峙,沒有決定性的戰役,最終握手言和,從之後雙方比較和睦的關系來看,這個觀點應該比較符合事實。

4.貴霜王國

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就走向分裂,僅僅五十年之後,孔雀王朝末代王被大臣所殺,孔雀帝國滅亡。代之以巽迦王朝、甘婆王朝、安達羅王朝等朝代,這些帝國的疆域和之前孔雀帝國比起來只能算是偏居一隅(比如巽迦王朝疆域僅限於恆河流域),影響力也有限。

之後印度人迎來了又一個征服者,貴霜王國。

貴霜王國的建立者是在中國史書上赫赫有名的月氏人,就是那個被「匈奴人打得舉族西遷,連國王頭顱都被匈奴人做成飲酒器具,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絡夾擊匈奴,但卻發現其國人已經安頓下來不願對匈奴復仇」的月氏人。

貴霜王國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但其軍隊戰鬥力卻十分可疑,這個所謂四大強國其含金量真的沒多少,不但祖上曾被匈奴人欺凌,還因和親問題和漢朝打過一仗,出兵七萬,被班超所敗,這事在中國史書上僅僅是提了一筆。

但就是這樣一個戰鬥力可疑的貴霜王國在印度境內卻是威震一方,很長的時期之內牢牢地控制著印度西北方。

4.笈多帝國

貴霜王國延續了300多年,但勢力局限於印度西北方和中亞地區,從未統一過印度北方,其在印度境內的領土後來被笈多帝國吞並。

笈多帝國是印度本土王朝的又一個高峰,它統一了北印度,從疆域面積上來說,僅次於孔雀王朝,是一個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統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被一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著名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就是在這一時期編成的。

笈多帝國的極盛時期是旃陀羅·笈多二世(即著名的超日王)時期,見圖上疆域最大的時期。

但談到軍隊戰鬥力,除了面對印度境內的對手之外,這個幾乎統一印度的帝國也沒多少拿得出手的,從帝國初期就始終面臨西北方的??噠人的威脅,但和漢朝(滅了匈奴)唐朝(滅了突厥)甚至宋朝(勉強算是滅了遼吧)不同,笈多王朝始終沒能消除這個大敵,超日王死後沒多久,笈多帝國就因??噠人屢次入侵而走向崩潰。

??噠人,曾自稱匈奴,西方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和月氏人一樣也是中國北方草原西遷南下的游牧民族,也和月氏人一樣在印度境內打出了赫赫武功,最出名的戰績是公元500年進抵恆河流域,事實上終結了笈多王朝的統治。

5.戒日王朝

笈多王朝滅亡之後,印度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期間最著名和疆域最大的帝國是戒日帝國,因其創立者戒日王而得名。

戒日王朝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短暫但非常重要的時期,戒日王在中國更是出名,因為唐僧(玄奘)取經就發生在他統治時期。

戒日帝國的極盛時期和疆域最廣的時期是戒日王統治時期,但也僅僅統一了北印度而已。

至於這個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如何,有一段中國史書上默默無聞,最近才大放異彩的記載,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大概過程如下: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戒日王病逝,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聽說大唐使節來到,派人伏擊唐使,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逃脫,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生擒阿祖那。

6.莫卧兒王朝

戒日王朝之後,印度長期分裂,期間,中亞的穆斯林屢次入侵北印度,在這里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基本徵服並統治了北印度。

然後,伊斯蘭教最大的一次入侵到來了,帖木兒帝國崩潰之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從此直到現代印度共和國建立,這片土地一直被入侵者所統治(嚴格說來雅利安人也是入侵者,這樣算的話印度自從吠陀時代以來就一直是被入侵者所統治的)。

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莫卧兒帝國時期建成的。

但入侵者進了印度就變弱的魔咒再次顯靈,帝國極盛時期是是奧朗則布統治時期,但帝國的衰落也是從奧朗則布晚期開始的,他對南方的馬拉塔帝國的征服從未成功,他死後沒多久,馬拉塔人便奪取了中印度,莫卧兒帝國皇帝的頭銜從那時起,至少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已經成為一個虛銜。

這張圖實際上誇大了莫卧兒帝國的實際控制力,馬拉塔人(圖上為馬臘塔人)僅僅是承認莫卧兒帝國的宗主權。

奧朗則布死後,莫卧兒帝國雖名義上統治印度,但實際上已是四分五裂,北方遭受著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的侵略,這兩個強盜都曾攻入過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番之後滿載而歸。

南方的馬拉塔人也是越戰越勇,大有取莫卧兒帝國而代之的架勢,但是遇到了外來的強盜還是略遜一籌----1761年,在反抗阿富汗人入侵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之中,馬拉塔人遭到慘敗。

7.英國殖民時期

莫卧兒帝國末期,又一批入侵者闖了進來,他們就是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法國人和最終成為這片土地主人的英國人。

這段歷史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

大莫卧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英國人征服印度的過程並無赫赫武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的規模你簡直難以想像:

普拉西戰役,參戰雙方分別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受法國人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英國人一方出動了900個英國士兵和2000個印度士兵,印度一方出動了一萬五千騎兵和三萬五千步兵,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

最終,英國人以死傷75人的代價(22人死亡,53人受傷),擊潰了孟加拉的5萬大軍(死傷500餘人)。

普拉西戰役的勝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巨大利益,在孟加拉取得霸權。之後英國人又將矛頭轉向法國,並在隨後的第三次卡納蒂克戰爭中將法國的勢力從印度徹底清除;自此,印度開始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大約有600個土邦。

8.印度共和國時期

現代印度的獨立和統一過程,大家都比較熟悉,不是靠著武力而是靠著非暴力不合作,借著二戰戰後民族自決和帝國主義全面後退的東風,順勢而起,就連疆域都是繼承了英國人殖民時期的遺產,比如印度南部和東北方的那幾個邦,曼尼普爾、阿薩姆等歷史上從未被印度有效統治過,今天依然有十分活躍的分離主義勢力。

實際上我非常懷疑,若沒有英國人的印巴分治方案,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英屬印度領土一籮筐地打包贈送給印度,印度能否統一都是個未解之謎。

之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參考其他回答。

=====

最終我用馬克思他老人家的一段話來結尾: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

⑸ 二戰中中國遠征軍在印度休整、重新裝備後再次出擊,都打了哪些勝仗

中國遠征軍在蘭姆伽接受美式裝備以及美軍教官訓練後,於1943年10月由印度雷多進入緬甸,開始了第二次緬北反攻,主要的戰役地點有新平洋,拉加蘇,胡康河谷,打洛,孟關,瓦魯班,密支那,八莫,最後與從雲南滇西反攻的Y部隊在茫友會師,從而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緬北作戰。史料一般將駐印軍的戰斗分為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以及密支那戰役。其中胡康河谷戰役駐印軍的優勢性顯示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接受了正規系統的軍事訓練的中國軍隊在接受了強大炮火以及空中火力支援面對日軍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的,在胡康河谷戰役中曾經出現過日軍付出巨大傷亡攻佔了中國軍隊的陣地一角,卻發現佔領的其實只是中國軍隊陣地的衛生間。而在瓦魯班,中國駐印軍裝甲部隊奇襲18師團司令部,全殲18師團裝甲支隊,繳獲18師團關防大印。密支那戰役由於盟軍指揮問題導致奇襲演變成膠著戰,最後在改變戰術後完成了對密支那的佔領。

閱讀全文

與印度自古以來有多少勝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認識什麼人 瀏覽:701
什麼樣的英國衛褲好 瀏覽:889
為什麼印度的電工那麼優秀 瀏覽:322
越南印尼喜歡什麼樣的包 瀏覽:654
印尼產業什麼居多 瀏覽:620
去英國幾天怎麼辦 瀏覽:634
小孩上越南戶口本怎麼辦 瀏覽:776
二干元存一年多少利息中國銀行 瀏覽:191
中國一年食物收成多少 瀏覽:131
印度水稻怎麼處理 瀏覽:271
義大利出口中國最多的小產品有哪些 瀏覽:287
伊朗婦女為什麼長袍加身 瀏覽:144
越南跟團旅遊買什麼東西 瀏覽:422
從中國郵寄到越南怎麼收費 瀏覽:386
法國和義大利哪個美女漂亮 瀏覽:346
印度自古以來有多少勝仗 瀏覽:582
宿務到中國機票多久回國 瀏覽:48
印度飲食怎麼形成的 瀏覽:201
孩子了解的中國歷史哪個紀錄片好 瀏覽:402
越南人講什麼需要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