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在二戰中的表現如何,有什麼貢獻
二戰中沒有印度,只有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莫卧兒帝國滅亡後,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直到1947年才獨立建國。因此,二戰中的印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泛政治實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和蘇聯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國家。
在亞洲戰場上,蘇聯直到二戰結束才出兵。因此,中國是陸地戰爭的主戰場,3500多萬軍民死傷,為盟軍拖汪行簡住了日均的主要兵力。當時,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當然是以英國的名義參戰的。它是英國的盟友,也是當時反法西斯陣營的一員。
因此,印度在二戰中的主要貢獻是為英國軍隊補充兵力和後勤,接受中國遠征軍進駐印度。客觀地說,印度軍隊為二戰做出了貢獻,他們活躍在歐洲、北非和緬甸。然而,印度人並不是一直以來都不是主力部隊,但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在反法西斯斗爭中起到的作用很小。
在緬甸,連英國人都被日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更別提不守紀律的印度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人在英國軍隊中的比例非常大。他們跟隨英國人在北非對抗義大利人和德國人,在緬甸對抗日本人。基本上,印度軍隊作為英國軍隊的主要來源,在戰爭中作戰,表現一般。
1940年12月7日,一支由3萬名英國和印度士兵組成的聯軍在埃及作戰。第二年,他們打敗了義大利人,收復了埃及失去的土地,消滅了9個師,俘虜了13萬敵人。據說二戰期間,印度向英國提供了230萬士兵,這些士兵被組織成24個步兵師和2個航空師,損失了大約9萬人。
有趣的是,印度內部的法西斯還組建了一支跟隨希特勒的納粹軍隊,由於戰鬥力太差而被德國解散。然而,即使印度人忠於英國,他們最終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放在一起。二戰勝利後,英國徹底衰落,被迫承認印度的獨立地位。
為了日後重返印度,英國人實施了蒙巴頓計劃,將英屬印帶猜度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進而形成了兩個國家。1972年,巴基斯坦從孟加拉國分裂出去。時至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仍在為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和利益爭端而戰,這是當年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問題。
『貳』 左宗棠收復新疆,為何俘虜5000印度人揭秘英國險惡陰謀
清朝晚期列強不斷對我國領土進行侵犯,各路英雄奮勇抵抗,左宗棠就是其中一位英雄,當年是她帶兵收復了我國新疆地區。
1865年至1877年期間,當時號稱中亞屠夫的阿古柏在沙俄以及英國的支持下開始率軍入侵我國新疆地區,史稱「阿古柏之亂」。為收復新疆朝廷派左宗棠帶兵出征阿古柏,不到半個月時間,左宗棠就成功收復了達坂城 吐魯番 吉托克遜等地。成功打開了新疆的南大門,而阿古柏自知大勢已去逃亡庫爾勒,卻不料半路暴病而亡。
但是阿古柏的後人卻在賦予頑抗,因此1877年九月朝廷安排部署收復南疆八城的戰役,打算一舉收復新疆全境,不料卻遭到了英國的強加阻攔,但是左宗棠依然堅持收復新疆,並率軍收復和田地區,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就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區,就在左宗棠擊潰阿古柏在新疆和田的殘余勢力後,不僅收復了全新疆還俘虜大批外國人,其中就包括5000名印度人,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當年英國為支持阿古柏入侵我國新疆地區,就贈送大批軍火給他,並允許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設立軍工廠,而左宗棠所俘虜的那5000多人也就是這樣被阿古柏帶到了新疆來的,如何處置這5000多印度俘虜?左宗棠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他們釋放願意留在中國的就安插在內地,不願意的就讓他們回印度,這樣既避免了濫殺無辜,也有利於辦理戰爭的善後工作。
『叄』 印度人在二戰中出過兵么,是幫著英國人還是日本人
印度在二戰中主要是作為英軍的仆從兵參戰的(英印軍);但也有部分投靠日軍,希望藉助日本實現脫離英屬。
二戰中,印度兵動員達數百萬,跟隨英軍在世界各地的戰爭作戰(如 香港、東南亞、北非、歐洲),當然戰力低下、士氣也不佳,前期都是一潰千里。
『肆』 帖木兒遠征印度時,曾俘虜十萬印度居民,開戰前為什麼要全部屠殺
在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國家叫“帖木兒”國家,這個國家的君王,曾經派出部隊想要將印度收復為自己國家,在與印度的交戰中,將印度大約有十萬的君王全部俘虜了,但是最後全部殺死了,這是為什麼呢?
在古代發生過許多的戰爭,有些戰爭的完全是屬於意外,但有些戰爭的發生蓄謀已久。既然是戰爭的話,就有贏和失敗。有的戰敗的國家要答應其他國家一些不平等的要求,甚至是戰敗國家要宣布自己國家滅亡。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中最可憐的是那些無辜的人們,因為頻繁的戰爭會導致人們居無定所,四處流浪。
『伍』 印度為什麼這么自信
個人覺得是因為印度是一個有信仰的國家,有信仰的人有靈魂有寄託,當然自信啦!
不過說到印度電影,我還是很喜歡寶萊塢的電影的,起碼他們是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去思考這個國家有哪些弊端,然後通過電影喚醒新一代的印度人。
個人覺得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觀看的有以下幾部,推薦給大家: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還有今年的新作《摔跤吧 爸爸》。
『陸』 印度人的軍事思想問題
印度對於中國的仇視始於中印邊境戰爭,在印度唄英國當做殖民地的時候,一個英國人在中印邊境中國一側走了一圈,說那些地都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他走的路線就是麥克馬洪線,印度獨立後,也開始遵循主人的遺訓,認為麥克馬洪線以南都是印度的領土,而且當時印度受到美俄的暗中蠱惑和軍事援助,左右逢源,好像當年印度的一支軍隊打敗過落魄的隆美爾,而且在美俄的幫助下,印度的裝備也著實不錯,所以當時的領導人尼赫魯自信心開始膨脹,妄圖吞噬中國的領土,當時印軍逐步向中國領土內推進,打了我們很多哨卡,中國在屢次周旋未果的情況下,發動邊境自衛還擊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掉了印度的王牌部隊,而且在很多時間內就進發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幾十公里的地方,後中國當方面宣布反擊戰結束,並且撤回到之前的實際控制線,印度因此埋下了仇恨中國的種子,還有就是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是中國的鐵桿盟友。總上所述,印度一切針對中國。還有就是在印度政府眼裡,只有軍事,雖然現在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只是比中國稍慢,但是政府對於經濟的似乎並不十分努力,他的經濟發展主要得以於印度的商人,但是印度的短視和自大註定印度只是一個小國角色,看看金融危機下印度的表現,中國在四處和人討論如果挽救經濟、采購的時候,經濟發展世界第二的印度在哪裡,他們還在買武器呢,似乎金融危機和他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