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是黃種人嗎
印度人不是黃種人。印度人是混血人種。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以蒙古利亞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來種族遷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亞人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蒙古人和與藏族關系密切的漢藏語系民族。
達羅毗荼人的直系祖先主要來自地中海地區,被稱為地中海人。他們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即膚色淺黑的古地中海人、膚色黃褐的所謂正宗地中海人以及東地中海人或稱閃米特地中海人。地中海人進入印度後與當地的原始澳大利亞人通婚融合,形成了達羅毗荼人。
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古民族,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穿越西北部的山口來到印度。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雅利安人最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曾在許多世紀中不斷遷徙擴張,先後到達伊朗、敘利亞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納托利亞、希臘以及東歐各處。
(1)印度混血算什麼種姓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體系。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度把人們分為四個種姓:最高一級是婆羅門。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祭司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第二級為剎帝利,《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
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第三等級為吠舍,即一般的平民,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
《瞿曇》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最低一等級為首陀羅,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在四個種姓外,還有達利特,即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他們的身份世代相傳,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幾乎沒有社會地位,只被允許從事非常卑賤的工作,例如清潔穢物或喪葬。
在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中,把種姓制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腳製成了首陀羅。而達利特是人類違反吠陀的產物,本不該存在。
1947年獨立後,印度在法律上已經廢止種姓制度,但社會心理影響遠未消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人數眾多的低種姓在選舉政治中的影響擴大,歷屆政府為拉選票,不斷推出照顧低種姓的「名額保留政策」,在教育、就業、社會福利等多方面予以特惠
1997年,科切里爾·拉曼·納拉亞南成功當選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出身達利特階層的總統。2017年7月22日,印度選舉委員會20日宣布計票結果,全國民主聯盟總統候選人拉姆·納特·考文德當選新一任總統,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二位出身達利特階層的總統。
❷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
印度人屬於混血種人。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百分之72為印度-雅利安人,百分之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
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至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
❸ 印度婆羅門種姓與英國殖民者通婚生育的後代屬於哪個種姓
印度人與歐美人通婚生育的子女嚴格來說屬於第二種姓剎帝利,因為所有外國人都屬於剎帝利,印度種姓則是就低不就高,以父母中低的一方為准。但因為印度人認為歐美屬於先進文化,尤其英國曾經是印度的宗主國,所以混血印度人通常覺得自己比普通印度人更高一等
❹ 在印度如何辯別一個人的種姓
在印度,如何辨別一個人的種姓
婆羅門是印度社會的第一等級,主要包括僧侶、學者和知識分子。有傳言稱,一些富裕的低種姓家庭可以通過支付費用來獲得婆羅門的種姓。自19世紀起,西方學者揭示了婆羅門與剎帝利等高層種姓系譜中存在著長期的偽造現象。如果某人聲稱自己擁有純正血統的婆羅門身份,你不應該因其深色皮膚而產生懷疑。種姓制度在印度是動態變化的。例如,一些低種姓的人可以通過支付費用來獲得婆羅門的種姓。
剎帝利是印度社會的第二等級,主要由武士、軍人和行政統治階級組成。剎帝利階層據說起源於雅利安人。如今,純正的剎帝利已經不多見,現存的大部分剎帝利是拉其普特人。拉其普特人大約在公元6世紀從中東和中亞遷移至印度,當時的印度正處於笈多王朝時期。他們起初是入侵的蠻族部落,後來戰勝了笈多王朝,開始在印度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久之後,他們皈依了印度教,從而成為剎帝利。從公元6世紀到北印度遭受穆斯林入侵的時期,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因為當時建立王朝的多為拉其普特人。
吠舍是印度社會的第三等級,指的是普通的農民、牧民和商人等。雖然吠舍種姓並不高貴,但其中一些商人通過商業活動積累了財富和社會地位。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印度人——被稱為「達利特」或「旃陀羅」。古時候被稱為旃陀羅的他們,現在也被稱為達利特,是指父親屬於首陀羅種姓、母親屬於婆羅門種姓的混血兒。達利特被認為是最邪惡和低賤的種族,長期受到輕視。在印度,達利特被認為是極其骯臟的,並且這種污穢可以通過接觸傳染給他人,因此他們需要與其他人保持距離。印度孔雀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據傳是達利特(旃陀羅)種姓,是阿育王的祖父,也被稱為月護王。關於他的早期生活,目前所知甚少。有傳言稱他的姓氏「孔雀」(Maurya)表明他來自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這可能意味著他出生於一個較低的種姓。
❺ 印度人種的問題,為何同屬一國卻有黑有白
主要是印度民族比較復雜,也有混血人,加上歷史的原因,國內分布有很多的種族。
❻ 在印度的華裔算是什麼種姓
大概分2種,一種是被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華裔,相對印度中心,屬於地區偏遠,還有印度做生意的華人華僑,那大概只能算低種姓吧(吠舍,主商業,雖然是4等中的第三等,但還是屬於低種姓)。一種是去印度旅遊的中國人,那應該是算剎帝利,第二高種姓。
這是我的個人分析:大概在剎帝利到吠舍左右,藏南偏遠地區華裔,現實上會更低一點。
❼ 印度高種姓是波斯人嗎
印度高等種姓是白人為主,低等種姓是維達人等澳洲血統和南亞矮黑人血統為主。當然原屬於緬甸的安達曼群島也被英國殖民者劃給了印度。
印度屬於白人和澳洲土著的混血,印度東北部原住民是黃種人。但是印度分離主義最多的是東北部的黃種土著民族,如阿薩姆人,波多人,曼尼普爾人。印度的拉達克人也屬於黃種人,是藏族的一支。
❽ 為何印度高種姓都那麼白,他們是什麼人種
印度接近8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明確規定了種姓制度。按照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主要分為四大種姓,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首陀羅與吠舍。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所謂的不可接觸者。按照印度教的規定,婆羅門主管宗教事務,而剎帝利主管世俗政權,算是統治階級,也是高等種姓。在電視報道或新聞媒體中,看到的印度種姓皮膚都很白。那麼,印度高等種姓是什麼人種?其實,印度前三個種姓,也就是婆羅門、剎帝利與吠舍都是雅利安人,而首陀羅則是被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
伊朗女性
當然,印度的血統問題比較復雜,不僅僅有白色人種,還存在著黃色人種、黑色人種與棕色人種。所以,印度有非常復雜的宗教問題、種姓問題與民族問題!
❾ 怎麼能快速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看長相和膚色。高種姓的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的後裔,3000-4000多年前從東歐西亞那邊遷徙過來的。特徵是膚色比較淺,長相更接近於歐洲人。而種姓越低的人膚色越深,因為他們是印度的本土居民,屬於南亞黑人 西亞白種人和黃種人的混血人種。